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设计专业实践能力优化分析与培养探索

2021-01-24孔祥富KongXiangfu

家具与室内装饰 2020年11期
关键词:逻辑专业能力

■孔祥富 Kong Xiangfu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设计艺术学院,辽宁沈阳 110136)

设计是思维转化为物质的活动,设计实践是转化过程的必经阶段。通过实践,一方面可以推动产生物质成果、实现设计动机,另一方面还可以通过对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形成新的理论成果、丰富设计的理论体系。设计师实践能力高低在设计的起始阶段就影响甚至决定着转化的质量和效率,实践能力的培养也因此在现代设计教学中占有着非常重要的位置。从第一所现代设计学校“包豪斯”开始,便将设计师实践能力的培养放在突出的位置,并采取了建立教学工作坊、企业实习、为企业进行设计服务和与工业界建立广泛联系等手段来保障实践能力的培养成效,这样的思路在设计实践教学中一直延续着。

传统上,产品研发活动主要是技术驱动,设计师承担的主要是“赋予产品造型、结构、材料、表面装饰等以新的品质和规格”等位于开发线下游的、被动的设计工作,工作的处理内容主要为设计的“内部因素”。今天,设计活动主要以需求驱动,以问题为导向[1],设计师的工作扩展到“将策略性解决问题的过程应用于产品、系统、服务及体验……并将其作为建立更好的产品、系统、服务、体验或商业网络的机会,以提供新的价值以及竞争优势”、“设计驱动品牌”[2]等更广泛和全局性的视域。通过与传统设计工作对比不难发现:今天的设计工作不断向设计开发链条前端延伸,且是主动的,更综合和系统;对设计“内部因素”的处理能力已经成为一种必备基础,对“外部因素”的处理能力的要求则更为突出。要完成这样的设计工作需要具备较传统上更为综合和系统的实践能力。

1 设计实践能力优化分析

实践能力是反映设计师通过实施设计行为达成设计目标的能力,而目标的达成度是由设计行为的质量以及设计行为间的协同逻辑共同决定的,由于协同逻辑相对稳定,因此设计实践能力主要表现为设计的行为能力。

按照对设计目标的支撑维度,设计行为可分为内涵和外延两种。内涵行为体现设计的专业属性,具有质的特征,是本专业与其它专业的区别所在,主要围绕“做什么”的问题展开,属设计的行为内容范畴,以思维活动主导;外延行为具有量的属性,影响设计的效率,主要围绕“怎么做”的问题进行,属行为的施行方式,以工具和技术的运用为主。

对今天的设计活动而言,在进行系统、全链路的设计工作时,按照逻辑顺序,内涵行为能力应包括三个层次。

1.1 挖掘设计机会

从因果的角度看,实践能力的培养问题是因设计问题解决的需要而产生的,因此,对设计问题的价值判断、性质厘定和问题边界与结构的识别能力是设计实践能力体系的基本前提。这所需解决的设计问题即是社会、市场或用户的需求。为了实现设计动机、达成需求的满足,需要将具有解决价值的设计问题进行解构,将需求目标转换为各种可实现、可衡量的设计指标(Design Specification),以作为设计展开和判断设计结果达成设计动机程度的依据。为此,设计实践能力的第一个层次可以归结为对设计问题的价值判断分析和提出设计指标基础上的挖掘设计机会的能力。这一层能力的基本表征为:能够通过逻辑、经验等手段判定出设计问题的解决价值,理清问题的本质,提出设计指标、挖掘出设计机会。本层能力展现的是具体设计活动的价值和意义。

1.2 产品定义和原型构建

在设计问题价值及边界、结构确定后,需要根据各种设计指标的要求,通过重组相关知识和经验,确定设计所要达成的产品、系统或服务的输入、输出以及实现路径等内容,并依此提出产品定义,完成产品或服务原型构建。设计实践能力的第二个层面因此可以概括为产品定义和原型构建的能力。本层能力的基本表征为:能够将设计指标的要求,具体化为产品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等的输入、输出参量及实现机制等产品要素,完成产品的定义和原型构建。本层能力主要为设计产出物的生产提供组织和架构依据。

1.3 具体设计和细节设计

产品定义和原型构建完成后,需要通过对现实的经济、技术、材料、工艺、媒介、造型、原理、平台等内部要素的选择,完成具体设计(Embody Design)和细节设计(Detail Design),得出设计实现方案。至此,便得出了满足设计问题要求的以完整的产品、系统或服务的形式呈现的设计提案,设计提案经过可行性验证之后,便可进一步推向实际。现实解决方案一方面在纵向维度上要能够满足各种设计指标、产品定义和原型的要求,另一方面在横向维度上也要兼顾社会影响、企业实际以及相关的系统生态等现实问题。故而,设计实践能力的第三个层面可以表征为:能够在设计指标、设计原型等限定条件下通过施行具体设计和细节设计提出完整、具体的设计实现提案。本层能力主要对设计产出物进行系统优化,以为识别、使用提供保障。

外延行为能力主要为提高设计效率、辅助提升设计质量,一般包括以下方面。

■图1 实践能力培养体系规划

1.4 对专用设计技术、工具和方法的应用

与传统的经验式设计相比,今天的设计更趋科学化,在设计问题挖掘与梳理、产品定义与原型构建以及具体与细节设计过程中,均需要依托一定的技术和工具将所得对应过程和结果外化为可为各种知觉系统所能接受和理解的形式,以为下一步骤的评估、修改和实施之用。如对各种信息探查形式、分析整合技术、图示方法、CAD软件、人工智能设计工具、服务蓝图等等各种专用技术和工具的应用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内涵行为结果的外化程度和效率,甚至决定设计的成败。

1.5 借用其它专业、学科工具和成果

随着设计边界的不断拓展,各种新要素不断纳入设计体系,使得传统设计问题不断扩张、全新设计问题不断出现。借用相关专业、学科的发展成果、技术和工具,可有效推动相关问题的解决。

1.6 设计协调和沟通

单一、均匀的市场形态消失,需求变得多元,解决手段越来越体系化,设计问题变得复杂,个人的能力多已无法解决复杂问题,需要依托设计团队,甚至多个设计团、客户或用户群协同完成,个体在其中需要具备合作与协调精神和能力。

需要指出的是,内涵能力与外延能力的所指不是一成不变的,可以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一方面,随着设计的社会认知基础的不断加深和生产实践的拓展,传统的内涵能力已经或正在转化为外延能力。另一方面,对于非全链路、局部性设计工作而言,内涵能力与外延能力也具有一定的相对性。比如在特定的设计动机和设计组织形式下,需要个人或组织专于需要某一层次的设计能力的工作,这时所专注的特定层次能力就成为了内涵能力,其它层次能力就成为外延能力。内涵能力与外延能力共同作用与整个设计过程同时发生,二者互为补充,共同构成了完整的实践能力体系。

在现代设计教育初期阶段,专业教育的特点主要是普及型,培养的实践能力一般是共性的、相对较抽象,这包含了两种情形:一方面是面向的行业泛化,缺乏垂直性;另一方面是能力层面相对平均,个性能力不突出。随着专业的不断成熟、介入产业的程度不断加深以及设计内涵的不断拓展,专业教育需要培养对产业有一定认识基础和实践经验以及能快速融入设计任务的“精细”化人才,这样才能适应当前和未来一段时期产业和社会对人才需求的特点。此种情形下,需要制定更具针对性的培养机制和策略。

2 培养机制与策略分析

思想的传播、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培养是人才培养的重要任务。知识的获得是通过理解和记忆实现的,能力是对所理解的知识、经验等通过主观能动性进行优化整合,再由主体在设计行为的施行过程中创造性地应用来达成设计目标而反映出来的,这也即实践能力培养的可能机制所在:通过激发主观能动性,实现在一定行业领域内对知识、经验等的创造性设计应用。

2.1 主观能动性激发

2.1.1 责任意识建立

专业于社会、职业于组织、个人于团队均负有原发性责任,责任感和使命感是设计实践的内生动力。在实践能力的培养中,责任意识是驱动设计师能动进行设计实践的根源,对其的建立可以解决设计实践的动力问题,因此该项任务成为实践能力培养的基础。

2.1.2 问题意识培养

问题是实践展开的逻辑起点,是设计行为的施行依据,是设计结果质量的评判标准。从老问题的解决中可以获得成长经验,从新问题的解决中展现设计的价值。问题意识的培养利于树立正确的设计价值观,保证了实践方向的正确性。

2.1.3 专业长板挖掘

问题的解决是通过一系列设计行为的施行而达成的,由于个人思维方式、生活经验、社会阅历以及意识水平等的差异,使得个人在设计行为的施行中表现出某些长于其它行为的长板,在实践能力的培养中应因势利导、发掘不同个体的行为长板,并突出培养。行为长板的培养可以为从业争取更大的机会,更重要的是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进而促进其它设计行为水平的提升。

2.1.4 进行自我评估

实践能力是否具备的根本标志要看施行设计行为后能否取得满足设计目标要求的结果,这是评判培养成效的必要条件,但不充分,因为结果的产生具有一定的偶然性,能力培养追求的是必然,因此,需要结合对主体设计行为序列的必要性、施行质量等行为效能指标的评估才能完整地判定设计实践能力养成的达成度。实践能力的培养中应培养自我评估能力,通过评估进行自主调整,利于消除能力短板、达成能力养成的必然。

通过激发主观能动性,为知识经验等的优化和整合利用提供了必要前提和主体准备。

2.2 知识经验的重组与应用

设计的结果是设计机会挖掘、原型建构以及细节设计等行为序列的实施过程中对知识的应用得出的(在设计中对知识的应用主要表现为知识重组[3],逻辑性是行为序列和知识重组的依据。

在整体的行为逻辑中包含着经验性的选择和实施。这其中的逻辑既有行为间对设计结果支撑的串行逻辑,也包含行为方式与处理内容的必然联系以及知识间递进逻辑。设计行为的逻辑相对稳定,是得出设计结果的基本保证;不同的知识内容又有着与设计目标相适应的重组规律,在对重组规律的把握和具体重组方法的选择过程中,经验可以弥补由于对逻辑的把握不足而对设计效率带来的不利影响。

在实践能力的培养中,逻辑思维的培养应成为主线,因其是通过知识重组实现设计创新的依据与核心。同时也应注意经验的积累,因为经验可以弥补逻辑思考的不足。但又不能过于强调经验,因为经验不是从设计的底层逻辑展开设计行为的,过度强调容易背离设计活动的本质,无法实现设计创新。同时,过于依赖实践经验的积累,—方面导致了设计教育中思维训练的缺失,另一方面也影响了设计学科理论的发展,以及设计师在复杂商业或社会环境中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4]。

在面对旧的设计问题时,经验的作用较为突出。在解决新的设计问题时,逻辑的作用需为主导,因为逻辑体现着设计活动的本质特征。在设计实践能力的培养中要做到逻辑和经验并重,“何时遵从逻辑?何时依靠经验?”本身亦包含着逻辑和经验的双重属性:逻辑是专业的本质,经验的结果应符合逻辑判断,被实践证明了的、普遍有效的经验亦会转化为逻辑。

表1 教学组织实施

2.3 行业领域锚定

随着设计专业介入各行业程度的不断加深,传统上依据专业的横断属性培养通用型能力人才的举措已不能满足市场对人才能力规格的要求,需要在通用型能力的基础上,努力培养其中的长板以适应新的分工协作需。同时,针对拟从业的行业要求,培养具有对行业有一定认识和经验的行业垂直性的长板,以便更好地弥合理论与实践脱节、学校培养与企业需求错位产生的间隙[5]。因此,在实践能力的培养中需对行业领域进行锚定,利于针对目标行业需求进行深耕培养。

在对行业的选择中,需要准确评估办学积累的优势行业面向[6],并以此为基础稳步推进:一方面需要综合考虑市场容量、增长率以及毕业生可能的价值创造,另一方面也要对自身的软硬件环境、师资力量、历史积淀以及办学定位做出正确的评估,以保证人才培养的基本条件。

作为主观能动性驱动下的有目的的造物活动,对设计活动规律的认知是设计实践展开的基本前提,面向的问题内容与工具手段的掌握是实践活动得以开展的基本条件,对行业的系统介入是实践能力精深化的有效举措。在对设计实践能力主体、能力内容以及面向领域有了较为客观的认识和研判基础上,依据针对性的培养计划,有可能培养出满足市场需求的设计师。

3 设计实践能力培养探索

本校设计专业培养方向为“培养满足面向行业企业发展需求的设计师”,应用型人才是培养目标,设计机会挖掘、原型建构、具体和细节设计、工具运用以及设计协调沟通等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是核心任务。在实践能力培养计划制定中,以行业、企业对实践能力的具体需求为牵引,依据行业能力需求反向规划课程群组,组织教学实施(图1)。

通过对专业多年办学经验的总结,结合对专业发展趋势、人才市场需求的研判以及对自身软硬件环境、师资储备和生源特点等办学条件和历史积淀等的综合评估,在专业传统优势的装备设计、产品设计、交通设计和家具设计面向基础上,增加了面向社会创新的公共与服务设计、面向互联网行业的UI(界面与交互)设计。针对以面向行业,设立对应的设计工作室、开设行业针对性的课程,集中优势资源力量着力培养具有行业指向性的内涵和外延实践能力,打造行业性的能力长板。工作室的师资由具有行业背景的专职教师和企业设计师共同组成,保证了能力培养的专业性和行业垂直性。

在课群体系的设置中,结合专业内在要求和面向行业特点[7],设置了基础性的设计思维课群、设计工具课群、设计工程课群以及着力针对具体行业设计实操层面的、逻辑和经验提升的专业设计课群、专题实践课群和产学协同课群。课群间互相衔接、支撑,使得内容体系全面、系统,保障由专业进入产业的过渡。

在设计思维课群中增加了“设计伦理”内容比重,旨在强化设计师的社会责任和使命意识,同时强调“田野调查”的基础性作用,以为设计实践的展开和设计问题的订定提供坚实行为支撑。在专业设计和专题实践课群中,以“逻辑强化”和“经验积累”双轨并行,一方面以专业设计(1)——专业设计(4)的逐层推进、理论与实践结合完成专业能力结构搭建,并从专业设计(2)开始加强团队作业形式,以进一步培养协调沟通能力;在专题实践课群中,以低复杂度问题解决为目标,着力培养从问题订定、设计提案、工程设计、设计实施、物料计划及采买等全系列的系统协同能力。同时在设计专题研究(1)——设计专题研究(4)的教学推进中,以社会和企业典型问题的解决为目标,进行实践经验的积累和行业长板培养。

在教学组织实施中,以学年为基础将实践能力培养过程梯度化分为四个阶段:设计思维与技能基础阶段,以设计行为的展开过程和基本行为内容为依据,从整体上把握设计思维、认知设计活动规律,掌握设计工具。工程与设计实现基础阶段,以设计思维转化为物质的过程中所依托的介质为主要内容,从工程的角度系统化解析相关因素,实现设计落地支撑。专业与产业设计阶段,实践设计基本理念,以面向的具体行业内容为基础,探索行业性的设计规律。职业化与产学协同阶段,以具体的企业项目、攻关课题或行业热点为依托,在限定的产业条件下提出解决方案,达成与产业的无缝对接,实现实践能力培养的最终目标(表1)。

设计思维与技能基础阶段与相关专业共同依托公共基础平台进行,工程与设计实现基础阶依托专业基础平台进行,后两个阶段在选定的产业方向设计工作室完成。本着师生共建的理念,依据学生的意向和特长通过双向选择进入各产业方向工作室;在确保学生对产业基本分工能力达到要求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分工适应程度进行针对性的产业分工能力长板培养;在具体的课程内容展开时,以项目的方式推进,工作室负责基本的框架和主线设定,学生根据意向和特长灵活选择设计方向。

经过几年的探索,专业已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实践能力培养方法,毕业生由于良好的责任感、问题意识以及突出的能力长板、快速的适应性和行业垂直能力,受到了用人单位的欢迎和肯定。

4 结语

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的中心任务,设计实践能力体系应顺应专业发展趋势、社会需求的转变适时优化,培养方法亦应相应更新。在准确把握专业本质的基础上,积极响应市场需求,并进行针对性的培养更新,是实现设计实践能力培养的根本保证。

猜你喜欢

逻辑专业能力
刑事印证证明准确达成的逻辑反思
消防安全四个能力
逻辑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创新的逻辑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大兴学习之风 提升履职能力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