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TSP在高速铁路隧道超前地质预报中的应用

2021-02-01郑烨晨石宏泰付庭茂樊茂林

山西建筑 2021年4期
关键词:泊松比节理波速

郑烨晨 石宏泰 黄 河 付庭茂 樊茂林

(中铁七局集团第三工程有限公司,陕西 西安 710000)

高速铁路隧道穿越地层复杂多变,前期地勘很难准确获得地层信息,因此掘进中经常出现与设计资料不符的不良地质体,产生塌方、大变形等工程灾害。如何快速准确获取前方地质信息,对于确保隧道安全施工具有重要意义[1]。隧道超前地质预报方法主要有地质调查法、超前钻孔法、地震反射波法(TSP,TGP)、地质雷达法、瞬变电磁法、红外探测法等[2]。TSP(Tunnel Seismic Prediction)是一种通过激发地震波(弹性波)在非连续的地质界面反射,接收反射波信号进行数据解析,实现隧道超前地质预报的物探技术[3]。该方法具有预报距离长、适用范围广等特点,自瑞士安伯格公司发明之后在隧道工程中得到广泛应用[4-6]。本文以中(卫)兰(州)客专某大断面岩质隧道工程为依托,详细介绍了TSP在隧道超前地质预报中的应用技术及现场验证情况。

1 工程概况

中(卫)兰(州)客专项目全长218.49 km,总投资295.78亿元。依托隧道工程位于甘肃省兰州市皋兰县内,隧道全长4 578 m,为双线铁路隧道,设计时速为250 km/h,开挖断面面积约150 m2,最大埋深约206 m。隧址区地质构造复杂,洞身段穿越前寒武系皋兰群片岩,呈鳞片状变晶结构,片理构造,节理裂隙较发育,岩性发育不均,呈强风化~弱风化状态,岩体呈碎石状压碎结构,易塌方掉块,围岩分级为Ⅲ级~Ⅴ级。

2 TSP超前地质预报应用分析

2.1 TSP超前地质预报原理

TSP(Tunnel Seismic Prediction)探测原理属于地震波(弹性波)反射方法,采用小当量炸药在隧道内激发多源地震波(一般在隧道边墙布置24个炮眼),地震波在三维空间传播过程中,遇到地层岩性变化、断层破碎带等不良地质体时(波阻抗变化),产生反射和透射,通过接收反射信号,进行信号处理,数据分析进而获取前方地质信息。由于地质体中地震波传播的复杂性,为获得较好的反射波数据,需采用高精度的三分量速度传感器,同时避免起爆产生的震荡波对仪器产生干扰。

2.2 现场数据采集

本次超前地质预报选用安伯格公司TSP203 plus,预报掌子面桩号为DK203+960。掌子面岩体呈厚层、块状结构,局部夹薄层片岩,节理裂隙较为发育,围岩较为破碎,掌子面呈干燥状态,地下水不发育。

本次测试现场方案如下:在隧道开挖方向左边墙布置24个炮孔(激发孔位,间距1.5 m),左右边墙各1个接收孔位,最小偏移间距为20 m。激发孔间距1.5 m,高度1.2 m,孔深1.35 m,孔径50 mm,倾角9°,每孔装药量100 g,接收孔高度1.6 m,孔深2.0 m,倾角0°,现场布置如图1所示。数据采集前,测量各孔的相对位置、深度、倾角并做好记录,装填炸药,安装接收器,连接好仪器。为采集到较好的TSP原始数据,要求隧道内一切工序均停工,检波器安装时采用黄油耦合,通过采用高吸声材料封堵接收孔来抑制声波噪声。准备完毕后进行爆破,采集数据。

2.3 数据分析

通过TSP winPLUS软件对采集数据进行处理,得到TSP推断成果图。图2为TSP超前预报围岩力学参数分布图,图2中里程0代表K204+010。可以看出,在掌子面(里程50 m)前方一定范围内围岩波速(Vp/Vs)、泊松比、密度、动弹模等参数均有显著变化。图3为TSP二维成果图,可以看出,在掌子面前方一定距离存在一段较小区域的波速降低区域,即节理裂隙发育较为发育。

根据上述解释成果并结合地勘资料、掌子面开挖揭示围岩情况,对掌子面前方120 m范围内围岩情况进行如下预测:

1)DK203+958~DK203+918(40 m):该段纵波、横波波速与当前掌子面波速一致,密度和杨氏模量基本不变,泊松比及Vp/Vs较掌子面不变,判断其围岩情况与当前掌子面相似。

2)DK203+918~DK203+890(28 m):该段纵波、横波波速较掌子面均有小幅度下降,密度及杨氏模量相对下降,且Vp/Vs和泊松比略有上升,以负反射为主,判断其围岩情况较掌子面略差,节理裂隙发育,岩体破碎,稳定性较差,地下水弱发育,施工中应注意洞顶掉块塌方,宜加强超前支护。

3)DK203+890~DK203+838(52 m):该段纵波波速较掌子面明显上升,横波波速较掌子面略有下降,密度和杨氏模量皆低于掌子面,且Vp/Vs和泊松比较掌子面上升,以正反射为主,综合判断其围岩较掌子面变好,节理裂隙较发育,地下水不发育,岩体完整性较好。

2.4 现场开挖验证

由TSP超前地质预报可得,隧道前方大致40 m~70 m距离内围岩情况变差,节理裂隙发育丰富,施工危险性较大,而前期地勘和设计资料中将该区段统一归为Ⅴ级围岩,未做明显区分。现场隧道掘进施工中,逐步开挖揭示围岩情况,其典型情况如图4所示。由图4可以看出,该断面围岩节理裂隙发育,岩层呈薄层状碎裂结构,掌子面较为干燥,地下水不发育,与掌子面围岩相比,岩体质量较差,施工中以产生岩层剥落、掉块,洞顶塌方,与2.3中2)围岩预测结果较为吻合,说明TSP超前地质预报较为准确,达到了预报目的。

3 结语

本文以中兰客专某岩质隧道为依托,详细介绍了TSP在隧道超前地质预报中的应用关键技术,通过与场隧道开挖揭示的围岩情况对比证明,裂隙水不发育的片岩地层,TSP地震反射波法预报较为准确,有效探测距离可达120 m。TSP作为一种基于弹性波反射理论的物探方法,其预报成果的准确性依赖于数据采集、解译方法,以及解释人员对波速、泊松比、动弹模等参数的理解和工程地质知识储备,需紧密结合现场地质情况,在隧道开挖过程中及时跟进,动态反馈地质信息,不断与预报结果对比验证,积累经验,才能获得较为满意的预报结果。

猜你喜欢

泊松比节理波速
行波效应对连续刚构桥地震响应的研究
2013-12-16巴东MS5.1地震前后波速比异常特征
含节理岩体爆破过程中应力波传播与裂纹扩展的数值研究1)
动态和静态测试定向刨花板的泊松比
充填节理岩体中应力波传播特性研究
具有负泊松比效应的纱线研发
基于实测波速探讨地震反射波法超前预报解译标志
顺倾节理边坡开挖软材料模型实验设计与分析
新疆阜康白杨河矿区古构造应力场特征
灰岩声波波速和力学参数之间的关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