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CD40⁃rs1883832、CD40⁃rs4810485基因多态性与乙肝肝硬化遗传易感性及预后的关系

2021-01-22张茂华罗金键王康康汪秀梅吴慧丽

实用医学杂志 2020年24期
关键词:易感性等位基因乙肝

张茂华 罗金键 王康康 汪秀梅 吴慧丽

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消化内科(郑州450007)

肝硬化是临床常见慢性肝病,是多种原因引起的肝脏进行性、弥漫性、纤维性病变,我国肝硬化病因以乙型病毒性肝炎为主,是乙型肝炎病毒(HBV)持续感染,导致肝小叶结构破坏和纤维化的结果[1]。临床常采用外科手术、抗病毒等手段治疗乙肝肝硬化,但远期生存率仍较低[2]。研究[3]表明,乙肝肝硬化主要是由病毒诱发的机体免疫反应所致,HBV感染期间,T淋巴细胞可通过肿瘤坏死因子⁃α/核因子⁃κB(TNF⁃α/NF⁃κB)信号通路被激活,起到抑制或清除病毒的作用。CD40 及其配体(CD40L)分别表达于抗原递呈细胞和活化T 细胞表面,两者相互作用为T 细胞活化提供必要的协同刺激信号,促进机体免疫反应[4]。近年来研究[5-6]发现,CD40 基因位点多态性与甲状腺功能亢进、糖尿病等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病关系密切,但关于CD40 遗传位点多态性与乙肝肝硬化发病及预后报道尚少。为明确CD40基因位点多态性在乙肝肝硬化中的作用,本研究选取480例乙肝肝硬化患者,分析CD40基因多态性与遗传易感性和预后生存的关系,为乙肝肝硬化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5年2月至2018年1月本院收治的480 例乙肝肝硬化患者,其中男336 例,女144例;年龄43 ~73岁,平均(54.20±9.44)岁,乙肝病毒感染病程8 ~33年,平均(15.51 ± 6.02)年;基础疾病:高血压46 例,糖尿病35 例,高脂血症42 例;所有患者均接受保肝、抗纤维化、纠正肝功能等对症内科综合治疗。纳入标准:(1)符合肝硬化诊断标准,且经腹部影像学或肝脏病理学检查证实;(2)符合《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诊断标准[7];(3)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时间6 个月以上,且PCR 法检测两次HBV DNA 含量> 1 000 copies/mL;排除标准:(1)合并艾滋病病毒感染、其他类型肝炎病毒感染者;(2)合并原发性肝癌、肝衰竭或其他病因所致的肝硬化者;(3)合并自身免疫性疾病如多发性硬化、甲状腺功能亢进等。

选取门诊收治的乙肝肝硬化患者480 例为乙肝组,其中男359 例,女121 例;年龄40 ~74 岁,平均(55.26 ± 9.13)岁,乙肝病毒感染病程8 ~25年,平均(11.63 ± 6.48)年;基础疾病:高血压42 例,糖尿病31 例,高脂血症40 例。

此外,选取同期体检中心收入的健康受试者480 例为健康组,其中男342 例,女138 例;年龄45 ~75 岁,平均(55.87±9.12)岁,既往接种乙肝疫苗或体内有乙肝病毒相关抗体。所有受试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本研究获得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

1.2 基因多态性检测采集所有受试者外周血2 mL,静置分层,加入抗凝管,细胞裂解液孵育后,2 500 r/min 离心15 min(离心半径10 cm),取沉淀,采用酚氯仿法抽提DNA,然后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法检测目的基因多态性:采用PCR 扩增试剂盒(日本TaKaRa公司)说明书扩增目的片段,引物序列CD40⁃rs1883832:F:5′⁃ATGCTGATGCTGGTAGCA⁃3′,R:5′⁃CCATGCTGATGCTGATGT⁃3′;CD40⁃rs4810485:F:5′⁃ACGTGATGCTGGCTACGAC⁃3′,R:5′⁃CGAT⁃GCTGATGCTGATGCA⁃3′。反应条件为95 ℃预变性3 min;(95 ℃变性60 s,57 ℃退火45 s,72 ℃延伸60 s)40 个循环,72 ℃再延伸5 min,获得PCR 产物。设定RELP 反应体系:PCR 产物5.0 μL,Buffer 缓冲液1.0 μL,限制性内切酶1.0 μL(NCOⅠ、MSPL),ddH2O 8.0 μL,37 ℃水浴酶切,酶切产物进行30 g琼脂糖凝胶电泳,紫外灯下拍照鉴定,采用双盲法进行基因型判读(CD40⁃rs1883832:长度为332 bp条带为CC 基因型,长度为332、272、105 bp 条带为CT 基因型,长度227、105 bp 条带为TT 基因型;CD40⁃rs4810485:长度为435 bp 条带为CC 基因型,长度为435、272、163 bp 条带为CG 基因型,长度272、163 bp 条带为GG 基因型),由2 人分别进行判读,对结果不一致的样本重新检测,基因分型成功率100%。

1.3 临床资料收集及随访收集受试者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BMI=体质量/升高2)、吸烟史(吸烟> 5 支/d,烟龄> 5年)、饮酒史(饮酒量> 40 g/d,酒龄> 5年)、乙肝病毒感染病程(>10年,≤10年)、有无抗病毒治疗、肝功能Child⁃Turcotte⁃Pugh(CTP)分级、肝硬化分期[代偿期(Child⁃Pugh A 级),失代偿期(Child⁃Pugh BC级)]、并发症(门静脉高压、上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肝肺综合征、原发性肝癌等)、CD40⁃rs1883832、CD40⁃rs4810485 基因型及实验室指标:HBV DNA 含量、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水平、凝血酶原活动度。以查询病例档案或电话方式随访,明确乙肝肝硬化患者生存情况,每3 个月至少随访1 次,随访时间为2015年2月至2020年1月,终点事件为乙肝肝硬化导致的死亡。

1.4 统计学方法采用SHEsis软件对健康组CD40⁃rs1883832、CD40⁃rs4810485位点多态性分布频率进行Hardy⁃Weinberg 平衡分析。采用SPSS 22.0 分析处理数据,计数资料以例数或百分比表示,两样本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等级计数资料采用秩和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两样本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应用Kaplan⁃Meier 法分析不同基因型患者预后生存情况,并进行Log⁃rank 检验,并采用Cox 回归分析模型分析CD40⁃rs1883832、CD40⁃rs4810485 基因型与乙肝肝硬化预后生存情况。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三组临床资料比较病例组、乙肝组及健康组性别构成、年龄、BMI、吸烟史患者占比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病例组饮酒史患者占比高于乙肝组和健康组,乙肝组饮酒史患者占比、乙肝病毒感染病程高于健康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三组临床资料比较Tab.1 Comparison of clinical data between two groups例(%)

2.2 Hardy⁃Weinberg 遗传平衡检验经Hardy⁃Weinberg 遗传平衡检验,健康组CD40⁃rs1883832、CD40⁃rs4810485 位点基因型频率实际值与理论值见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符合Hardy⁃Weinberg 遗传平衡规律,本研究所选样本具有群体代表性。

2.3 三组CD40⁃rs1883832、CD40⁃rs4810485 基因多态性比较健康组、乙肝组和病例组CD40⁃rs1883832 基因型等级分布及等位基因频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且病例组CD40⁃rs1883832 T 等位基因频率高于健康组和乙肝组,且乙肝组高于健康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健康组、乙肝组和病例组CD40⁃rs4810485基因型等级分布及等位基因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4 CD40⁃rs1883832、CD40⁃rs4810485 基因多态性对乙肝肝硬化预后的影响以性别(女= 0,男= 1)、年龄(< 60 岁= 0,≥60 岁= 1)、饮酒史(无= 0,有= 1)、吸烟史(无= 0,有= 1)、乙肝病毒感染病程(≤10年= 0,> 10年= 1),抗病毒治疗(有= 0,无= 1)、肝硬化分期(代偿期= 0,失代偿期=1)、并发症(无=0,有=1)、HBV DNA 含量(< 104 copies/mL = 0,≥104 copies/mL = 1)、ALT(< 5 倍正常值= 0、≥5 倍正常值= 1)、凝血酶原活动度(> 75% = 0,≤75% = 1)、BMI(以18.5 ~23.9 kg/m2为对照进行哑变量化)、CTP 分级(以A级为对照进行哑变量化)为调整变量,分别以CD40⁃rs1883832 基因型(以CC 基因型为对照进行哑变量化)、CD40⁃rs4810485 基因型(以CC 基因型为对照进行哑变量化)为自变量分别建模进行Cox 回归分析。

Cox 回归分析结果显示,CD40⁃rs1883832 位点CT、TT 基因型是影响乙肝肝硬化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HR=1.682、2.588,P<0.05)。见表3。

表2 3 组CD40⁃rs1883832、CD40⁃rs4810485 基因多态性比较Tab.2 Comparison of gene polymorphism of CD40⁃rs1883832 and CD40⁃rs4810485 in three groups

表3 Cox 回归分析结果Tab.3 Cox regression analysis

2.5 CD40⁃rs1883832、CD40⁃rs4810485 基因多态性与乙肝肝硬化总生存关系分析病例组研究对象随访时间24 ~60个月,失访45例,失访率9.38%,2年病死率16.55%(72/145)。CD40⁃rs1883832 基因野生C 等位基因(CC + CT)患者327 例失访24 例,2年死亡33 例;非携带C 等位基因(TT)患者153 例失访21 例,2年死亡39 例;经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CD40⁃rs1883832(CC + CT)基因型与TT 基因型患者生存曲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7.831,P= 0.008)。CD40⁃rs4810485 基因野生C 等位基因(CC + CG)患者375 例失访33 例,2年死亡51 例;非携带C 等位基因(GG)患者105例,失访12 例,死亡21 例;携带CD40⁃rs4810485(CC + CG)基因型与(GG)基因型患者生存曲线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128,P=0.301)。随访情况见表4,生存曲线见图1、2。

3 讨论

我国是HBV 病毒感染高度流行区,部分患者成年后可清除病毒,但仍有部分患者发展为慢性HBV 感染,最终导致肝硬化发生,乙肝肝硬化患者常因肝功能衰竭、出血倾向、肝癌而危及生命[8-10]。既往研究表明[11-12],健康人血清中可溶性CD40(sCD40)表达水平较低,在HBV 相关肝病患者研究中发现,CD40 表达强度与炎症程度正相关,高水平CD40 可增强T 细胞亚群分化从而增强机体抗病毒能力,但同时也导致肝脏免疫损害,干细胞凋亡指数升高,但具体作用机制不明。研究显示[13],机体遗传背景的差异很大程度上决定宿主对免疫反应的差异,而CD40 基因多态性可增加多种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易感性,探讨CD40 基因多态性与乙肝肝硬化发病和预后的关系有重要临床意义。

表4 不同基因型乙肝肝硬化患者随访情况Tab.4 Follow up of hepatitis B cirrhosis patients with different genotypes

图1 CD40⁃rs1883832 不同基因型乙肝肝硬化患者生存曲线Fig.1 Survival curve of hepatitis B cirrhosis patients with different CD40⁃rs1883832 genotypes

图2 CD40⁃rs4810485 不同基因型乙肝肝硬化患者生存曲线Fig.2 Survival curve of hepatitis B cirrhosis patients with different CD40 genotypes

CD40 及其配体分别属于Ⅰ、Ⅱ型跨膜蛋白,是TNF⁃α受体及TNF⁃α家族成员,CD40/CD40L 作为免疫协同分子,在免疫炎症反应过程中发挥双重调节作用[14]。一方面,CD40/CD40L可通过促进促炎因子分泌增强细胞毒T 细胞活性,促进辅助性T细胞1(Th1)免疫炎症反应;另一方面可激活巨噬细胞分泌抗炎因子抑制Th1 免疫炎症反应[15-16]。HBV 感染后临床转归与宿主免疫状况关系密切,基因多态性是决定素组对疾病易感性与抵抗力的重要因素。既往报道表明,CD40⁃rs1883832 基因多态性可通过影响CD40 表达水平,诱导T 淋巴细胞向Th2 型细胞分化偏移,参与Graves′眼病免疫病理进程,增强对疾病的易感性[17]。

目前关于CD40基因多态性与乙肝肝硬化易感性研究尚少,本研究选取CD40⁃rs1883832、CD40⁃rs4810485多态性位点发现,病例组CD40⁃rs1883832 T 等位基因频率高于健康组和乙肝组,3 组CD40⁃rs4810485 等位基因频率无明显差异,提示CD40⁃rs1883832 T 基因型携带者与乙肝肝硬化遗传易感性关系密切,而乙肝组T等位基因频率高于健康组,推测乙肝病毒感染可能会增加CD40⁃rs1883832 突变风险,从而增加肝硬化发病风险。分析可能机制为CD40⁃rs1883832 T 基因型携带者影响CD40 表达水平,导致细胞毒T 细胞对HBV 感染的反应强度增强,肝脏长期免疫损害终致肝硬化发生;另一方面,非T 基因型携带者(CC 基因型)可能通过促进Th1 向Th2 免疫漂移,抑制细胞毒T 细胞激活,从而是肝脏逃避免疫损害,仅表现为长期携带,肝硬化发生风险较低[18]。

此外,本研究经Kaplan⁃Meier 生存曲线分析,CD40⁃rs1883832 CC + CT 基因型患者与TT 基因型患者2年生存曲线比较有明显差异,进一步Cox 回归分析,CT、TT 基因型是影响乙肝肝硬化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提示与CD40⁃rs1883832 CC+CT 基因型相比,TT 基因型乙肝肝硬化患者预后不良风险更高。研究[19]证实,CD40 表达缺失可增加T 细胞自身反应性,从而导致自身免疫性疾病。CD40⁃rs1883832 TT 基因型乙肝肝硬化患者可能通过影响CD40 表达水平,使HBV 病毒持续激活抗病毒免疫反应,导致肝脏细胞持续受损,使急性失代偿性肝硬化发生风险增加,进而导致预后生存期缩短。

综上所述,CD40⁃rs1883832 基因多态性与乙肝肝硬化遗传易感性及预后关系密切,且与CD40⁃rs1883832 CC+CT 基因型相比,TT 基因型乙肝肝硬化患者预后不良风险更高。但乙肝肝硬化临床结局由综合因素共同决定,遗传背景因素也十分复杂,常由多基因多位点共同参与调控,本研究初步探索CD40 基因多态性与与乙肝肝硬化遗传易感性及预后关系,为乙肝肝硬化疾病防治提供理论基础。

猜你喜欢

易感性等位基因乙肝
PTSD易感性人格特质、工作记忆能力和创伤期间认知加工对模拟创伤闪回的影响*
NRG1-ErbB4基因多态性与局灶性癫痫易感性的关系
亲子鉴定中男性个体Amelogenin基因座异常1例
五项报告教你看懂乙肝
用数学思维分析遗传的基本规律
不再为乙肝“愁断肠”
轮状病毒感染性腹泻易感性与维生素D3水平关系研究
APOBEC-3F和APOBEC-3G与乙肝核心抗原的相互作用研究
爱笑不爱笑,基因早知道
MTHFD1基因多态性与大肠癌遗传易感性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