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前教育专业中本一体化质量治理中本科院校的定位
——基于绍兴文理学院的实践

2021-01-31姜亚洲季国平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教育版) 2021年1期
关键词:中本应用型办学

姜亚洲 季国平

(1.绍兴文理学院 教师教育学院,浙江 绍兴 312000; 2.柯桥区职业教育中心,浙江 绍兴 312000)

“中本一体化”,亦称“中本贯通”或“中本衔接”,指中等职业教育学校与应用型本科院校相互合作,以“3+4”衔接的形式培养本科层次应用型人才的模式,是我国近年来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创举。在此背景下,将培养了大量人才的中等幼儿师范教育,与本科学前教育专业相衔接培养卓越幼儿教师,是中本一体化的应有之义。目前,我国的学前教育专业中本一体化试点已经在重庆、上海、江苏、吉林、浙江等省份开展多年,经过实际探索形成了相对应的课程体系和“中本贯通立交桥”[1]。

虽然在中本一体化之前我国已经有大量的中高职一体化(贯通)的经验以资借鉴,然而中本一体化在本质上还涉及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融合以及应用型高校的转型问题,因此,在实施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需要解决的新问题,其中关键问题是质量治理问题。特别是“幼儿教师与医护专业教育相类似,是一种 ‘高规范’职业,”其人才培养更需要重视这一问题[2]。所谓质量治理,是指公共组织在特定的标准或规则的基础上,为使某一事物的特性或价值满足公共群体的需要而进行的持续性管理活动[3]。正如研究者所指出的,“中本贯通教育质量需立足社会需求,突出人才出口质量;为了发挥双主体、分段、长周期培养的优势,应强调其贯通的连续性和顺畅性;同时,如何体现内涵贯通是其质量的关键”[4]。因此,本文认为中本一体化质量治理的基本内涵是,为使中本一体化人才培养满足各利益相关者的需求而进行的管理活动,而在各类利益相关者参与的质量治理过程中,作为人才培养终端的高校,对中本一体化人才培养过程的参与和引领是质量治理的关键,本研究力图在廓清中本一体化质量治理内涵的基础上,探索高校在中本一体化质量治理体系中的定位。

一、质量治理:中本一体化人才培养的保障

中本一体化是我国打通中职教育上升途径的重要探索,也是进一步促进本科院校人才培养转型的重要桥梁,因此,无论对于学生个人发展还是中本教育衔接,质量治理都是非常重要的内容。质量治理的终极目标是满足利益相关者的需求,而实现高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是中本一体化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

首先,中本一体化的质量治理水平决定了学生的学业水平,对学生个人的发展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中本一体化的学生被认为是在初中阶段学业成绩并不拔尖的学生,正是因为有了升本的通道才接受中职教育。研究表明,在接受中职教育的过程中,因为职业特色,学生会形成与普通高中不同的惯习,在升入本科之后,由于两种学习场域的转换,这种惯习会使学生面临着比普高学生更为困难的适应过程,原因在于中职阶段职业化的惯习与我国长期以来本科阶段教育的学术化而非职业化不同。为此,如何在培育学生职业性向和职业能力的基础上,通过中本一体化的质量治理形塑其观念和行为,提升其学习动机,促进其学业适应,以塑造其与普通本科教育相应的惯习,是当前学前教育专业中本一体化质量治理面临的重要问题。

其次,质量治理是中本一体化这一人才培养模式创举发挥优势的关键。中本一体化的根本在于通过职业教育制度的创新实现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能否提升则由质量治理水平决定。对于中职教育机构而言,通过质量治理向本科院校输送具有职业发展潜力的生源,既是提升其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由之路,也是中本一体化教育的开端;对于高校而言,质量治理是保证应用型人才两个阶段衔接培养,促进其应用型转型的重要保障。因此,对于中本一体化过程中人才培养的起始、转段和本科培养,必须建立全面的质量治理体系。中本一体化是关系到政府、本科院校、学生、家长以及用人单位等多方利益相关者的合作过程,特别是对于学前教育专业而言,因为中等幼师教育的技能训练优势,有学者认为“中师教育注重教师职业专业素质培养的取向特别值得称道”[5]。因此,高校通过参与中本一体化质量治理,发挥幼师教育的技能培养优势,结合本科教育的能力培育导向,促成中本一体化 “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增进合作院校的沟通与成长”等办学优势的最大发挥[6]。

二、协同治理:中本一体化质量治理的要求

公共治理理论认为,现代公共组织的治理是多个主体互相协商、互相合作,以自发秩序为基础的网络化、整体化治理,强调“以‘民众需求’为中心,强调政府的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通过协调、合作与整合等方法促进政府机构内部以及政府与外部机构之间的紧密合作”[7]。质量治理作为提升中本一体化办学质量、保障中本一体化育人水平的重要环节,因为涉及多个管理部门和两个办学主体,符合现代公共治理理论所应对的多中心治理和网络化治理的基本假设。据此,中本一体化的质量治理应有如下要求:

一是不同的主体相互合作,协同治理。中本一体化人才培养最终由本科院校完成,因此,本科院校在质量治理过程中往往会拥有比较大的话语权,各类相互协作的活动由本科院校主导,中职院校不够积极。如,在已有的研究中发现,在课程衔接、培养目标的制定等方面,都是根据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要求来制定的,由此可能带来的问题是中职院校缺乏治理参与的主动性和意愿。此外,中职院校长期以来与普通高中教育两轨沟通较少,中职院校的职业教育对普通教育的人才培养的质量标准把握存在一定困难,因而在质量控制与质量保证等质量治理过程中会陷入被动。对于中职学校而言,多年来形成的质量文化使其在质量治理过程中出现被动参与,不能满足各主体相互协同、共同治理的要求。为此,必须建立相应的质量治理组织与机制,以避免人才培养模式各自为政,中职与本科阶段简单叠加的现象[8]。

二是建立质量治理组织以及互动机制,注重人才培养过程性治理,着眼于学生职业能力和核心素养的可持续发展。中本一体化质量治理的归宿是学生的发展,目前,世界中职教育的改革趋向是将普通教育融入到职业教育课程中,让接受中职教育的学生能够在形成职业能力的同时获得与普通教育学生同等的核心知识、形塑其应对生活挑战的情意。自进入新世纪以来,各国际组织以及主要国家都推出了公民的核心素养框架,我国也推出了21世纪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在此背景下,中本一体化人才培养面临的挑战是,既需要发挥职业教育的优势,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开拓新路;同时,又要兼顾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由此,在质量标准制定、质量控制等过程中,需要建立办学双主体、学生等质量治理组织以及各方互动的机制,如此才能实现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初衷。

根据浙江省的中本一体化项目规划,绍兴文理学院和绍兴市柯桥区职教中心于2019年开始开展学前教育中本一体化人才培养项目。认识到质量治理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性,根据以上质量治理要求的分析,绍兴文理学院学前教育专业与绍兴市柯桥区职教中心协同构建了“一个目标、两个主体、三个阶段、四个抓手”的中本一体化质量治理体系。所谓一个目标,指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根本目标;两个主体,指绍兴文理学院和绍兴市柯桥区职教中心两个办学主体,成立了以高校教学院长为总负责、双方专业主任为骨干的质量治理团队,建立了相应的沟通机制;三个阶段,指人才培养的起始、过程和转段三个阶段,在起始阶段,由教育行政部门和两个办学主体共同制定招生标准和程序,保证优质生源,在培养过程中绍兴文理学院和绍兴市柯桥区职教中心通过沟通机制不断磋商,制定阶段性课程质量标准、做好质量过程管理,转段阶段则在浙江省政策的指导下由绍兴文理学院牵头协商,制定质量标准;四个抓手即班级管理、课程管理、课余实训、学生调研,全方位服务促进学生发展这个根本目标。

三、引领协调:高校参与中本一体化质量治理的定位

如上所述,中本一体化质量治理的实现在于不同的主体相互合作,协同治理,同时建立相应的质量治理组织与互动机制。在中本一体化的质量治理过程中高校处于主导地位,但这种主导地位有可能会给质量治理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为了充分发挥质量治理的作用,高校需要明确自身在中本一体化质量治理中的定位。此处所谓定位包含两个方面:首先,中本一体化中高校的办学定位,其次,是高校对其在中本一体化质量治理过程中的功能定位,在中本一体化质量治理中,高校的办学定位决定了其在质量治理过程中的功能定位。

(一)中本一体化中高校的办学定位

目前在中本一体化的相关讨论中,对于高校的办学定位有两种视角,一种是基于职业教育发展的视角,将中本一体化看作是高校参与、推动职业教育发展的有效途径,高校的定位是参与职业教育,将自身作为职业教育的办学主体、职业教育质量提升的促进者,如刘宇陆等指出:“主动融入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地方本科院校义不容辞的责任”;同时,也是解决“地方本科院校陷入了发展困境……毕业生就业率和专业对口率最低,整体就业质量不高”等问题的出路[9]。另一种是基于地方高校自身的发展视角,认为高校参与中本一体化的定位在于推动高校的应用型转型,认为中本一体化“使得部分本科院校越来越认可中等职业教育的价值,加之政策导向也极大地促进了本科院校的转型”[6]。本文认为高校对中本一体化的办学定位应该是自身的应用型转型,因为如此定位可使中本一体化契合国家推动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转型的政策要求,同时也是解决高校发展困境、获得发展空间的重要途径,也就能够推动职业教育发展。

(二)中本一体化质量治理中高校的功能定位

在此办学定位的指导下,高校有了参与中本一体化质量治理的积极性,其功能定位也就得以明晰。质量治理的主要内容包括确保达到标准、制定计划并持续改进、推广示范行动、明晰质量风险等几个方面[10],据此,根据前述中本一体化质量治理的要求,结合绍兴文理学院和绍兴市柯桥区职教中心的合作办学实践,高校在学前教育专业中本一体化质量治理中的功能定位如下:

一是目标引领,主要是人才培养定位的沟通和审定。中本一体化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应用型人才,在中职教育阶段发挥其职业教育的优势是重要内容。但如前所述,兼顾学生职业能力与核心素养的发展,促进中本一体化学生在转到本科阶段学习后,拥有相应的惯习而实现学业和生活的顺利过渡,使其既能发挥职业潜能,又能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这一过程的实质是高校的应用型转型和中职院校的职业传统之间的对接,高校可发挥目标引领的作用。

二是组织协调,即以学生的发展为宗旨,促进、协调各利益相关者的互动合作。中本一体化的质量治理,除了两个办学主体之外,还包括相关政府管理部门,为促进学生的发展,需要协调政府对中本一体化的质量标准要求、高校自身的人才质量标准要求和中职学校的发展诉求。中本一体化人才培养的终端在高校,因此,高校应建立相应的组织和机制发挥沟通协调的功能。

三是参与课程管理,提高课程质量。当前中本一体化的课程管理研究,大部分围绕课程衔接体系的构建展开,通过课程衔接体系来保障课程质量。除此之外,由于生源等因素长期以来中职学校的质量标准要求低于普通教育,若要达到本科人才培养的要求,高校需要参与到课程管理过程中,即制定课程评价标准和实施质量监控。因为我国当前“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之间横向融合的成熟形式很少,普高与中职之间的校内和校际融合有一定程度的展开,但是整体规模不大,在有些地区还处于试点阶段”[11]。中本一体化过程中高校对课程管理的参与,既是质量治理的重要功能,也是进一步促进普职融合探索的有效途径。

四是做好学生服务,中本一体化的归宿在于促进学生职业潜能的发展,从而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学生的成长要求和服务诉求应该是中本一体化质量治理的核心,为此高校需参与到学生服务中去。服务内容主要是对生涯规划教育、学生诉求调研、专业发展引领等方面,以满足学生的成长诉求和学习需求,使学生确立对所学专业的认同。

四、结语

如何促进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避免将中等职业教育作为学习者接受正规教育的终点,同时,提高中等职业教育的质量,提高中职教育机构的吸引力,成为世界各国都要面临的问题。为了促进接受中职教育的学生发展,各国相继实施了两个方面的举措:一方面在职业教育的过程中加入普通教育内容,如,法国、荷兰以及东亚的韩日,中职教育中的普通教育课程占到大约一半;另一方面打通中等职业教育向上升学的通道,将中等职业教育与更高层次的教育相衔接,为中职的学习者提供更高层次的学习机会。

中本一体化是我国顺应世界职业教育发展趋势的重要创举。为实现优质高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治理是其保障。中本一体化的质量治理要做到两个办学主体之间紧密合作,进行协同治理。高校以其科研力量的投入,在质量治理体系中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质量标准的研制和质量过程控制等方面起着重要的引领作用。此外,高校也应注意在中本一体化质量治理中的参与界限,避免过度参与和越位管理,不能以本科教育的质量治理来替代中本一体化的质量治理,需要尊重中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特别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艺术技能学习,在质量标准和质量过程控制方面发挥中职的优势,以充分发挥中本一体化的办学优势。

猜你喜欢

中本应用型办学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比特币的谜底,很多年后才会揭开
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园林生态学》实践教学改革探索
“中本贯通”政策的逻辑、隐忧及理性实践
应用型本科院校商科教学改革与实践
纷享销客:应用型公司生态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