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传统文化观的理论自信及现实践履

2021-01-22韦丽新雷沙杉

时代人物 2020年33期
关键词:文化观底蕴中华

韦丽新 雷沙杉

(广西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广西南宁 530006)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多次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我国社会发展具有的方向性、指导性作用。这是习近平站在时代高度,以宏大的国际视野、从历史唯物主义出发,用文化生态的角度,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优秀文化基因作出的最新理论指导,充分彰显了其理论自信。本文通过对习近平传统文化观进行深入分析和探讨,力图从习近平传统文化观的内在逻辑及理论自信中,寻找在新时代背景下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途径和遵循的思想原则。

习近平传统文化观理论自信的充分彰显

习近平传统文化观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不仅蕴含中华传统优秀文化深厚底蕴,同时突出体现习近平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到国家指导理论的高度。习近平传统文化观在社会发展、文化建设以及建立大国外交关系中都充分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高度理论自信。

在社会发展中的创造性运用充分彰显理论自信。习近平在治国理政过程中,不断总结深化党的指导理论,指出新时代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新的内涵,这是解决当今国家治理问题乃至世界性问题的重要启示。习近平强调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治理体系,是由这个国家的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决定的,由这个国家的人民决定的。[1]国家要想繁荣昌盛,社会必须要和谐发展,要和谐发展就要找到社会关系中的平衡点,要想找到这个平衡点,就要进行社会建设和改革。习近平对此有过许多经典论述,如“为国不可以生事,亦不可以畏事。”“善为政者,弊则补之,决则塞之要适应现代社会治理发展变化及其新要求,提高政府管治效能,不断提高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2]这些重要论述充分说明习近平深刻把握社会发展规律,并洞悉古代治国理政方略,在治国理政过程中善于运用两者内在的逻辑联系,把治国理政之要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精心用典,用最简单的话语阐述了富有哲理性的内涵。充分体现了习近平对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同时充分彰显了其理论自信。

在文化建设中的创造性运用充分彰显理论自信。习近平总书记在众多场合引用的古文经典既结合当时语境对古典进行阐释,同时又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形成了他独有的个人风格,有其个人特有的魅力。文化是人类进步与创造力的源泉,中国传统文化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习近平传统文化的历史基础,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来源,是中华民族的特有的文化软实力。因此习近平在很多重要场合都论述强调民族文化的重要作用,特别强调其在文化建设中的引领性作用。如习近平曾引用‘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阐释了作为知识分子,要深刻认识文化的重要性,应担当的家国情怀。以此来不断激励广大知识分子要有担当精神。在全国政协会议时讲到‘我们不能被轻歌曼舞所误,不能隔江犹唱后庭花’‘大鹏之动,非一羽之轻也,骐骥之速,非一足之力也’以此来激励广大文艺工作者要铭记历史、传承文化,要紧紧依靠作为文化源头活水的广大人民。习近平深知民族文化对建设文化强国的重要作用,对文化建设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带头学典用典,为全国人民做出了榜样。

在建立大国外交关系中的创造性运用充分彰显理论自信。习近平在对外交往过程中,带头做好国家的文化输出,让全世界人民认识到一个不一样的中国。建立大国外交关系是一个国家对外交往、打开对外开放的重要基础,习近平传统文化观的对外交往思想,主要有三个层面的深刻内涵,首先第一层面“结识志同道合的朋友”,习近平引用‘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经典名句向全世界表明我国广交朋友的理念,通过各方交流合作,促进人类文明的互鉴,在交流互鉴中不断提升自身。第二层面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积极推动一带一路建设”,习近平总书记用‘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阐释了中国的初心,阐释了‘一带一路’的初心,旨在为世界各国分享中国经验、中国方案,与其他国家一起共同进步,繁荣发展。第三层面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习近平用‘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来阐述世界大同的初衷,呼吁全球扩大开放合作交流,彰显了东方智慧,彰显了古代天下大同思想在新时代的理论自信,同时促进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运用和发展。习近平用国际的视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来看世界的发展,他的外交思想带有深刻的中华文明烙印,他将古代与现代、本国与世界两种不同时空、不同维度以习近平传统文化观连接起来,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

习近平传统文化观理论自信的深厚底蕴

习近平传统文化观的理论自信是理性的自信,是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厚底蕴的自信,是基于对自身客观实际与科学判断而产生的理性的自信,是基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的正确的科学的自信,其理论自信具有深厚的思想底蕴、生命力底蕴、价值底蕴。

思想底蕴。习近平传统文化观是新时代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的内涵而产生的创新性理论,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思想逻辑来源于两个方面。首先,习近平传统文化观的内在逻辑来源于马克思主义文化观。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其本质在于用生产与发展、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来解释社会历史的发展,解释人类的生产方式,同时强调文化作为观念的上层建筑,对社会各方面各领域都起到基础性影响。因此,文化发展的本质就是文化不断与整个人类社会相互融合的动态发展过程。马克思文化观的基本观点为习近平传统文化观提供了理论基点。其次,习近平传统文化观与中国共产党文化观一脉相承。中国共产党文化观的本质在于,以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为逻辑起点、理论指向,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理论支撑点,形成完整的系统理论。而习近平传统文化观正是基于两者的理论之上,结合新时代中国实际发展而来。中国共产党关于文化的建设强调要重视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创新发展,如中国的历代领袖人物毛泽东、邓小平等也曾强调要重视中国传统文化对社会文化建设发展的相关理论。毛泽东提到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要取精华去糟粕,这是发展民族新文化理论的必然。邓小平认为对于中国传统文化,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持兼容并蓄的态度。这些关于文化的观点成为习近平传统文化观的思想来源、哲学基础,成就了习近平传统文化观深厚的思想底蕴,也奠定了其理论自信的基础。

生命力底蕴。习近平传统文化观与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和中国共产党文化观一样也具有相同的理论品质:即人民性、创新性、包容性。首先习近平传统文化观的人民性品格决定了其具有深厚的生命力底蕴。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作为‘时代精神的活化石’和‘人类文明活的灵魂所在’其本质在于它的人民性;中国共产党文化观的本质观点也强调了其对民族文化的引导作用,其最突出的特点也在于它的人民性,因此习近平传统文化观也同样具有人民性特点。其次习近平传统文化观创新性的理论品格决定了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习近平强调“我们的哲学社会科学有没有中国特色,归根到底要看有没有主体性、原创性。”[3]习近平所强调的主体性和原创性就是当前社会文化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特征。习近平传统文化观就是最具代表的典型理论。最后,习近平传统文化观的包容性品格决定了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包容性是习近平传统文化观的重要品质和特征,从理论发展来看,习近平传统文化观囊括的内容众多,是普遍性和特殊性内容的结合,其本质是实践的、与时俱进的理论。从思想来源看,习近平传统文化观汲取了中国上下五千年文化中关于政治、经济、文化、科学等一切有价值的部分,结合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中国共产党文化观,内化于社会建设中,三者的结合突出体现了习近平传统文化观包容性的特点。正是习近平传统文化观所具有的包容性特点,才决定了其所具有的旺盛生命力,奠定了习近平传统文化观的理论自信。

价值底蕴。习近平传统文化观的形成逻辑决定了其具有深厚的价值底蕴,经过研究分析不难发现,习近平传统文化观的形成遵循一定的逻辑。首先从它形成的历史逻辑来看,它是在批判当前存在的错误社会思潮的基础上提炼形成的、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点的理论。近现代中存在的错误思潮多种多样,当前社会上主流的错误社会思潮主要有两种即‘历史虚无主义’和‘文化保守主义’。其次从它形成的理论逻辑来看,习近平传统文化观其理论基点来源于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其内容建基于中国共产党文化观以及对其的时代性的发展,其本质是对两者的继承和发展,是一脉相承的理论。同时习近平传统文化观是站时代高度提出的具有学理性的理论,因此它又是与时俱进的。最后从它形成的实践逻辑来看,习近平提出我们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习近平传统文化观是习近平基于自身深厚文化经典的理论功底,不断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时代内涵而形成的,是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不断推进的必然选择。因此,从习近平传统文化观形成的逻辑来看,其具有深厚的价值底蕴,是指导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然选择。

习近平传统文化观理论自信的现实践履

习近平强调,在建设社会主义事业过程中,要重视文化的力量,重视作为指导社会发展的理论,不断增强我们理论自信和战略定力。习近平传统文化观作为习近平治国理政所提炼出的真知灼见,我们要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践行这一理论。因此必须要毫不动摇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科学应对各种错误社会思潮、要与时俱进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

要毫不动摇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强调要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基点, 中国共产党文化观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内容,在迈向伟大复兴道路上,要充分发挥两者的内生作用。习近平传统文化观作为两者的时代延续,其内在包含的底蕴文化以及外在衍生的内涵都以上述两者为理论基点,因此,在当前文化不断凸显其内生性力量的时代下,要提高我们的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就要学习习近平传统文化观的理论内涵,深刻把握其思想要义。践行习近平传统文化观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首先就必须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持有高度认同感,做到真学真用,只有这样才能自觉抵制各种错误理论,坚定自身的战略定力。其次要做到科学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并不是一句空喊的口号,而是要做到科学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最根本特征在于其科学性、实践性,解决问题时应该坚持客观剖析现实社会关系与坚持历史演进规律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坚持习近平传统文化观,不断增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自信。

要科学应对各种错误社会思潮。当前,我们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受到多种错误社会思潮的挑战及威胁,这些错误的社会思潮都带有明显的特征,比如民粹主义,带有明显的政治色彩,试图摧毁我们民族文化的根基,进而达到其政治手段的目的。比如历史虚无主义,其存在目的就是试图摧毁国家文化根基,本身带有较强的腐蚀性。其试图利用现代社会心理特点消解中国人民进行的伟大斗争。还有功利主义,其带有极强的功利色彩,长此以往,如果任由这种错误思潮在社会上蔓延,必定对社会的和谐发展带来严重阻碍。上述两种错误思潮只是当前较为突出明显的且危害性较强的部分,当前社会还存在其他各种错误社会思潮,这些错误的社会思潮对于当前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理论自信带来严重的消极影响。因此,当前紧迫任务就是要科学应对各种错误社会思潮。

要与时俱进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理论的运用和理论的创新必须以历史条件和历史环境为基本前提,也就是要坚持在实践的基础上进行创新。由于社会发展是一个动态的历史过程,因此必须要与时俱进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首先要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通识推广,必须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自信。广大人民群众作为社会发展的基石,作为历史的推动者,那么人民群众就要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学习者与推广者,就要不断提升他们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先进文化、当代文化相融通的能力,从而形成全民学习、全民推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型性发展的新局面。其次要发扬习近平传统文化观的内在涵义,既要保持其基本内涵不变又要与时俱进进行理论创新,不断提升其在实践中的融合性、有效性和真理性,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检验效果,检验效果从其本质来说是影响理论创新的关键因素。一个理论的自信度取决于它本身的真理性,毛泽东说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因此实践作为反映理论是否有效的具象化表达,理论必须随实践的改变进行适时变化。“坚持与时俱进,坚持在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不断增强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进而提升理论在实践检验中的效果,才能提升理论自信的强度”[4]

猜你喜欢

文化观底蕴中华
小草
海归张雪梅:借力古城底蕴 弘扬中华文化
倍er高级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百年老校
大学生培育正确的文化观
试论习近平的中国传统文化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