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转偏向力对针刺捻转补泻手法的影响*

2021-01-30唐利杨忠华

河南中医 2021年1期
关键词:反气旋补法北半球

唐利,杨忠华

广州中医药大学,广东广州 510006

针刺手法最早见于《黄帝内经》,其中与捻转补泻相关的有泻法“切而转之”和补法“微旋而徐推之”(《灵枢·官能》),但《黄帝内经》中并没有捻转方向的相关描述[1]。历来对捻转补泻的区分主要可分为捻转方向和力度、角度、频率等刺激轻重两大类[2]。就捻转方向而言,笔者赞成医者右手持针,“拇指向前用力捻转重为补,拇指向后用力捻转重为泻”[3](也就是古人所说的“左补右泻”),这也是被多数人认可的说法。

古人对针灸捻转补泻效应的解释包含了很多传统文化的成分,其思维模式主要是象术思维,天人观念。但是现在的主流思维是逻辑思维,数学分析[4],这使得现在部分学者不能接受和理解捻转补泻的效应。近年来,许多学者致力于捻转补泻效应的多角度研究,本文主要通过类比捻转补法和反气旋,并结合地转偏向力等现代科学知识,从物理学力的方向与偏向来说明“左补右泻”的合理性。

1 古今对捻转补泻手法的认识

1.1 窦汉卿以“暖凉”释“左补右泻”元朝窦汉卿在《针经指南》中说:“以大指次指相合,大指往上进,谓之左;大指往下退,谓之右,”《标幽赋》云:“推内进搓随济左而补暖,动退空歇迎夺右而泻凉。”窦汉卿首次将捻转方向运用于捻转补泻手法中,明确提出“左补右泻”,并用暖、凉的温度感受来反应补泻效果,是在《黄帝内经》粗略描述捻转补泻手法后的重大突破。

1.2 杨继洲以“阴阳”释“左补右泻”明朝杨继洲《针灸大成》中云:“补针左转大指努出,泻针右转大指收入,”因为“左转顺阳为之补;右转逆阳为之泻。”此外,杨继洲还认为女性为“右补左泻”,以及“以子午为主,左为阳,右为阴,手为阳,足为阴”。明代还有不少医家把捻转补泻与阴阳相结合,这些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捻转补泻手法的发展,同时也引起了不少争议,留给了后人更多思考空间。

1.3 徐风以“地支”释“左补右泻”明朝《席弘赋》云:“补自卯南转针高,泻从卯北莫辞劳……左右捻针寻子午,抽针行气自迢迢。”十二地支按顺序围成一个圆,其方位为:子北,午南,卯东。所以《席弘赋》中的卯南指子,卯北指午,故其句意可理解为“从子至午,左行为补;从午至子,右行为泻”[5]。

1.4 “北半球左旋涡”许红君[6]将针灸捻转补泻方向与“北半球左旋涡”相类比,来说明“左补右泻”,但其把卡皮罗现象和针灸捻转补法都看作“左旋涡”,在一定程度上没有明确力的方向与偏向,因为他们的旋转方向其实是相反的,见图1。

图1 北半球气旋与反气旋的形成图

1.5 “自然规律现象”赵刚明[7]将针灸捻转补泻方向与一些自然界现象相类比,例如生物DNA的双螺旋结构为顺时针,海螺、蜗牛外壳旋转的方向为顺时针,植物藤蔓缠绕的方向是顺时针。但笔者观察发现,并不是所有北半球的藤蔓都是顺时针缠绕,也不是所有北半球的海螺、蜗牛的外壳都是顺时针旋转。而且他仅停留在现象层面,没能解释清“顺时针”的原因。

此外,还有以《河图》《洛书》解释捻转方向的,左转顺《河图》相生之序,故为补;右转附《洛书》相克之序,故为泻。以及用阴阳升降,太极八卦图理解“左补右泻”的[8]。其实,虽解释“万殊”,然其道一也,那就是中医的整体观——“天人合一”,顺天道即补,逆天道即泻。

2 地转偏向力

1835年,法国物理学家科里奥利提出一种惯性力,被称为科里奥利力。其在沿地球表面方向的一个分力即地理学上的地转偏向力,作用于地球上一切水平运动的物体[9],其偏转方向可概括为“南左北右,赤道不偏”(南半球左偏,北半球右偏,赤道上不偏),其大小由赤道向两极递增,成因是由于地球的自转。

2.1 地转偏向力对卡皮罗现象的影响卡皮罗现象也就是许红君所说的“北半球左漩涡”。20世纪40年代,苏联科学家卡皮罗最先发现,在水槽放水时水涡总是呈逆时针方向(北半球)。他在各地试验证明了北半球水流漩涡方向为逆时针,南半球为顺时针,后人称此现象为卡皮罗现象[10]。

水槽放水时,水受重力等因素向排水孔下流,形成一个由周围向中心的力,主要受北半球右偏的地转偏向力的影响,水流方向右偏,形成一个逆时针的漩涡,可参考图1中的气旋。当然,水槽为人工制作,还受到排水口管径和大气压等因素影响,单纯分析地转偏向力对逆时针漩涡的影响不准确,还可以去自然界中寻找更具说服力的现象,比如地理学天气系统中的气旋与反气旋。

2.2 地转偏向力对气旋与反气旋的影响气旋与反气旋是自然界中形成的天气现象,没有人为干预,他们形成的旋转方向主要是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这是地理学上认可的说法。在北半球,气旋呈逆时针旋转,反气旋呈顺时针旋转,这是因为气旋中间是低压,气流方向是从外向内的,右偏后形成的是逆时针旋转;而反气旋中间为高压,气流方向是从内向外的,同样是右偏而形成的是顺时针旋转,见图1。就力的方向而言,卡皮罗现象就类似于气旋,而针灸捻转补法就类似于反气旋。

3 地转偏向力对针刺捻转补泻手法的影响

针刺捻转补法以拇指向前用力捻转为主,力的方向是从内向外的,且为顺时针方向,类似于反气旋,可参见图1。顺时针方向捻转针与地转偏向力“北右”的作用一致,所以为补法,反之则为泻法。

顺时针方向捻针应该是一个右旋的力,为什么古人称补针为左旋呢?这里的“左旋”并不能理解为向左手方向。这还要联系到中国古代的一句话,“天道左旋,地道右旋”。这里的“天道左旋”指的是以地球为参照物,自东向西运行,这是古人观察天体运行轨迹而得出的规律;而“地道右旋”是为了配合天道左旋,因为天属阳,地属阴,阴阳相反相成,正如《春秋元命苞》所说:“地所以右转者,气浊精少,含阴而起迟,故转右,迎天佐其道[11]。”“天道左旋,地道右旋”的观点与现代物理学上参照系的原理类似。

“左旋”是指自东向西旋转,中国古人南面而立,其方位特点为“上南下北,左东右西”,天球自东向西从观测者上方运行即为顺时针方向。其实以“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方位观测也为顺时针方向,可参考地理学中太阳周日视运动图,见图2。同时,“左旋”为顺时针方向旋转也符合“大指努出”这类对手指操作的描述。所以古人所说的“左旋”就是顺时针方向旋转,所以可以用地转偏向力来解释针刺捻转补法的方向和反气旋之间的联系。这也就解释了捻转补泻手法“左补右泻”的合理性。

图2 太阳周日视运动图

虽然在北极观测地球为逆时针旋转(地球之外的视角),但捻转补法却是顺时针,并不是简单的和地球自转方向相同。这是因为地球自转形成的地转偏向力在北半球是右偏,而顺时针补法顺应了地转偏向力对人体气血运行的影响。捻转补法是拇指向前用力为主,是一个向右的力,而不是顺时针旋转,所以不能把捻转补法的方向与地球自转的方向混为一谈。

4 讨论

笔者用地转偏向力解释针刺捻转补泻手法与古人用中医理论来解释殊途同归,同归于“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如果把地球的自转比作“天”,把捻转补泻的方向比作“人”,针灸捻转补泻手法的“左补右泻”符合地球自转形成的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也佐证了中医“天人合一”整体观的合理性。

笔者运用地转偏向力解释针刺捻转补泻手法的新角度,有别于古代中医理论角度,也不同于现代实验、数据角度,这是利用现代自然科学来解释中医学。自然科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是无生命的自然界和生物(包括人类),其相关学科主要为数学、物理、化学、天文、地理和生物学(数学并非严格意义上的自然科学,而属于广义的逻辑范畴)[12]。中医通过探索天、地的规律,并将其用于解释人体生理、病理特点,指导疾病的防治。所以可以说自然科学和中医学的研究对象是一致的,这就为用现代自然科学来解释中医提供了基本条件。

通过现代自然科学来解释中医学,既融合了中医取象比类,“天人合一”的思想,又顺应了现代科学观念,其特点在于借助现代科学的科学性,来佐证中医学的合理性。其目的在于使更多学者对中医的理解不再停留于玄学,而是逐步认可中医取象比类和“天人合一”的观念,并以此观念作为探索中医的主要依据。

猜你喜欢

反气旋补法北半球
基于络病理论探讨络虚通补法在气虚血瘀型椎动脉型颈椎病中的应用
清凉一夏
基于少数类过采样的倾向得分匹配插补法
南北半球天象
案例教学法在“气旋、反气旋与天气”教学设计中的应用
响应倾向得分匹配插补法
《低压(气旋)、高压(反气旋)与天气》教学设计
关于反气旋(高压)的若干问题解析
关于反气旋(高压)的若干问题解析
北半球冰盖融化与北半球低温暴雪的相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