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短视频平台“吃播”现象探析

2021-01-27薛耀淇吕文雨贵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550025

大众文艺 2020年9期
关键词:特质主播受众

薛耀淇 吕文雨 (贵州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 550025)

一、走进“吃播”

“吃播”是“吃饭直播”的简称,即主播在镜头前,向网友直播自己吃饭的过程并与受众进行互动。“吃播”最早在韩国兴起,于2015年传入我国,国内网友纷纷效仿,涌现出一批知名的吃播主播。近年来,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短视频成为新媒体引流的主要突破口和发展风口。“吃播”在我国除了有最初的直播形式,还衍生出短视频录播的形式,后者由于“短”“平”“快”的视频播放特点,满足现代人的浏览观看方式,在传播和影响力上胜过了前者。

二、“吃播”现象盛行的原因

(一)从传播主体(主播)角度分析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马斯洛以人的需求为出发点研究人性,认为人的所有行为都是为了满足一定的需求。在需求层次理论中,他将人的需求从低到高依次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五个层次。

“吃播”是以“吃”这一行为为基础,不管有无播的环节,吃所带来的饱腹感能满足人最基本的生理需求。平台、粉丝打赏、广告及衍生的商业活动为主播提供一定的经济收入,使主播自身的安全需求得到保障。而无论是在线上还是线下,主播与粉丝多种形式的互动无疑实现了他们情感和归属的需求,即社交需求。每个人都渴望自己有稳定的社会地位,且个人的能力及成就能够被社会认可,来自粉丝的支持是主播得到尊重需求的首要驱动力,能使他们对自己充满信心,对社会满腔热情。在“吃播”中,主播在镜头前充分展示“本我”,既收获知名度得到自我满足,又收获大量粉丝得到了粉丝的认可,以此达到了自我实现这一最高层次的需求。

(二)从传播信息(内容)角度分析

麦克卢汉的媒介延伸论认为,任何媒介都不外乎是人的感觉和感官的扩展或延伸。“吃播”过程则是人的听觉、视觉、味觉等多种感觉的综合延伸,其与平淡无奇的日常吃饭稍有不同,更加注重以下特质的呈现。

1.声音特质

“吃播”短视频的声音来源主要有两类,食物被咀嚼发出的声音和主播吃食物时发出的声音。这些声音特质被音频设备处理放大,可以使受众身临其境,甚至对声音的敏感度比自己吃食物时更高,从而引起听觉上的共鸣。

2.画面特质

受众在选择“吃播”视频时非常注重画面元素,主播为了吸引受众,往往会用夸张的动作以及色彩鲜艳的食物作为封面,还会把设计过的某面墙当作直播背景,这样不仅保护家中的隐私,还可以根据直播的内容进行场景切换。一个舒适的画面特质,可以给受众视觉冲击,并增加其食欲。

3.语言特质

“老铁”“宝宝”是主播对受众最常用的昵称,以此拉近和受众的距离。主播在吃的过程中会不断用语言去描述食物的口感、味道,还会针对受众的留言和提问进行互动,对于一些私人问题,也不会选择避而不谈,给受众营造和亲朋好友吃饭时聊天的氛围。正是“吃播”的语言特质,使主播在交流互动中实现与受众更深一步的情感沟通。

4.反常规特质

主播突破传统,选择吃普通人吃不下、不敢吃或吃不完的食物,用反常规的方式来吃下这些“黑暗料理”。由于不受用餐礼仪约束,主播可以随心所欲地吃,还消除了受众的拘束感。这种反常规特质使受众的某些情感获得解放或得到精神上的满足。

(三)从传播渠道(媒介)角度分析

随着通信行业的崛起,互联网、移动通信设备不断优化,用户阵地从互联网PC 端拓展到了移动手机端,5G时代的到来降低了直播门槛。主播们借助“直播+短视频”多个渠道传播的模式,从不同平台吸引流量,从而获得更高的人气。直播平台的即时互动性强,主播可以边进食边与受众实时交流,冲破时间、空间的限制,大大拉近与受众的距离。直播结束后,通过剪辑的短视频会发布在抖音、快手等社交媒体上,受众能够随时观看或评论并与主播进行互动。短视频形式耗时较短,符合现代人碎片化的媒介使用习惯,进一步扩大了主播的影响力。

(四)从传播客体(受众)角度分析

传播学中“使用与满足”研究把受众看做有着特定“需求”的个体,把他们的媒介接触活动看做基于特定的需求动机来“使用”媒介,从而使这些需求得到“满足”的过程。“吃播”满足了受众的不同心理需求。

1.窥私欲与猎奇心理

自己的隐私得不到保障导致安全感缺失,但能看到别人的隐私却会满足自己的窥私欲,这是人的劣根性。吃作为一种个体行为,本身就具有隐私性,且大多数“吃播”在镜头前展现出来的面貌、家庭场景、说话方式等与传统的“演播室”相比更真实。猎奇心理也是受众心理的一种,人的耳目受时空限制,所见所闻有限,期望借助大众传播媒介满足自己的需要。在短视频平台中,主播会运用具有反常规特质的“表演”来刺激受众的猎奇心理。

2.镜像神经元与行为代理

镜像神经元的发现认为,处于观察角色的个体看到其他个体的相同行为时,其镜像神经元(细胞)就会产生“镜像记录”的作用,好像处于观察者角色的个体也在执行该动作一样。受节食减肥、健康饮食观念的影响,许多年轻女性长期压抑内心暴饮暴食的欲望,而观看“吃播”就像她们自己在吃一样,既可以获得吃下食物的愉悦感,又不用承担吃的后果,这同样也是一种行为代理。

3.孤独与陪伴

如今,背井离乡在大城市打拼的人口数量日益剧增,亲人不在身边,朋友各自忙碌,大多数人被迫孤独用餐。在这种情况下,打开“吃播”,受众便可以随心所欲选择自己喜爱的主播或食物类型,与镜头前的主播同时吃饭,实时留言互动,消除孤独感,满足陪伴需求。

4.文化认同与群体交往

在全国范围内的城市化进程中,城市的建设呈现模板化特点,饮食文化成了区别不同城市的一个重要标签。主播呈现的各地美食蕴含着相应的地域文化意义,也是凝结文化认同的桥梁。当背井离乡的受众,在网络看到家乡的食物被喜爱的主播夸赞时,对家乡的思念和对食物的认同感会油然而生。“吃播”冲破地域、职业、阶级等限制,将全国热爱美食的人群连接在一起,满足了社会个体群体交往的需求,促进文化交融。

三、“吃播”现象存在的问题

当“吃播”浪潮席卷而来,我们除了看到“吃播”为主播带来商业利益,为用户带来心理满足,还应看到主播为争夺流量做出的失范行为,以及当代社会飞速发展而人心日益孤独的现状。

(一)内容造假

“大胃王”是最常见的“吃播”类型,一次性吃大量的食物与人体机能正常运行的客观规律不符。部分主播为了能够保证身材苗条或者达到上镜效果,会在“吃播”结束后采用催吐的方式将食物排除体外。主播还会刻意选择拍摄角度,使用广角镜头或将食物靠近镜头,营造近大远小的视觉偏差。伪造粉丝数的情况也屡见不鲜,主播通过平台设置虚假粉丝数或购买粉丝的手段,给受众以很受欢迎的心理暗示,以此让受众产生其所传递的是主流价值观的错觉。

(二)泛娱乐化降低受众品味

一些主播为了吸引眼球强迫自己吃不喜欢的食物,盲目夸赞食物,只为进行吃饭“表演”,缺乏对受众的文化引导,使“吃播”变得泛娱乐化。观看这类“吃播”不需要动脑筋思考,享受一时的放纵和刺激,受众长期接受这种“快餐文化”熏陶,无法提升自身精神内涵,品位逐渐降低。

(三)虚拟交往加剧现实人际交往异化

长期沉浸在“吃播”的虚拟陪伴中,无法解决现代社会人际疏离问题,反而更容易忽略身边实实在在的人,加剧现实人际交往的异化。值得警惕的是,虚拟交往的高度仿真性会引发一系列伦理和法制问题,对现实生活产生负面影响。

(四)造成错误的价值观

“吃播”门槛低、上手快、接地气,有一定关注度的主播每次直播都可以获得不菲的收入。这让越来越多的受众产生“只需要吃饭就能赚钱”的错误观念,他们放弃梦想,放弃工作,盲目加入到“吃播”队伍中,最终导致职业价值观导向走偏。

四、治理建议

(一)政府层面

政府在“吃播”乱象治理中不应处于被动状态,面对主播所引发的社会问题,各部门都要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广泛运用政治、经济、管理和法律等举措,形成联动与合力治理机制,用强硬的态度净化网络环境。

1.公安机关进行专项整治

作为维护国家安全、社会稳定和人民群众合法权益的重要机构,公安机关应肩负起治理的主要责任。基于主播主要活跃在网络平台,应扩充网络警察队伍,不定期检查短视频平台安全管理制度措施是否落实到位,清理利用短视频传播恐怖、暴力、色情等危害社会的违法犯罪活动,加大打击力度,封禁违法主播的账号,同时追究平台相关责任人的法律责任。

2.文化部门设置信用惩戒机制

文化部门应当在广泛的社会共识基础上,建立详细的网络文化规则,设置信用惩戒机制限定主播的娱乐和低俗行为。此外,文化部门还应引领媒体发挥监督宣传作用,敢于曝光问题主播并进行道德批判,同时要长期报道正能量主播,在社会中形成优胜劣汰的效果。

其次,这两种思维差异还体现在对动词种类的使用以及其语态上。正是英语中“以物为主”和汉语中“以人为主”的特点决定了两种语言在谓语动词方面的选择。英语中最具标志性的表达形式之一就是常用“有灵动词”(animate verb)充当谓语,如bring,drive,find,offer等等,不胜枚举。而另一重要突出标志则体现在语态上,英语中经常会使用大量的被动语态,如下例:

3.监管部门形成联动监管机制

网信办、工信部、市场监管总局及国家各类监管部门应形成内外结合的多级监管联动机制,权责分明,分工协作。对于营业不规范、不按要求整改的问题平台,依法取消其营业资格。联动部门还应制定有效的规章制度,加强网络空间的基础建设和管理,从而促进短视频平台持续、健康地发展。

4.法律部门加强网络空间的法律治理

网络空间并非法外之地,应对主播及短视频平台进行法制化治理,做到有法可依、违法必究。既要保证主播在短视频平台中有分享自己的权利,又要抑制主播的不当行为给网络空间和现实社会造成负面影响,这是法律治理的整体原则。

5.教育部门将媒介素养纳入教育体制

学生群体对网络信息辨别力不高,教育部门应将媒介素养纳入学校的教育体系中,使媒介素养成为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以媒介素养为突破口,寻求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路径,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丰富精神生活,以抵制不良主播对其思想的腐蚀。

网红主播的产生和我国的经济发展密切相关,同时也是社会发展的产物,未来将会有更多的网红出现在各个不同的领域。越来越多的资本投入导致网红商业化愈加严重,经济部门应该用发展的眼光看待网红,对其进行有效的调控与审查,使网红产业经济走向正确轨道。

(二)平台和主播层面

短视频平台自身应做好监督指导工作,创造积极和谐的“吃播”环境,对新注册的主播进行实名认证与素质考量,提升直播门槛,定期进行培训。平台还要做好资源整合,基于网络大数据的分析功能,根据用户的收视行为推送健康、有内涵的“吃播”。

作为传播主体的主播则应坚持内容为王,怀着热爱美食的积极心态,真正享受美食带来的快乐,吃得有感染力,吃出特色和价值,不断尝试新模式,加入新元素。目前短视频平台绝大多数“吃播”缺乏教育属性,主播可以用美食作引子,向受众介绍当地的历史、文化、习俗等富有精神内涵的内容,讲好美食故事,传播饮食文化。

(三)用户层面

在新媒体时代,用户首先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提高道德修养尤其是新媒介素养。具体来说,用户要理性自律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自觉遵守政府和网络平台的规章制度,在网络空间治理中树立起“主人翁”意识,积极监督主播及平台,对于违规违法行为及时举报,共同净化网络空间。此外,用户不应过分沉溺在“吃播”这种网络虚拟陪伴中,而要回归现实生活,重视现实人际关系的维护。

五、结语

直播、短视频作为互联网的新风口,是众多网友打发碎片化时间的首选。民以食为天,“吃播”在众多直播、短视频类型中最贴近日常生活,为人们带来虚拟陪伴和精神慰藉,这是“吃播”进入我国后能迅速崛起的重要原因。但在“吃播”盛行背后,折射出忙碌的现代生活中年轻一代孤独以及缺乏归属感的状态,也映射着许多人精神的枯竭。长期沉溺无精神内涵的“吃播”,容易降低品位、造成错误的价值取向,对于维护现实人际关系没有实际意义。未来,“吃播”应注重寓教于乐,推陈出新,在吃的过程中传播中国饮食文化、地域风情,满足食欲的同时也充实人们的心灵。

猜你喜欢

特质主播受众
村支书化身主播网上卖农货
论宋韵文化的精神特质及生成原因
善恶人格的特质差序*
电视双城记:川渝主播共护长江源
浅析新媒体时代下受众观的演变
受众需求视野下对电台编辑工作的优化措施探究
好校长应该具备的三大特质——兼谈校长培训的几点思考
当主播需要什么装备?
网络主播:近半月收入不足5000元
网络主播:近半月收入不足50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