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洪涝灾害舟艇编队救援模式与策略研究

2021-01-22王剑淦赵兴华姜一桐

今日消防 2021年12期

王剑淦 赵兴华 姜一桐

摘要:洪涝灾害是威胁我国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重大灾害之一,无论受灾人数、范围还是经济损失均位居各类自然灾害事故前列。因此,如何在洪涝灾害中快速有效地营救被困人员已是摆在消防救援队伍面前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文章通过笔者参与2020年江西洪涝灾害救援实战总结分析,研究提出了舟艇编队最小作战单元模式及搜救策略,以供参考借鉴。

关键词:洪涝灾害;舟艇编队;搜救策略

自2018年消防部队集体改制转隶后,作为“国家队、主力军”的消防救援队伍自觉承担起“全灾种、大应急”救援任务。特别是2021年7月,江西等省因持续强降雨引发多地出现洪涝灾害,在部消防救援局统一调度下,浙江省消防救援总队77车379名指战员58艘舟艇星夜驰援,在鄱阳湖周边地区连续奋战11天,共营救被困人员16人、转运疏散群众412人,赢得了党委政府和当地群众的广泛赞誉,此次抗洪抢险战斗是消防救援队伍改革转制后首次大规模洪涝灾害救援行动,是队伍能力转型升级的一次实战检验。

1  洪涝灾害与救援特点

洪涝一般指因大雨、暴雨或持续降雨使低洼地区淹没、渍水的现象。在我国,约有2/3的国土面积不同程度地受到洪水威胁,尤其是长江、黄河等七大江河的中下游地区,洪涝灾害易发多发。洪涝灾害一方面极易引发溃坝、城镇严重内涝,造成村庄被淹、群众被困、城市道路阻塞、严重积水,危及人员生命安全;另一方面还容易引发山洪、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灾害,造成道路中断、房屋冲毁和人员被埋,严重影响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经济发展。其灾害救援行动具有以下特点:

1.1  受灾区域范围广、救援任务繁重

以2020年江西洪涝灾害为例,江西省内昌江、西河、修水、鄱阳湖区等多个流域受灾,范围涉及南昌、九江、上饶等多个地市,仅浙江总队救援区域就包括南昌市区、九江德安、共青城、永修、上饶鄱阳、余干等12个地区,在11天内出动车辆329车次、指战员3327人次,营救被困群众16人、保护转运群众412人,巡查加固堤坝96公里,处置管涌泡泉30余处,同时协助地方政府和受灾群众开展清淤冲洗、排水排涝、转运物资等灾后重建工作,救援任务多样繁重。

1.2  次生灾害易发多发、救援危险性大

洪涝灾害现场往往潜伏着大量危险因素,如触电、水下障碍物、建筑物长期浸泡倒塌、化工设备损坏后泄漏的化学物质、蛇虫叮咬、污染水体和卫生防疫等危险,加之现场水文环境复杂,救援人员对淹没区域内河流、湖泊等位置、深度、流速掌握不准确,稍有不慎,就会造成救援人员伤亡。

1.3  救援力量多、时间长,协同救援和战勤保障要求高

洪涝灾害事故持续时间较长,洪水退后仍有大量的排涝清淤、防疫消杀等灾后重建工作,队伍装备补给和自我保障能力要求高,特别是对舟艇、排涝车、餐饮车、淋浴车、宿营车等车辆装备需求较大;洪涝灾害参与救援力量多、作业面广,政府部门、驻军、消防救援队伍、社会救援力量和当地居民等各方救援力量快速形成合力难度大,需要统一高效指挥、畅通信息渠道、整合救援资源,第一时间抢抓救援时机。

2  消防救援队伍应对洪涝灾害承担任务

消防救援队伍作为应对突发灾害事故的“主力军、国家队”,应坚持“人民生命至上”的救援理念,紧盯“转移被困群众和营救遇险人员”两大核心目标,在洪涝灾害事故救援中主要承担六大救援任务:一是搜索营救落水或因水被困的人员;二是疏散转移已受或可能受水势威胁的人员;三是抢救因山洪、泥石流、建筑坍塌等次生灾害导致的被困人员;四是救援落水车辆、倾船导致被困的人员;五是在洪涝环境下开展空中救援支持;六是其他排涝排险等救援任务。

3  救援编队模式

针对消防救援队伍所参与的洪涝救援任务,目前使用舟艇救援的主要是针对江河湖泊的人员搜救和城乡内涝的人员疏散转移,在此笔者从编队模式、船型与动力选择、承载人员核定、特殊条件下随艇救援人员配备、防护及随艇装备等方面进行探讨。

3.1  编队模式

根据不同水域风险等级、救援任务需求,编制5种最小救援作战单元模式,编定救援舟艇与遂行救援队员数。

(1)“1+3”模式:该编队由1艘橡皮艇和3名队员组成,适用于无滚水坝、落水坡、闸口、瀑布等危险水域的作业区,即使发生动力失效、舟艇翻覆等紧急情况,救援人员能够在既定作业区内安全回到岸边的低风险(环境简单、水流平缓等)水域;可承担灾情侦查、人员疏散、营救遇险群众、运输物资等救援任务。

(2)“1+1+7”模式:该编队由1艘冲锋舟(4人)、1艘橡皮艇(3人)和7名队员组成,适用于城乡内涝等水面宽阔、水流平稳的较低风险水域;可承担灾情侦查、人员疏散转移、运送物资等救援任务。

(3)“2+6”模式:该编队由2艘橡皮艇和6名队员(3人/艇)组成,适用于下游水域可能具有危险性和复杂水流形态的中等风险水域;由1艘橡皮艇实施救援行动、另1艘橡皮艇作为备份进行观察和护卫应急,可承担灾情侦查、人员疏散、营救遇险群众、运输物资等救援任务。

(4)“1+2+10”模式:该编队由1艘冲锋舟(4人)、2艘橡皮艇(3人/艇)和10名队员组成,适用于内涝区域内有桥洞、涵洞、巷道等可能形成导致冲锋舟倾覆危险的水流形态或风浪较大的较高风险水域;可承担灾情侦查、人员疏散转移、營救被困人员、运送物资等救援任务。

(5)“3+9”模式:该编队由3艘橡皮艇和9名队员(3人/艇)组成,适用于下游存在滚水坝、落水坡形成沸腾线、翻滚流等高风险水域,要求下游确保舟艇驾驶员、活饵队员技术过硬、经验丰富;可承担灾情侦查、人员疏散、营救遇险群众等救援任务。

3.2  船型与动力选择、承载人员核定

由于内涝区水域通常含泥沙等杂质量高,水下能见度低,缺乏航道的基本数据及航标、航灯指引,淹没于水面下的线缆、树干、房屋、土丘、围墙等障碍物以及大量漂浮于水面上的杂物,导致水域环境极其复杂,对舟艇航行产生极大影响。因此,在城乡内涝灾害救援中,对无灾前固定航道的水域,一般使用动力可拆卸外挂(螺旋桨或喷泵式动力)舷外机的橡皮艇或冲锋舟,不建议使用内置动力或固定动力的大型救援舟艇。

(1)橡皮艇适用于紧急快速救援、舟艇护卫,一般选用总长3.8m的充气式带保护底板的救援艇,匹配动力15~30匹,乘员数控制在5~7人。如选用总长4.2m的充气式带保护底板的救援艇,匹配动力30~40匹,乘员数控制在6~8人。

(2)冲锋舟适用于人员物资的转移运输,一般选用5.2m或6m的冲锋舟,匹配动力30~40匹,乘员数控制在8~10人。因船体较重,较难施放入水,需配备有吊臂的车辆或适用于滩涂运输舟艇的拖挂车。

3.3  特殊条件下随艇救援人员配备

通常救援舟艇编队按前述5种模式配备随艇救援人员,由于救援环境的复杂性和救援任务的多样性,特殊情况下也可根据现场灵活调整,参照如下:

(1)内涝环境(水面较平缓)

根据机动橡皮艇尺寸与外机马力乘坐不同的人数,30匹4甲板艇(船长3.8m)一般配备3人,即1名指挥员、1名救生员和1名驾驶员;40匹5甲板(船长4.2m)艇可配备4人,及1名指挥员、2名救生员和1名驾驶员。

(2)洪水环境(水流急、环境复杂)

因涉顶流行进,应以机动橡皮艇为主战装备,30匹4甲板艇一般配备2人,即1名指挥员(兼救生员)和1名驾驶员;40匹5甲板大艇应配备3人,即1名指挥员、1名救生员和1名驾驶员。

3.4  防护及随艇装备

(1)救援队员个人防护装备

包括水域救援头盔、湿式或干式救援服、水域救援手套、救生衣、漂浮绳包(20m)、水域救援鞋、护目镜、照明灯、割绳刀、哨子、方位灯等。

(2)随艇必配装备

船桨(每艇配2~4把)、消防救生衣(用于被救人员的安全防护,根据舟艇的最大乘员数确定随艇救生衣数量)、漂浮绳包(绳长30~50m,每艇至少2个)、伸缩梯(用于救援区域登高、搭桥等)、备用油箱、导航设备(如带卫星导航功能手表或设备)、急救包、扩音器(防水)、橡皮艇打气筒、望远镜、船外机维修工具。

(3)随艇选配装备

包括便携式照明灯组、救生圈、砍刀、竹篙、卫星电话等。

4  搜救策略与安全事项

4.1  搜救组织指挥

根据搜救范围应设置三级指挥架构,即岸上指挥员、编队指挥员和舟艇指挥员。

(1)岸基指挥员:负责领受救援任务、指令、决定行动方案、与指挥部的协调、沟通。

(2)编队指挥员:负责编队行驶、搜救、返航等阶段的现场指挥员,实时向岸上指挥员汇报救援进展。

(3)舟艇指挥员:根据舟艇编队指挥员指令,带领本艘舟艇完成指定搜救、配合、紧急情况处置等任务。

4.2  编队搜救行动原则

(1)集体行动原则。严禁单舟单艇行动(除前述“1+3”模式)。严禁在无岸基指挥员和后备力量情况下开展编队行动。

(2)侦查先行原则。救援前一般先安排2艇侦察单元对受灾区域水域情况进行侦察,明确后续编队救援路线、救援任务。

(3)往返搜索原则。对于某一搜救目标地,一般应当沿搜救路线往返1到2次搜索,确认有无需救助人员。

(4)轮班作业原则。对于大面积搜救区域,搜索时间长、救援环境复杂、参战队员多、安全风险高,必须要合理安排机动力量,编组轮换作业。

(5)紧急救助原则。由于救援环境复杂及突发因素多的原因,考虑舟艇出现故障或其他突发情况,预备一支紧急救助力量,确保在救援过程突发险情时第一时间开展救助。

4.3  编队行进队形与避碰规则

(1)行进队形

①执行侦察搜索任务:从机动性、安全性考虑,建议以橡皮艇在前、冲锋舟在后的搜索队形行进;

②执行人员物资疏转任务:从返航路线、自舟意外快速应对考虑,建议以冲锋舟在前、橡皮艇在后的护卫队型行进;

③搜救返航途中遇复杂水域时应及时调整队形与航速,由护卫队型转换为搜索队型,待探明水域情況后调速行进路线或继续按原线路返航。

(2)避碰规则

编队行驶时,舟艇之间前后间距应保持至少10m。为防止舟艇碰撞或受波倾翻,在较宽水域同向超越、并线或相向行驶时,两艇横向间隔应大于较大一船的船长,或是大船降速航行;多舟艇编组同时在一个区域使用同一航道执行交叉搜索或转移任务时,应靠右行驶,并保持航线间距。

4.4  安全注意事项

(1)救援人员上舟艇前应规范穿戴齐全水域救援个人防护装备,并互相交叉检查确认后方可上舟艇;被救人员至少应当穿戴消防救生衣方可上舟艇。

(2)舟艇内原则上不得放置尖锐物品,如救援任务需要携行,应对其进行软质包裹并固定,以防舟艇发生冲撞、急停、翻覆等情况下对人员造成伤害。螺旋桨船外机应安装防护罩,用于保护螺旋桨及防止伤害落水人员。

(3)出发前或碰到水下障碍物后,应检查船外机自动回弹锁是否打开。行进途中要加强对行进路线的侦察和探测,避免水下障碍物、水上漂浮物影响行进安全,在不明水域航行时速控制在15km(8节)以内;在狭窄通道、水位较浅、障碍物较多的水域行进时,应及时关闭并上抬船外机,利用船桨、竹篙划行。

(4)要加强对水位情况的观察和记录,在同一水域多日连续执行任务时,舟艇下水前要注意水位水流变化,避免低位障碍物、高流速阻行。

(5)如无明确目标救援等非紧急任务,应当避免在夜间作业,夜间作业救援区应确保充足的岸基照明(照明车或移动照明灯组)和移动照明(便携式照明或头灯)。

5  结语

本文以2020年江西省洪涝灾害救援实战为模型,根据不同水域风险等级、救援任务需求,研究提出了“1+3”“1+1+7”“2+6”“1+2+10”“3+9”等5种典型舟艇编队最小作战单元模式,基于不同水況分析了船艇动力及承载人员核定方法,结合流势区别提出了特殊条件下的力量配备方案。同时,基于救援实战凝练了包含搜救组织指挥、编队搜救行动原则、编队行进队形与避碰规则等的搜救策略与安全事项。该研究充分结合经典水域救援战例,能够为我国消防水域救援技战术优化及效能提升奠定一定的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1]熊平生,刘亮,郝丽婷.洞庭湖区洪涝灾害成因及其孕灾环境的变化研究[J].安徽农学通报,2021,27(03):141-143.

[2]雷亮.水域救援处置队伍的现状及能力的提升——以巴彦淖尔市临河区为例[J].今日消防,2020,5(10):51-52.

[3]沈玉华.高精尖集中亮相“水陆空”立体救援——江西省跨区域抗洪抢险实战拉动演练在浔开展[J].中国安全生产,2020,15(06):70-71.

[4]刘俊辰,李柴薇.抢在洪水前面的人——直击江西抗洪救援[J].消防界(电子版),2020,6(15):12-13.

[5]万能胜,齐鹏云.巢湖流域2020年特大洪涝灾害应对实践与思考[J].中国防汛抗旱,2021,179(04):37-41.

[6]黄磊.简述消防装备模块化体系建设——以广东省消防救援总队为例[J].今日消防,2020,5(04):27-29+31.

[7]王晨辉,邵琦.洪水中的“生命之舟”——浙江消防员驰援安徽防汛抗洪特写[J].消防界(电子版),2020,6(15):38.

Abstract:Flood disaster is one of the major disasters threatening the safety of people's lives and property in our country. No matter the number of people affected, the scope or the economic loss, it is in the forefront of all kinds of natural disasters. Therefore, how to rescue the trapped people quickly and effectively in the flood disaster is a major issue to be solved in front of the fire rescue team. Based on the summary and analysis of the author's participation in the flood disaster rescue in Jiangxi Province in 2020,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minimum combat unit mode and search and rescue strategy of the boat formation for reference.

Keywords:flood disaster;boat formation;search and rescue strate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