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图书编辑在审稿过程中的“疑”与“信”

2021-01-27李倩迪

新闻研究导刊 2021年11期
关键词:图书编辑

摘要:审稿加工是图书出版的核心环节,具有重要作用。但它也是问题最多、出错频率最高的环节,大到方向导向,小到知识点、语句字词、图片和照片,编辑只有字斟句酌、逐处推敲,才能消除差错。本文举例分析图书编辑在字词标点、知识点、图片和照片使用、习惯性认知这四个方面容易出现的疑问,借助权威工具书、媒介信息和出版社的品牌图书等可信途径给出正确处理意见,以规避错误,提高图书质量。

关键词:图书编辑;审稿加工;可疑;可信;图书质量

中图分类号:G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1)11-0207-03

一、引言

图书质量是出版社的生命线,图书编校质量则是衡量出版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1]编辑的审稿加工是图书出版的核心环节,它决定着一本书的质量。编辑审稿加工是问题最多、出错频率最高的环节,大到政治导向、意识形态,小到知识点、语句字词、图片和照片,编辑只有字斟句酌、逐处推敲,才能消除差错,保证质量。

一本书往往涉及多个领域的知识点,面临多处可能存在的差错。那么,编辑需对哪些地方保持怀疑?又能通过哪些途径进行核实及修改呢?本文用“疑”与“信”概括编辑在审稿加工中容易遇到的问题及可信赖的解决途径,并进行分析。

二、图书编辑应“疑”与可“信”之处

编辑在审稿过程中应有“疑”之处,主要包括字词标点类、知识点类、图片和照片使用类、习惯性认知类。

(一)字词标点类

字词标点是文字性图书的主要组成部分,所遇问题占比最高。通常情况下,字词差错、标点错用和语句不通问题容易解决,但仍有一些字词标点因其使用频率低或长期采用固定用法而出现错用、误用现象,通常有三种类型。

1.生僻或使用频率低且易被混用的字词。例如,“膂力”易与“臂力”混淆:“膂力”的意思是“体力”,指人的整体力量,可说“膂力过人”;“臂力”指“臂部的力量”,用于臂部。这两个词因为字形、字义相似而易被混用,甚至错用,但它们之间存在整体与局部的差别,混用会导致叙述不准确。又如“偏狭”与“褊狭”:前者意为“偏颇狭隘”,后者意为“狭小”;“年轻”与“年青”:前者有“年纪不大”与“年纪比相比较的对象小”两种意思,后者是“处在青少年时期”的意思。上述两组词语都是意思相近但又不同的例子,而且后者(“褊狭”“年青”)使用频率较低,因而应避免将“褊狭”“年青”定为错词。此类字词仍有很多,产生错误多由字词的形义相似而编辑疏于查证所致,所以编辑审稿遇到此类字词,应具有怀疑态度。

2.标点错用。标点类错误主要有五种。(1)引号滥用。引号具有强调作用,但在一些叙述明确的语句中,加引号不仅起不到明显的强调作用,反而可能造成歧义,故不需使用引号。例如,在“筑起坚毅的防‘疫’屏障”中,“疫”不需加引号。(2)引号在特定日期和特定事件中的使用。例如,五四运动不加引号、“一二·九”运动需加引号,但在实际使用中往往出错。节日、重大事件纪念日、重大事故、重大案件以及具有特定意义的事物简称中的数字用不用引号,主要视事件的知名度而定。①几个重要节日,即三八国际妇女节、五一国际劳动节、五四青年节、六一儿童节、七一建党节、八一建军节、十一国庆节,数字不用引号。②重要的传统节日,即大年初一、正月十五、五月初五端午节、八月十五中秋节等,数字不加引号。③在国内有重大影响并已为世界所公认的事件在简称时不加引号,如二七大罢工、五四运动、五卅惨案、七七事变、九一八事变。④党的代表大会在简称时不用引号,如八大、十九大。⑤重要性次于① 、影响力小于③的事件,如果写简称,则应在其数字部分加上引号,如“三一二”植树节、“五一二”护士节、“九一三”事件。⑥重大事故、重大案件以及具有特定意义的事物的简称,其数字部分应加上引号,如“三一五”行动、“八五”计划、“九二三”批示、“二二一”工程。(3)间隔号在固定日期中的误用。如将五一假期、九一八事变错写成五·一假期、九·一八事变,即多加了间隔号。对于间隔号在固定日期中的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15834-2011标点符号用法》规定:以月、日为标志的事件或节日,用汉字数字表示时,只在一、十一和十二月后用间隔号;当直接用阿拉伯数字表示时,月、日之间均用间隔号(半角字符)。例如,九一八事变、五四运动、“一·二八”事变、“一二·九”运动、“3·15”消费者权益日。(4)同一个标点反复用错。一本书的作者往往具有固定的写作风格和字词标点使用习惯,这意味着书稿里第一次出现的错误标点在以后会反复出现,而且错误标点可能只是一个小小的顿号、逗号。编辑在修改此类错误时,一方面容易陷入反复修改所导致的不确定中,另一方面容易漏改而导致标点用法前后不一致,因此编辑首先需要明确标点的正确使用方法,再逐一对错误标点进行修改。(5)新近出现的词语或网络词语标点使用不规范。例如,“点赞”一词使用时是否加引号;再如,“80后”“90后”虽已出现近20年,但书稿中加引号的例子比比皆是。所以,编辑在审稿加工中需要不断核查修改。这类词大多未被《现代汉语词典》收录,使用方面缺少规范,因而容易使用不当。

3.字词语句类表述不当。一部书稿,文通句顺是基本要求,如果语句类错误太多,则意味着质量严重不合格。编辑在审稿加工过程中,一般更关注书稿語句是否流畅、是否有语病,但除此之外,还应关注一篇文章乃至一本书的整体风格是否一致,如果其中一句话使一篇文章整体风格不统一,则会明显降低整篇文章乃至整本书的质量。例如,在一篇内容严肃、风格简练的报道性文章中出现“……开了个会”的句子,这不算错误,但口语化表述不仅有违文章风格,而且会大大削弱文章的气势,甚至带来不伦不类之感。对于这类不当表述,编辑不应忽视。

(二)知识点类

除了一些常见的知识点差错之外,还有一些容易被忽视的错误。

1.引文错误。引文错误包括两类引文,一类是文中直接引用一句话,大多是人们耳熟能详的格言短语、经典名句,故不需再作注释标明出处;另一类是引用较长的句子或段落,并在页下或篇后标明详细出处。前一类引文出错是因为对典故太熟悉而放弃考证,最终错用。例如,将“肉食者鄙”当作孟子的话,但其正确出处是《左传》。后一类引文出错的概率更高,因为引用原文不仅要做到引文一字不差,出处中的作者、译者及其朝代或国别、书名、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份、页码都不可有差错。参考文献素来考验作者和编辑的耐心,松懈不得。

2.常识类错误。例如,数学教辅资料举例称“一头大象重10千克”,这显然是错误的。查阅资料可知,一头刚出生的幼象体重约为100千克,“一头大象重10千克”犯了常识性错误。再如,笔者曾在稿件中看到作者写20世纪70年代的北方农村生活,说“成熟的高粱植株比玉米矮小”。为此,笔者专门问了在农村生活的长辈,得到的回答都是高粱比玉米高。再查阅科普类资料得知,高粱品种不同,成熟植株高矮不同,但多数品种的高粱植株高于玉米。所以无特定语境之下,说“成熟高粱比玉米矮小”是错误的。又如,南方常见但北方难以生长的香樟树、橘树等植物大面积出现在黄河以北的城市,不同地区的差异性风俗同时出现在许多地方,造成书稿差错。常识类错误涉及知识面较广,难以归类统计,但编辑对此应具有高度的敏感性,遇有不确定之处,应多查阅资料、咨询专业人士进行求证。

3.数据错误。数字虽小,错误却大。数据错误常出现在各类图书中,几乎是书稿编校的重灾区,常见的有四种。(1)具体事件发生的日期错误及前后日期不一致问题。这类错误较为明显且易解决,只要编辑认真核对遇到的每一处数据就能避免。(2)具体事件涉及的数字,如人数、物品重量与数量等错误,以及前后不一致问题。(3)小说中人物年龄错误。此类错误多表现为人物年龄前后不一致、选取的参照物不一或人物生活时间跨度大。例如,某主人公出生在20世纪初期,先后经历了辛亥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等重要历史事件,在即将改革开放之时,被写作“90岁高龄老人”,实为计算错误。(4)人物身份、外表设定不符合所处年代。多表现为人物服饰与所处时代不相符,作者以现代标准为过去人物装扮。例如,小说写20世纪70年代初期的中国大陆,街上有许多穿牛仔裤的年轻人。这明显是错误的,牛仔裤进入中国是在改革开放以后,大流行亦是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这类错误也可归为常识类错误,但因有较强的时间性,因而总结在此。

(三)图片和照片使用类

许多图书都配有图片或照片,尤其是少儿类图书和教材教辅图书。一张图片虽小,但包罗万象,一不小心就会出错,因此现单独分析图片和照片使用易出现的错误。

1.整幅图片错用。整福图片错用多表现为所用图片是名家名作或有人物及主题的作品,但因图片与其他图片风格相似或图中人物不易辨认,故使用错误。笔者编过的一本书曾用了范宽的《溪山行旅图》,因图片编者未标明来源,笔者先在网上查找《溪山行旅图》,又将书稿图片拍照后用软件进行识别。但查到的结果都不是明确的一幅画,而是风格相似的多幅画。笔者遂产生疑问,告知作者提供图片来源。作者提供了所引用的画册,确认用图无误。但笔者看到不少对《溪山行旅图》的品评,发现书稿图片并不符合品评文章所写特点,便继续核实,并查到《溪山行旅图》现存台湾故宫博物院。笔者在台湾故宫博物院官网搜索《溪山行旅图》,发现与书稿用图不一样,请专业人士鉴别之后,确认书稿用图错误。这类错误属于初始来源有错,若不再次进行仔细核查,极易被忽略。

2.图片所示信息不当或差错。此类错误与知识点类错误相似,甚至包含内容更为广泛,更加考验作者和编辑的知识储备,在此简单列举六个易被忽视的地方。(1)国旗、党旗、军旗、队旗等旗帜的颜色、比例、尺寸、图案等信息应准确无误。(2)汉服是右衽,即衣服前襟向右掩;中国古代一些少数民族的服装为左衽,即衣服向左掩。此处出错多是最初使用错误和在后期调节版式时将图片镜面处理产生错误。(3)月亮在天空出现的时间、位置、形状和月牙朝向有一定规律。满月、弦月出现的时间不同,季节也有差异。同时,尤其需要注意上弦月和下弦月的月牙朝向。(4)图片中的日常用品,如电视机、电脑等,年代久远、款式陈旧,与现实情况不符,应改为当下容易识别的款式。(5)图片中的人物形象不准确。如医生的服装陈旧甚至与现实不符,应避免用头戴含红十字标志的白帽子。(6)图片所含信息不恰当,如小孩看电视距离太近,餐桌上的食物图片近似活鸡活鱼,供小学生使用的图片明显具有成人化特征,大人像小孩、小孩像大人等,不仅属于知识类差错,也易误导图书使用者,甚至造成不良影响。

3.图文是否相符。无论图书以文字为主,还是以图片为主,如果同时配有文字和图片,应注意图片与文字相符。

4.图注不正确。若配有图注,应注意图注能否简洁明了地说明图片信息,避免图注信息不实、不规范或错误。

5.图片质量有问题。具体表现为图片分辨率太低导致成品清晰度不够,图片调色误差导致信息传递有误。为避免此类错误,编辑在加工双色和四色图书时,务必审核彩色纸稿,保证图片质量。

6.图片及照片使用未取得合法授权。无论图片还是照片,在书稿中使用,必须取得原著的合法授权。同时,照片中若有真实人物,也应取得该人物的授权。

(四)习惯性认知类

类似第一类引文的出错原因,人们的习惯性认知大多数是正确的,但也有一些是错误或不合理的,当这些知识点出现在书稿中时,编辑应持怀疑态度,重新核查。例如,书稿中讲到身份证的正反面,笔者曾以为肖像面是正面,但这种认知是错的,身份证的正面是国徽面,反面是肖像面。又如,笔者编过的书中曾有小学生趴着写作业的图片,是为调节版式,传达轻松氛围。但小学生趴着写字姿势不对,甚至有害健康,这类图片无疑易对使用者造成不良引导。再如,讲述生活垃圾分类的书籍用图片标明垃圾种类,但图片中的物品皆完好无损,不能算作垃圾。出现这些错误是人们对自身的认知太过自信而产生思维盲区所致,所以编辑在遇到常识类知识点时,还应停下来多想一下。

“就人文社科类教材而言,编校差错类型所占比例较大的是文字差错(约占28%)、语法和逻辑差错(约占16%)、图表中的内容差错(约占13%)、专有名词差错(约占12%)。以上四类差错在书稿中出现的频率普遍较高,应引起重视。”[2]以上数据是对人文社科类教材编校问题作出的总结。不难发现,在其他图书中,这些错误所占比例也較高,在审稿加工过程中容易疏漏,因而这也是编辑应有所怀疑的地方。

对于上述问题,编辑如何复核并修改正确?所“信”之处在哪里?下面列举几种可信的途径。

第一,权威工具书和行业刊物。例如最新版《现代汉语词典》《辞源》《辞海》《出版物质量问题典例面面观》《图书编辑校对实用手册》《现代新闻出版编校实用手册》《出版物编校差错解析》《咬文嚼字》等,对字词有较详细的指引和规范。最新的《国家标准标点符号用法》是正确使用标点的指导文件。同时,也要关注工具书的不定期修订。另外,还可关注木铎书声、编辑校对、啄木鸟的天空以及一些出版界前辈开设的出版编辑类公众号,其定期发布的文章对使用规范、当下热点和常见问题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第二,权威媒介信息。例如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报刊,人民网、新华网等网站。这类媒介报道严谨,字词标点使用合乎规范,在不确定用法的新词语使用上也值得借鉴,对编辑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第三,权威出版社的精品图书。例如人民文学出版社的四大名著、《鲁迅全集》等文学图书,中华书局的《资治通鉴》《全唐诗》《全宋词》《二十四史》等古文书籍,商务印书馆的《现代汉语词典》《辞源》等工具书。品牌出版社出版的经典名作,不仅具有文学价值和社会价值,还是出版意义上的经典之作,值得同行学习。

另外,编辑在解决书稿问题时,可参考的视听资料真实度高于文字资料,权威网站信息可靠度高于普通搜索,专业人士和专业图书的意见较非专业人士和图书更加准确。

三、结语

编辑在审稿加工过程中的应“疑”之处主要包括字词标点类、知识点类、图片和照片使用类、习惯性认知类四个大类,编辑应在生僻或使用频率低且易被混用的字词、易用错标点符号、字词语句类表述方式、引文使用、生活常识、数据使用、图片和照片使用等方面严格把关,只有多查多“疑”多问,才能尽可能地发现书稿中的错误。编辑可“信”途径主要有权威工具书和行业刊物、权威媒介信息、权威出版社的精品图书、可参考的视听资料、专业人士和专业图书的意见等。依靠这些途径,编辑的审稿加工工作会更加严谨、准确,图书质量也能够得到保障。

参考文献:

[1] 王学良.编校质量是出版业的生命线——关于提高图书质量的一些思考[J].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2020-08-12(004).

[2] 梅咏.从编辑的视角谈如何提升图书质量[J].西部学刊(新闻与传播),2020(04):142-145.

作者简介:李倩迪(1987—),女,河北邢台人,硕士,编辑,研究方向:編辑出版。

猜你喜欢

图书编辑
数字时代图书编辑主体意识的几点思考
如何解决图书编辑出版中的质量问题
新媒体环境下图书编辑如何做好大众引导
试析阅读危机下图书编辑的努力策略
万方数字出版下的科技图书编辑业务素质研究
浅谈图书编辑的美学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