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韩舞蹈“非遗”传承人发展路径比较研究
——以中国安徽花鼓灯传承人金明和韩国僧舞传承人金梅子为例

2021-01-27湖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435002

大众文艺 2020年3期
关键词:花鼓梅子非遗

(湖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435002)

保护文化遗产是当今世界推动和发展现当代文化的一个重要途径,近年来越来越受众人关注。在亚洲国家中,日本是首个以政府行为从国家层面着手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国家,他们于上世纪五十年代起开始进行有规模有组织的文化财产保存和继承发展工作。不仅如此,日本还是世界上第一个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实施保护的国家。在1950年颁布的《文化财产保护法》中,日本率先提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实施活态保护。其后,韩国、中国等亚洲国家也逐步开始重视并开展对于非物质文化的保护工作。

继日本之后,韩国于1962年开始从国家层面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工作,颁布了《韩国文化财保护法》。而中国在本世纪初才开始关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5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并制定出“国家+省+市+县”共4级保护体系。此外,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于2011年2月25日通过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自2011年6月1日起施行。虽然我国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起步得稍显落后,但我们虚心学习的心态以及人民团结的行动力使得我国的“非遗”保护迅速发展起来。

一、金明和金梅子的传承背景

(一)金明的安徽花鼓灯传承背景

金明,1954年生,安徽省蚌埠市人,从事安徽花鼓灯研究逾四十年,现任蚌埠市歌舞团艺术总监。作为业内知名的二老艺人,金明穿梭于民间和专业院校中,是安徽花鼓灯的“代言人”。他对于安徽花鼓灯风格流派的传承方式独树一帜,在地方具有广大的群众和文化基础。

金明16岁迈入专业舞蹈领域,进入蚌埠市歌舞团(现安徽省花鼓灯歌舞剧院)担任演员;几年后,受到老师冯国佩的启发,他开始频繁的下乡进行田野工作,跟随常春利、郑九如、陈敬之、杨在先、石金礼、常贺龙、赵怀珠、胡继龙等多位安徽花鼓灯艺人学习不同角色、不同流派的花鼓灯民间舞蹈;1983年参加了安徽省花鼓灯集成工作,得到90多位花鼓灯老艺人的言传身教,收获了人生中一笔重大的文化财富;上世纪90年代起开始奔赴各大高校讲课,进一步接触到职业化舞蹈教学领域;2008年,金明创作的《鼓乡情韵》片段参加了奥运会暖场演出,将花鼓灯的风采展示给了全世界人民。这一系列的经历造就了金明从一个普通的安徽花鼓灯演员成长为一位既受民间民众拥护又被职业舞者敬重的安徽花鼓灯专家。1

由于天赋异禀加上后天刻苦学习的经历,金明成为花鼓灯领域中的佼佼者,他被纳入冯国佩大师的“冯派”花鼓灯第六代传承人名单中,更是在2018年1月,成为第一批被选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名单中的“二老艺人”(又称民间艺师)。他是为数不多的从专业领域走向长期驻守民间道路,从而成为优秀传承人的舞蹈人。

(二)金梅子的韩国传统舞蹈传承背景

金梅子,韩国固城人,12岁开始在釜山和首尔学习韩国基础传统音乐与舞蹈。不久后,她便开始向金东敏(Kim Dongmin)、元宝春(Yun Bongchun)、黄暮本(Hwang Mubong)等老师学习宫廷舞蹈、佛教仪式舞蹈、民间舞蹈和萨满教舞蹈,这些都是韩国传统舞蹈保留的核心内容。1962年,金梅子进入大学后,开始跟随朴永森(Park Oeseon)和陆万顺(Yuk Wansun)学习欧洲的当代舞以及在玛莎·格雷姆风格影响下的美国当代舞蹈。这个阶段的专业学习引发了金梅子本人对于舞蹈本体的思考,她开始主动研究传统舞蹈的起源,并且认为这是韩国舞蹈的灵魂,是宫廷舞蹈和民间舞蹈表演的源泉。

她找到朝鲜王朝最后一个舞蹈家金承勋(Kim Cheonheung),了解到许多关于宫廷舞蹈、民族舞蹈和佛教仪式舞蹈的历史。此外,还跟随韩英淑(Han Yeongsuk)学习了僧舞和煞尔普利,跟随禅僧朴松间(Park Songam)学习了佛经吟唱和佛教仪式中的所有舞蹈。

值得一提的是,她在学习期间,独自前往寺庙修行了整整三年。每日跟随僧人们的作息时间生活,将艺术研究深入到生活中,对于佛教舞蹈有着深刻的认识。她所掌握的韩英淑流派的僧舞,是一种以鼓为道具的佛教舞蹈,被列为韩国无形文化财遗产第27位。而金梅子本人,也是被国家承认、享受国家津贴的传承人。

二、金明和金梅子的舞蹈艺术成就

(一)金明的主要艺术成就

多年来,金明不断研究和消化多位艺人的风格特点,从一名优秀的演员发展成为一位编导演全面发展的艺术工作者。他的代表作品有《欢腾的故乡》《淮河人》《大地土风》《娘》《远去的鼓声》《我的小乖乖》《悠悠淮河情》《涂山泪石》《咱的鼓》《鼓架子颂》《兰花》《淮河边的玩灯人》等。

1.丰富了安徽花鼓灯的舞台形式

金明的安徽花鼓灯既能在民间赢得民众的青睐,又能在专业舞台上大放异彩。他的动作技巧十分纯熟,至今有许多绝活儿都是其他人难以企及的。他卓越的表现能力和表演技巧能够准确掌握兰花、鼓架子、伞把子等多种角色的性格特点,并在其中灵活转换,常常一人分饰多角,极具喜剧色彩。

此外,歌、舞、乐同台是他极为倡导并多次运用的花鼓灯舞台表演形式。在许多时候,舞台形式的花鼓灯是像其他舞蹈一样的纯舞蹈表演,音乐是提前制作的,舞台上只呈现舞蹈部分。而金明将“花”“鼓”“灯”看作是一个整体,有唱、有跳、有伴奏使得花鼓灯更加鲜活和具有舞台魅力,是如话剧般具有生命力和感染力的表演形式。

2.花鼓灯传承基地

2018年初,金明在中国花鼓灯第一村——冯嘴子村,筹建了一个花鼓灯传承基地。这是我国由人民自发创建的第一个民族舞蹈传承基地。他深刻感受到一个民间的自然环境对于艺术工作者来说是极为重要的。当下农村的居住和交通条件仍旧不太便利,每次不远千里到冯嘴子村采风的艺术工作者都只能短暂的停留,总是看完艺人的表演就要被迫离开。因此,他希望能给创造一个相对舒适的学习和工作环境,给前来进行田野工作的学者一个落脚之地,让他们能够更加深入的了解这片孕育花鼓灯的土地,让花鼓灯的文化能被更好地传播。

(二)金梅子的韩国创作舞

金梅子是当今世界范围内广为人知的先锋舞者,是韩国当代舞蹈的创始人。金梅子的创作舞代表作品有《呼吸》(1975年),《丝绸之路》(1977年),《Potsherd》(1981年),《Samul》 (1981年),《舞蹈,和它的神明》(1982年),《喜鞋》(1985年),《舞本Ⅰ》(1987年),《远去的船》(1988年),《舞本Ⅱ》(1989年),《天堂之眼》(1999年),《沈清》(2001年),《冰冻的河》(2002年)。

1.金梅子的创作突破

金梅子在传统舞蹈的继承中严格遵照程式化要求,不改变,不创造,坚守传统本来的样子,让传统审美方式得以延续。与此同时,她吸收了传统舞的精髓,在保持呼吸和核心审美不变的前提下,积极发展她的创作舞。她从三个方面对于韩国舞蹈做出重大贡献。

首先,她脱掉了传统的韩式布袜。在韩国,贵族大多穿着韩式布袜,百姓只在特殊日子才能穿着韩式布袜,而且大部分百姓是光脚穿着草鞋的农耕民族。据金梅子回忆,她在儿童时期对于在田埂里的大麦中踩踏土地的记忆尤为深刻。

其次,金梅子对韩国舞蹈服装的改良做出贡献。传统的韩国服装比较厚重,从衬衣、衬裙到外衣和各种配饰,审美极其保守。而金梅子认为舞蹈中不仅仅要体现宫廷审美,也应具有民众生活。她曾看到乡下妇女背孩子做粗活儿时遇到孩子哭闹,会将孩子转过来掀开韩褂前襟给孩子哺乳,裙子被捆绑到腰间,腰部裸露着。因此,轻薄、裸露的元素被运用到舞蹈服装设计的改良方案中。

最后,金梅子对韩国舞蹈的音乐进行了扩充,她将自然界的各种声音甚至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存在的各种噪音都视为舞蹈音乐的一部分。朝鲜民族本身有许多具有特色的民族乐器,例如伽倻琴、长鼓等,特定的乐器和节奏使得朝鲜民族的音乐非常具有辨识度。而在金梅子老师的创作舞中,仍然运用了许多传统的民族乐器,但是在节奏和编排中,则混入了许多现代元素,成为具有个性的新舞蹈音乐。

作为韩国创作舞第一人,金梅子的艺术道路是十分艰辛的。随着时代的变迁,她的创作经过了时间的考验,人们终于发现其艺术是具有超前意识的,她至今仍是受人民欢迎的韩国创作舞人的典范。

2.创舞会

创舞会,又称为创舞舞蹈团,由金梅子于1976年创建。该团以建立时以重组韩国历史不同时期的代表性舞蹈为目标,同时力求创造新的动作与形式以反映当代世界的思想与生活。

在创舞会建立之后,金梅子于1985年开设了“创舞ChumTeo”,是韩国历史上第一个舞蹈小剧场。1992年“创舞艺术院”应运而生,其中包括舞蹈类杂志,创舞艺术学院,Post剧场,以及创舞国际艺术中心。这些都开创了韩国在专业舞蹈表演方面的先河。在韩国舞蹈的发展上,金梅子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三、异地发展,殊途同归

金明和金梅子两人都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虽然生长在不同的地域,却做着相似的事情。由于国情和政治背景的不同,他们的差异有目共睹,二人在传承背景、艺术成就中也都有着各自的特点和收获,都为保护一方民族文化而各自奋斗着。

(一)坚守传统,善于思考

从前文可以看出,两位传承人的学习起点都是传统的民间舞蹈。在到达一定的高度后,自主思考使他们迈上新的台阶,寻找新的学习方向,开始往编创、理论等方向发展。在创作中,他们仍旧坚守传统文化,让自己的作品有更加深厚的文化底蕴;他们都善于思考,善于借用传统的能量丰满自己作品的内涵。

与一般的舞蹈编导不同,他们无论各自的创作道路走的多么精彩,他们始终坚守对各自流派的传承,不忘初心。金明是“冯派”安徽花鼓灯的传承者,而金梅子是“韩英淑流”韩国传统舞蹈的传承者。金明在教学时,总是贯穿以前向老艺人学习舞蹈时的故事,有利于学生对于该舞蹈的来源更加清晰,这有助于在动作时更加准确表达出舞蹈的民族性。而金梅子在习作创作舞之前,一定要以传统舞蹈为基础练习,她认为传统舞蹈是她创作舞的基本功,是每天都不能离开的舞蹈之本。

(二)民族认同,持“度”发展

圆——是贯串舞蹈艺术始终的一条规律性、程序性、感觉性、审美性的主线。有之则圆满,无之则缺憾;化之则精彩,守之则呆板,悟之则超脱,拘之则乏味的生命线与水平线;是一处无时无处不在且永远醒目的座标。2回归起点,回看并追溯舞蹈的灵魂使他们的创作有辨识度,有生命力。

将传统与现代结合进行创编是他们的共同点,这源于他们都有着超强的民族自信和民族认同感。找到自己民族的核心,能够有利于创作保持在一个良好的“度”中,既有民族特征又不失时代感。传承的时候尊重必须传统,不能主观地增加任何个人想法;创作的时候吸收传统舞蹈的精髓,以传统文化背景为依托,有助于作品中风格性的表达,也更容易拿捏重建动作结构所应该把握的分寸。总之,什么时候“不变”,什么时候该“变”,他们区分的非常清楚,传承与发展一定是两条并行但不可混淆之路。

金明和金梅子是中韩两国具有代表性的“非遗”传承人,他们身上既承载着民族舞蹈的过去,也承载着民族舞蹈的未来。虽然他们彼此互不相识、身处异地发展,却有着惊人相似的发展路径和艺术成就,这其中自有理学根据存在。他们的成功无疑对职业化民间舞蹈的发展有着一定的帮助,也对未来我们更好地继承和发展传统舞蹈文化起到极大的启发作用。

注释:

1.陈婷.《安徽花鼓灯“二老艺人”金明的风格流派研究》[D].北京舞蹈学院硕士论文,2018.

2.张晓梅.《圆:打开舞蹈艺术之门的钥匙》[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1999年第4期(增刊).

猜你喜欢

花鼓梅子非遗
探访“东方芭蕾”颍上花鼓灯“老带新”接力传承
想念
头发
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下翼城花鼓的保护
王企仁:创新不断的花鼓传承人
播种
“非遗”走进高校
官渡古镇“非遗”联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