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花鸟画研习与青少年国学素养养成教育

2021-01-31吴大红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教育版) 2021年1期
关键词:花鸟画国学青少年

吴大红

(浙江外国语学院 艺术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2)

“国学”一词始于清代,是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不仅包括经学、子学、史学、文学、语言学、文字学,也包括医学、戏剧、书画、星相、数术等,凝聚了历代华夏祖先生活的知识经验和东方智慧。国学素养就是通过对国学经典的研习,提高内在知识素养,提升思想品格和道德水平。

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国学教育首当其冲。无论是诗词歌赋,还是国画书法,华夏几千年的民族优秀文化是根植于内心的修养,从小浸润滋养于心。从“十一五”规划到现在的“十四五”规划,国家始终提倡国学回归教育体系,不断从政策上扶持国学教育工作。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传统文化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国学回归教育体系已经成为从政府、教育系统到家长全民的共识。

一、青少年研习花鸟画的必要性

花鸟画是以动植物为主要描绘对象的中国画传统画科,可细分为花卉、翎毛、蔬果、草虫、畜兽、鳞介等支科。中国花鸟画集中体现了中国人与作为审美客体的自然生物的审美关系。

“花鸟画作为中国画乃至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兴起与发展,既体现了中国人观照宇宙、体认自然的特殊视角,也反映了这个古老的中华民族,上达天子、下及黎民的人们对于日常生活与生存环境的美好祈愿”[1]。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提到中国要建立两个共同体,一个是人和生态的共同体,一个是人和自然的共同体。想要建造一个符合中国传统文化“天人合一”的人类和谐的共同体,需要依靠中国的青少年。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多次提到弘扬国学传统文化,国内幼儿园、中小学也都相继开设花鸟水墨画课程,但课程多侧重于用笔技法学习,侧重于对事物外观的描摹,教师尚没有系统地对学生从中国花鸟画的生命精神教育维度、传统审美教育维度、物我观照的环境教育维度、自然认知教育维度有目的地进行教育。截止目前也尚未有针对青少年研习花鸟画,从国学素养养成教育角度出发的研究。

二、花鸟画对青少年国学素养教育的养成路径

(一)充分利用学界研究成果

充分利用学术界对于花鸟画技法、精神、审美等研究成果,依据青少年心理特征,研究如何通过花鸟画鉴赏以及技法学习,认知花鸟画笔法、线条、章法、墨色、意境,进而领悟笔墨形式背后的花鸟画精神。古代大学之道中“格物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修身”。唐代书法家柳公权言“心正则笔正,乃可为法”,笔正则有骨力。中国山水、花鸟画大师黄宾虹把用笔概括成五种笔法,即:“平、留、园、重、变”[2]。平指运笔平缓,力度均匀,持重而行等;留指用笔如锥画沙,起讫分明等;园指线条圆浑沉厚;重指厚重有力,力透纸背;变指在前面四笔的基础上还要轻重、缓急,提按、顿挫,方圆等变化中表现自己的情感。因此,笔法既是技法又包含着深厚的审美哲学,用笔的沉着、圆浑、厚重、朴拙等笔法,它可对应儒家和道家的审美观,传递出“厚德载物”的审美精神。

(二)领悟花鸟画的生命精神

通过领悟花鸟画的生命精神引导青少年观察自然界的植物花鸟,认知自然界的生命力,学习自然与人的和谐关系,以国学花鸟精神培育青少年健康的人格素养。无论是八大山人天真若呆的小鸟、郑板桥凛凛风神的墨竹、吴昌硕笔走龙蛇的枯藤,还是齐白石跃然而出的昆虫鱼虾,都流淌出一串串感人的生命清音。在这种悦耳的清音中,还传递出一种蓬蓬勃勃的生命能量和精神。花鸟画作品最终的目的是实现愉悦生命和启迪生命智慧的价值,如果画家自身没有高度的生命自觉性,就很难创作出赏心悦目的作品,更谈不上启迪智慧。青少年对花鸟画的研修正是要领悟其生命精神,培养人格素养。

三、花鸟画在青少年国学素养教育中的维度

(一)技法传承与传统审美教育维度

中国花鸟画的笔墨讲究中锋、藏锋、侧锋、逆锋等,以丰富用笔营造线形变化,讲究含蓄、内敛,是中国式审美观。花鸟画线条用笔朴拙淳厚,崇尚大象无形、大巧若拙,与道家、儒家哲学相对应,体现着中国传统哲学文化。色墨之间讲究自然和谐,以疏密、虚实、对比、均衡处理画面,体现着中国式章法和色墨关系审美观。画中所表现的梅、兰、竹、菊、牡丹、莲花、松柏等客观物象寓意丰富,如君子高洁、花开富贵、四季长青等。中国画的笔墨章法、色彩意境都蕴含着中国传统艺术特有的形式审美观念,青少年久习花鸟画会在耳濡目染间形成中国传统的艺术形式审美观念并影响其个人修养。

(二)花鸟画的生命精神教育维度

花鸟画的精神内涵主要体现了儒、道、释哲学思想。抒情达意、托物言志、君子比德,中国哲学的生命精神深深影响了花鸟画的发展,形象化地体现了东方世界的宇宙自然观。

“写生”和“传神”是对花鸟的生命和精神的明确追求。作为中国绘画中一个重要画种的花鸟画,画家常以自然界的一花一鸟一草一木入画,寥寥几笔反映出蓬勃的生命力。甚至以枯藤、野草、昏鸦、怪石入画也能表现出昂然的生机和活力。正是这种对生命力的表现,带来了花鸟画的兴盛。不管是八大山人冷峻的小鸟、郑板桥清高的兰竹、吴昌硕厚拙的枯藤,还是齐白石富有天趣的鱼虾,都传递出一种旺盛的生命能量和精神。在人与自然之间的生命对话中,所表现的物象始终在激发和唤醒人自身的生命力,并为人的生命提供精神内涵。青少年研习花鸟画必定会受到花鸟画中蕴含的对生命积极向上的追求,并逐渐深入内在精神修养。

如《枯木怪石图》是苏轼的代表作,表现出了一种对生命和自然的追求。画中枯木怪石以干笔草草勾勒而成,造型奇怪。枯树具有丰富而独特的生命意蕴,从枯木怪石中表现出蓬勃的生命精神正是花鸟画的精髓,它的内在是丰满、充实、活泼甚至亲切的。虽然已经衰朽枯萎,但却隐含着无限的活力与生机,唤起人们对生命活力的向往。

(三)环境教育维度

中国文人对自然界生物无比敬重,因此,学习花鸟画就是学习如何理解花鸟画意境蕴含的环境美,这是一种潜移默化的环境教育。中国花鸟画的一花一草一鸟一木皆表现出物我观照的状态,画家追求跟花草的自然亲近,追求自然环境与人的和谐关系。中国传统文人都热爱自然,所谓“宁可一日无肉,不可一日无竹”“一竹一兰石,有节有香骨”就是中国文人对自然风物的敬重与高洁的人格化比喻。青少年在研习花鸟画的技法过程中会学习领悟到中国花鸟画中表现出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学习到惜物爱物,亲近自然,并从自然中滋养高洁品性。

(四)自然科学教育维度

花鸟画的学习首先要学会观察,体会一花一世界,体会自然界生物丰富多异的色彩形态,体会生命的绽放与消失。从对自然界生物的认知学习到对自然界生命的内心感动,让青少年学会生命思考。通过探求自然花鸟的真,使青少年学会向善向美。如,文人画家文同画竹注重活泼的内心体验,他的《墨竹图》画面上一枝劲竹傲立于千仞悬崖,先俯后仰,尽得宗炳“俯仰自得、游心太玄”之境界。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被一枝竹子表现得淋漓尽致,更将画家和观者的生命激情达到饱满昂扬的状态。

四、花鸟画在青少年国学素养教育中的作用

(一)传承美德

研习花鸟画,理解花鸟画背后的自然美,对于青少年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具有现实指导意义。通过研习花鸟画笔墨造型,可以让这些笔墨精神根植于青少年年轻幼小的心灵,提高他们的人文艺术素养。

花鸟画发展至宋代已进入高峰,“格物致知”这一哲学思想也深深影响到花鸟画的审美表现。古人学习花鸟画重在对自然的观察与体悟,探究认识事物的原理和画理。花鸟画表现以选取“赏心悦目三两枝”来表达出“粒沙见佛,滴水照天”的哲学思想,致广大而尽精微。如,宋代花鸟画中的小品画,一枝一鸟足以感到天地气象。

我们关注大自然的一草一木,往往会发现自然造物之精致、穿插之有序,从小小的花蕊中也能看到一个精密的乾坤世界。一丛乱草初看错综杂乱,细察生发有序,舒展动人,顾盼呼应,既生机万变又合乎情理。自然物性伸展有序,生发出的美感给人以舒展和喜悦;它的盛衰荣枯令人怜惜和关怀,使人对“物我观照”“天人合一”的人与自然关系有了更深认识。

关于用墨的审美要求,童中焘总结前人所论,归为“五墨”:清、润、沉、和、活。“凡达到‘五笔’‘五墨’的,就叫用笔好、用墨好……,用笔用墨是中国画的标准性特征,是中国画普遍的审美标准”[3]。自然物态顽强的生命力激励人的生命状态,梅、兰、竹、菊、松、石等因各自的生命状态给人以顽强、高洁之感,被人们赋予君子形象,“君子比德”这一民族传统文化审美思想赋予了花鸟画丰富的内涵。以花鸟客观物象进行赋比兴,托物言志,形象化地体现了东方的宇宙自然观。古人评画以人品修养为品评标准,人品高则画品高。花鸟画的自然观察法和笔墨精神对学习花鸟画的青少年道德修养的提高有很好的作用。

(二)健全人格

随着经济的发展,由西方引进而来的“流行文化”“快餐文化”对青少年的影响越来越大,不少孩子在物质的、浮躁的快餐文化影响下,在文化素养方面出现严重“营养不良”,不同程度地表现出功利自私、好逸恶劳等不良心态。因此,培养不骄不躁的人格,培育民族精神,使青少年在传统花鸟画颐养性情的滋养中成长,就显得非常必要。

花鸟画道法自然,融自然生命与人的主观审美精神为一体,以此表现春夏秋冬。它伴随草木花鸟,经历四时,感知四季更迭,常常以强烈的季节性或以节气选取题材,抒发作画,如“独俏一枝春”“春江水暖鸭先知”“红杏枝头春意闹”“留得残荷听雨声”“端午五瑞图”“岁朝清供”“中秋黄菊就螃蟹”等,不胜枚举。还有的四时题材融合在同一画面里,表现四季同春的美好愿景。花鸟画以季节隐射出的人文情怀,让每一个节气如同生命过程中的一盏盏暖暖的灯,慰藉人的内心,化解冷漠,除却浮躁,使人变得开朗与安宁,能从容淡定感念季节更迭,唤起对时光的留恋和生命意义的回味。花鸟画唤醒着人们道法自然,向往质朴、崇高的情怀,对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无疑大有裨益。

(三)陶冶情操

中国花鸟画讲究意存高远,可以培养孩子们的古典文化底蕴和优雅情怀,赋予孩子们一把开启心智的钥匙。花鸟画的核心思想表现为儒、道、释文化与审美,写意花鸟画在这方面尤为突出。它始于文人,而文人作画重在意趣,寥寥数笔却意蕴深远,正是才、胆、识、学相济而成,志有多高,生活认识就有多宽广。博学鸿才是文人的普遍特征。如,文人画开创者苏轼和文同,诗词、书画、鉴赏皆通,儒、道、释文化兼善。梅、兰、竹、菊、松、石等着重体现儒、道思想,画家作此无不与君子德才相照。南宋僧人牧溪的画“空灵秀美,简约虚静”,被尊为禅宗画。明代画家徐渭一生坎坷,画作无不折射出儒、道、释文化意味,其水墨葡萄画诗曰:“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4]。青少年通过花鸟画的浸染,领悟其中深厚的传统美学和哲学思想,认识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博大精深,产生民族自豪感,励志图强,勇为担当。

(四)铸造精神

中国花鸟画,常以自然界的一花一鸟一草一木入画,寥寥几笔三两枝,却反映出强大勃发的生命力;枯藤、野草、昏鸦、怪石,现实中不为常人注意的微小事物,也能转化为画面上勃郁的活力、盎然的生机。正是这种对寂微背后发掘出的生命躁动的追求,带来了花鸟画的兴盛。

以缘情言志为特征的文人写意画,把宇宙人生的感悟自觉自然融于物象,物我通体,犹如感知自己的生命情感,笔底抒发着生命的境遇。例如,八大山人画《河上花图》,是其晚年所作,在荷叶、白莲、石块交织中,传递出激越之情,笔酣墨饱,神完气足,笔随心运,自由疏放,展示了画家出色的笔墨驾驭能力和巨幅的布局能力,物象穿插交错,变化万千,景致流光飞转,具有强烈的时空感。他身为明朝王室后裔早已经历亡国之痛,大起大落的悲催人生,所绘河上荷花,实为其人生长河的写照。他画中题“河上花,一千叶,六郎买醉无休歇,万转千回丁六娘,直到牵牛望河北……”[5]这首《河上花歌》气象万千,尽用僻典,通篇充塞禅、道的语境,悟透人生况味。郑板桥在画墨竹中题诗云:“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此时他正在山东潍县任县吏,此诗反映出他的拳拳爱民之心。他面对百姓饥荒,开仓赈灾,尽封积粟之家,拯救了成千上万的饥民,也因此得罪了贪官和富绅。他为官清廉,两袖清风,因看到官场的黑暗,辞官鬻书,卖画为生,画竹画兰,画风清奇,品格高雅,被后人称为旷世独立,自成一家。吴昌硕、齐白石都经历战乱、饥荒和外来掠夺,不平的人生经历与正直坚毅的品格,化作金石、书法力量注入到花鸟画中,笔力扛鼎背后是人格力量。潘天寿除了以上画家所经历的战乱、饥荒,还经历东西方文化碰撞,面对中国画被否定,他坚信中国画有自己的民族精华和特色。他的花鸟画继承传统又发展了传统,正是对传统文化认识深刻,才带来民族的自信[6]。总之,文人的高尚品格、志存高远,表现在绘画上是气势撼人、意境深远。

(五)提升智力

在写意花鸟画中,为了营造氛围,凸显主体,打造意境,常常要借助于文学手法,比如,夸张、拟人、衬托、暗喻等,还有题款诗句,起到契合和加强作品主题的作用,这些都需要很高的文学修养。在画面的布局和意境的打造上,要根据作品的主题和情感需求,常常要对刻画的对象进行取舍,要突出和弱化什么,保留和舍弃什么,以求画面布局很好地服务于作品的主题精神,这些又需要很高的哲学辩证能力。青少年研习花鸟画无疑对智慧培养具有积极作用。

五、结束语

花鸟画作为对自然的写照和生命的观照,其宗旨是注重表述人的心灵世界,体现人的内在生命。写生和传神是对花鸟的生命和精神的明确追求。从自然界的生命到艺术的生命,从自然美到艺术美,是一个互相区别而又互相联系的过程,而花鸟画正是把花鸟形象与人的生命融为一体,从而产生艺术生命,并使它升华进而得到永恒。花鸟画所代表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中华民族的标志,也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在青少年中传承花鸟画的笔墨和精神,维护自己的根和魂,中华民族才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花鸟画技法研习中体会花鸟画内在精神,对青少年健康人格的养成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猜你喜欢

花鸟画国学青少年
“垂”改成“掉”,好不好?
浅析唐代壁画中的花鸟画
画学丛谈·花鸟画(下)
青少年发明家
吴国良花鸟画选
院体花鸟画是怎样来的?
奋斗鸡—我的国学日常
激励青少年放飞心中梦
让雷锋精神点亮青少年的成长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