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下乡村文化建设的困境及成因分析

2021-01-27吴礼明

社会科学动态 2021年10期
关键词:农民建设文化

吴礼明

2018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指出,要把“繁荣兴盛农村文化,焕发乡风文明新气象”作为重要内容。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更是把“社会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作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以乡村文化振兴推进乡村振兴,逐步消除乡村文化建设赤字,不仅是乡村振兴的本质特征和重要组织部分,还是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途径。因此,从当前乡村文化建设的现实困境及其成因分析入手,自然是以乡村文化建设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进而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的关键。

一、推进乡村文化建设的现实困境

(一)思想认识存在“模糊地带”

一是对“文化”缺乏整体概念。文化概念有广狭之分,狭义的文化概念是指人类在认识、改造世界中所形成的思想观念、价值精神的总和,广义的文化概念除了人类解释、改造世界中所形成的思想观念、价值精神外,还包括这些精神、价值、思想、观念赖以寄存的人类行为、创制的器物和制度,甚至包括已与人类融为一体的人居环境。在推进乡村文化建设过程中,对“文化”概念的理解自然不应局限在狭隘的思想观念和精神层面。然而,在一些领导干部和基层党员中间,正是把对文化概念的理解紧紧停留在思想观念、价值和精神层面,才造成乡村文化建设中人们只注重思想观念、价值精神的宣传和灌输,而与思想观念、价值精神寄存的行为、器物、制度、人居环境建设不能真正统一起来。这样的结果不仅使乡村文化建设中的思想观念、精神价值宣传、灌输效果大大折扣,还会使文化的诸要素互相抵触,甚至出现相反的结果。

二是对乡村文化价值评估不足。中华文明植根于农耕文明,广大乡村是中华文明的根魂所系。然而在追求现代化的历史征程中,一些人不顾中国文化的传统和历史事实,机械地把农村和城市对立起来,得出城市及城市文化代表先进、农村及农村文化代表落后的简单认识。在当前城乡存在事实差距的现实情况下,这成为包括一些乡村基层干部在内的一些乡村居民的价值判断。由此造成广大农民对农村感情的依恋度降低,对农业持续投入的动力下降,对农村生活的意义和价值感削弱,大量的青壮年农民离开农村、离开农业,农村成为老弱妇幼的厮守阵地,农业仅为留守农民安身糊口的无奈营生。这里固然有城市众多发展机会的利益驱使,但与人们对乡村及乡村文化价值认识、评估不足甚至扭曲不是没有关系的①。

三是对乡村文化建设的复杂性缺乏认识。正是对“文化”概念存在模糊认识,才使人们对乡村文化建设实践的复杂性估计不足。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它不仅包括对人类生产生活实践中形成的各种思想观念的更新和价值精神的引领塑造,还包括对形成观念、塑造精神的生产生活方式的革新,对负载观念、精神的器物、行为、制度的完善,对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的尊重和顺应。因此,文化建设不是把脱离社会存在的思想观念、价值精神简单地灌输给农民,也不是不顾乡村农民需要把城市文化简单地移植到农村,而是根据当前农民需求、结合各地历史、现实实际,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价值、精神与农民的行为塑造、器物完善、制度协同贯通起来,以此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精神在持续的乡村文化行为塑造、器物完善和制度协同中变为真实的存在。然而,由于人们对乡村文化建设中的文化概念的狭隘认识,对乡村文化价值的偏颇理解,使人们对乡村文化建设的复杂性认识不足,系统、整体、协同的乡村文化建设理念还没有真正确立。

四是对乡村文化建设的持久性理解不够。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向前推进的历史征程中,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在乡村地区仍然表现突出。因此,针对不同区域乡村的生产生活特点、自然禀赋和历史文化资源,遵循乡村自身发展规律,综合考虑乡村多样性、差异性和区域性的现实,顺应村庄发展规律和演变趋势,从对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自然的尊重和理解开始,从对个体行为的日常践习抓起,从对承载观念、精神的器物和制度的完善去落实,因地制宜地进行典型引路、示范带动,分类指导、梯次推进就显得尤为重要。然而,在一些地区的乡村文化建设实践中,一些干部不顾农民需要和地方实际,填鸭式、运动式地搞文化建设,这虽然在地方建造了一些脱离地方实际的文化标本和文化盆景,开展了脱离农民生产生活实际需求、缺乏乡土气息的文化活动,但这样的文化建设结果不仅不能契合农民心灵、引起精神共鸣,还会对后续的文化建设带来不良影响。

(二)体制机制存在“短板弱项”

一是推进乡村文化建设的主体协同机制不健全。乡村文化建设牵涉面广,涉及人多,影响深远。这就需要地方党委政府在贯彻国家、省的乡村建设规划时,要因地制宜地对地方乡村文化建设有一个整体的规划,并以健全的制度为保障。然而,在地方乡村文化建设实施中,由于人们对文化概念存在偏差、对乡村文化价值的理解存在偏颇,人们对乡村文化建设的行动就形不成合力,对包括激发地方党委政府、 “在场乡贤” “不在场乡贤”在内的社会各方力量勠力乡村文化建设的机制不健全、制度无力量,由此使社会上下勠力乡村振兴的思想观念不牢,内在精神凝聚不够,进而影响乡村文化建设的持续深入推进。

二是德治、法治与自治相结合的治理体系不完善。要激发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除了较为完善的制度保障外,还需要良好社会风习的涵养,遵法守法行为习惯的养成,自我管理能力的提高。然而在乡村现实社会中,在文化建设协同机制不健全的情况下,人们对乡村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发掘、保护和传承工作开展的就不扎实,对当代乡村各方先进人物的发掘和弘扬也不深入,通过地方先贤、时代楷模弘扬崇德向善的氛围就不浓厚。人们在自然状态下既或多或少地保持着传统美德、践行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又自觉不自觉地延续着乡村熟人社会的人情法则;在市场意识逐步深入人心的社会环境中,人与人、人与社会交往的原则也在发生丝丝变异。乡村居民对乡村生活的价值感不强,幸福感、快乐感不足,这使乡村文化的凝聚力、感染力在下降,从而使“不在场乡贤”返乡支持乡村振兴的动力也在下降。

三是推进乡村文化建设的投入机制不牢固。乡村文化建设的每一项内容,包括乡村精神赖以存身的各项基础设施完善,规范世道人心的各项制度修订,适合当地文化传统和群众心理的文化活动开展,无不需要人力、物力与财力的坚强支撑和持续投入。然而,在当前的乡村文化建设中,政府、社会、市场和农民群众的协调联动的投入机制还没有形成,发展乡村文化的物质基础还不牢固、不充分、不均衡。乡村文化建设仍以政府投入为主、社会各方参与为辅,市场调节作用有时发挥不够,有时又缺乏规范,受益群众参与文化建设的主体机制没有建立,新型的投融资模式在乡村文化建设中缺乏实践。很多地方在一次投入后而后续投入不足,甚至还通过做粉墙画图的表面文章来进行乡村文化建设。一些社会群体在助力乡村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又不顾乡村文化心理、农民群众所需,援建的图书室、进行的电影放映并不能深入群众心理、引起群众精神共鸣,甚至把城市文化简单地移植进乡村。这样零散、点穴式的甚至表面文章式的乡村文化建设模式自然不可持续。

(三)文化建设聚合发力存在不足

一是部分基层党组织、党员的政治引领示范作用发挥不够。乡村文化建设是在基层党组织领导下聚合各方力量的长期行为,其中党组织的政治引领作用至关重要。然而在一些乡村,由于基层组织带头人队伍不足,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对农村重大事项、重要问题、重要工作的集体讨论决定机制不健全,基层组织建设不规范,与农村自然村、合作社、农业企业结合又不紧密,这样基层党组织开展工作的效果自然就大打折扣。一些基层党员干部放松对自我要求,不注重自身修养和能力提高,有的甚至自愿同乡村恶势力结合,甘愿受灰色文化感染。这样的结果不仅使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无法发挥,还会使其沦为恶势力的工具。

二是符合农民心灵需求、生产生活实际的文化活动开展不足。文化建设的落脚点是成风化人,它不仅需要基本公共文化设施的均衡完备,移风易俗的制度规范,更需要大量结合乡村实际,符合农民生产、生活习惯的乡村文化活动的开展,以此来巩固环境化人、制度化人的效果。近年来,社会各方支持乡村文化建设的活动开展不断增加,但真正能持续吸引农民群众、引起群众精神共鸣并对农业生产、农民生活起到促进作用的活动不多。一些文化活动不顾农民需求、不顾乡村居民审美习惯,简单移植城市文化,这样的文化活动开展效果自然就不理想。

三是适合各地乡村实际的文化产业发展不充分。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文化建设不能只做虚功,而是要在与各地历史文化资源、自然资源结合过程中,把文化建设与地方产业发展统一起来,与促进农民群众生活富裕统一起来,与改移农民不良生活习惯统一起来。然而,在当前一些地方引进产业和自身发展产业过程中,缺乏深入挖掘当地文化、自然资源的意识和能力,不能与当地优势的文化、自然资源有效对接,资源多重效益发挥不够。这样的产业发展虽然对促进地方就业、增加税收起到积极作用,但它不能把经济建设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建设统一起来,既不能发挥产业发展的最大效能,又使当地的文化资源闲置浪费,乡土文化的独特价值湮没不彰,从而使乡村文化建设缺少持续绵延的活水源头支持。

二、乡村文化建设困境产生的原因分析

(一)社会变迁是乡村文化建设问题产生的深层原因

第一,土地制度变迁对乡村及其文化的冲击。新中国成立前,中国广大乡村是延续两千多年的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拥有土地、传宗接代成为广大农民共同的人生价值追求。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社会主义集体经济全面确立,广大农民在政治上翻了身,虽然农民物质生活十分匮乏,但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价值观却深入人心。改革开放后,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个体利益得到尊重,注重效率、致富光荣的观念快速形成,农民的温饱问题得到解决,但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形成的集体主义观念在追逐个人利益的社会价值驱使下不断受到侵蚀。进入新世纪,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农业生产资料成本的不断上涨,农村土地不再是“香饽饽”,不少家庭或者选择流转自己手中的土地到城市打工,或者干脆抛荒农地走出乡村,他们或在城市买房定居或在城市谋生赚钱,乡村由此出现了空心化、半空心化。

第二,不完善的市场经济对乡村文化的侵蚀。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在农村改革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凸显。广大农民在融入市场经济大潮的过程中,一方面使农村的生产效率得到提高,另一方面也使农村传统的社会关系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不管是在传统的农耕社会,还是在社会主义集体经济下,家庭成员长期共同生活,亲情关系重于物质利益关系。在市场经济大潮冲击下,市场原则、货币交换原则成为农村社会交往的普遍原则。人和人之间的互助关系逐步被物质利益关系所侵蚀,由此诱发了乡村个人主义的膨胀、拜金主义的蔓延。

第三,急功近利的城镇化对乡村文化的影响。自“十五计划”提出“城镇化”概念后,中国的城市化进程遽然加速。2003年以来,我国的城镇化进程进入高速发展期。城镇化过程的急功近利,甚至不顾一切的开发与建设,对乡村自然环境、历史文化造成极大的影响,甚至产生了毁灭性的破坏;与此同时,随着城镇化的快速推进,现代的流行文化在乡村通讯等基础设施改善的助力下快速普及,农民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也日益城市化,传统的乡土观念被侵蚀,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也在不断消失。

(二)供给不足是乡村文化建设问题凸显的直接原因

第一,基层政府的文化引领力和市场规范作用发挥不够。一是基层政府文化引领作用发挥不够。在乡村文化建设过程中,由于文化建设不能深入历史与现实深处,不能深入群众生产生活实际,文化工作往往被其他工作冲击,再加上一些基层文化干部自身素质不高,在工作中缺乏影响力和公信力,由此在乡村文化建设中自然也起不到引领作用。二是基层政府对乡村文化市场规范作用发挥不够。当前乡村文化商品种类繁多,鱼龙混杂,而乡村文化市场又缺乏专业的管理人员,在专业管理人员不足、政府对乡村文化市场监管和引导不到位的情况下,使得许多不法分子钻法律的空子,这对文明乡风的塑造造成不良影响。

第二,乡村文化建设投入不足及方式方法落后。一是乡村文化建设资金投入不足。地方政府的文化资金大多用在了县城附近、乡政府周围、公路两旁人们容易看到的地方,而广大偏远乡村仍面临着诸多资金问题,这严重制约了乡村文化治理进程。二是乡村文化供给方式方法落后。由于乡村文化治理的重点放在县城及乡政府周边地区,面对大批空巢老人留守乡村的社会现实,符合老年群体需求和接受能力的喜闻乐见的文化娱乐活动较少;对于正在接受教育的乡村留守儿童,他们跟随老人生活,孩子对新事物、新知识的获取也受到一定的限制,一些孩子在学习、生活中产生的问题得不到及时的关注和有效疏导而选择辍学,这进一步又削弱了乡村文化建设的后劲。

注释:

①欧阳雪梅: 《振兴乡村文化面临的挑战及实践路径》,《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8年第5期。

猜你喜欢

农民建设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谁远谁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五老”以“三用”关爱青年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