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思政课教师的视野与学养
——从党史学习教育谈起

2021-01-31赵鸣歧

上海教师 2021年4期
关键词:党史思政世界

赵鸣歧

上海外国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党的百年庆典在天安门广场举行,意蕴深远、意义重大。在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2021年4月,教育部按照中央的部署和安排,要求在大中小学思政课中开展以党史学习教育为重点的“四史”学习教育,有效提升学生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真正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以及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

百年党史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是“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是“最好的营养剂”,也是青年学生成长成才的“必修课”。从党的百年历史中汲取思想的力量、信仰的力量、道德的力量、实践的力量,发挥思政课铸魂育人的主渠道作用,推动党史学习教育融入大中小思政课教学,落实好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既是新时代思政课改革创新的必然要求,也是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

2021年2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强调,要教育引导全党胸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树立大历史观,从历史长河、时代大潮、全球风云中分析演变机理、探究历史规律,提出因应的战略策略,增强工作的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特别是在2021年11月召开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2022年下半年召开党的二十大这个大背景下,通过党史学习教育汇聚上下,凝聚人心,激浊扬清,振奋精神,进一步提高全党斗争本领和应对风险挑战能力,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的“赶考”之路育先机、开新局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对我们思政课教师高标准、高质量做好这项工作提出了要求。

一、要有纵深的“大历史观”下的历史视野

所谓“大历史观”,是强调我们对党的百年历史的认识,要秉持一种长时段、整体化的系统思维与历史意识,在回顾往昔、直面现在、开创未来的维度上,在立足中国、环顾世界、纵贯古今的视野中,来考察和阐释中国共产党的发展进程。这就是说要把党的百年历史放在长时段看,一百年尽管在中华五千年文明史中只是长河一瞬,然这一百年,对于我们党来讲是划时代的,因为一百年前,我们党成立时只有50多名党员,今天已经发展成为拥有9500多万名党员、领导着14亿多人口大国、具有重大全球影响力的世界第一大执政党。目前全球有23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国共产党仅用百年时间就发展成为全球第一大政党,这在世界政党发展史上是一个奇迹。特别是在当今世界社会主义处于低潮、许多社会主义国家的共产党失去执政地位的情势下,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历史现象。而对于我们民族来讲,这一百年更是里程碑性质的。因为正是在这一百年间,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历经革命、建设和改革各个时期接续奋斗,使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让我们这个曾经面临“被开除球籍”危险的国家走近世界舞台中央,让我们这个饱经磨难的民族接近复兴梦想,书写了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上最恢宏的史诗,创造了中华民族发展史、人类社会进步史上的伟大奇迹。因此,要充分展现党的百年历史需要树立“大历史观”,要从中华5000多年文明史、世界500多年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国人民近代以来180多年奋斗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多年的奋斗史以及改革开放40多年的奋进史中来认识和把握。

树立“大历史观”,为我们深入学习百年党史提出要求、指明方向。一是要求我们胸怀“两个大局”,心怀“国之大者”,把百年党史放在历史长河中审视,放在全球风云中比较,放在时代大潮中把握,而不是单线孤立地看待。不能仅就百年谈百年,只有在长时段的历史场域中阐释历史,才能发现历史背后的真谛。历史是国家的回忆、民族的回忆、人民的回忆乃至整个人类的回忆,失去这种回忆的国家、民族和人民,将是不健全的,也是难以把握自己命运的。

二是要求我们必须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把握党的百年历史的主题和主线、主流和本质。其主要是我们党自创建至今,为了践行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的初心和使命,在理论上,艰辛探索,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而不断进行理论创新、理论创造的历史;在实践上,不懈奋斗,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推进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行改革开放和奋进新时代,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在党的建设上,牢记宗旨,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纯洁性,不断防范被瓦解、被腐化的危险而加强自身建设的历史。同时旗帜鲜明地批判诋毁和否定党的领导的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和论点。这个问题在高校非常突出,近年来,中央和教育部之所以高度重视和反复强调课程思政建设就是基于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而推进教育教学改革。

三是要求我们通过学习百年党史,以高度的历史自觉和深远的历史意识,把握历史规律,汲取历史智慧,充分发挥党史“以史鉴今、资政育人”的作用。一个政党的历史是一个政党安身立命、发展壮大的根基,是其组织成员梳理历史脉络、透析历史本质和规律的丰富素材。建党一百周年是一个总结经验、面向未来的重要节点。重视并善于总结历史经验,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也是中国共产党的一大特点和优势。总结党的百年历史经验,汲取历史营养,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这是新时代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的现实要求,也是我们党勇于自我革命、加强自身建设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为此,我们要重视和强调用党的百年奋斗历程和革命精神鼓舞斗志、明确方向,用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坚定信念、凝聚力量,用党的实践创造和历史经验启迪智慧、砥砺品格,激发学生知史爱党、知史爱国,在学习领悟中坚定“四个自信”。现在高校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经常“翻墙”看一些外网,对党和党的历史了解与认识上存在一些误解和偏差。事实上,目前西方媒体对有关中国的报道和评论几乎80%都是负面的,尤其是对党史进行别有用心的歪曲和虚无主义的评论很多。因此,如何引导学生,责任重大。历史教育最深厚的基础、最重要的社会功能就在于足以引起大众的“精神革命”。歌德曾说过一句脍炙人口的话:“历史给我们的最好的东西,就是它所激起的热情。”马克思主义认为,进步的、革命的历史观能够引导人们从历史中树立起神圣的使命感。资政育人是我们思政课教师今天必须做的事情,是责无旁贷的职责。

二、要有宽广的国际视野

“视野要广”,是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3月18日的讲话中对思政课教师提出的“六要”之一。如何做到视野要广?落实到党史学习教育方面,就是要求我们思政课教师在教学和研究中,在看问题和想问题时,我们的思维和眼界要站在更广阔的视角上观察和思考,要善于把中国纳入世界,与世界联通起来,并注重中外比较。

近代以来的中国是在与世界的互动关系中演进的,是世界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自1840年鸦片战争后,传统中国的“天下体系”与西方资本-帝国主义的“殖民体系”、华夏的农耕文明与西方资本主义的商业-工业文明发生了全面的冲突。这个冲突既打破了封建中国长期封闭性发展的格局,又导致了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此后一个多世纪的中国,为了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中国社会各阶级、各种进步政治力量、无数志士仁人提出过各种主张,展开过各种抗争,进行了举世罕见的漫长而崎岖的民族伟大复兴的艰辛探索。

但这个探索过程不是孤立进行的,而是在对近代以西方为主导的世界逐步认识的基础上渐次展开的。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农民运动借助了西方基督教作为意识形态资源,清政府的洋务运动是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框架下进行的,康梁的维新变法借鉴了英国和日本的君主立宪制,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则是力图仿效欧美的政体来实现其对传统中国“旧邦新造”的政治理想。然而,不触动封建根基的自强运动和改良主义,旧式的农民战争,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革命,照搬西方资本主义的其他种种方案,都不能完成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使命和反帝反封建的任务。中国共产党正是“在中华民族内忧外患、社会危机空前深重的背景下,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进程中”应运而生的。列宁所领导的共产国际在思想上、组织上和经济上的帮助,对于中国共产党的成立起到了推动作用。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深刻改变了近代以后中华民族发展的方向和进程,深刻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深刻改变了世界发展的趋势和格局。从此,中国人民有了前进的主心骨,中国人民在精神上由被动变为主动。历史和人民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是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的必然。可见,学习百年党史,必须了解和认识近现代中国所处的世界格局、基本国情和面临的主要矛盾、历史任务,这是影响党的百年历史进程的历史依据和理论依据。

把近现代中国放在世界近现代历史范畴中审视,往往会进行比较。如我们提及“维新变法”时总会自觉或不自觉地与日本的“明治维新”比较,谈论“民主制度”“发展道路”时也会进行中外比较。这种比较有助于我们认识并看清社会历史现象或问题的差异性和独特性。将党的百年放在中国近现代和世界近现代的历史进程中审视,放在世界500多年社会主义发展史中比较,能突显我们党百年的艰辛探索,尤其是彰显我们探索和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以实现民族复兴,在价值遵循、制度建构、发展模式等方面独具的世界历史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在全球的发展模式中,我们已经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中华文明新形态。对于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中华文明新形态,如何全面、深入、系统地阐释?显然,这需要对人类社会历史发展总体进程的文明史进行比较,需要与发达国家及发展中国家进行比较,需要对近代至今世界资本主义演进和社会主义发展进行考察。对此,我们必须突破历史线性思维的僵化逻辑,放宽历史的视野,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从大地域、长时段来分析,尤其是从马克思主义整体性世界历史的生成机理进行分析,辩证透视16世纪以后中国与世界历史发展的脉络和走向,深刻揭示鸦片战争前后中国与西方互动的多重维度和内在关系,系统分析党的百年历程在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与变迁以及在世界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发展演进中的历史作用和历史贡献等问题,并要注意和把握这些问题背后各种观点之争的问题视角、历史映射和价值取向,尤其要注意在对近现代中国与世界多元关系的审视上,既要反对“西方中心论”,也要避免陷入“中国中心论”。

钱穆先生认为,历史研究有两种意见,一种是历史意见,一种是时代意见。人类总是出于对现实和未来的需要来回顾自己的过去,而研究历史,便是为现实和未来服务的,这是历史学很重要的社会功能。我们今天回望百年党史,不是出于对党史感兴趣而学习党史,而是为了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实际上,我们对很多历史的评述往往游走在历史意见和时代意见之间,并且常常不自觉地受时代意见的影响而对历史意见作出适应时代的解读。这种解读有时可能符合历史真相,有时可能有一些细微的差异,有时可能包含若干错误,有时甚至可能是伪造的假象。历史解释随时代主题转换作适应性调整的特点,常会给一些不求甚解者篡改历史结论的机会。他们在割裂史料和缺乏严密论证的情况下,依据假设甚至猜想,强行推导出某种选择性结论,进而实现其特定价值观念的传递,如“告别革命说”等论点。但不顾历史真实的任何妄断和猜想,因缺少了材料和学理的支撑,便难免滑向历史虚无主义。可见,价值观的取向很重要,我们要高度警惕并坚决抵制和批判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论点及思潮对青年学生的不良影响。

当前中国正处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期,从当今中国的发展态势来看,不管这个大变局怎么变,21世纪的中国已日益从世界舞台边缘走向世界舞台中心和全球治理前沿,中国与世界的命运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紧密相连。特别是在新冠疫情肆虐全球的形势下,在以美国为主的一些西方国家的打压情势下,中国的发展仍然表现出勃勃生机,而且中美之间的贸易不降反升,这说明了什么?这说明了中国经济的韧性,中国经济结构的互补性,中国经济发展的强劲性。正是基于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今天中国要为世界作贡献,因为中国已然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在此情况下,我们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全面客观认识当代中国和看待外部世界,科学分析目前中国面临的国际环境,让学生在世界大变局中看到中国的机遇和挑战。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重要变量,我们要着力推动世界大变局朝着有利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方向发展,朝着有利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方向演进。这是我们党史学习教育中必须秉持的立场和取向。不仅如此,我们还要通过总结世界各国历史经验,通过历史比较,突显我们的优势,增添我们的底气,进而增强“四个自信”。

三、要有多维的理论视野

思政课强调思想性、理论性,这是思政课有说服力、吸引力的关键所在。党史学习教育的目的是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学党史、悟思想,第一个就是明理,就是要树牢唯物史观,强化理论思维、历史思维,把握历史规律。明理才能增信,增信才能有历史自觉,才能伴随情感、依托理智、升华于信念、体现于理想,最终化为行动,达到知行合一。百年党史涵盖了近现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党建等方面,蕴含了不同领域、不同学科的理论问题,不仅要求我们掌握和融会哲学、历史学、政治学、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重要专业知识,了解和关注我国及国际方面的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各领域的基本状况,还要了解和熟悉这些学科的理论,并善于用这些理论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回应学生的关切。这就是为什么现在思政课教师难做的原因,难就难在要全能,十八般武艺都要拎得起,只要有短板,学生提问时就会露怯。

如何弥补这个短板?整个党史学习教育中有很多理论问题:如何正确认识和准确把握党的百年历史和主题主线、主流和本质?怎样看待党的百年历史取得的伟大功绩和伟大成就?(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的核心就是总结党的百年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问题。)如何认识学党史与理想信念、初心使命、性质宗旨的关系,学党史与“四史”的关系,学党史与保持同人民血肉联系的关系,学党史与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的关系,学党史和开创未来的关系等?如何全面历史辩证地看待和评价历史人物特别是党的主要领导人?如何认识伟大建党精神的理论内涵和品格特点?如何认识党的百年奋斗历史经验?重温百年党史对于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到底有什么历史启示,以及如何完整准确地认识、理解和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所提到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新表述?

对上述这些问题作出回应,促使我们思政课教师要有深厚的学养。几年前,上海市教委搞大中小学德育一体化时曾专门编写过针对高校思政课教师的学养读本,对广大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很有帮助。今天,面对“00后”大学生,我们思政课教师的知识储备、知识结构能否适应学生多样化、多层次的需求?如上海外国语大学,很多学生有在国外学习交流的经历,他们的国际知识比我们了解得还要多。我曾要求青年教师一定要能双语教学,而且我当时每年派教师到国外去访学,几年下来学院有近三分之一的教师有过三个月以上的访学,不这样就无法和学生进行对话。此外,教师的理论功底、理论素养能否应对现实问题、解答学生困惑?我们的话语表达、情感沟通能否贴近学生、吸引学生、引导学生?这对教师的学养提出了前所未有的要求。为此,我们需要从以下三方面加以提升:

一是拓展自己的眼界。视野本身是指眼睛看到的空间,但是今天我们的眼睛能看到的地方来自书本、来自传媒、来自实践,在交通和资讯极其发达的今天,最远的距离已不再是地理上的远与近,而是我们手中的书本、脚下的感知以及认知的眼界,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看天下事。“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二是强化辩证思维和历史思维。今天我们的思维或思考已能触及我们认知的所有领域,而辩证思维和历史思维是最根本的思维。马克思认为,“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通过历史,认识历史和社会发展规律并最终认识人类自己,有助于我们自觉地控制和掌握现代的社会运动,以及未来发展的趋势。我始终认为,人最欠缺的就是预见性,我们每个人都无法准确预见自己的未来。但历史学具有反映历史发展的连续性的特点,所以能够比其他学科更多地满足人们在这方面的需求。从这个意义上讲,如果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愈是具有强烈的历史意识,那么愈是表明这个民族、这个国家在关注着自己的现实状况和未来命运。就近代中国而言,西方不仅仅是认识中国的镜子,它就是我们历史的一部分。我们认识世界和认识自己,其实都和一个被建构的西方有直接关系,不论那个西方的好与坏。一百多年来,在中国人心目中尤其是知识分子眼中的西方既曾是憧憬的对象,也曾是诅咒的对象。从某种意义上讲,我们如何把握中外之间的关系,这一认识、这一建构的进程仍在发展之中。

三是强化语言表达能力。力求用简单准确的语言表达清晰的思想。哈佛大学的研究认为,能够做到这一点的仅占人群中的10%。今天我们思政课教师绝对应该是这10%,你怎么把思想灌输到学生头脑里,需要有相当程度的话语表达能力。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知识点脱胎于意识形态话语、文件话语和权力话语,具有鲜明的政治大话语特征。所以,思政课一定是意识形态的政治话语。如何把意识形态的政治话语学理化,学理化话语通俗化,通俗化话语趣味化,书面化话语口语化,刚性话语柔性化,熟悉话语陌生化,这些话语转化,是我们今天要做的工作,而要做到这点,任重而道远。

猜你喜欢

党史思政世界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第一次学党史
党史告诉我们什么?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百年党史的重要启示
党史上的今天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我爱你和世界一样大
彩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