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型政党制度对新的社会阶层组织化挑战的回应

2021-01-28

山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组织化社会阶层政党

张 毅

北京社会主义学院,北京 100029

新型政党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新的社会阶层组织是我国的一种新兴组织,新的社会阶层组织化主要是为了实现更大的利益诉求和政治参与,在这个过程中必然与我国政党产生一定的冲突,形成对政党的一定程度的挑战。在新型政党制度下,通过新型政党制度的包容性把新的社会阶层组织重新归入有序政治参与之中,从而实现新型政党制度对这种挑战的有效回应,使新的社会阶层组织与政党形成良性互动关系,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更多力量。

一、政党与社会组织关系的基本理论——考察的基础前提

政党与社会组织都产生于社会发展之中,在结构形态、行为方式和功能作用等方面具有许多类似之处,在国家发展运行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在实质上又有许多区别,形成了既有联系又相互区别的关系。

(一)政党与社会组织的联系

政党是一种政治社会组织,是广义社会组织的一种。狭义的社会组织是指为了实现特定的目标而有意识地组合起来的社会群体,如新型社会组织等。社会组织为了发挥作用、实现利益诉求和政治参与,必然要与主要从事政治活动的政党产生各种联系。现代政治中,政党要实现其政治纲领,掌握政治权力,必然要实现人民的利益表达,这之中就包括社会组织的利益诉求。实际上,社会组织一直扮演着政府与社会之间的中介角色。在我国新型政党制度下,政党与社会组织建立了密切联系。社会组织通过政党实现利益诉求和政治参与,政党通过社会组织收集利益诉求,化解或缓冲利益冲突带来的社会紧张,通过社会组织补充政党和政府的不足,实现有效社会治理。所以,政党离不开社会组织的拥护和支持,其与社会组织有着紧密联系。政党的合法性来自于社会的认可和支持,社会组织是政党联系社会、动员社会、获得执政基础的有效渠道。正是由于二者所具有的社会性,他们之间就存在一定的互通性、互补性和交叉性,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二)政党与社会组织的区别

虽然政党与社会组织有着密切联系,但两者的区别也是非常明显的。第一,本质属性不同。政党是阶级斗争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其本质属性是阶级性。社会组织是随着民主政治和市场经济的发展而出现的,其本质属性是社会性。虽然政党也有社会性,但社会性不是其本质属性。第二,形态结构不同。政党有严格的等级结构、稳定的组织系统、明确的政治纲领和严明的组织纪律。社会组织一般只有章程,没有明确的纲领,组织纪律比较宽松,甚至成员也不像政党一样通常具有单一性,可以有较大的交叉重复性,但其成员选择不像政党一样具有普遍性,而是体现出专业性和专门性。第三,功能作用有明显差别。虽然政党与社会组织都有政治参与和利益表达功能,但政党的主要功能在政治,如利益综合与表达、政治录用、组织政府与社会治理、政治动员与社会化等,社会组织的主要功能在社会,如利益综合与表达、动员社会资源、提供公共服务、社会协调与治理和政治参与功能等,政治参与和利益表达只是其功能作用的一个交集。

(三)政党与社会组织的关系类型

作为有着千丝万缕联系而又截然不同的两种主体,政党与社会组织在互动时形成了不同的关系模式。主要有:第一,互助合作型关系。虽然政党与社会组织本质属性不同,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实现互补,因为它们非零和博弈,如政党通过社会组织扩大和巩固执政基础,社会组织则通过政党实现政治参与和利益表达等,所以政党与社会组织具有合作基础,可以形成互助合作型关系;第二,竞争对抗型关系。社会组织发展到一定程度时会对政党形成挑战,与政党在社会资本、政治参与和动员能力等方面形成竞争,特别是当社会组织寻求到较多的政治参与后,挤占了政党的政治空间,削弱了政党的社会基础和群众基础,政党与社会组织之间就会形成竞争对抗型关系;第三,单向支配型关系,包括政党支配社会组织和社会组织支配政党两种形式。这主要指在不同类型的国家,由于地位势力不同,形成一方控制、支配另一方的情况;第四,相互转化型关系。政党与社会组织相互区别又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它们都具有社会性,在政治参与和利益表达方面具有重合性。政党如果由于政治地位下降退出政治舞台而社会性增强,就会变成社会组织,如跨国激进党就由政党变成了现在的非政府组织;相反,如果社会组织重点关注政治参与和利益表达,其活动领域不断由社会扩大到政治,甚至以政治领域为主,则社会组织也可能转变为政党,如绿党就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

(四)我国政党与社会组织关系的发展历程

政党与社会组织的关系不是固定不变的,这种关系会随着不同时期国家具体制度的变化和发展而有所不同。不同的国家制度、不同的发展阶段,政党与社会组织会产生不同的关系,而且政党与社会组织的关系会随着发展过程不断调整,其最终关系取决于国家、政党和社会组织各自的发展状况。实践中,二者的关系不一定那么明确,有可能是某两种甚至多种关系的混合。改革开放后,我国社会管理逐渐走向社会治理,我国政党与社会组织的关系经历了管理滞后(1978-1987)、规范管理(1988-2000)、培育引导(2000至今)三个阶段。[1]这个过程是我国政党与社会组织关系逐渐走向良性互动、达到融洽的一个过程,基本形成了互助合作关系。在新型政党制度下,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的执政党和领导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中国共产党是领导社会组织的,与社会组织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在领导与被领导之外,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还存在一种互助合作关系,因为,政党与社会组织的关系实质是政党与人民群众的关系,社会组织是中国共产党和民主党派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这两个基础发生了变化,其组织基础必然也跟着发生变化。

改革开放后新的社会阶层逐渐产生,他们不同于传统社会阶层,具有处于体制外、思想活跃、流动性大、分散性强、善于运用新媒体等群体特征[2],这对政党政治形成了新的挑战,特别是新的社会阶层组织化后,对传统政治空间的侵入给新型政党制度带来了一定挑战。无论是自身发展,还是中国共产党有力引导,在新的社会阶层组织化现实下,回应新的社会阶层组织化带来的挑战成为政党必须面对的问题。作为社会组织的一种特殊类型,新的社会阶层组织与政党的关系具有政党与社会组织关系的普遍性,也有其一定的特殊性,如统战性、政治性更强,政党的引导性和新的社会阶层组织自发性共同存在等。然而,这个关系的前提是新型政党制度,在新型政党制度下,我国政党与新的社会阶层组织之间必然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互助合作关系,是二者的融洽和良性互动,这是由我国政党制度决定的。但是,在总体融洽的基础上,不排除新的社会阶层组织对政党的部分挑战,政党必须有效回应这种挑战,以促进政党与新的社会阶层组织之间关系更加融洽。

二、新的社会阶层组织与政党关系的发展——从依附到挑战

新的社会阶层组织化对政党形成了挑战,这个挑战的形成经历了一个相当长的过程,是随着新的社会阶层组织发展变化而变化的,其对政党的挑战也是多方面的。

(一)新的社会阶层组织化过程与政党的关系

新的社会阶层组织化是一个过程,作为新兴事物的新的社会阶层组织与作为传统事物的政党之间的关系也是一个逐步演化的过程,从新的社会阶层产生到组织化,这种关系基本经历了一个脱离、依附、独立、挑战、合作的过程。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政治改革大幅展开,其中最重要的变化就是在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同时政府职能开始转变,许多原来由政府统管的事务直接放到市场之中,这就导致原来许多体制内的机构从政府中脱离,进入市场成为一个独立的经济或社会主体,新的社会阶层开始出现,如私营企业、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等。这时新的社会阶层还处于分散状态,虽然他们有企业或公司,但缺乏阶层群体组织,甚至还没有新的社会阶层这个概念,虽然有一些新的社会阶层聚集的企业、事务所、基金会或慈善公益组织,但它们还不是新的社会阶层群体组织,也不完全独立,因为必须挂靠一个主管单位,它们总体上还是依附于政党,依靠政党发声。

新世纪以来,随着队伍不断壮大,新的社会阶层开始受到重视,其概念被提出并确定了范围,群体性越来越强,政治参与意识和群体组织意识不断提升。2008年前后,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开始组建其群体性组织——新的社会阶层联合(谊)会,新的社会阶层组织真正出现并逐渐独立,特别是进入新时代,社会组织注册不再需要挂靠单位,新的社会阶层真正独立,成为完全自主性的组织。新的社会阶层组织的出现,一方面是新的社会阶层不断壮大、政治参与越来越强烈的体现,另一方面也是中国共产党以统战等方式推动新的社会阶层组织化使其有序参与政治、发挥积极作用的体现。由于新的社会阶层组织逐渐独立且政治参与愿望越来越强烈,它必然会对政党形成一定挑战。当然,这种挑战是在互助合作的大基调下有限范围内的挑战。

新的社会阶层组织与政党之间脱离、依附、独立、挑战、合作关系的形成是一个发展的过程,随着新的社会阶层组织的发展,这种关系越来越复杂,这些关系可能存在一种,也可能存在多种,在一定时期内可能是挑战甚至对抗,在另一个时期可能就是依附与合作。当前,我国政党与新的社会阶层组织之间的关系,依附、挑战与合作都存在,以互助合作为主,但挑战时时存在。新的社会阶层组织是独立的主体,但如果是统战部主导成立的则带有依附政党的性质,为了争取利益诉求表达和政治参与,它可能会对政党形成一定挑战,如果政党处理得好,它就可以与政党亲密合作,形成互助;如果政党处理不当,就可能形成激烈的对抗,增强挑战程度。因此,新时代政党必须注意新的社会阶层组织化带来的挑战,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与新的社会阶层组织建立良好互助合作关系,共同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宏伟目标的实现。

(二)新的社会阶层组织对政党挑战的主要方面

新的社会阶层组织化对政党的挑战是多方面的,主要体现在:第一,挤占了政党政治的传统空间。在新型政党制度下,中国共产党与参政党都是政治参与的主体,其它一些组织机构也参与一定的政治,形成了相对固定的政治参与格局,新的社会阶层组织化后加入政治参与之中,分享了一部分原由政党主导的政治事务,挤占了政党政治资源和政治空间,特别是新的社会阶层组织中聚集了一大批精英力量,这些精英寻求自身渠道参与政治,对政党政治形成一定挑战;第二,替代了政党的部分功能。新的社会阶层组织化后,新的社会阶层组织在一定程度上替代了政党的代表和利益表达功能,产生了政党之外的政治参与,甚至在社会上越过政党直接联系人民群众、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对政党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产生一定冲击;第三,考验政党的能力。无论是对执政党还是参政党,新的社会阶层组织化都对他们的整合、吸纳、调整适应等能力提出考验,特别是对执政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方式提出直接考验,这是新的社会阶层组织化对政党政治提出的直接挑战。

新的社会阶层组织化必然会对政党提出挑战,因为一个新生事物的政治参与肯定会对传统政治格局产生一定影响。新的社会阶层组织对政党政治的影响并不都是负面的,也有不少促进作用:第一,新的社会阶层组织在社会与政党之间建立了缓冲地带,缓和了它们之间的矛盾冲突;第二,新的社会阶层组织承担了部分原由政党承担的职能,使政党有更多资源、时间专注于政治活动;第三,政党可以通过新的社会阶层组织集中更多民意,增强政党同人民群众的联系;第四,新的社会阶层组织给政党带来新的政治活动方式,使政党不断改进自身执政方式和参政方式,促进政治活动方式现代化。当然,新的社会阶层组织化给政党带来的这些变化是在政党能够适应新的社会阶层组织政治参与的情况下产生的,如果政党不能及时调整自身、适应新的社会阶层组织化这一变化,这些积极作用就可能变成负面影响,成为对政党的挑战。因此,政党作为专门从事政治的主体,必须积极应对新的社会阶层组织化带来的各种影响,化消极为积极,变被动为主动,使自身不断适应新的社会阶层组织化带来的各种要求,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更大力量。

三、政党对新的社会阶层组织化挑战的回应——重新纳入有序政治参与和统一战线

新的社会阶层组织化是自身发展和政党引导的结果。新的社会阶层产生之初是分散化、原子化的,随着不断发展壮大,其力量、诉求、地位等不断变化,逐渐开始组织化。政党为了适应新的社会阶层的发展变化,使其有序参与政治,不断巩固和扩大政党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主动促进新的社会阶层组织化,如中国共产党通过各级统战部门的积极引导,把新的社会阶层进行再组织,使其不断组织化。这实际上是政党对新的社会阶层组织化带来挑战的积极回应。在新型政党制度下,我国政党主要从两个方面对新的社会阶层组织化带来的挑战进行有效回应:重新纳入有序政治参与和统一战线。

(一)重新纳入有序政治参与

重新纳入有序政治参与是政党应对新的社会阶层组织化挑战的方式之一。之所以称之为重新纳入,是因为新的社会阶层本身就是中国共产党和民主党派的一部分,中国共产党代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民主党派主要由知识分子构成,新的社会阶层则是从体制内分离出来的一部分知识分子组成的,所以,他们最初就与政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现在,政党对新的社会阶层重新纳入的方式主要有吸纳、整合、党建等形式。

第一,吸纳。新的社会阶层和民主党派之间的双向连接关系可以互相促进,因此,民主党派可以合法吸纳新的社会阶层。[3]民主党派对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的吸纳始终伴随着新的社会阶层的发展,如民建对早期私营企业主的吸纳,民革对法律界人士的吸收等等。中国共产党对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的吸纳在新世纪初才开始,几乎与新的社会阶层这个概念的提出同步,大致在十六大前后。所以,政党对新的社会阶层的吸纳早于新的社会阶层组织化,充分说明我国新型政党制度的包容性、迅速适应性和自身发展的良好嬗变性。在新时代新的社会阶层组织化日益加强的情况下,中国共产党和民主党派应加快吸纳新的社会阶层人士,以构建政党与新的社会阶层组织间更加融洽互助合作关系。

第二,整合。新的社会阶层出现后,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分散化、原子化,同时形成无序政治参与,特别是他们利用现代技术手段(网络、自媒体等)在社会上产生影响,因此,需要政党对其进行整合。对新的社会阶层进行整合,不仅仅是人员的整合、组织的整合,更是对其所掌握资源的整合。首先要对不同群体进行分类,根据不同特点划分类别;其次要帮助其建立组织,如建立各种联谊会等;最后要对这些组织适当引导,在帮助实现其自身诉求基础上,积极引导他们在合法范围内活动,保持正能量,实现有序政治参与,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发挥积极作用。总之,对新的社会阶层进行整合,就是使无序变有序,消极作用变积极作用,通过整合,把他们纳入政治体系,使其与政党一起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共同奋斗。

第三,党建。这是中国共产党最为熟悉且比较有效的一种方式。中国共产党通过在新的社会阶层组织中建立基层党组织的方式,把新的社会阶层纳入自身体系。新的社会阶层中有一些从体制中出去的党员,也有一些上学时入党的党员,通过在新的社会阶层组织中建立党支部,使他们重新找到组织,同时,在这些党支部中大力开展党建工作,使党员发挥作用,以党员示范带动作用促进新的社会阶层组织向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以党支部为基础,吸收接纳新的社会阶层中的积极分子,把他们纳入党的怀抱。

(二)统一战线

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的三大法宝之一,也是中国共产党凝心聚力的重要方式。通过统一战线工作,使新的社会阶层组织与政党形成良性互动,达成有效合作。

第一,团结。加强团结是政党化解新的社会阶层组织挑战的重要方式之一。无论是中国共产党还是民主党派,都可以加强与新的社会阶层组织之间的团结,特别是利用政党自身与新的社会阶层之间的联系,加强与新的社会阶层的互动,向他们宣传政策,做好其思想工作,积极帮助他们实现合理利益诉求,提升与新的社会阶层之间的思想共识,加强同他们的团结。这样,政党就可以减少新的社会阶层组织化带来的冲击,甚至可以利用新的社会阶层组织带来的信息、方式等增强自身的政治主体地位,加强自身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增强同人民群众的联系,促进自身在政治中地位的巩固。团结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特别要注意经常与他们联系,尊重他们的意见和需求,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作用,使其相互之间形成良好的思想政治共识,共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奋斗。

第二,赋权。对新的社会阶层组织带来的挑战,中国共产党、民主党派可以主动给新的社会阶层组织一定的参与空间,使其在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发挥作用,通过积极参与,促进政党活动。对新的社会阶层组织赋权实际上承认其主体地位,是对新的社会阶层组织的尊重。[4]同时,赋权新的社会阶层组织,使其承担一部分政党的权力(如调查研究、信息收集等),政党可以集中更多精力从事其它政治事务,这样,既可以提高政党活动效率,也能给予新的社会阶层组织一定的活动空间,使其获得存在感,并在不断参与中提升自身能力,也使新的社会阶层组织政治参与进入有序渠道之中,一定程度上对政党活动是一种辅助和促进。所以,政党适当赋权新的社会阶层组织,能有效化解它带来的挑战。

第三,引领。对新的社会阶层组织进行团结和赋权之外,还要进行引领,引领是极其重要的一个过程。无论是团结新的社会阶层组织,还是赋权新的社会阶层组织,都是为了发挥其积极作用,但是,如果没有有效的引领,这种积极作用就不可能发挥出来,甚至还会起到反作用。所以,对新的社会阶层组织进行引领是做好其工作的关键环节。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各级统战部正在帮助新的社会阶层组织化,这实际就是一种引领,在组织化过程中产生引领作用,使新的社会阶层组织朝着中国共产党所希望的方向发展,从而减少其挑战。民主党派也对新的社会阶层组织进行积极示范引领,其在引领方面所具有的意识形态、组织制度等多种优势[5],可以促进新的社会阶层组织走在健康发展道路上,发挥新的社会阶层组织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的积极作用。

猜你喜欢

组织化社会阶层政党
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统战工作实现创新发展呈现崭新局面
巴西主要政党党的标志概观
世界政党与国家治理丛书
新的社会阶层的政治参与与统一战线工作的新发展
亚临界芝麻蛋白粉挤压组织化工艺研究
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发展趋势、挑战及组织策略
添加剂对高水分挤压组织化复合蛋白理化性质的影响
挤压工艺参数对高水分组织化小麦蛋白产品特性的影响
中国现代物流现状及展望
加强民主党派对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的政治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