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剑突下胸腔镜纵隔肿瘤术后无管化的可行性分析

2021-01-23金新新郑元亮

浙江临床医学 2020年12期
关键词:胸腔胸腔镜切口

金新新 郑元亮

加速康复外科(ERAS)是一种基于循证医学,通过外科、护理、营养等多学科协作,对患者围手术期进行优化,从而降低患者术后应激反应并获得快速康复的模式[1]。目前ERAS理念已在胸外科各领域广泛应用,其中围手术期无管化应用最多,包括河南省肿瘤医院李印团队提出的食管术后免管、免禁食技术[2],以及广州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何建行团队提出的麻醉免插管技术[3],这些技术的使用,减轻了患者围手术期的痛苦及炎症应激反应,加速了患者术后康复。但由于胸外科手术的特殊性,目前一般术后均需常规留置胸腔引流管,但留置胸管同样会加重患者术后疼痛,推迟患者术后早期活动,延长了住院时间,这似乎与ERAS理念相矛盾。目前尚未见相关文献报道纵隔肿瘤术后未留置引流管的研究,本资料回顾性分析本院剑突下胸腔镜纵隔肿瘤切除的患者,对手术结果进行分析,以探讨纵膈肿瘤术后未留置引流管的可行性、安全性及优越性。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本科收治的纵隔肿瘤择期手术患者42例,其中术后未留置胸腔引流管16例设为观察组,术后留置胸腔引流管26例设为对照组。纳入标准:术前经影像学检查诊断为前纵隔肿瘤;术前增强CT排除肿瘤侵犯周围组织器官;术前无重症肌无力或经药物控制好转>1周;术前患者签署同意参加该项研究,采用经剑突下胸腔镜手术方式。排除标准:开胸手术或术中中转开胸;肿瘤直径>5cm;有远处转移或无手术指针患者;患者不同意签署该项研究。

1.2 手术方法 观察组:常规麻醉,单腔气管插管,患者采用仰卧“人”字形分腿位,胸椎正后方垫乳胶垫,剑突下做一2cm垂直切口,两侧近锁骨中线肋缘下分别做5mm切口,分离组织进胸腔,制造人工气胸,CO2分压为8cm H2O。常规切除前纵隔肿瘤后,关闭切口前使用14F引流管一侧接胸腔,一侧接水,嘱麻醉师膨肺排气,见无气泡冒出后拔除引流管,然后关闭切口。对照组:麻醉、体位、切口、制造人工气胸及切除肿瘤等步骤同观察组,同样关闭切口前使用14F引流管一侧接胸腔,一侧接水,嘱麻醉师膨肺排气,见无气泡冒出后,固定引流管,关闭切口,引流管一侧接负压引流瓶。

1.3 两组围手术期综合护理措施 (1)术前护理措施:术前戒烟2周,指导患者术前做深呼吸、咳嗽、吹气球等练习,术前3d给予雾化吸入,健康宣教,监测血糖及血压。(2)术后护理措施:在患者手术麻醉未完全清醒的情况下,安排患者去枕平卧位休息,头偏向一侧,以防发生误吸,麻醉清醒后,协助患者半卧位,并鼓励患者早期咳嗽、早期床上肢体活动,术后第1天常规低流量吸氧3L/min,心电监护,术后无恶心、呕吐患者2h可饮水,术后6h可进食半流质食物。其中对照组术后向患者家属交代负压引流球使用的相关注意事项。

1.4 观察指标 术前一般资料,包括年龄、性别、体重、是否吸烟及身高。术中指标:手术时间、是否胸腔粘连、术中出血量,其中胸腔粘连细分为胸腔粘连组和无粘连组,术中出血量细分为<100ml组及>100ml组。术后指标:术后第1天疼痛数字评分法(NRS)评分(得分范围为0~10分,“0”分代表无痛,“10”分代表生不如死,其中0~3分属于轻度疼痛,4~7分属于中度疼痛,8~10分属于重度疼痛)、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包括肺部感染、肺不张、胸腔积液、气胸)、术后下床时间,同时观察并记录对照组术后胸腔引流量。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5.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以n或%表示,组间比较使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术前基本资料的比较 见表1。

表1 两组术前基本资料的比较

2.2 两组术后相关临床指标的比较 见表2。

表2 两组术后相关临床指标的比较

组别 观察组(n=16) 对照组(n=26) t值 P值术后住院时间(d) 2.31±0.60 2.62±0.80 1.297 0.202术后第1天NRS评分(分) 1.44±0.51 2.23±0.51 4.861 <0.001手术时间(min) 118.75±22.69 137.5±30.37 2.127 0.040术后下床时间(h) 6.63±1.45 7.85±1.59 2.492 0.017术后引流量(ml) - 161.92±93.21 - -

2.3 两组术后相关指标的比较 见表3。

表3 两组术后相关指标的比较[n(%)]

3 讨论

2004年Hsu等[4]首次报道了经剑突下前纵隔肿瘤切除术,不仅可以减少对肋间神经卡压造成的术后疼痛,而且手术视野宽阔,两侧膈神经显露良好,且无需单肺通气,仅行单腔气管插管,肿瘤切除彻底,切除范围可达胸骨上窝,麻醉后无需两次消毒及变换体位,外科医生手术站姿舒适等优势,逐渐被胸外科医生所认同,同样该术式术后的快速康复被患者所认可,这正是ERAS理念的最好实践结果。

鉴于该术式的优势,本科于2018年采用该手术方式开展前纵隔肿瘤的切除,前期刚开展该项手术时,患者一般会留置引流管,积累一定手术经验及分析了前期病例术后引流情况后,术后逐渐过渡至不留置引流管。对照组术后平均胸腔引流量约160ml,未出现活动性出血患者,而该引流量即使不引流也不会增加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因为纵隔内少量积液可在胸膜腔负压作用下逐渐被胸膜所吸收。而且MR等[5]相关研究表明,肺癌术后胸腔引流量<300ml拔除胸管是安全可行的,故该引流量可以放心不留置引流管。分析过程中发现术后仅有1例患者术后引流520ml,该患者术中右侧胸腔粘连较严重,术中出血约200ml,表明对于术中发现胸腔粘连严重者,且术中出血>100ml的患者,出于安全考虑,该类患者应常规留置引流管。

观察组术后第1天的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考虑观察组未留置胸腔引流管的原因,两组疼痛评分均为轻度疼痛,侧面反应了经剑突下胸腔镜纵隔肿瘤切除术后的疼痛轻微,为患者术后能获得快速康复提供了有利的保障。观察组患者术后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大部分患者术后2~3d均能出院,减轻了患者经济负担,同时也降低了患者对该手术的恐惧。

观察组术中出血量及胸腔粘连低于对照组,考虑对照组胸腔粘连比例大于观察组,分离粘连过程将增加患者术中出血及术后渗血的发生。同样对照组手术时间长于观察组,大部分考虑是分离粘连所需时间,以及在刚开展该术式时患者均留置胸腔引流管,而这些病例被归为对照组,所以总体手术时间长于观察组。作者发现当手术医生在术中发现胸腔粘连后,术后一般会倾向性选择留置引流管,这会造成结果的偏倚,这也是对照组的胸腔粘连患者多于观察组的原因。

两组患者术后均未出现二次开胸、肺不张、肺栓塞、胸腔大量积液等严重并发症。观察组1例出现术后少量胸腔积液,2例出现术后10%气胸,出院复查时均吸收好转,对照组出现1例术后肺部感染,1例少量胸腔积液,经治疗后均吸收好转,说明术后不留置引流管是安全、可行的。

在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的护理措施方面,虽然两组患者的护理措施相当,且均告知早期下床活动,但作者发现观察组术后下床活动早于对照组,分析可能是对照组留有引流管,术后疼痛较观察组明显,其次是患者认为自己带着引流管,病情较重,在引流管未拔除前不敢下床活动,这也是部分患者对手术及疾病认识不到位造成。为解决此类问题,一方面建议术前医护人员健康宣教做到位,积极引导患者了解该疾病,回答患者的疑问,减轻患者对手术的顾虑。

综上所述,开展剑突下胸腔镜纵隔肿瘤切除术后不留置引流管大部分是安全、可行的,符合ERAS的理念,但对于术中发现胸腔粘连严重的患者及术中出血量>100ml的患者,为了患者安全起见可留置引流管,同样围术期医护人员正确的向患者宣教,也是极其重要的。

猜你喜欢

胸腔胸腔镜切口
胸腔巨大孤立性纤维瘤伴多发转移1例
NEAT1和miR-146a在结核性与恶性胸腔积液鉴别诊断中的价值
胸腔镜下胸膜活检术对胸膜间皮瘤诊治的临床价值
胸腔积液中CRKL的诊断价值
奈维用于胸腔镜肺大泡切除术后防止漏气的疗效观察
小切口和标准后胸切口开胸治疗食道癌的效果分析
立法小切口破解停车大难题
“小切口”立法:地方人大立法新风向
胸腔镜胸腺切除术后不留置引流管的安全性分析
自制小切口拉钩在腹腔镜手术戳孔切口缝合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