APP下载

电视新闻报道中的人文关怀研究

2021-02-03王耀清

新闻研究导刊 2021年20期
关键词:电视新闻人文关怀优化

摘要:电视新闻报道的人文关怀是通过电视新闻传播手段观照公众的现实生活,报道公众在生活中遇到的困难,从人性的角度对新闻事件进行思考。然而在当今的融媒体环境下,一些电视新闻报道缺失人文关怀,不仅对报道对象造成了伤害,也损害了媒体形象。鉴于此,文章分析电视新闻报道人文关怀缺失的原因,提出优化电视新闻报道人文关怀的策略,希望能对电视新闻报道的改进有所帮助。

关键词:电视新闻;人文关怀;优化

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1)20-0169-03

随着传播技术和手段的日益进步,新闻传播形式不再局限于传统媒介,新媒体应运而生,并迅速发展成为公众最主要的信息接收方式,迫使传统媒体不得不加快媒体融合的进程,实现转型发展。融媒体时代,电视新闻报道若想提高竞争力、影响力和公信力,不仅要以时效性、快捷化、互动性赢得广大的用户,更重要的是要以人文关怀为出发点,聚焦社会问题、诠释人生形态、承担社会责任,才能得到大众的认可。

一、人文关怀概述

(一)人文关怀与电视新闻报道人文关怀

人文关怀脱胎于欧洲14—16世纪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想,它与中世纪的神学相对立,要求把人从封建迷信中解放出来,其核心是解放人性,肯定人的价值、人的尊严和人格完整[1]。如今,人文关怀已经延伸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以人为本”正是人文关怀的内涵体现。电视新闻报道的人文关怀则通过电视新闻传播手段观照公众的现实生活,报道公众在生活中遇到的困难,从人性的角度对新闻事件进行思考。电视新闻报道人文关怀的内涵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拓展,不仅仅是对人的生命的关怀,还体现在对公众情感、精神与道德的关注,把公众的生存、行为、发展状态作为社会和谐的重要前提[2]。

(二)电视新闻报道彰显人文关怀的意义

一是电视新闻报道彰显人文关怀是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我国电视新闻报道奉行“传者本位”,也就是以新闻媒体的喜好、需要为中心来生产新闻,在传播过程中很少考虑到对传播对象的尊重和关怀。然而,随着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在技术的赋能下,传播对象与传播者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原来的受众掌握了越来越多的话语权,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成为受众的主要需求[3]。因此,电视新闻报道应顺应时代发展,逐渐转向“以人为本”理念,将更多的人文关怀注入其中,关注受众的生存状态、肯定受众的生活需要、注重受众的价值引导,从而推动社会的进步发展。二是电视新闻报道彰显人文关怀是提升电视媒体竞争力的需要。随着新媒体的迅猛发展,电视媒体作为传统媒体其核心地位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冲击。为了在媒体间激烈的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电视新闻必须改变传统的报道样式,改变刻板面孔,关注受众生活,提升报道质量,将新闻报道与人文品位有机融合,从人文关怀角度出发看待新闻事件,拉近与受众的距离,赢得受众的认可,树立良好的公众形象,提升受众对于电视媒体的忠诚度。三是电视新闻报道彰显人文关怀是电视媒体承担社会责任的需要。电视媒体作为深耕多年的信息传播渠道,承担着服务社会、服务受众、引导正向舆论的重要社会责任。电视媒体通过具有人文关怀的新闻事件传导正确的舆论导向,履行媒体的批判功能,从而增强受众的道德意识,优化受众的生存环境。因此,在电视新闻报道中体现人文关怀意义重大。四是电视新闻报道彰显人文关怀是新闻从业者塑造自身品格的需要。新闻从业者是新闻的生产者、传播者,他们的职业操守要求其客观、公正、真实地告知公众新闻事实,他们不仅是信息的传播者,更是人文关怀的具体实践者。新闻从业者品格的塑造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文精神,取决于对人的关怀度。新闻工作本身就是一种人道主义的事业,只有尊重人、关注人、以人为本,从受众角度报道受众所关心的国家大事、生活点滴,才能吸引受众关注、得到受众认可。

二、当前电视新闻报道人文关怀缺失的表现

(一)电视新闻报道语言失范

新闻语言是电视新闻重要的表达方式,语言关怀也是电视新闻表现人文关怀的重要方面。然而,当前在电視新闻的报道中,尤其是在新媒体的报道中,语言失范、用词冷漠等现象随处可见。一方面,一些电视新闻报道为了吸引眼球,赚取流量,往往采用流行的语言,或者刻意煽情,或者夸大其词,或者哗众取宠,借此吸引受众注意,但是却无视新闻当事人的情感和需求,缺少对当事人最起码的尊重。例如,在2020年12月引发社会关注的“劳春枝被提起公诉”一案,一些媒体的新闻报道语言显然有问题,某省级卫视在新闻节目的标题中直呼劳春枝为“女魔头”,“女魔头”这一文学性词汇是对人的丑化和贬损,不适合用于新闻中。另一方面,在电视新闻直播中,很多记者在采访时语气强硬、咄咄逼人,给采访对象带来了极大的压力,缺少对采访对象起码的尊重。这些电视新闻报道暴露了部分媒体人文关怀的缺失和新闻素养的低下,不仅对报道对象造成了伤害,也损害了媒体形象。

(二)电视新闻报道缺少温度

当前,电视新闻报道缺少温度主要有两方面的表现。一是电视新闻报道为了迎合受众猎奇心理,争抢时效,虽然在短时间内可能会提高收视率和点击率,但从长远来看却无法展现新闻的真正价值,缺少人文关怀应有的温度。比如在2020年初,全社会共同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对于老年人捐款的问题,就出现了“八旬残疾夫妇捐出3年积蓄抗疫”“退休老人捐出多年积蓄”等报道。这些报道刻意凸显“高龄”“多年积蓄”等元素并与其生活境况进行对比,传递一种类似于“宁可没有退路也要捐款”的信息,形成了错误的价值导向。二是对特殊困难群体的报道充斥着冷漠和歧视,并不是客观真实地反映该群体的生存状态,缺少对这类群体的人文关怀。例如,在对领导关怀群众题材进行报道时,记者报道的重点往往不在这类群体,而是突出塑造领导亲民的形象,强调领导如何关心群众疾苦,使新闻主要人物成了工具人。

(三)电视新闻报道侵犯隐私

公民的隐私受到法律保护,这是普遍常识,也是对新闻工作者最起码的要求。但是在现实的电视新闻采访报道中,一些新闻记者由于自身职业素养欠缺,对电视新闻报道保护受众隐私不太注重。例如,有些媒体对去世的公众人物生前的隐私大加炒作,不仅是对逝者的不尊重,也给家属带来了伤害。再比如对于未成年人的隐私保护做得也不到位,随意披露当事人姓名、地址、学校等隐私信息的新闻也时有出现。尤其是疫情期间,一些电视媒体对个人隐私的暴露,使个人遭受网络暴力,造成了严重的精神压力。

三、当前电视新闻报道人文关怀缺失的原因

(一)对受众本位的曲解

融媒体时代,以受众为中心就是一切新闻工作要以受众的需要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这种满足并不是无原则的迎合,而是满足大多数受众的合理诉求。然而,在实际操作中,有一些电视媒体没有把握好以受众为本位的度,过分地迎合少数受众的低级趣味,对受众缺乏真诚的引导,使电视新闻陷入媚俗、庸俗的泥淖,背离了电视新闻人文关怀的初衷。

(二)“无冕之王”的心态

过去,在很长的时间里话语权为媒体所主导,“我播你看”是电视新闻报道典型的状态,这就难免会造成一部分记者在新闻生产的过程中始终保持着一种高高在上的心态,认为自己已经成了“无冕之王”,控制着舆论。以至于他们轻视甚至无视采访对象,认为其回答记者提出的问题理所应当。特别是面对特殊困难群体时,更是以一种自上而下的姿态无限放大了自己的话语权,这种行径必然导致部分记者的新闻报道缺少人文关怀。

(三)媒体间的恶性竞争

当下,传统媒体之间、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之间竞争激烈,其结果往往会导致媒体对于新闻的极端追求。尤其是在新媒体时代,新闻一经发生便会瞬间传遍世界各个角落,致使媒体越发重视新闻的时效性和个性化,加紧对新闻资源的抢夺,这给媒体从业人员带来巨大的工作压力。重压之下,记者很难在人文关怀和时效性之间寻找平衡点,即便是记者最初注意到电视新闻报道人文关怀的体现,也会在各种权衡下使人文关怀大打折扣。

四、优化电视新闻报道人文关怀的路径

(一)培养人文关怀意识

思想是行动的指南。为了使电视新闻报道重视人文关怀、体现人文关怀,首要的就是电视新闻采编人员要树立人文关怀意识,以平等的视角关注人,以真诚的心灵关怀人,为受众提供有价值的新闻信息,从而使冷漠的新闻报道充满感情,体现深刻的人文关怀。比如2021年5月22日,91岁的“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离世,当晚,央视《新闻联播》播报了袁隆平逝世的消息,披露袁老在田间地头调查和用中英文讲课的生前影像,体现出了国家层面的关怀和重视;湖南卫视在《湖南新闻联播》中向袁老致敬。这些电视新闻报道没有过分煽情,而是恰如其分地传递了真情实感,引发受众共鸣,引导了正确的舆论导向。其次,要树立受众意识,关注受众需求,拉近与受众的距离,从受众视角出发解读社会热点和焦点问题,让受众了解社会的新变化会对他们的生存、生活产生怎样的影响。当前,站在历史的交汇点,电视新闻报道更不能忽视人的存在,其内容和形式都要隨着社会心理的发展而与时俱进。要多报道与受众生活息息相关的新闻事件,创新报道形式,让受众在喜闻乐见中接受价值引导,得到思考和抚慰。最后,要树立责任意识。电视媒体承担着重要的社会责任,即政治责任和道德责任。电视新闻报道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恪守职业道德,提供给受众精神与生活的价值观,秉持化育天下子民、悲天悯人的人文情怀,不断引导、提升受众的精神境界。

(二)提高从业人员综合素养

在当前的媒体竞争中,往往都在强调从业人员的技术层面的素养,比如采编技巧、新媒体制作技能等等,其实,在未来的媒体竞争中,除了技术的赋能,人文精神层面的素养对于电视新闻从业人员来说也异常重要,同样决定着新闻事业的兴衰。电视新闻从业人员要想具备启人心智的能力和素养,要想在新闻报道中较好地体现人文关怀,首先需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学好政治理论和专业理论,坚定正确的理想信念,提升自身的职业素养,因为新闻记者所从事的职业本身就充满了人道主义精神[4],每一个电视新闻记者都应该将这种人文精神应用到电视新闻报道中,给受众以温情的引导和启迪。其次,要加强对电视新闻从业人员的培训,聘请专家、学者定期对记者编辑进行职业教育,将人文关怀贯穿培训始末,促使从业人员更富同理心。最后,要创造条件选派电视新闻从业人员参加新闻理论研讨班、交流会,使其更加了解业界的前沿理论和知识,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

(三)关注和保护特殊困难群体

对一些特殊困难群体生存状态的关注和反映是新闻报道的重要职能之一,也是电视新闻报道渗透人文关怀的重要环节。这类群体相对较为特殊,在生活中容易被忽视和忽略,遭遇不平等的差别对待。电视新闻报道作为一种文化,一方面,电视新闻报道本身应当关注这类群体,不粉饰美好,而是站在这类群体的角度真情实感地看待社会问题,使报道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另一方面,电视新闻媒体有责任和义务通过报道引起公众对特殊困难群体的关注,通过挖掘其真实的生活,引导全社会有针对性地进行帮助,使其更好地融入社会。同时也要大力宣传特殊困难群体中真、善、美的元素,引导受众反思和思考,感受生命的真谛,从而以实际行动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四)体现对人的尊重和关怀

对人的尊重和关怀是电视新闻报道体现人文关怀不可缺失的内容。一是电视新闻报道在内容上要从受众视角出发,对社会热点事件进行平民化的叙事,以小见大,及时回应民生、关照生命价值。比如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的《主播说联播》短视频新闻报道,就巧立亲民人设,风格极具人情味、接地气,容易激发受众的代入心理,彰显了主流媒体的专业性和权威性。二是电视新闻报道在报道形式上要不断创新,为受众所喜闻乐见,才能为广大受众所接受,其人文关怀也更能打动人心。三是电视新闻从业人员在报道中,要采用适合的采访方式、恰当的言语措辞、妥当的镜头语言来呈现新闻,避免对采访对象造成伤害。比如在河南暴雨带来的洪灾的报道中,新闻从业人员要履行瞭望者和监测者职能,通过畅通的涉灾报道打造“信息通道”,给公众一个可理性预期、可依赖判断的“生命通道”。四是新闻从业人员要注意人文关怀与受众知情权、隐私权之间的平衡,在满足受众知情权的同时,要坚守法律,切不可被流量冲昏了头脑、为了吸引眼球而不顾法律和道德底线。新闻从业人员在工作实践中应切实遵循客观与平衡报道的原则,保护被采访者这一新闻行业最宝贵的资源,防止其隐私和个人资料暴露。

五、结语

电视新闻报道体现人文关怀具有重要的意义。作为党和人民的耳目喉舌,在新的历史时期,电视媒体必须强化责任担当,在新闻报道中坚持以人为本,注入浓厚的人文情怀,时刻保持平等的视角,才能让更多的受众感受到温暖,引发受众的共情和共鸣,增强新闻的传播效果,提升电视媒体的公信力和影响力,从而促进电视媒体在新时代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 张鹤,王巨臣.新闻报道的人文关怀[J].传播实务,2011(12):63-65.

[2] 白东亚.广播电视新闻报道中的人文关怀[J].电视指南,2018(7):58.

[3] 毕馨月.体现人文关怀让新闻报道更有温度[J].中国报业,2020(22):34-35.

[4] 张薇.电视新闻报道中的人文关怀[J].声屏世界,2020(4):17-18.

作者简介 王耀清,本科在读,研究方向:新闻传播。

猜你喜欢

电视新闻人文关怀优化
从功能语用角度解析电视新闻采访的提问策略
壮语电视新闻制作创新探析
营商环境五方面持续优化
优化英语课堂教学策略的探索
促进学生认识发展 优化初中化学复习
对员工的人文关怀,是预防工伤事故的重要手段
论思想政治工作的人文关怀研究
试论电视新闻的娱乐化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