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略论我国古代钱币铸造中的板形范立式顶注工艺

2021-01-26徐成

科技风 2021年2期
关键词:铸币

摘 要:我国先秦及秦汉时期钱币铸造主要采取的是板形范立式顶注工艺,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板形范立式顶注工艺经历了单钱模直流直注、多钱模分流直注、多钱模直流分注、多钱模分流分注等几种结构设计演变,其发展趋势总体为从简单到复杂、从低效到高产。

关键词:铸币;板形范;立式顶注

从商周到南北朝,范铸法一直占据着我国钱币铸造工艺的主导地位。范铸法就是先制好模范,再将金属熔液浇注进一定形状的范腔,待熔液冷却后脱范,再进行修整,以最终获得预期铸件的方法。我国古代范铸钱币工艺可分为板形范立式顶注和片形范卧式叠铸两大技术类型,二者在时间上前后相连并有重叠。板形范立式顶注工艺,也被称作“平板范竖式浇铸工艺”。所谓“板形范”,即指钱范范体较大,形如平板;“立式顶注”就是在铸钱时,使钱范与地面垂直成90度,然后将铜液从设在钱范上端的浇注口倾入。板形范立式顶注法从武器、生活工具和农具等结构简单的青铜器铸造工艺承袭而来,是春秋战国及秦汉时期铸钱的主要工艺形式,在这数百年间,板形范立式顶注工艺经历了单钱模直流直注、多钱模分流直注、多钱模直流分注、多钱模分流分注等几种结构设计演变。

一、单钱模直流直注

单钱模直流直注是最早的金屬货币铸造工艺方法之一,其工艺特点是每一钱范之上只刻有一枚钱模,钱范顶端设有浇注口,多为漏斗状,下接一条浇注道直连钱模。目前发现的采用单钱模直流直注铸钱用范都均为陶质,其中有些陶范需要由母范翻制,但目前尚没有母范实物发现。

春秋时期的空首布铸造均采用了这种工艺,由于空首布形体较大,加之銎部中空的特殊性,决定了其范式只能是一范一钱模。如1995年在河南洛阳市政府西家属院出土的一组“安臧”平肩弧足空首布范,便是单钱模直流直注式。其面范范体高12.2cm,上宽7.9cm,下宽8cm,厚3.2cm;浇注道在范首,漏斗状,与布銎部相交,长7.2cm,上宽1.7cm,下宽12cm,深1.1cm;钱模身长3.9cm,肩宽3.1cm,足宽3.6cm,钱型面深0.35cm。

部分早期平首布也沿袭了单钱模直流直注工艺,如1992年在河南新郑郑韩故城大吴楼遗址出土的2块“涅金”锐角布背范即是如此。其中之一范体残高17.2cm,上宽9.4cm,下宽9.6cm,厚4.3cm;浇注道长7.1cm,呈倒置的长筒喇叭形,与钱模首部相连,浇注道口宽2.9cm,深1.15cm;钱模通高6.6cm,肩宽3.85cm,足宽4.3cm。

二、多钱模分流直注

多钱模分流直注工艺出现于春秋晚期,此后一直沿用到了西汉初年,其工艺特点是每一块钱范之上刻有多枚钱模,浇注口开设在钱范顶端,在浇注道分出多条支浇注道,每条支浇注道与每枚钱模相连,或垂直贯穿于每组钱模。因为多钱模分流直注工艺的铸造效率要大大高于单钱模直流直注,因此发明后很快推广开来,成为了先秦时期各国铸造平首布、刀币、圜钱、方孔圆钱的首选方式。

从已经发现的实物来看,各国各种形式的平首布、刀币、圜钱、方孔圆钱结构设计基本一致,都是浇注口设在钱范的首部,然后根据钱模的数量,在下端分成数条分浇注道与钱模相连,分浇注道均与平首布布首、刀币刀环或圜钱、方孔圆钱的上部相连。就每范之上的钱模型腔数量而言,平首布2至4枚不等,以2枚居多。刀币3至6枚不等,其中齐国大刀多为3枚,燕明刀多为4—5枚。圜钱、方孔圆钱多为并列两组,每组以3枚居多。

部分采用多钱模分流直注工艺的钱范上已设有排气道,即为了将合范内的空气排除出去而开设的由钱模通往范缘的线状通道,如1987年于河北平山中山国灵寿故城遗址出土的“蔺”字圆足布石范,在其面范钱模外侧肩部便各有1条细细的排气道,分别向斜上方伸出,并通往钱范边缘。有了排气道,就可以避免在浇注铜液时,钱模型腔因有气体排不出去而导致残品率增加,这是铸币工艺的一个进步。

三、多钱模直流分注

多钱模直流分注工艺出现于战国晚期,至西汉武帝铸上林三官五铢钱时发展到高峰,东汉之后日渐式微。单面多钱模直流分注工艺又可分为早期和晚期两种亚型。

早期型多钱模直流分注工艺特点是范顶开设浇注口,下接主浇注道,主浇注道由上而下直至钱范底部;在主浇注道两侧各设一列钱模型腔,每列钱币数量不等,以5—7枚为多;主浇注道和每枚钱模之间有横向或斜向的短小支槽相连。铸钱时,铜液从浇注口注入,进入主浇注道,再从主浇注道分别进入支槽,最后注入钱模。待铜液凝固后,便会形成中间为铸芯、两侧为钱币的“钱树”。

战国晚期各国圜钱、方孔圆钱以及秦朝“半两”钱的铸造,多采用早期型多钱模直流分注工艺。从出土实物看,燕国的“一化”、齐国的“賹六化”、秦国的“一珠重一两·十四”“半两”、秦朝的“半两”等,均有采用这种工艺铸币的范式。

晚期型多钱模直流分注工艺特点是范顶开设浇注口,下接主浇注道,主浇注道由上至下直至钱范底部;在主浇注道两侧各设多列钱模型腔,以每侧2—3列、总4或6列最为常见;每列钱币数量不等,少则6、7枚,多则20、30枚;主浇注道只和邻近一列的每枚钱模之间有支槽相连,同侧同排的钱模之间则通过窄小支槽或直接钱模边缘相连。

晚期型多钱模直流分注工艺出现于西汉前期,是在早期型基础之上的改进版。一方面,由于钱模列数以及每列枚数的增加,使得每范铸钱数量大增,从而大大提升了铸币效率。另一方面,同排钱模之间多为边缘直接相连,即便有支槽,也是窄而浅,这就减少了浇注道所占的面积,从而节约了铜液,降低了铸造成本。

西汉武帝时期,铸币权收归中央,钱币由上林三官专铸,多钱模直流分注工艺也发展到了高峰,此时范体加大,范上钱模型腔数也有所增加。新莽时期,直流分注工艺虽然依旧运用,但已不多见,并且此时钱范范体开始缩小,范上钱模型腔数量较之西汉也大为减少,说明这种工艺已经不再是铸币的主流方式。东汉时期,直流分注工艺进一步衰落,此时铸币基本采用卧式叠铸法。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直流分注铸钱工艺更为式微,目前散见实物有蜀汉“太平百钱”母范、北周“五行大布”石范、刘宋“孝建”石范、南梁“公式女钱”陶范等。虽然这些钱范多非官方铸钱用范,但直流分注工艺仍有新的探索与发展。如1980年于四川成都小通巷出土的“太平百钱”铜母范,其范面浇注道两侧分别为钱的面模和背模,这样只需用一件母范翻制出的子范就可以合范铸币,从而进一步提升了铸币效率。

四、多钱模分流分注

多钱模分流分注工艺出现于战国晚期,其工艺特点是范顶开设浇注口,下接主浇注道,主浇注道下端分成左右2条支浇注道,由上而下直至钱范底部;每条支浇注道两侧各有1列钱模,或者1条支浇注道两侧各有1列钱模,而另1条支浇注道仅在外侧有1列钱模;支浇道与每枚钱模之间有支槽相连。

多钱模分流分注工艺最早运用于战国晚期楚国蚁鼻钱的铸造。1982年安徽省繁昌县文化局征集到的2件“巽”字铜母范、1983年上海市博物馆从上海冶炼厂的废铜堆里拣选出来的2件“巽”字铜母范,均采用了此种工艺。

秦代以及西汉铸造半两时期,分流分注工艺也有零星使用。1980年在安徽省贵池县发现2件秦“半两”铜子范,1大1小。大范形制与楚国的蚁鼻钱铜范一致,铲形,溜肩,长25cm,宽15.7cm;浇注道自钱范肩部分成左右2条支浇注道,每条支浇注道两侧各有1列钱模,浇注面上计有4列钱模,支浇注道与钱模之间有短小支槽相连;每列钱模数量不同,外侧每列6枚,里侧每列5枚,而里侧2列的上端又另有1枚钱模,与主浇道口分出的支槽相连。由此可见,分流分注是直流分注和分流直注的两种工艺的结合。小范长22.5cm,宽13.7cm,其形制与大范基本一致,但在浇注面上只有3列钱模,即1条支浇注道两侧各有1列钱模,而另1条支浇注道仅在外侧有1列钱模;每列钱模数量均为5枚,一次可铸15枚“半两”钱币。

1981年,文物部门在西安安康县恒口新街村征集到1件西汉“半两”钱石范。范体略呈长方形,背面琢制成瓦形;首缺,残长26.5cm,宽12.4cm,厚3cm;2条支浇注道将浇注面分成左、中、右3个区域,每一区域各有1列钱模;左、右2列各有8枚钱模,中间1列7枚;左支浇注道有支槽与左列钱模相连,右支浇注道有支槽分别与中列和右钱模相连。从钱文结字看,这是一件汉武帝四铢半两钱子范。

目前尚未有五铢及之后采用多钱模分流分注工艺的钱范发现,可见此工艺终止于西汉半两时期。采用这种工艺的钱范大多发现于远离中原的南方,如楚国蚁鼻钱范发现于湖北、安徽,秦国半两范也发现于安徽,似乎表明此种工艺发端于地方。已发现的此工艺钱范数量较少,并且这种工艺存在时间短暂,一方面说明其非主流铸造工艺,另一方面也说明此种范式铸造钱币或许存在某种缺陷,因而没能得到广泛使用。

纵观我国早期的范铸钱币工艺,经历了一个从简单到复杂、从低效率到高产出的发展变化过程。就各时期的钱币与工艺而言,先秦时期,空首布采用的是板形范立式直流直注工艺,平首布采用的是板形范立式直流直注、分流直注工艺,刀币采用是板形范立式分流直注工艺,圜钱、方孔圆钱采用的是板形范立式直流分注、分流直注工艺;秦半两采用的是板形范立式直流分注、分流直注工艺;西汉半两、五铢则是以板形范立式直流分注为主。由于汉初朝廷为了恢复生产、发展经济,推行了“使民放铸”的政策,而民间铸币合法化后,为了寻求更低的成本和更高的效率,叠铸技术开始被运用于铸币,并迅速取代了板形范立式顶注工艺。

参考文献:

[1]王俪阎.中国古代范铸钱币工艺[M].上海:学林出版社,2014.

[2]中国钱币大辞典·秦汉编[M].北京:中华书局,1998.

[3]蔡全法.戰国时代韩国钱范及其铸币技术研究[J].中原文物,1996,(2).

[4]周卫荣.中国传统铸钱工艺初探[J].中国钱币论文集,第四辑,2002.

[5]于中航.论齐国钱范[J].中国钱币,1998,(2).

基金项目:2019年度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中国传统货币文化研究(项目编号:2019SJA0268)

作者简介:徐成(1973— ),汉族,江苏扬州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国古代货币史。

猜你喜欢

铸币
全世界最古老的铸币作坊在河南
货币的演变与科技发展的联系
100美元纪念金币首现黑人形象
游美国铸币局
设计派之女王庆生推出纪念币
电子货币和虚拟货币影响铸币税的理论及量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