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现实情感与虚拟流量:景观社会的审美悖论

2021-01-27徐晴

新闻研究导刊 2021年11期
关键词:网红

摘要:2021年,“拉面哥”“菜馍奶奶”被自媒体作者拍摄上传到短视频平台后,皆因温暖质朴的励志生活故事,引起了网友的广泛情感共鸣。但也有一众以反蹭流量为途径、以谋求利益为目的的视频作者和网络主播,引发了一系列围绕“拉面哥”“菜馍奶奶”的流量狂欢乱象,对“拉面哥”和“菜馍奶奶”的日常生活造成了严重影响。在思考这些现象出现的原因的同时,笔者也发现整个事件其实体现了景观社会的审美悖论,一方面受众希望在视频平台上看到更多传递正能量、有着励志质朴故事的平凡人的生活,另一方面却也无法避免和解决流量大背景下一些蹭流量的人对这些被动网红发动的“围猎”。

关键词:网红;景观社会;流量驱动;审美悖论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1)11-0102-03

一、前言

2021年2月24日,“拉面哥”因为“坚持卖拉面15年,每碗只卖3元”的仁义之举在各大短视频平台上爆红,受到了网民的广泛关注,但也引来了各路蹭流量的短视频作者和网络主播,使其个人日常生活受到了严重影响。无独有偶,2021年4月11日,“菜馍奶奶”因凌晨摆摊卖菜馍的行为,以及频出的生活金句爆红网络,吸引了一些前来蹭热度的短视频作者和网络主播,最终“菜馍奶奶”不堪其扰,选择消失在镜头前。“拉面哥”“菜馍奶奶”这类普通人在网络上迅速走红,却因流量所迫选择沉寂和消失。他们爆红网络的原因是什么?消失的原因又是什么?流量、短视频作者和网络主播又在其中充当了怎样的角色?本文从三个方面进行系统分析,旨在发现隐藏在事件背后的真相,并提出一些可供参考的解决方案。

二、传递社会正能量的被动网红

居伊·德波曾以“景观社会”的概念批判性地分析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在德波看来,景观社会是“以影像为中介”的社会,是集产销和展演为一体的社会[1]。随着媒介技术的提高与媒介社会的快速发展,大众媒介为社会提供了能够让受众逐渐产生媒介依赖的景观秀,短视频平台在其中的表现可圈可点。以抖音为例,该短视频平台的影像呈现正逐渐变得相似和趋同,同时平台上的网红也有了完备的产业式孵化培育链条,美在这些相似的短视频平台上的影像呈现有着可归纳、可复制的路径。这意味着,在各大短视频平台日渐完善推流机制,用固定审美标准赚取用户注意力以延长用户在线时长的大环境下,大众终会对短视频平台上千篇一律的网红以及日渐同质化的内容产生心理和生理上的厌倦,并希望跳出这些景观影像堆砌出的“茧房”。

“拉面哥”和“菜馍奶奶”在做人做事时并没有抱着出名的目的,是被其行为与故事所感动的自媒体作者将他们抓拍后,上传至网络视频平台,才引发了网友的广泛关注,从而爆红网络,所以他们可以被称之为被动网红。在热度内容如出一辙、网红如流水线产品的现在,这些被自媒体作者们挖掘出来的星星点点的平凡人的朴素故事,像甘霖一样洒向了短视频平台的荒芜土地,接着了普通人生活的“地气”。无论是“拉面哥”的宽厚仁义之举,还是“菜馍奶奶”的人生哲学,都是普通人励志生活的真实写照。“拉面哥”与“菜馍奶奶”这类传播社会正能量的平凡人走红网络,证实了受众会对同质化、不具真实感的短视频内容产生审美疲劳的结论,也体现出了“拉面哥”“菜馍奶奶”可以在海量的视频中脱颖而出,引发网友广泛关注和情感共鸣的原因。

“拉面哥”和“菜馍奶奶”的朴素故事之所以会被网友广泛关注,是因为它在短视频平台上具有稀缺性,揭开了同质化短视频内容努力营造的表面丰盛、实则匮乏的面纱,暴露出了网民在短视频平台上对社会正能量故事的渴求。那些活跃在网络上的网民,终究拥有属于自己的现实生活,快餐化、同质化的视频内容对其而言是没有深度的,且不能对现实生活产生任何正面效应,所以他们才会将视线转向那些与自身相似的、极具生活气的平凡人,希望能够在短视频平台上看到关于平凡人的真实生活故事,引发自身的情感共鸣,从而达到寄托自身情感的目的。“拉面哥”“菜馍奶奶”之所以能够引起网友广泛的情感共鸣,是因为他们讲述的是自己的生活故事,近距离、无包装、无滤镜。

三、现实感缺失与流量驱动

(一)现实感缺失

网络互联虽然解决了客观上的时空问题,但同时也带来了主观上的时空分离。网民可以通过互联网看到和了解自身并没有参与同时也不是此时此地发生的事情,如通过移动终端看到“拉面哥”和“菜馍奶奶”的走红视频。不可否认的是,网络互联的确成功地拉近了网民与网民、网民与信息、网民与商品、网民与服务和网民与内容之间的时空距离,可是由于网民并未参与事件的全过程,其对视频对象的认知并不准确,可能会导致网民对事件未知全貌而予以置评。准确地来说,网络互联的弊端是会将网民所处的现实与网络上展现的内容和对象完全割裂开来,给予网民一种时空错位感,如使网民感觉到网络上所发生的事情与自身的距离很远,只是将这些事件简单地当作故事来看,只有自身的切实利益是优先的。因此,在现实感缺失的驱使下,人们会对自己言行所造成的不良后果产生责任可脱、自身无责的心态,导致越来越多的人马不停蹄地追求着浮于表面的流量热点,很少有人选择停下脚步,沉下心去思考追逐热点行为背后的意义。出现这个问题的原因可归结为“景观社会作为一个充满形象的社会,是一个使人们感觉到现实的缺乏的社会,在那里一切都是一种文本。现在人们感到的不是过去那种可怕的孤独和焦虑,而是一种没有根、浮于表面的感觉,没有真实感”[2],其可总结为“现实感的缺失”。

现实感的缺失,意味着当选择通过短视频内容向网民传递信息的时候,由于现实生活与网络虚拟世界分离開来的前设条件存在,网民对视频传递的信息并不能产生切身的体验感。也就是说,对于网民而言,这些视频所传递的信息可能并不会直击其心灵,长久存在,且对其造成影响。直接的现实经历网民已无从切身体验,只能透过各式各样的镜头凝视那些有朴素故事的平凡人,观看之后选择有所为或有所不为。

(二)流量驱动

在互联网时代,流量的多寡决定着一个人能否出名,与其利益得失挂钩。当“拉面哥”“菜馍奶奶”因朴素励志的生活故事走红于网络,且受到网民广泛关注的时候,他们本身及其事迹就已经拥有了不一般的话题热度,加之短视频平台的推流机制也会为具有高热度的视频分发大批的流量,提高相关视频的曝光度,从而使短视频平台端口涌进更多的流量,所以以“拉面哥”“菜馍奶奶”为代表的视频主就像拥有了“流量密码”,能够敲开流量的大门,突破重围,迅速出名。当普通人励志的现实生活故事被拍摄成短视频,经过精心包装并投放至网络时,这些短视频就已经脱离了现实生活的范畴,成为一个又一个可以被数据衡量的影像产品,能否得到网民的注意力与网络流量成了其根本目的。一个视频如果可以使短视频平台端口涌入更多的流量,无论视频本身内容是否具有深度、是否合乎规范,都可以被称为成功的产品。

能够吸引网民广泛关注的高热度视频多次出现后,其走红的模式、特点和规律便可以被清晰地总结出来,其他短视频作者也能够对其进行精确的模仿和复制,所以此类视频产品能够达到产业化、批量化生产和投放的效果。一时间,一些望流量而动的短视频作者和网络主播便开始发力创作与这些高热短视频内容相同或类似的视频产品,这就是各大短视频平台上视频逐渐同质化的原因。但在一些短视频作者和网络主播选择创作与爆火视频相同或类似的视频时,另外一些短视频作者和网络主播却选择另辟蹊径,被掌控着出名与利益的流量驱动着走上了另外一条更加省力的道路——蹭红人的流量、蹭红人的热度。

四、现实与虚拟的碰撞

(一)流量“围猎”

在互联网时代,一个人出名的速度变得很快。在发达的网络互联,以及人人都为自媒体的时代背景下,任何人无论想不想出名,愿不愿意出名,都无法将自身与出名这件事完全“隔离”,无法选择“避世而居”。

当“拉面哥”“菜馍奶奶”被镜头推到大众眼前,引发网友广泛关注时,他们已然成了流量涨潮时的泄洪口,热度潮从中涌出。那些本身已经不再生产优质内容的短视频作者和网络主播纷纷慕流量而来,希望借着网络红人的风口蹭到热度、挣到快钱。对于这些围在“拉面哥”“菜馍奶奶”身边的短视频作者和网络主播来说,眼前的人与事并不是真,视频平台上的一个个点赞、一个个打赏才是真,这才是他们此行的最终目的,能够引起情感共鸣的感动点已经在其中无迹可寻。

流量驱动着选择蹭热度的短视频作者和网络主播迎着流量大潮而上,对一个个能够为自己赢得流量、带来盈利的热点人物添柴加火,期望这把流量的火烧得更旺、更久,如同参加了一场场荒诞的狂欢。蹭热度的创作者有利可图,缺乏现实感的网民选择沉默围观,却都忘了被称为网红、被蹭着流量的主人公也是拥有现实生活的普通人,他们也需要正常的生活。“拉面哥”“菜馍奶奶”并不是被蹭热度的短视频作者和网络主播进行流量“围猎”的个例,无论是红极一时、引发多方猜测的“流浪大师”沈巍,还是成名于央视《星光大道》、如今正常生活受到影响的草根农民歌手“大衣哥”,都是质朴善良、脚踏实地的普通人。不知围绕这些普通人掀起流量狂欢的短视频作者和网络主播是不是同一批人,但狂欢过后,蹭热度的创作者们相继奔走着涌向了下一个热点人物,围观者们选择漠不关心、高高挂起,而这些普通网红的生活只剩下一地鸡毛,并且还要独自承受流量潮起潮落造成的落差感、失重感,最后拾起自己的初衷,面对属于自己的现实生活。

(二)公私边界消解

流量驱动着那些蹭流量的短视频作者和网络主播向热点人物一哄而上,他们登上视频舞台争相展示自己的各式本领,想方设法地试图从热点人物身上分到一杯羹。在“拉面哥”的摊位前,各方“妖魔鬼怪”齐上阵:征婚、跳舞、卖货、喊麦等等,还有人对着“拉面哥”的家直播,更有甚者在短视频平台上冒名顶替“拉面哥”,通过做视频和直播牟利。而“菜馍奶奶”的摊位前,排起了“买馍是假拍人是真”的顾客长队,还有不停地说着“奶奶太辛苦了,各位多打赏点钱”的网络主播,可其获得的打赏与“菜馍奶奶”无丝毫关系,不过是扯着打赏的幌子从中牟取私利。公共空间与私人空间对这些人来说没有丝毫分别,为了能够多蹭一点流量,他们可以不顾公私边界,直接将镜头对准“拉面哥”的私人空间,对其进行围追堵截式的拍摄;可以一次又一次地将镜头对准“菜馍奶奶”,问出相同的问题只为得到自己想要的答案,然后将视频包装后投放到短视频平台上。在这场流量的狂欢中,作为每条短视频和直播内容的中心人物“拉面哥”和“菜馍奶奶”个人的能动性已无处可寻,他们只是被当作为视频产品服务的素材,被那些蹭流量的短视频作者和网络主播当作“流量密码”一遍又一遍地提起。他们抓着“拉面哥”的质朴和“菜馍奶奶”的金句不放,在各大短视频平台上投放制作好的视频,拿着手中的密码进入流量收割场。

在网络直播中,私人空间不断并入公共空间,两种空间的交叉混杂导致私人空间公共化[3]。如今,网络直播为求更多关注选择了将私人空间公共化的道路,对短视频作者来说这条道路也是共通的。私人空间公共化是当前各大短视频平台避免不了的趋势,因为这样做既可以拉近网民与视频作者、网民与网络主播之间的距离,又可以通过贴合实际生活场景确保具有真实感,从而获得网民的关注,吸引流量。但是在视频与直播的主人公非自愿的情况下,这样的做法实际上已经侵犯了对方的私人空间,甚至侵犯了对方的个人隐私。再者,这些因流量狂欢出现的作品,跟主人公并无切实的关系,因为对方在这场狂欢中一无所获,有的只是平凡生活被打扰的无尽痛苦,以及流量大潮退去后的一地鸡毛。

五、结语

我们在被“拉面哥”“菜馍奶奶”这类被动网红的朴素故事所感动的时候,也应该深刻意识到,由于短视频平台上内容的同质化,以及关于平凡人朴素生活内容的缺失,人们燃起了对平凡人真实、质朴、励志的故事的渴望。这种渴望说明在这个将影像认知作为产品的景观社会中,大众依然抱有并坚持着切合社会正能量审美的心灵世界,并不会被一时乱花迷了眼睛、丢了初心,他们希望能看到更多传递社会正能量的普通人的故事,這也是那些被动网红获得巨大的流量原因。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被流量驱动着蹭热度的短视频作者对这些平凡人进行的流量“围猎”,网络直播带来了私人空间公共化的道路选择,让蹭热度的短视频作者和网络主播无视公共空间与私人空间的界限,肆意地侵犯着“拉面哥”们、“菜馍奶奶”们的私人空间。

景观社会中的审美悖论,其实就是现实情感与虚拟流量的拉扯与碰撞,我们不能仅仅顾着眼前的流量热潮,也要考虑到和看到内心所追求的诗和远方。在两者的拉扯中,当虚拟流量追求大于现实情感需求便会引发的流量“围猎”和公私界限消解的一系列乱象,以上并不能被简单地模糊为蹭流量的短視频作者和网络主播们的自身道德问题,或上升到整个视频创作的行业道德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需要社会多方合力,明确界定流量的相关保护范围和公私空间边界,同时提出精准有效且能够快速执行的解决机制。

其次,我们需要重点关注流量“围猎”和公私界限消解的起因:一是现实感缺失,二是流量驱动。针对现实感缺失的问题,受自身生理条件的限制和网络互联带来的时空分离感,网民无法得到真实切身的体验,但生理与心理割裂问题已经存在,回避不应成为解决问题的方法,也不能孤注一掷地将希望寄托在正在向我们走来的能够实现感官共通的人机合一,应该在短视频平台中加入更多宣传社会正能量的因子,从而使网民看见更多、且发生在自己身边的普通人的励志故事,将网民从越陷越深的具有单一审美标准的“茧房”中拉出来,并脱离被景观所影响的欲望沼泽,在广度、深度上偏重于对网民心灵世界的构建,解网民灵魂之渴,燃网民生活之意。针对流量驱动的问题,各大短视频平台需要坚持将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不能让流量占主导,引发无序、无休止地追求流量的一系列荒诞行为,同时针对流量驱动的“围猎”也应该建立有效的防御和管控机制,并制定有效的解决方法,如细化短视频平台创作者守则,仔细核对并给予违反者相关利益处罚。这其中最为必要的是要将内容放在高于流量的位置,内容的质量高低往往是一个创作者能否与目标受众保持高度黏性的重中之重,追着流量跑就像是收割着不会再生的麦子,过了季只能去寻找下一茬,而自身生产优质内容才是可以自给自足、可再生的麦子。

最后,作为生活在大众文化走进视频时代的网友,我们应该有意识地培养自身的审美能力,提高自身的共情能力,认真地发掘身边的真善美。当普通人身上真善美的闪光故事长期在公共视野中得到传播,即使“拉面哥”“菜馍奶奶”这样的朴素故事爆红网络,我们也能够在流量的大潮中保持理智与清醒,意识到在过好自己的现实生活时,心中还有不能忘的诗和远方,深入思考朴素生活的意义,用以指导自身的生活规划与心灵建设。

参考文献:

[1] 李晨.身体消费与田野想象:景观社会的审美回归——以丁真和贺娇龙的走红为例[J].视听,2021(05):122-123.

[2] 卫垒垒.作为审美中介的大众传媒及其审美效应[J].江淮论坛,2021(01):167-173.

[3] 张晓洁.公私界限消解:直播是一种伪社交?[J].青年记者,2017(24):43-44.

作者简介:徐晴(2000—),女,河南南阳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新闻与传播、景观社会、审美。

猜你喜欢

网红
网红“袜子树”
网红杨梅汁
我要当网红
动物界的“网红”们
网红要逆天!开启新生代创业之道
INS“网红”元素Top10
大多数“网红”是“见光死”
当网红很容易?
“网红”数学课
当网红遇上“网红” 国外网红们都拒绝不了的鞋包好品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