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译者行为批评视域下的《阿Q正传》首个法译本研究

2021-01-22李冬冬

法国研究 2021年1期
关键词:阿Q正传英伦求真

李冬冬

一、 引言

1.1敬隐渔译《阿Q 正传》把鲁迅推向世界

《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先驱鲁迅先生的代表作之一,不仅在国内家喻户晓,在海外已被翻译成多种语言。1926年,《阿Q正传》被留法勤工俭学的敬隐渔译成法语,并在著名的《Europe》(欧罗巴)杂志上分两期(5月、6月)发表,开创了中国现代文学在法国传播的先河,在法国掀起了持续至今的“鲁迅热”。

敬隐渔的翻译得到了法国文豪罗曼·罗兰的帮助,该译本的法语得到了罗曼·罗兰赞赏。据敬隐渔本人说,罗曼·罗兰这样评论:“你的译文是规矩的,流畅的,自然的(votre traduction est correcte,aisée,naturelle)”①张英伦:《敬隐渔文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6,231页。。敬译本中的阿Q给罗曼·罗兰留下了深刻印象。经我国学者考证,罗曼·罗兰在给敬隐渔的回信中说:Ce récit est d‘un réalisme qui paraît,au premier coupd‘œil,assez plat.Mais on remarqueensuiteleterriblehumour.Et quand on a fini,on est surprisdes‘apercevoir quele misérable drôle ne vousquitte plus;on s‘est attachéà lui②高方:《转述的心态与评价的真实性——罗曼·罗兰对《阿Q正传》评价的再审视》,载《文艺争鸣》2010年第17)期,73页。。后来罗曼·罗兰写信把这篇译稿推荐给《欧罗巴》杂志的主编:“我手头有一个小故事(大中篇)的稿子,作者是当今最优秀的中国小说家之一,由我的《约翰-克里斯朵夫》的年轻的中国译者敬隐渔译成法文。……敬隐渔的法语造诣实在罕见,他的译文错误很少。”(张英伦,2015:136)

这篇译文没有让《欧罗巴》编辑巴萨尔耶失望,他夸赞译文“极精细而富于色彩(votre traduction est extrêmement fineet richeen nuance)”(张英伦,2016:333),并很快将这部短篇小说的译文分两期刊登在杂志上,同时他还向敬隐渔约稿:“这篇小长篇的质量是那么出色,我不禁要问您是否同意向我们提供一部译稿:或是一部中国现代短篇小说家的作品选,或是一部比《阿Q正传》长些、能够一个二百至二百五十页单行本的长篇小说。”(巴萨尔耶特致敬隐渔1926 年2月7日)(张英伦,2016:333)

1929年敬隐渔应邀编译《中国当代短篇小说家作品选》,其中收录了《阿Q正传》。该小说集出版后,受到了法国普通读者的热烈欢迎,里厄戴尔出版社(Editions Rieder)为此打破丛书1500册的印刷限制,初版印了编号1936册”③郭彦娜:《20世纪初鲁迅作品外译实践对当下中国文学“走出去”的启示》,载《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19年6月002期,91页。。英国译者E·米尔斯(E.H.F.Mills)把这部小说集转译成英文,选集名字改为《阿Q的悲剧及其他现当代中国短篇小说》(The tragedy of Ah Qand Other Modern ChineseStories),193O年在英国出版,封面上标明“由J-B.敬隐渔译成法文,米尔斯转译自法文”。1931 年,美国戴尔书局(Dial Press)在北美出版。1931年法国著名的《新法兰西评论》决定开创“中国文学”专题栏目,为中国留法学生译介中国新文学提供发表平台,让法国读者有机会了解中国新文学。1944年,巴西二十世纪出版社(EdicionesSigle Veinte)出版了转自敬隐渔法文译本的葡萄牙文本,书名《新中国的短篇小说家》(J.-B.Kin Yn YU:Cuentista dela nueva China)(张英伦,2015:246)

由于罗曼·罗兰慧眼识珠,敬隐渔的《阿Q正传》译本在西方世界竖起了东方“阿Q”的悲剧形象,引领中国当代短篇小说进入了西方视野。经张英伦先生考证,敬的法译本是“最早的外文译本,敬隐渔是把鲁迅推向世界的第一人。”(张英伦,2015:148)

1.2敬隐渔法译本受到国人的质疑

敬译本受到罗曼·罗兰、法国出版社推崇和法国读者欢迎的同时,却遭到了一些中国文人的质疑。

在1926年3月2日的《京报副刊》上,刊登了柏生的《罗曼·罗兰谈鲁迅》一文,文中引用了“全飞先生”的法国来信,其中提到了罗曼·罗兰对鲁迅作品的称赞,但同时提到:“只不过译者敬君中文不甚好,恐与原著有许多不合处。而且据他说他删了二三页,这实在不是忠实的地方”。(张英伦,2015:170)

1926年12月3 日,鲁迅在写《阿Q正传的成因》时也提到:“至于《阿Q正传》的译本,我只看见过两种。法文的登在八月份①经考证,此处是鲁迅弄错了时间,实际指的是5月。的《欧罗巴》上,还止三分之一,是有删节的。英文的似乎译得很恳切,但我不懂英文,不能说什么。”

1930年2 月24 日的鲁迅日记中有“敬隐渔来,不见!”的记录。鲁迅先生拒绝接见敬隐渔,其中原因可能有多种,但也应包括他对敬隐渔的译文并不是特别满意。鲁迅在1934年3 月24日写的信中也说:“敬隐渔君的法文听说是好的,但他对于翻译却未必诚挚,因为他的目的是在卖钱,重译之后,错误当然更加不少”。这里的“重译”,应指米尔斯的英译本而言。

敬隐渔的译本在当时外国人和国人眼里遭到的待遇如此不同,可见对该译本的分析非常具有意义。

1.3译者行为批评理论

译者行为批评理论是周领顺学者提出的原创性翻译理论,该理论是“在社会视域下对广义的译者行为所做的批评性研究,是对于译者在翻译社会化过程即翻译活动中的角色化及其作用于文本的一般性行为规律特征的研究。译者行为研究主要从译者留下的意志性痕迹,分析译者有意、无意或潜意识行为背后的动因”②周领顺:《译者行为批评:理论框架》。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4页。。该理论不再局限于“原文-译文”语言层面的对比研究,即内部研究或文本研究;也不局限于对译者所做的研究。该理论把译者既看作是“作为语言人的译者”,也看作是“社会人的译者”,从“翻译内”和“翻译外”两方面结合对译者的“求真度”和“务实度”进行考察。译者行为批评研究将行为社会批评视域和文本批评视域有机地结合起来,将行为合理度和译文偏离度一并思考。

译者行为批评理论的核心架构是“求真-务实”连续统评价模式。“‘求真’是指译者为实现务实目标而全部或部分求取原文语言所负载意义真相的行为;‘务实’是指译者在原文语言所负载的意义全部或部分求真的基础上为满足务实性需要所采取的态度和方法”(周领顺:76)。“求真”和“务实”位于这个连续统的左端点和右端点,只要介于这两个端点的翻译行为都具有合理度,“求真”和“务实”是互相制约的,“求真”中有“务实”成分,“务实”中也有“求真”的成分。在“求真——务实”连续统上,“求真”和“务实”的关系可以概括为“求真为本、求真兼顾务实;务实为用(上)、务实兼顾求真”(周领顺:87)。

相比于传统的翻译批评理论,译者行为批评理论是兼顾“翻译内”和“翻译外”,“语言人”和“社会人”的以“求真——务实”连续统为主要批评框架的动态批评理论,为翻译批评提供了多方面的视角。借助于此理论对《阿Q正传》首个法译本进行分析,为探究敬隐渔的译者行为的合理性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

1.4《阿Q 正传》法译本研究的意义

迄今为止,鲁迅在法语世界的传播与研究已有九十多年的历史,《阿Q正传》的译介始终焕发着勃勃生机,而国内对《阿Q正传》译介的关注却并未形成相等的呼应。敬隐渔和鲁迅、郭沫若以及罗曼·罗兰都有密切的关系,因此其名始终为鲁迅、郭沫若研究者提及。但他曾因染梅毒,被驱逐回中国,跳河而死,年仅32岁,这不光彩的历史盖住了他为中国新文学做出的贡献。但在戈宝权、罗大冈两位先生的托付下,张英伦先生用了五年的时间进行追根摸底的调查,终于在2015年出版了《敬隐渔传奇》一书,并在2016 年出版了《敬隐渔文集》。这些资料得来不易,异常珍贵。2016年,南京大学的高方教授出版了《中国现代文学在法国的译介与接收》,2017年中南大学梁海军博士出版了《鲁迅在法语世界的传播与研究》。这两本著作表明国内学者对鲁迅法译本开始关注,但两本著作都未曾查到敬隐渔的《阿Q正传》法译本,为此梁海军博士深表遗憾。

鉴于《阿Q正传》敬译本得来不易,周领顺教授的“译者行为评判理论”又是我国学者提出的具有创新性的比较成熟的理论,“求真——务实“连续统”允许我们从“翻译内”和“翻译外”对译文和译者进行多个角度的描写分析,所以以“译者行为批评理论”指导下的《阿Q正传》敬隐渔法译本中关键要素的分析和译者行为探究必将弥补鲁迅作品译本研究的空白。

二、《阿Q正传》敬译本翻译实践的“求真”与“务实

2.1译本选择和译本的序,翻译外的务实

20 世纪前,法国汉学家主要翻译中国佛教、古典文学和俗文学作品,对新生的中国文学无知也不敏感。

敬隐渔作为自由译者,在选择原文的时候有很大的自主权,他选择了《阿Q正传》体现了他拒绝随波逐流、一味迎合的翻译立场。他希望通过中国当代的小说向法语读者展示一个正在革命的中国、一个觉醒的民族。留法之前,敬隐渔在上海结识了很多作家,也发表一些译作和文学作品,中国“五四运动”的激情鼓舞着这个青年人,也使他对当时的中国文坛充满了自信,他渴望把中国文学的现代变革告诉法国读者。

鲁迅是中国新文学运动的一面旗帜,敬隐渔在鲁迅的众多作品中,慧眼识珠,选中《阿Q正传》并在译本前写了序言,用三段简短的文字介绍了鲁迅的生平经历,然后称赞鲁迅“是一位杰出的讽刺作家”,并把鲁迅与前人做了比较:“旧时的作家,过于追求卖弄技巧,表现出的讽刺意味多为取乐。他超越前人,在一部小作品中注入丰富的思想和深刻的观察,将心理描写和象征手法应用于讽刺”。序言也明确指出这部小说的社会价值:“这部小说是对有闲者、有产者、士大夫,总之,整个中国旧社会一切缺点:怯懦、虚伪、无知……的辛辣的抨击。”最后译者还提醒对中国感兴趣的读者:“他的观察锐敏、细腻,他的描写准确地再现出浓厚的地方色彩。”最后,敬隐渔也直接告诉读者:“不过他不爱风花雪月,没有写过一部爱情小说。他的作品不合女性的口味。他是最著名的中国作家之一。”(张英伦,2016:163《阿Q正传》译者前言)。

这篇序言足以表明敬隐渔对鲁迅的景仰和他选择这部作品的初衷,他希望向那些像罗曼·罗兰一样仰慕中国的法国读者介绍中国的近代思想和中国的变化。敬隐渔于1926年5月出版的《洪水》第二卷第17期中发表了题为《读了〈罗曼·罗兰评鲁迅〉以后》一文,写到:“罗曼·罗兰对于中国也有同样的爱慕,同样的热心,同样的抱不平;但是他和中国人没有接触,他很高兴认识了我,他希望知道中国的近代思想:这种介绍,你们谅也明白,在欧洲几乎没有;……他当然看透了我不是什么伟大的人物,然而无何奈何,他只得由我的无穷小的笔管里窥测现代中国的青天”。

敬隐渔作为一个译者,他在选择原作时有很强的目的性、务实性。他要介绍的重点不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不是中国的生活风俗;他不愿去迎合持“欧洲中心论”和“欧洲文学远远优越于中国文学”的法国读者的猎奇心态;他拒绝利用译介文学作品解读静止的、停滞的东方古国文化,而是强调文学发展的时代性和共同性。他想让世界看到中国的变化,看到五四时期革命的中国。

2.2浅译书名和标题,翻译内兼顾“求真”与“务实”

2.2.1关于书名:

《阿Q正传》如何翻译,看起来简单,实则不易。据统计中法两国距今为止共有10个法译本,关于“正传”的翻译,8 个版本相似:la véritablehistoire 或véridique histoire(真实的故事)。敬的译法免去了“正传”到底为何种传记的困惑,更何况这本小说本不是“传记”,而是一个虚构的故事。鲁迅身边的确有一个叫阿桂的人,但小说中的故事也并不是真的发生在他的身上,周作人曾说:“阿Q在《正传》里是一个所谓箭垛,好些人的事都堆积在他身上,真是他自己的言行至多只是两三件罢了①唐晋先等:《也谈“阿Q”之“Q”》,载《文学教育(上)》2009年第8期,116页。”,可见“阿Q的真实故事”的译法并不合适。小说介绍了阿Q的生活状况和悲惨遭遇,革命到来时想加入革命,后来在革命中被稀里糊涂地枪毙,可见这就是他的一生。《阿Qui的一生》这个译法追求的不是字面之真,而是内容之真。

至于“阿Q”这个人名,9个译本用字母Ah Q或者A-Q。鲁迅研究者对阿Q做了很多解读,但均为猜测。“据著者自己说,他就觉得那Q字(须得大写)上边的小辫好玩……假如鲁迅写平常的小说,他可能就叫他阿桂,但这回是为星期特刊写的,因为《晨报副刊》‘开心话’栏目需要讽刺性的、轻松点的作品,所以在这名字上面也加了这一点花样了”(唐晋先等:116)。据此可见,鲁迅把主人公取名阿Q,一则是考虑了“开心话”这个栏目的特点与读者的期待,另外也说明阿Q只是小说塑造的一个艺术人物,无论他叫什么,都可影射社会中的一类人。敬隐渔于是按照法语发音规则,把“阿桂”译成“Ah Qui”。值得一提的是文中的“小D”被翻译为“petit Don”,而吴妈却翻译成了la commère W,可见敬隐渔在关键人物的人名翻译时,采用了归化方法,按照法语发音和拼写规则进行了翻译,既对原文求真,也对读者务实。

2.2.2章节标题

敬译本《阿Q正传》共包括8章:

第一章序(删除未译);

第二章优胜计略:Ses victoires(优胜)

第三章续优胜计:Suite deses victoires(续优胜)

第四章恋爱的悲剧:Sesamours(恋爱)

第五章生计问题:Gagner son pain(谋生)

第六章从中兴到末路:Ah Quiseremplume(阿桂又阔起来)

第七章革命:La révolution(革命)

第八章不准革命:On interdit la révolution(人们不准革命)

第九章大团圆:Au revoir(再见)

原文第2,3,4 章的标题,采用了简译法,翻译了中心词汇,具有一定的求真度。

原文第5 章的标题,采用了归化策略。“pain”本意为面包,是法国人的主食,面包如同中国人碗里的米饭,“gagner son pain”是地地道道的法语表达,而且挣面包和中文的“生计问题”意思相当。可以说这是译内求真。

原文第6 章的标题采用了减译法,这个标题有两个中心词:“中兴”和“末路”,敬译本只翻译了“中兴”。原文讲阿Q从城里回来后,着实风光了一阵,人们对他另眼相看。“深闺”、“浅闺”,甚至赵太爷家都希望能从阿Q那里买到些物美价廉的东西。这部分内容占了该章节3/4。后来大家得知阿Q的这些东西是偷来的,而且他只是个“在墙外接货的小角色”,未庄人又开始蔑视阿Q。原文此章共2649个中文字符,描写“中兴”用了2260个中文字符,描写“没落”的只有两段,共389个中文字符。两部分内容相差悬殊,故可以认为敬译本只翻译“中兴”,虽未能在文字上求真,但译者在化解原文“中兴”和“末路”的不平衡,可以说是对实际内容的求真,相对于原文,这样的译法具有一定程度的“可接受性”,相对于法国读者,则具有较强的的务实性。

原文第7、8章的标题,采用了直译方法。属于“译内求真”。

第九章大团圆。敬译本翻译为“au revoir”(再见),字面上看与“大团圆”毫不相干,但这个译法也告诉读者这章是小说的结尾,似乎是阿Q在向读者说“再见”。张英伦评论说:“‘过了二十年又是一个……’阿Q没有说完的这句豪言壮语和‘再见’这个标题恰相呼应,它和作品的主题却最契合,把阿Q的精神胜利法阐发得最彻底,同时又不失其调侃的意味。敬隐渔为《阿Q正传》的法文译本寻获了最完美的结局”(张英伦,2015:159)。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敬隐渔在翻译书名和章节名上表现出了较强的文本操纵性,他毫不避讳在译文中的显身。他没有追求语言学意义上的“真”,但也没有抛开原文进行“翻译性创造”,译文处在“求真-务实”连续统的中间状态。敬译文在标题上的求真表现为对“内容”的求真,让我们看到了译者对文章的深入细致的解读,并用自己的智慧在原文的基础上稍作了偏离,使译文更符合作品内容,赋予译文更流畅的逻辑,减少了阅读障碍。译者行为批评理论提出了求真度、务实度和合理度的概念,否定了“求真”与“务实”二元对立的评价,认为译文可以处于“求真”和“务实”两个端点的中间位置,可以说书名和章节标题的翻译内求真度较高,务实度也很高,故合理度高。

2.3大段删减加快故事节奏,翻译外务实

敬译本《阿Q正传》确实对原文进行了大量的删减,据张英伦先生统计,原文18454字,敬隐渔翻译了13232字,删去5222字,约占全文的28%(张英伦,2015:150)。事实证明这不是全译本,而是一个节译本。笔者对原文和译文按章节进行了对比研究,虽然数字和张英伦先生的有出入(可能是汉语原文版本不同和统计采用字段不同造成的的),但大体上相似。具体删减情况如下表:

章节1 2 3 4 5 6 7 8 9 总数原文字数1647 2078 2095 2489 2149 2576 2281 2470 2767 20552未译字数1647 1031 772 723 587 841 202 107 84 5994实译字数0 1047 1323 1766 1562 1735 2079 2363 2683 14558未译占比100%50%37% 29%27% 33%9%4%3%29%

由此表可看出删除率大体成递减的趋势,前三章删除率非常高,4-6章删除率相近,最后三章删除很少。这与这三部分在小说中所占的分量相吻合。1-3章介绍阿Q的生活状况,所举事例为并列关系;4-6章介绍阿Q的悲惨遭遇,其中的事件有因果关系;7-9是故事的高潮。1-3 章表现为按内容连续删除大段内容。

原文第一章全部删掉。张英伦先生引用鲁迅在《〈阿Q正传〉的成因》中的话来论证敬隐渔删节这些“胡乱加上些不必要的滑稽”和全篇“不相称”的序自然有理。(张英伦,2015:151)

阿Q的影像,在我心目中似乎确已有了好几年,但我一向毫无写他出来的意思。经这一提,忽然想起来了,晚上便写了一点,就是第一章:序。因为要切“开心话”这题目,就胡乱加上些不必有的滑稽,其实在全篇里也是不相称的。

鲁迅:《阿Q 正传》的成因

笔者认为敬隐渔删掉“序”是因为他在题目中已经解决了序中的四个问题:为什么是“正传”,为什么阿Q的姓、名和籍贯都无法考证。《阿桂的一生》这个译法没有出现“传”,而且人物名字已经被直接译为“Ah Qui”,至于他的姓和籍贯既然无法考证,也就无需赘述。敬隐渔删掉“序”,但保证了译文的逻辑性。

原文第二章写了两件事:阿Q因癞头疮有很多忌讳,但常遭嘲笑和殴打;阿Q赌钱常输,好容易赢一次,钱遭抢、人被打。这两件事为并列关系,目的是介绍阿Q的精神胜利法。敬译本保留第一件事,删掉本章第二件事(共11段),译文只用一句话以代之:“Quand il a son salaire, c‘est au jeu qu‘il court le perdre…”(当他领了工资,便去赌博,都输掉了)。

原文第三章包括三部分内容:1.因声称与赵太爷同姓被打,出了名。2.与王胡子比赛捉虱子,被打。3.调戏路上遇到的小尼姑。译文删掉第一部分(即前4 段),这部分与“序”中考证阿Q的“姓”那部分相联,既然序已经删掉,这段如果保留反而不妥。

2-3章除了删除故事情节之外,还删除了一些心理描写或叙述者的评论。第4-6 章删减内容均为放慢故事节奏的一些描写和评论,主要故事情节全部被保留,或者进行概括翻译

1-6章这样大刀阔斧的删减,按照“求真-务实”连续统来评论,显然翻译内的求真度比较低,译者行为分析理论认为:译文求真度越低,译者行为的偏离度就越大,行为服务社会的合理度就可能越大。合理度“大”说明译者社会性的程度就“高”,从中就最有可能清楚地说明译者社会性指向的意图。从译者行为角度出发,译文偏离度大的,译者的行为更值得研究,需要在文本研究和行为研究中相互印证。”

2.4点睛之妙的加译,翻译内务实

敬译本不仅对原文做了大量的删简,偶尔也有添加的内容,而这些内容往往会起到点睛之妙。如:

1.原文:“君子动口不动手”!阿Q歪着头说。

译文:“君子动口不动手”!阿Q歪着头,两手护着发黄的头发。(Un sage ne doit que remuer leslèvres,et jamaisen venir aux mains,protestait Ah Qui,la tête penchée,se protégeant à deux mainsla racinedescheveux jaunes.)

分析:译者翻译时一定在仔细揣摩两人打架的情形,他以“作家”的身份进行了描写,这是译者身份的僭越,也是一个作家译者的情不自禁务实之举。

2.原文:夫―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译文:因为他常听有文化的人说:夫“不孝有三无后为大”(car il avait souvent entendu direauxlettrésquela plusgrandeimpiétéfilialeétait lemanque à procréer…)

分析:阿Q是一个从来没拿过笔的人,不识字,连签字画押的文化都没有,他能文绉绉地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似乎不太合适,所以译者求“合乎事实、合乎逻辑”的真实,他对原作进行了修订,加上“他常听有文化的人说”,这也是翻译内的务实。

3.原文:他记得破夹袄还在,便披在身上,躺倒了。待张开眼睛,原来太阳又已经照在西墙上头了。

译文:他记起被放在床下的夹袄,便披在身上,倒头就睡。第二天醒来时,他见太阳已照西山了。(Ilse souvint desa casaque doublée,oubliéesous le lit ;il en couvrit son corps et s‘endormit..Le lendemain matin,en se réveillant,il vit lesoleil empourprant déjà lemur ouest.)

分析:中国文字讲究意会,字面上往往出现逻辑和内容的跳跃,中国读者能够自然地填充弥补,从而理解字面之外的意义。而外国读者与中国作家大概就不会有这样的默契,因此,译者这里加了两个细节“被忘记放在床下了”和“第二天”。

4.原文:四年之前,他曾在山脚下遇见一只饿狼,永是不近不远的跟定他。

译文:四年之前,他曾在山脚下遇见一只饿狼,像影子一样一直跟着他,张着大嘴,两眼放光,紧盯着他。(Quatreannéesavant,au pied d‘une montagne,il avait rencontréun loupaffaméquil‘avait suivi longtempscommeuneombre,la gueule ouverte,les yeux étincelants,fixéssur lui.)

分析:加译的内容使狼的形象变得更加生动,“l‘avait suivi commeuneombre”如影随形,这个词组翻译得非常精彩。

5.原文:可是永远记得那狼眼睛,又凶又怯,闪闪的像两颗鬼火,似乎远远的来穿透了他的皮肉。而这回他又看见从来没有见过的更可怕的眼睛了,又钝又锋利,不但已经咀嚼了他的话,并且还要咀嚼他皮肉以外的东西,永是不近不远的跟他走。

译文:Maisrevoilà les yeux desspectateurs plus terriblesencore,à la fois obtuset tranchants,quoerentesquem dévorent,mordant non seulement sesparoles et son corps,maisencorequelque chosed‘au-delà,lepoursuivant éternellement deprèscomme de loin.

分析:译者在文章的高潮部分,也是文章的结尾部分加了一句拉丁文“quoerentesquem dévorent”,意思是“寻找可吞吃的人”,此语出自《圣经》,是揭露魔鬼的,敬译文回译是:“务要谨守、觉醒,因为你们的仇敌魔鬼,如同吼叫的狮子,遍地巡行,寻找可吞吃的人。你们要用坚固的信心抵挡它”(张英伦,2015:157)。这句话点明了小说的主旨,鲁迅就是在“呐喊”,以求人们觉醒。敬隐渔自幼学习拉丁文,拉丁文甚至好于他的中文,译者在此处直接发声,和鲁迅一起呐喊。

三、敬隐渔翻译策略社会历史角度探析

敬隐渔为什么会采用这样的翻译策略呢?

原因之一、敬隐渔既是作家又是译者。敬隐渔去法国前,在国内的新文学刊物上就已经发表了多篇译作、文学作品和文学评论。文学作品包括诗歌《破晓》、小说《苍茫的烦恼》、《玛丽》、《袅娜》等(张英伦,2015:295-296)。兼有作家身份的译者对原文往往有较强地操纵性,他们会边修改原文边进行翻译,通过二次创作满足目标读者的期待。

翻译涉及作者-原作-译者-译语读者。敬隐渔是中国译者,他和鲁迅生活在同一个年代,均为当时文学弄潮儿,尽管历史证明鲁迅的成就远高于敬隐渔,而且敬隐渔也很崇拜鲁迅,但他的学识还是让他有一定的自信去操纵原文,有时是为了求文本内容的“真”,有时是为了务实。敬译本接受度较高,这说明:对于读者而言,“好”的译文就是一部新的文学作品,语言、故事、讲故事的方法好才能成就“好”的译文。解构主义翻译理论就认为:译文不是依赖于原文,而是原文必须依赖于译文才能延续生命。张南峰曾反问:“译文为什么不能选择百分之七十、五十、三十的忠实呢?①司显柱:《译作一定要忠实原作吗——翻译本质的再认识》。载《上海科技翻译》2002年第4期,44页。”。

《中国现代短篇小说集作品选》收录了敬译《阿Q正传》、《孔乙己》、《故乡》三篇文章,该集卷首的《出版者敬启》中说:“不过我们最终还是相信J.-B.敬隐渔先生提出的理由:中国新的真正文学的园圃里花朵还过于稀疏,选摘不易。与其将纳入的作品逐字逐句译来只落得几个贫瘠的果子,也许不如以适当的技巧对他们加以编译,反而能为我们保留一部分真正原本的风味”(张英伦,2015:237)。

敬隐渔也不否认他对作品的加工,他在1927年12月31日信中曾对罗曼·罗兰坦言:“大部分小说都没有鲁迅先生那样完美,只不过是我的改写。”(张英伦,2016:361)。

敬隐渔也许被认为过于自以为是,但他对原文的删减并非轻举妄动。“他不满足于简单的翻译,不辞辛苦地缩译和编译,乃是为了追求更好的艺术效果。”(张英伦,2015:239)

原因之二、由于译入语文化和原语文化不对等,语言层面的纯粹翻译对等难以实现务实效果。

19世纪和20世纪初,法国文学发展到鼎盛时期,法国引入翻译文学作品很少。鸦片战争后的中国则是西方人眼中的“东亚病夫”。在这种极端不平衡的历史背景下,译者要让中国文学作品被接受,必然要做出取舍。司显柱教授曾发文从多个角度剖析“忠实对等”原则,其中他提到:“这种极不平衡性,反映在译者对翻译策略的选择上就是当他把弱势文化或自认为弱势文化的典籍或作品翻译到强势文化或自认为强势文化时则追求归化效果”(司显柱:44)。对于一部小说的部分章节或部分内容,如果“求真”妨碍了务实,不妨在这个小的翻译单位上向读者/译文偏离,追求最大的务实性。尤其首译本,吸引读者来读、让读者喜欢,这样的务实更重要。仔细分析敬译本中被删除的部分,有很多是鲁迅的“引经据典”。这些内容,文化内涵丰富,翻译难度较大,对中国文化缺乏认知的读者即使看到译文也很难理解。

法国鲁迅研究专家米歇尔·鲁阿(Michelle Loi)于1982年在《欧罗巴》的第18期上发表《罗曼·罗兰与中国人,罗曼·罗兰与鲁迅》一文,她认为“感到为难的段落敬隐渔都跳了过去”(张英伦,2015:150)。敬隐渔自幼在教会学习拉丁文和法语,以他的“翻译功力,根本不需要回避”(张英伦,2015:150)。但这些难点对任何译者来说也都需要投入更大的精力和时间,所以敬隐渔回避了这些难点,通过改变原文个别情节,简化原文内容,使翻译和阅读都变得更加轻松。

原因之三、受到中国五四运动前“豪杰派”翻译的影响。

鸦片战争后,清政府的洋务运动掀起了一波翻译高潮,目的是“师夷长技以制夷”。由于缺少外语人才,当时主要采用“西译中述”的译书方式,这样的翻译必然难实现纯粹的“求真”。廖七一曾总结说:“晚清翻译时尚最明显的特征是1)间接翻译;2)创译不分;3)译评合一;4)翻译形态高度中国化。‘信’在译家的时间中是悬空的”①廖七一:《〈新青年〉与现代翻译规范》。载《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19年第4期,7页。。鲁迅早期的翻译作品也有很多是在原作的基础上进行创译,他在“五四运动”后才追求直译。鲁迅崇尚“直译”的目的也不是要追求原文之真,而是要借助翻译变革中国的语言,可见鲁迅本人在翻译的问题上也更最求“务实性”。敬隐渔在新文化运动之后,急于把中国出现的反应中国人民觉醒的新文学介绍给法语读者,所以他对原文进行了批判性的阅读,进行了有目的的删减和选择,这是“务实”高于“求真”的翻译策略。

四、结语:基于“求真—务实”连续统对译文的定性分析

敬隐渔的《阿Q正传》把鲁迅推向了世界,译本得到了法国作家、出版社和读者的赞誉,但另一方面却遭到中国学者的诟病,鲁迅对译文也不满意。敬译本是成功的还是失败的呢?译者行为批评理论给了我们客观、科学、全面的分析角度,找到了译本得以多次重印并传播甚广的理由。

译者批评理论要求开展翻译效果评价时,要评价文本面对原文的“求真度”,面对读者和社会的效果“务实度”,以及译者行为“合理度”。合理程度取决于“求真”和“务实”的平衡度。合理度是建立在求真度和务实度基础之上的,三者是互相制约的关系。

敬隐渔的译本以鲁迅的《阿Q正传》为核心,虽然在书名和章节题目中采用浅译的方法,在内容上有大量的删减,同时又为译本写序,在文中亦有一定量的加译,这些都使译者得以在文本中显身。但从全文来看,译本始终以原文为主线,没有偏离翻译的核心,即译文相对于原文只是量变,而不是质变。在“求真-务实”译者行为连续统上,向右端的“务实”靠近;与作者和原文拉开距离,向“读者/社会”靠近,尽力满足读者/社会和译者自己意图的需要,译文是求真基础上的务实之作,译者的主观能动性凸显。

译者对文本的这种操纵性受到了洋务运动时期翻译理念的影响,也与译者的身份和教育背景密切相关。敬隐渔既是译者,也是作家;他精通拉丁语和法语,身在法国,了解法国读者的期待。这些因素使他在翻译时忽视语言层面的纯粹求真,而是追求小说内容所指之“真”和行文逻辑的合理性。对旁支末节的大量删节虽然有损原文的深邃,但故事情节干净利落,推进速度加快,使小说在高潮时戛然停止,令人深思回味。敬隐渔是个讲故事的高手,他首先对原文情节进行了重点突出地加工,然后用正确、精细、富有色彩的语言进行讲述,从而使《阿Q正传》的译本广受欢迎。张英伦评价说:“统而观之,敬隐渔以其出色的语言和文学造诣,保留鲁迅原作精华,精心适度节选,让作品显得愈加凝练,堪称名著节译的一个成功案例。②张英伦:《敬隐渔传奇》。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 2015年159页。”

猜你喜欢

阿Q正传英伦求真
传承家风 求真 求美——朱玺臻小朋友的绘画追求
张锦绣
阎生德
漂洋过海赴少林 一文不名求真功从少林洋弟子到一国外长
英伦海啸
阳光和甜甜的英伦之旅
英伦女孩帅美入秋
《阿Q正传》中阿Q形象赏析
从文化因素的翻译赏析《阿Q正传》两个法语版本的翻译
浅谈鲁迅《阿Q正传》的思想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