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豫西塬上村落剪纸的传承现状与可持续发展探议

2021-01-27河南轻工职业学院450000

大众文艺 2020年3期
关键词:窑洞剪纸艺人

(河南轻工职业学院 450000)

豫西陕县剪纸,是中国传统民俗文化的产物,从艺术风格及精神内涵上都保持着中华民族传统的民俗文化和审美情趣,个性独特,研究价值明显。笔者多次对陕县塬上村落进行实地调研,了解陕县塬上村落传统窑居的自然资源、人文景观、生态资源,收集陕县剪纸生成与发展的历史资料及剪纸实物;对陕县剪纸艺人按老、中、青不同年龄阶层分别访谈,了解其传承方式;调研由于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对陕县剪纸造成的影响;了解陕县剪纸的现状与存在问题,对调研工作的总结便成了撰写本文的直接动因。

一、陕县剪纸产生的背景和环境

陕县位于秦、晋、豫三省交界的黄河金三角地区,是黄土高原的延伸部分。在塬上耕耘劳作的陕县人,几千年来面朝黄土背朝天,就连住也要钻进地坑院里,形成独具特色的塬上村落形态和村居生活。素有“‘只闻欢声笑语,不见村落人丁’的地下四合院”之称,被世界建筑学界赞誉为“没有建筑师的建筑”。农耕时代的人们自娱自乐,习俗和传统在这里生生不息地流传,地方戏曲眉户、锣鼓书、剪纸、社火、刺绣、面供、皮影、纸扎等可谓异彩纷呈,当然,最普遍、最本源、最具文化特征的传统习俗还要数剪纸。剪纸是依附于民间生活形态的活态文化传统,是民间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二、陕县剪纸的地域特征

陕县剪纸具有“聚窝特色”。如陕县西张村镇南沟村,一个村就有三百多剪纸艺人,形成剪纸艺人的“聚窝效应”。陕县剪纸尊崇黑色,当地的老年人对黑色剪纸的解释是“黑是正色,黑是本色”,“是老年间传下来的规矩”,“黑色驱邪,黑吃黑”,所以逢年过节,当地人就在门窗上剪贴黑色的剪纸,即使是结婚时小两口的婚房,张贴的喜花、门笺、桌围花、顶棚花、墙围花等也都是黑色剪纸,给老人贺寿送的“寿诞花”也用黑色。这和国内其他地方喜庆场合忌讳黑色,形成鲜明对比,是豫西陕县剪纸中的一道靓丽、独特的风景。除了黑色剪纸,还有点彩窗花和染彩窗花,尤其是点彩窗花,需要艺人把握好色彩的浓淡干湿和色彩之间的衔接,呈现出清丽鲜亮的视觉效果。陕县剪纸还有一个特点是艺人们边剪边唱当地的眉户、花鼓等民间小调,嘴上唱着《十二月花》,手里就剪出花十二朵,一曲终了,作品也一气呵成,胸有成竹,剪刀随着心意走,尽情地宣泄着内心的情感,让人震撼和感动。

三、陕县剪纸与地坑窑居空间的关系

空间观念是一切造型艺术形式语言的基础,人们无时不在表现生存的三维空间。剪纸虽是二维的平面的,贴在窑洞内曲面的空间上,适应性却很好,它依从窑洞的体积、深度和起伏,其独特的表现力在二维空间向三维空间的过渡中实现。

什么?为谁?在什么时候赋予空间以意义?一直以来,对于陕县剪纸的研究,人们较多关注剪纸本身的装饰造型,把剪纸作为一件艺术品来研究,仅仅局限于它的视觉效果,却很少把其置于广泛的空间背景中去考虑。即使窑洞这一空间被考虑在内,剪纸也仅被视为窑洞的装饰品,孤单地悬在人们的视野中。其实,剪纸是塬上村落历史文脉的延续,是人与窑洞环境相互对话和记忆的载体。我们会发现处于窑洞里特定环境中的剪纸,潜移默化地使窑洞这一空间富有生气,这一效果靠剪纸作品与体验者各种感官和生活经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每个人都喜欢在自己创造的空间中生活,人们如何表现自己,在什么空间中展现自己,社会学含义在空间中永久存在。同时这个空间不是静止的,在空间中表现生活,空间中的人是最关键的,时代在变,人的观念和生活空间也在改变。农耕时代陕县塬上窑居村落里居住的人们,用缤纷的希冀和想象来抒发情感,以超人间的幻象折射出理想、情感、生活状态、哲学理念、人文心态和道德标准,散发着草根艺术的独特韵味。随着城市化进程加速,村民们渴望融入现代都市生活,寻求工作机会使青壮年村民永久或暂时离开,精美的窑院剪纸一度难觅踪影,调研中笔者发现即使留在地坑窑院的居民也少有人在窑洞里张贴剪纸,取而代之的是明星头像、摄影画报和各式促销广告。传统的精神寄托和历史习俗因受到新的文明元素和文明样式的冲击发生了改变。

四、以“剪纸窝”南沟村为例看陕县剪纸的传承

陕县南沟村剪纸源远流长,始于清光绪年间任伯相和任伯善,第二代剪纸代表人物任三才,据传他还会染色剪纸,以此推算南沟村的染色剪纸历史距今至少已有160多年了,第三代剪纸巧手则以任崇卓、任凤山、常梅英、石百巧等为代表,尤其是任崇卓,能画会剪,在村里是首屈一指的剪花能手。任凤山以布置新婚洞房为擅长,常梅英和石百巧则擅长剪染窗花。到了上世纪50年代初期,第四代剪纸艺人产生,以任孟仓、任国仓、任丙虎等为代表,人数增多为30多人,剪纸队伍迅速扩展。随后第五代剪纸艺人逐渐形成,出现了任宝珠、任国昌、任来昌、任更厚等剪纸群体,队伍壮大至150人左右。到了上世纪70年代初,第六代剪纸艺人以莫缎超、任石娃、高菊花、任千锁、任群智等为代表,剪纸人数达到顶峰,一度达到300多人。上世纪80年代以后,年轻人陆续搬出世代居住的天井窑院,民居形式的改变催熄了曾经红火的剪纸消费市场,村中的剪纸艺人也大多年事已高,南沟剪纸面临着严峻挑战。直到2006年,陕县文化馆在普查民间剪纸时来到了南沟村,使沉寂多年的南沟剪纸进入人们的视野,这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陕县南沟人传承发展剪纸艺术的积极性,第七代剪纸艺人群体形成,任育新剪刻染样样都行,他的剪纸作品题材丰富,有许多尝试反映当代村民价值观和兴趣点的新作品,如“福娃”、“蒙娜丽莎”、“毛泽东”、宣传中国计划生育政策的作品“幸福家庭”等等。更年轻的一代则以任孟仓的孙女任艳艳、任育新的儿子任正茂等为代表,这些孩子深得家族真传,从小耳濡目染长辈的剪纸手艺,以剪纸为趣。

五、陕县剪纸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笔者曾对南沟村剪纸艺人按老、中、青、儿童不同年龄阶层分别访谈,并约请任孟仓、高菊花、任育新、任艳艳、任正茂每人分别创作剪纸作品表达心中梦想。任孟仓用剪纸表达梦想:“我老伴最喜欢花,我希望帮她种花,这样她就可以天天看了,年龄大了,和睦最重要。”;高菊花的作品名称《南沟剪纸传遍天下》,“最大的愿望是南沟剪纸能让大家都知道”;任育新用剪纸表达他的梦想:“希望南沟村能够建立乡村民间民俗风情园,自己能够每天剪最喜欢的剪纸,干上一番事业”;任艳艳用剪纸表达自己的梦想:“希望自己能当上医生,穿得漂漂亮亮的”;任正茂一会儿工夫剪出了葫芦娃。当我一个一个邀约并观看上述南沟村村民剪纸的全过程时,我把他们剪完剪纸后丢下的碎纸屑小心的用袋子包好,然后邀请郑州大学建筑学院的师生用这些碎纸屑分别做出作品:郑州大学建筑学院学生李的作品《凤凰涅磐》,“希望窑洞和像窑洞一样有特色的东西就像凤凰涅磐中的凤凰一样,可以在浴火中得到重生”。教师黄黎明作品《空巢》,“剪纸留下的碎屑被认为是多余的东西,如同现在的窑洞被人们废弃、剪纸被年青一代遗忘。新东西都是从老东西中孕育出来的,但大家都更关注新的,忽略了孕育它的母体”。

如今数字技术更新换代的速度极快,智能化生产也迅速形成生产力,在数字智能工业化夹缝中生存的剪纸手工艺艰难前行,豫西塬上地区的民间剪纸所蕴含的民俗信仰、伦理道德、审美价值能够让人们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得以片刻的停顿,回望本源,缓解焦虑,满足追求个性化、幸福感的内在需要,同时中国手工艺人的工匠精神也需要坚守和弘扬,这正是剪纸有可能参与和改善现代社会生活的潜在能力。剪纸需要“复活”,塬上村落剪纸需要不断注入新的观念和新的思维方式,从而构成剪纸作品的当代语境,同时要避免失却传统地坑窑院中慢慢生成的文化脉络,将古老的剪纸手工艺与当代村民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结合起来,传承而不是简单拷贝从前,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新使命。

猜你喜欢

窑洞剪纸艺人
“窑洞对”里的镇江人
民主,方能打破“历史周期率”——毛泽东与“窑洞对”
剪纸
王君安:尹派守艺人
“守艺人”孙曼亭: 慢漆坊里声声慢
陕北窑洞民居
花灯艺人
剪纸
剪纸
猴子杀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