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馓子

2021-01-22李奥杰

东方少年·阅读与作文 2021年11期
关键词:馓子秤杆盆中

李奥杰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习俗,我的家乡也不例外。按照家乡安徽砀山的老规矩,每年春节,家家户户都会炸馓子。

馓子是我家乡的一种传统油炸面食小吃,外形美观,味道香脆。对馓子,苏轼有诗赞曰:“纤手搓来玉数寻,碧油轻蘸嫩黄深。”

馓子虽然好吃、人见人爱,但炸馓子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它对制作者有着极高的要求呢!

每到腊月二十五前后,千家万户就都为炸馓子忙碌起来了。

爷爷将面粉放入盆中,按比例加入盐水,把面粉拌成絮状后,再揉成面团,反复地搋。这可是很关键的一步,爷爷说馓子好不好吃,主要看面搋得好不好,因为搋面可以让面更柔韧。搋好的面团要盖上干净的纱布醒一会儿。这时,爷爷的额头上已经冒出了细密的汗珠。

大约半个小时之后,面醒好了。奶奶把面团放在案板上,用擀面杖擀成扁平的面饼,再切成完整的一根面条。把面条搓细时,手上的力度要恰到好处,不能让面条从中间断开。

随后,爷爷把搓好的细面条一圈一圈地盘在油盆中,每盘完一层,就浇上些豆油……眼看着盆中长龙般的面条浸润在金黄色的豆油中,叠得越来越高,我心头的喜悦感也越來越强。啊,年味更浓了!

面条全部盘好,再等上一会儿,爷爷就会捏起油盆中的面头儿,拉一拉。如果觉得韧性足够了,他就会拍一拍手喊道:“开炸啦!”

这时,奶奶会把秤杆拿来,将一头儿绑在凳子上,然后用右手把盆里的面条一圈一圈地缠在秤杆和左手上,一边缠还一边拽,使面条变得更细更长。缠满四根手指后,奶奶用右手替代秤杆,把面条取下来,套在双手上,绷直了递向爷爷。爷爷则用两根长筷挑起面条的两端,把它们放进油锅里。

馓子的模样美不美,就要靠这双巧筷了。随着面条的进入,只听六分热的油“嗞啦”一声,泛起了浪花。爷爷掌控两根筷子的间距,让面条迅速地一张一合,然后撑开,让它们前后左右地在油里晃动。最后,爷爷将面条斜折一下,定形后抽出长筷,再不时翻动几下。面条炸得两面金黄时,就可以捞出放在盆中了。

没用多久,盆中金黄的馓子就堆得像小山那么高了,整个院子里弥漫着诱人的香味。想着馓子嚼起来的酥脆醇香,我立刻口舌生津。

等爷爷奶奶敬完了灶神,我赶紧问奶奶能吃了吗?“看把你馋的!”奶奶笑呵呵地递给我一片馓子。我好奇地问奶奶:“馓子是谁发明的呢?”奶奶告诉我,关于馓子有这么一个传说……

古时候有个叫介子推的人,他曾伴晋国公子重耳一起流亡。在重耳饿得快要死了时,介子推割下自己腿上的一块肉煮给他吃,救了他的性命。但是,重耳成为晋文公后,却在论功行赏时忘记了介子推。介子推不计名利,带母亲去绵山隐居。一日,晋文公忽然想起了介子推,很是惭愧,就亲自去绵山寻找介子推。介子推知道了这件事,执意不肯出山,晋文公便命人放火烧山,想逼他出来。不料,介子推宁肯被火烧死也没有走出绵山。晋文公十分悲痛,下令从此以后,介子推遇难当天和前后几日,全国禁止生火,大家都吃冷食。于是,人们便发明了馓子,因为它做好后能长时间储存,还酥脆可口,是最理想的冷食食品。

“几千年了,馓子流传至今,成了我们过年时必备的美食。在外面工作学习的人回来,最爱吃的就是馓子。他们要用舌尖感受家乡的味道呢。”奶奶意味深长地说。

是啊,金黄酥脆的馓子不仅是一种传统小吃,更是代表了家乡的味道,是无数离家在外的砀山人对家乡的美好回忆。

(指导老师:吴小英)

点评

“开炸啦!”爷爷的这一声吼使得“炸馓子”这一活动颇具仪式感。小作者的笔下,馓子的制作过程写得尤为细致,给予了读者身临其境的感觉。传说故事的引入,使得这一传统小吃更具魅力。如果文章结尾处能加入游子归乡,家人围坐一桌共享这一美食的情景,感觉家乡情会更浓一些。

(杨威)

猜你喜欢

馓子秤杆盆中
书法日课
赏自家仙人掌开花
卜算子·端午
给地球称重
常吃常香常想的“馓子”
山河故人,不过一碗馓子茶
山河故人,不过一碗馓子茶
山河故人,不过一碗馓子茶
荷叶秤
蛋壳的妙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