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曾国历史文化研究新作
——《曾国历史与文化——从“左右文武”到“左右楚王”》评介

2021-01-27陈文华

社会科学动态 2021年10期
关键词:随州楚国墓地

陈文华

一直以来“曾国之谜”都是先秦史学界探讨的热点。1933年,安徽李三孤堆楚王墓中出土刻有曾字铭文的曾姬无卹壶,引发学者对曾国的关注。1978年,湖北随州发现曾侯乙墓,引发学者对曾国的探讨。近年来,曾国墓葬不断被发现,湖北考古工作者先后在随州叶家山墓地、庙台子遗址、郭家庙墓地、周台与忠义寨遗址、京山苏家垄墓地、义地岗墓群、擂鼓墩墓群等地进行了考古发掘,曾国从西周早期立国到战国中期灭亡的历史发展脉络逐渐清晰,曾国始封、族姓、族源、早期曾都及疆域等问题逐步明了,曾国历史与文化研究持续推进。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湖北省博物馆馆长方勤研究员根据最新考古材料对周代曾国做出综合研究,出版了新作《曾国历史与文化——从“左右文武”到“左右楚王”》。全书共分绪论、曾国考古新发现、曾国历史分期与文化内涵分析、交锋与融合:从“左右文武”到“左右楚王”、曾国的音乐与青铜成就、结语六章。该书系统梳理了曾国考古的最新成果,是一部系统梳理曾国历史文化的论著。通读该书,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考古新材料运用

囿于西周早期的考古发现,过往曾国历史研究,多以曾侯乙墓为中心,以至于长期对曾国始封等问题的研究没有突破性进展。该书以曾国考古资料为主体,依据近年新发现的曾国考古资料,系统回溯排列了曾国新发现墓葬遗址,辅以出土文献、传世典籍,充分吸收先贤研究成果,全面考察了曾国的历史文化,构建起较完备的曾国历史框架。

该书通过探讨曾国疆域和政治中心的变迁,逐步揭示曾国编年完整的序列历史,并推进了周代诸侯国的研究。作者根据考古墓葬遗址特征及遗址分布范围,将曾国考古发现分为西周早期、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春秋晚期(含中期)至战国早期三个历史时期,这三个时期均存在国君级重大都城遗址和大型墓葬。曾国都城区域分布在随州、枣阳、京山一带,随州是其主要分布区域,涢水及其支流溠水、漂水、均水等地分布有叶家山和庙台子遗址、安居古城址、擂鼓墩墓群、义地岗墓地等。京山漳河区域分布有苏家垄墓地和遗址。枣阳汉水支流滚河区域,则分布有郭家庙墓地、周台与忠义寨遗址。安居古城遗址对探讨春秋战国时期曾国都城位置以及曾随之谜具有里程碑式意义。

通过对出土文物“曾侯仲子斿父”铜器、 “曾伯文”铜簋、 “曾侯絴白”戈、 “曾侯乙”尊盘、“曾子原彝”铜器、 “曾少宰”铜器、 “曾侯 戉阝”铜器、 “曾侯谏”铜器、 “曾侯犺”铜器及追缴文物“曾侯宝”铜鼎等文物的考证,排列出曾侯世系,书写了一部考古“曾世家”。

二、实物与文献互相释证

该著以考古资料为主体,运用曾国考古实证,结合传世文献记载,取“地下之实物与纸上之遗文互相释证”。地下资料来自曾国新近考古调查、勘探与发掘,包括曾国城址和墓地分布,冶炼遗址,出土陶器、青铜器和玉器、陪葬车马坑等。纸上遗文包括 《左传》 《国语》 《战国策》 《史记》 《礼记》等传世文献,并运用金文、竹简和甲骨文查找有关随、鄫、缯的记载,深入解读,为曾与周、曾与楚的关系研究提供了实物例证。如对随州义地岗墓地发掘的曾侯舆与曾侯戉阝墓中文物进行比较分析。曾侯舆编钟铭文曾记载曾国始封“左右文武”,说明曾国先是辅佐周文王、武王。曾侯戉阝甬钟铭文则书写“左右楚王”,表明为周王室承担经营南方重大使命的曾国,此时不得不臣服于楚国的事实。这些出土文物为曾与周、曾与楚的关系研究提供了实物例证。对“曾伯桼”铜器考证,证实周王朝早期通过曾国管理和控制随枣走廊,并掌控“金道锡行”铜、锡资源的史实。

该书从考古发掘和典籍铭文入手探讨曾与楚的关系,指出“西周早期曾楚关系,实质就是周楚关系”。曾国经历了从始封之初辅佐周王朝的“左右文武”,到楚国崛起后臣服楚国的“左右楚王”两大阶段。推论“曾国从春秋中期后并没有被楚国所灭,一直到战国中期的曾侯丙仍保持其诸侯国的地位”。论证了西周早期楚国立国于江汉沮漳流域、战国中晚期之际曾国随楚国东迁;曾楚两国疆域相邻,皆立国于江汉,交融影响长达数百年的史实。

该书通过对墓葬系统比较分析指出,西周早期,曾国主要在随州叶家山墓地及庙台子遗址一带活动,叶家山墓地器物总体与周文化典型陶器一致。说明曾国物质文化面貌呈现以周文化系统为主,另外还有小部分墓葬保留有腰坑等殷商遗风的特征。从春秋晚期至战国中期,曾国从随州到京山,再到随州的迁移过程,曾国显现出逐渐脱离周文化,并与楚文化相互交融。

三、宏观论述与微观考证结合

该书对曾国物质文化详尽分析,考察了曾国族源归属、疆域范围、国家实力和文化形态,并对曾随之谜、曾楚关系等国际学术热点作出回应。

该书细致考证了曾随关系,认可曾国即是随国的观点。理由如下:一是文峰塔曾国墓地M21发现“随大司马嘉有之行戈”带“随”字铭文铜戈;二是曾侯舆编钟铭文为“乃加于楚,荆邦即变”,说明当时楚国用了“荆”与“楚”,可见当时诸侯国确实存在一国两名现象,从而进一步确认曾国即《左传》等文献记载的随国。

该书探讨了曾与楚的关系。周初开疆拓土,周天子大规模封建诸侯,周公封于鲁、召公封于燕、太公封于齐、南公封于南土,南公与周公、召公、太公地位相当,证明在西周早期曾国是周王朝经营南方的重要支撑力量,因而有“西周早期曾楚关系,实质就是周楚关系”之说。作者指出南公适可能是曾国最早一代封君,曾国经历了从始封之初辅佐周王朝的“左右文武”,到楚国崛起后臣服楚国的“左右楚王”两大阶段。根据曾国编年序列,推理出“曾国从春秋中期后并没有被楚国所灭,一直到战国中期的曾侯丙仍保持其诸侯国的地位”的结论。

该书对早期楚文化、昭王伐楚、楚国核心地区变迁、楚国扩张过程等楚国历史研究的重要问题亦有考证,对推进楚国历史研究意义重大。作者把传说时代与受封丹阳之后楚国立国分开讨论,认为楚国立国为周成王时期,从熊绎开始,居于丹阳,此地望更可能在沮漳河流域。

该书还重点研究了曾国的青铜冶铸与音乐体系。通过系统分析叶家山、郭家庙、文峰塔、擂鼓墩等遗址出土的青铜乐器,串联曾国音乐发展的全过程,揭示了曾国音乐在中国礼乐文化中的重要地位。苏家垄遗址大规模冶炼型遗存,表明曾国是周王朝南方的铜、锡原料产地,地位重要。周王朝通过曾国控制随枣走廊,进而控制淮夷,掌控“金道锡行”中国南方青铜之路。曾国青铜冶铸工艺精湛,曾侯乙墓出土了重达10吨的青铜礼乐器,其中曾侯乙编钟、尊盘、冰鉴技艺精湛、世所罕见,内涵丰富。曾侯乙编钟铭文标注了曾国6个阳律,且特别标识了曾国音律名字与周、楚、晋、齐等国的对应关系,是研究“华夏正声”音乐体系的重要实物。

总之,该书以曾国考古资料为依据,对曾国历史进行分期,论述不同时段曾国的文化特征,探讨曾国疆域和政治中心的变迁,分析曾国与周王朝以及曾国与楚国关系,并着重考察曾国对中国礼乐体制的重要影响,呈现出结构严密、材料新颖、史论结合、论据充分的特点,是研究周代方国历史和礼乐文化的重要范本。

猜你喜欢

随州楚国墓地
中国石材协会赴随州对石材矿山整合情况进行调研
湖北随州:助外出务工人员寻岗就业
《自相矛盾》扩写
恣意浪漫的楚国器物
无天于上2035 第4话 新任务
小燕子
论楚国乐律的自成体系及其乐学实践
“互联网+”背景下旅游产品营销
联合办学,随州花鼓艺术中职班花落技师学院
最大坟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