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传统文化观与新时代中国博物馆事业发展

2021-01-27

社会科学动态 2021年10期
关键词:文化观文物中华民族

徐 波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从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论视野和思想维度出发,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在系列重要讲话中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论述,逐渐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的传统文化观。习近平传统文化观集中体现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鲜明文化观,充分反映了我们党高度的文化自觉、坚定的文化自信和强烈的文化担当。

我国各地博物馆馆藏文物承载民族文化,记录中国故事,体现中国智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习近平高度重视我国博物馆事业的发展,并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习近平传统文化观对新时代中国博物馆建设乃至中国博物馆事业的发展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一、习近平传统文化观的内涵

习近平传统文化观内涵丰富,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一是明确厘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分期,即将中华传统文化的发展划分为中国先秦诸子百家争鸣、两汉经学兴盛、魏晋南北朝玄学流行、隋唐儒释道并立、宋明理学发展等几个历史时期。二是高度凝练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即崇仁爱、重民本、守诚信、讲辩证、尚和合、求大同等6个方面,涵盖政治思想、伦理道德、价值观念以及社会理想信念等,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三是深刻揭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定位,即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四是精辟分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沃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是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保证,是人类文明新进步的重要动力。简言之,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 “根”和 “魂”,是治国理政的重要思想和文化资源①。五是科学阐明了弘扬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即坚持有鉴别的对待,有扬弃的继承;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加强挖掘和阐发,展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习近平传统文化观是习近平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进行深入认识、系统分析后总结出的认知以及论述,是具有全党代表性的共同认识,也是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科学论述。习近平传统文化观既深化了全党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认识,也促进了文化事业的发展,为我国开展更加有效、针对性更强的文化教育事业指明了方向。

二、习近平传统文化观对我国博物馆事业的阐述与指引

习近平传统文化观是一个完整、成熟的思想体系,其中包括对我国博物馆事业的阐述与指引。“博物馆”一词缘起于希腊语——Mouseion,意即“供奉缪司(Muse是掌管学问、艺术等的九位女神)及从事研究的处所”②。博物馆藏品如商司母戊鼎、曾侯乙编钟、越王勾践剑、三星堆青铜面具等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标识,是全体人民的珍贵财富。对于一个国家来讲,博物馆可以激发人民群众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认同和热爱,坚定文化自信,汇聚发展力量。对于一个城市来讲,博物馆可以找回城市记忆,体现城市精神,提升城市品位,展现城市魅力。

习近平历来注重历史文化遗产的研究、传承、保护与利用,他强调,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厚滋养。他还多次参观考察博物馆,并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

第一,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博物馆正是这本教科书最生动最全面的板书。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在参观中国国家博物馆《复兴之路》展览时提出:中华民族的昨天,可以说是“雄关漫道真如铁”;中华民族的今天,正可谓 “人间正道是沧桑”;中华民族的明天,可以说是“长风破浪会有时”。 《复兴之路》展览是中华民族昨天、今天以及未来的投影,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厚重与绵长在博物馆的展演中得到完美诠释,教育并启迪着中国共产党和全体中国人民。习近平的论述,强调的正是新时代背景下博物馆的基本职能,即它们是历史教科书最全面的板书。

第二,见证历史、以史鉴今、启迪后人。习近平强调,一个博物院就是一所大学校。要把凝结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文物保护好、管理好,同时加强研究和利用,让历史说话,让文物说话,在传承祖先的成就和光荣、增强民族自尊和自信的同时,谨记历史的挫折和教训,以少走弯路、更好前进。所以,从井冈山革命博物馆到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从西湖博物馆到首都博物馆,从广西合浦汉代文化博物馆到北京故宫博物院,习近平在参观过程中特别重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对当今社会发展的借鉴意义。在参观首都博物馆时,习近平提出:搞历史博物展览,为的是见证历史、以史鉴今、启迪后人。这也正是习近平在新时代背景下对我国博物馆建设的殷切期待。

第三,让文物活起来。2013年12月30日,习近平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提出,要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2015年2月15日,习近平在参观西安博物院时再次强调,让历史与文物说话。让文物说话、把历史智慧告诉人们,目的就在于激发人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坚定全体人民实现中国梦的信心和决心。我国国有博物馆现拥有不可移动文物10815万件(套),藏品不仅数量丰富,而且底蕴深厚,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将文物保护好、管理好,让历史说话,让文物说话,传承祖先的成就和光荣,增强民族自尊和自信,正是我国现代博物馆理应承担的责任与义务。

第四,博物馆要突出特色,不要“千馆一面”。2017年4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广西合浦汉代文化博物馆时提出,博物馆要突出特色,不要千馆一面。从全国在文物行政部门备案的5535家博物馆看,不管是“8+3”国家级博物馆,还是云南、甘肃等省级博物馆,抑或长江文明馆、三星堆遗址博物馆、盘龙城博物院、西安半坡遗址博物馆、大冶铜绿山古铜矿遗址博物馆等,分别展示、演绎着不同的文化底蕴与文化精神。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丰富多彩的特征,在我国各地、各类博物馆里应该得到个性突出、特色鲜明的展示与弘扬。

三、习近平传统文化观是新时代中国博物馆事业发展的重要遵循与指引

当前,世界各国之间综合国力的竞争更趋激烈,文化软实力的引领作用越发明显。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文化工作,高度重视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建设。习近平传统文化观对我国博物馆事业的发展意义巨大,影响深远,是我国博物馆事业健康、快速发展的重要遵循。

第一,博物馆要努力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文化基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然要立足于中华民族精神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然要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而博物馆正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展示、宣传平台,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久弥新并不断丰富的重要场所。

第二,博物馆要努力成为讲好中国故事的社会大讲堂。习近平强调,讲清楚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我国各地博物馆是承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厚植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场域,因此,我们应该努力将博物馆打造成为讲好中国故事的社会大讲堂。

第三,博物馆要努力成为每一个公民的精神家园。 “每一件文物背后都有一个独一无二的历史密码,记载着一个故事,一段历史,一场兴衰,见证了城市的起源、发展甚至兴亡的全过程。博物馆用这些独特的历史密码,记录城市成长脚步,铭记城市古今记忆,传承城市文明。”③可以说,博物馆承载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地区、一个家族甚至某些个人的记忆;博物馆同时还可以提供多种精神文化需要,如历史观、人文精神、文化知识、艺术鉴赏等。走进博物馆,就像走进了一段凝固的历史,就像走进了一座大学校园,所以博物馆要努力成为每一个公民的精神家园。在博物馆,我们可以更加了解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坚定对中华民族复兴之路的信念。

第四,博物馆要努力建成扩大对外文化交流的窗口。习近平在向国际博物馆高级别论坛的贺信中指出:博物馆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殿堂,是连接过去、现在、未来的桥梁,在促进世界文明交流互鉴方面具有特殊作用。我们要充分发挥博物馆宣传教育功能,多措并举,积极向海内外展示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入开展对外文化交流。武汉市长江文明馆2015年开馆以来,举办的两届“大河对话国际论坛”,不仅加强了长江文明的对外传播,还促进了武汉市与国外三个城市缔结为友好城市,因而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嘉许状。

第五,在具体建设方面,博物观从馆舍建筑到陈列布展、从社教活动到文创商品等,都要厚植、深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博物馆建筑要突出地域文化特色,努力成为城市文化地标,如北京故宫博物院设立于北京紫禁城内,首都博物馆馆址依托北京孔庙,苏州博物馆建筑园林风格突出,湖北省博物馆建筑则具有鲜明的楚文化特色等。陈列布展主题要鲜明,主线要突出,要讲好中国故事、地域故事。博物馆社教活动包括博物馆讲解、讲座、教育活动和教育课程等,要立足展览的主题属性,挖掘弘扬地域优秀传统文化。文创产品要秉承“将文物带回家”的理念,将传统与时尚有机融合,蕴含传统文化元素等。还要通过多种手段,让馆藏文物 “转”起来、 “智”起来、 “动”起来,从而实现真正“活”起来。所谓“转”起来,即依法依规建立健全馆际文物交流合作机制,让更多的文物走出库房,举办不同内容、不同风格、不同形式的展览,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文化生活的向往;所谓“智”起来,即充分发挥互联网、虚拟现实、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大力推进文物资源的数字化,建设智慧博物馆;所谓“动”起来,即博物馆+学校、博物馆+直播、博物馆+抖音、博物馆+手机等,不断优化传播内容,丰富传播渠道。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我国博物馆事业取得丰硕成就。目前,我国全国备案登记博物馆5535家,年举办展览2.86万场,接待观众超12亿人次/年。尤其是在2020年疫情闭馆期间,全国各地博物馆共推出2000余项在线展览,访问量突破50亿/次,极大地丰富了公众的文化生活。思想引领行动,理念指导实践。 “让文物说话,把历史智慧告诉人们。”习近平传统文化观是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在博物馆领域的集中体现,是我国博物馆事业发展的基础,更是新时代我国博物馆事业发展的重要遵循与重要指引。

注释:

①中共中央宣传部编: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年版,第201、186页。

②王宏均主编: 《中国博物馆学基础》,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36页。

③罗向军: 《博物馆传承城市文化的意义与途径》,《春秋文物》2016年第3期。

猜你喜欢

文化观文物中华民族
文物的栖息之地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马克思主义文化观视域下加强新时代税务文化建设的探索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习近平传统文化观的理论逻辑及实践示范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文物的逝去
努力树立中华民族的文化信仰
习近平的传统文化观
文物失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