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手术室护士职业暴露的危害以及防护措施

2021-02-03冯玉吓

婚育与健康 2021年23期
关键词:职业暴露防护手术室

冯玉吓

【摘 要】目的:探究手术室护士职业暴露的危害以及防护。方法:选择我院30名护士为研究对象,对手术护士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进行回顾探究。结果:在手术室中,对护士职业暴露产生威胁的因素主要包括化学因素、物理因素等。结论:在手术室中应认真落实相关的防护工作,对护士进行专业防护培训,不仅可预防危险因素的发生,还可使其在发生后冷静应对,降低感染事件的发生。

【关键词】手术室;职业暴露;危害;防护

The hazards and protection of nurses’ occupational exposure in operating room

Feng Yuhe

Wangtai Branch of Jincheng Hospital, Jincheng Shanxi 046000, 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 explore the hazards and protection of occupational exposure of nurses in operating rooms.Methods:Thirty nurses in o ur hospital were selected as the research objects, and the risk factors of occupational exposure of surgical nurses were retrospectively explored. Results:In the operating room, the factors that threaten the occupational exposure of nurses mainly include chemical factors,physical factors.Co nclusion:Relevant protection work should be carefully implemented in the operating room, and professional protection training for nurses can not only prevent the occurrence of risk factors,but also enable them to calmly respond to the occurrence of infections and reduce the occurrenc e of infections.

【Key?Words】Operating room; Occupational exposure; Harm; Protect

近年来,人们对于护士护理工作的质量以及安全性的关注程度越来越高。而手术室中的医护人员,由于其长期工作于手术室中,其工作节奏快,注意力需要高度集中,精神紧张,并且与患者接触时间长,其中包括患者的血液、分泌物以及体液等,这些均有可能使护士感染的可能性增大,因而为有效降低此类风险,通过对我院30名护士进行观察,以探究手术室护士职业暴露的危害以及防护措施。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30名护士为研究对象,年龄20岁~50岁,平均年龄(40.38±2.73)岁。本科学历8人,专科学历12人,中专学历10人。

1.2 危险因素

1.2.1 化学因素 化学危险因素主要包括化学消毒试剂的挥发以及空气中的污染颗粒等,在手术室中的空气污染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其主要与麻醉机的防漏质量,消毒剂浓度的使用方法、有效时间以及手术所使用的仪器设备等相关。在手术室中常使用的化学灭菌机主要包括臭氧、煤酚皂以及甲醛,此类试剂具有较强的挥发性,并且在空气中弥漫的全身麻醉药物以及使用高频电刀等均可产生刺激性物质,对人体的上呼吸道以及皮肤黏膜等均会造成严重影响,并且,在长时间接触甲醛的情况下,会增加机体染色体异常以及慢性呼吸道疾病的概率[1]。

1.2.2 物理因素 手术室护理最为常见的职业伤害属锐物刺伤,根据统计发现,在本次研究中的30名护士中,出现锐物刺伤经历的护士人数为21人,占比为70%。由于护士工作环境的特殊性,参与到手术的各个环节中,因而发生操作失误的情况常有,对自身以及他人均有极大的威胁,而伤口一般为手术器械所伤,其中可能夹带其他病毒以及致病菌,其中最为严重的包括艾滋病以及乙肝等传染性极强的疾病。主要包括刺入或划破皮肤以及皮肤黏膜暴露发生血源性感染等。此外,根据相关研究表明,清洗以及处理器械,穿刺,配药以及注射过程中,医护人员均有可能发生锐器刺伤[2]。在对重患者进行治疗时,其经门诊直接进入手术室,一般对此类患者不进行任何检查,因而护士在接触到此类人员的分泌物、排泄物以及血液等均有可能使其感染的风险增加。

1.3 生物因素

手術室的环境较为特殊,最为常见的损伤主要有针刺损伤。而在医院中常见的内源性传播的疾病主要有梅毒、乙肝病毒等,通过针刺均能被传播开来,这也是引起职业暴露的一个重要原因。根据相关研究表明,在医院内源性传播的疾病中,感染率最高的疾病当属乙肝,而当前的数据统计表明,手术患者的HBsAg阳性检出率已是大于7%,而在手术室中护理人员的阳性检出率已高达30%,与其他科室相比较,是感染率最高的[3]。因而只要发生锐器刺伤现象,伤者发生感染的可能性极大,根据相关研究表明,在手术室中锐器刺伤发生乙肝感染的剂量约为0.004mL。目前,如何有效降低医院内源性疾病的感染率,已成为临床重点关注的话题,其对手术室护理人员以及医院卫生等造成的影响不容忽视[4]。

1.4 电离辐射

随着近年来医疗水平以及科学技术的不断提升与发展,电透直视下手术以及手术中摄片等技术也越来越成熟,“C”臂的使用频率在骨科手术中也越来越高,使用紫外线消毒。在手术结束后会造成部分医护人员发生眼睛红肿疼痛等现象,此外如若长时间或者频率较高地接触放射线,就会造成机体中白细胞数量锐减,使得机体免疫能力下降,这些均会增加医护人员发生癌症以及系统免疫病等疾病的概率。

1.5 噪音因素

在手术室中会有较多的医疗器械,如监护仪以及高频电刀等,其在工作状态下均可发生噪音,而长时间处于噪音状态下,会使人变得疲劳、头痛以及焦虑等,会对医护人员的工作效率造成极为严重的影响[5]。

2.1 个人防护意识的有效树立,加强对岗前以及岗位培训

2.1.1 在降低手术室职业感染发生率方面,最有效且简单易行的预防措施当属个人防护意识的树立,对于手术室中发生的职业感染,尤其是血源性感染的各种疾病而言,如乙肝病毒等,应组织医护人员进行定期的知识培训,使其掌握相关的标准防护,掌握相关疾病的传播方式,以达到对相关疾病进行专业性预防的目的,在隔离措施以及标准预防的执行中应明确规范,可有效降低病毒感染的发生。并且告知患者在术前完成相关的检查,这有利于医护人员对确诊为病毒携带者的患者进行有效防护,提升警惕,此外对于未进行检查的急重症患者则应将其视为阳性患者,这有助于提升医护人员在手术过程中的防护意识。

2.1.2 对职业暴露的危险性不仅表现在外在行为上,更要提升在视线中的觉悟程度,进而使医护人员将相关的防护措施进行有效把握,避免发生感染。低年资护士的岗位培训是重中之重,对其进行专业知识、态度以及技能等方面的培训与提升,不仅能够保证手术的顺利进行,而且还可保障其自身的安全。

2.1.3 术中防护,在使用医用橡胶手套对患者进行手术时,如若发生针刺等伤害则应立即进行更换,对于进行特殊程度较高的手术,如对乙肝病毒携带者实施手术,则应在术中穿着专用的手术衣、戴上面罩等,以免出现刺伤。对于未进行相关检查或者是不能确定是否患传染性疾病的患者,则应将其视为感染者。在进行术中用品的传递以及使用等操作过程中应规范执行,在利器的传递速度方面应适当放缓,在刀片的装卸工作上应严禁用手进行操作。

2.1.4 规章制度的完善:为保障医护人员的职业安全,医院在科室规章制度中应将相关的预防标准纳入其中,进而起到对医护人员的不规范行为进行约束的作用,强制其按照规章制度执行,并对其执行情况实施监督,这样能够使医护人员加强对自身安全的防护意识,进而实施相关的预防措施。

2.2 完善排污系统,加强室内流通

在手术中需要使用笑气以及异氟醚等吸入性麻醉药物时,应遵从现配现用的原则。在对患者实施麻醉操作前,应对麻醉剂的密闭程度予以检查,可将空气中的药物浓度有效降低,避免污染现象的发生。在配制消毒剂时并非用量越多其所起到的效果就越好,而是应当现配现用且浓度准确,这样不仅可以起到较好的消毒效果,还可对医护人员的安全予以保障,有效降低交叉感染现象发生,在术中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在术后应对房间以及器械等予以处理,并且严格按照相应的规章制度来完成,如为避免对周围环境造成污染,在进行终末消毒处理时,需在设有专用浸泡污敷料水池等设施中进行。

2.3 避免发生生物感染

在手术室中患者是医护人员的工作对象,手术室是其工作场所,在工作中与沾有患者血液的尖锐外科手术器械接触是必不可少的,因而时时刻刻都存在被划伤的危险,医疗锐器伤的高危人群主要是手术室工作的高危人群,而根据相关研究表明对血源性感染的正确认知较为缺乏是导致医护人员出现职业暴露的重要原因,其在手术过程中自我防护意识较为薄弱,且防范措施与行为规范性也较低。因而为有效提升其对防护措施的重视,患者在术前的检查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对于检查结果表现为阳性的患者应事先做好相应的预防与控制,可有效降低损伤现象的发生。在术中出现手套破损现象,应立即实施消毒手套的更换,此外应避免与患者的血液以及分泌物等发生直接接触。

综上所述,近年来,随着医疗水平以及科学的不断提升与发展,手术室工作的紧张程度等也在不断上升,这也增加了手术室医护人员的职业危险。为避免该现象的發生,加强手术室医护人员的相关专业培训具有重要意义,可使其提升对职业暴露问题的重视,并采取相应措施来加强对自身保护,进而更好地完成救护工作。

参考文献

[1] 邓洪霞.手术室护士职业暴露危害因素分析与防护方案[J].医学食疗与健康,2019,3(6):268.

[2] 周君,王晓青,张世玺,等.手术室护士艾滋病职业暴露防护知识及行为的调查[J].皮肤病与性病,2021,43(1):3.

[3] 官煜,张琳娟,车菁,等.专业核心能力训练对手术室护士职业暴露防护能力的影响[J].临床护理杂志,2018,17(2):60-62.

[4] 刘畅,隋莹.手术室护理人员发生职业暴露的原因分析与防范措施研究[J].医学美学美容,2019,28(22):41.

[5] 奚晓英,柏强凤,李凌.手术室职业暴露情况分析及防护研究[J].科技风,2020,33(2):218.

猜你喜欢

职业暴露防护手术室
手术室细节护理在提高手术室护理安全性中的应用效果
手术器械预处理在手术室的应用
手术室优质护理实践分析
我的好奇心
木结构建筑的鉴赏与防护
低温冻害对浙中地区枇杷生产的影响及防护对策探讨
浅谈如何强化灭火救援战斗中的安全防护
血站成分制备人员的职业暴露与防护分析
化疗药物对肿瘤科护士职业暴露的防护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