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5G背景下媒体生态解析及应对建议

2021-01-21

科技传播 2020年24期
关键词:融合信息

孙 楠

雷神山、火神山5G直播使慢直播这种媒体形态焕发活力;异地同屏这种5G加全息的技术手段打破空间限制;云教育使孩子们在疫情中不受时间地点限制接受教育资源;5G已经开始改变信息传播业态,给媒体融合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但在现阶段,媒体往往把“快”和“超清”作为5G对媒体的最大收益,没有认识到5G的低时延和海量连接性能,能够彻底改变4G时代流量为主的信息传输模式,构建新的传播场景和产品形态。因此,本文认为,必须加强认知,站在5G的时代背景下看信息传播,而非从媒体的视角看5G,抓住万物皆媒的变革,做好“四全”媒体建设。本文还从行业媒体的视角对5G进行理解,5G逐渐应用在智慧城市的各个领域,寻找应用场景给各行业信息传播带来颠覆性改变,媒体和行业的边界也逐渐模糊,行业媒体更有机遇提供个性化专业化服务。

1 5G战略的发展环境

移动通信一直是国家关键基础设施和经济增长新引擎,也是产业改革甚至是话语权构建的重要驱动,是各国战略必争之地。我国通信技术从1G发展至4G,从“空白”发展至“跟跑”“并跑”,但仍没有掌握核心技术[1]。1987年广东第六届全运会上蜂窝移动通信系统,我国远落后发达国家进入1G时代,当时的通信市场全部被国外垄断;1993年我国第一个数字移动电话GSM网开通,2G时代到来,但从基站到手机都大幅以来国外设备进口;2009年工信部发放3G牌照,苹果手机和安卓手机迅速占领市场;4G时代我国通信上演了艰辛追赶之路,但是4G技术的核心包括芯片(高通)、操作系统(iso和安卓系统),甚至互联网寻址(IPV4)都掌握在美国等发达国家手中。

在4G时代,传统媒体面对突然加速的互联网,话语权一度下沉,推特和FaceBook帮助特朗普赢得大选就是很好的例证。因此,从全球层面上说,掌握4G核心技术的美国,掌握话语权,全球数字鸿沟和信息霸权始终存在,网络信息流极度不平衡。而5G时代底层技术发生变革,呈现新一轮全球话语权洗牌趋势。各国都开启了5G布局,日韩在亚洲区域有较强实力,韩国借机平昌冬奥会,推出5G服务,日本也将借机奥运会推动5G商用。欧洲从2012年开始进行5G研究,欧盟国家和地区都已经逐渐开启5G战略布局,企图重回信息技术第一阵营。美国是全球首个开放5G频谱资源的国家,无论是出于信息霸权防御目的,还是经济考量,美国都将5G视为最重要的战略之一。但是各国在5G方面的布局使得美国在4G时代积累的诸多优势显示出丧失态势[2]。

我国高度重视5G发展,将5G视为参与全球互联网治理的中国视角和路径。党中央、国务院、各级政府和行业管理部门都加强了5G顶层设计与战略部署。《2019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纲要》《十三五规划纲要》《2020政府工作报告》等逐步对5G战略部署和技术方向进行了明确,多省市已进行了5G建设及应用的全面规划,各行业开启了5G技术应用的相关研究。现阶段我国处于5G技术研究领域的领先地位,是全球信息通信产业中的中坚力量。

2 5G战略和媒体融合

5G发展的最终目的不是建设快速的通信网络,而是充分发挥ICT(信息通信技术)优势,促进各个产业变革。因此,5G战略部署并非平地起高楼。2014年8月,《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颁布,媒体融合正式成为国家战略。随后的6年里,“互联网+”战略、数字经济战略、“智能+”战略、新基建战略逐步被提出,为5G发展积累技术、资源、产业成熟度[3]。

2014年中央提出媒体融合,正是由于智能手机改变人们的生活,可以说4G在当时已经削弱了传统媒体的话语权,微博、微信、今日头条的崛起改变了信息传播的方式和渠道,传统媒体必须向移动互联网转变,信息传播也必须制定新的规则。由于4G的底层技术都没能掌握在中国手中,媒体融合只能在应用层面发力,在两微一端上抢占流量和用户,从而做到信息传播“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而5G在底层技术层面提前布局,则能够开启媒体融合的下半场,信息传播将呈现“我就是你,你就是我”的态势[4],发展机遇和挑战不言而喻。

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到媒体融合时指出,“要探索将人工智能运用在新闻采集、生产、分发、接收、反馈中,全面提高舆论引导能力。”人工智能之所以重回研究热点,是因为深度学习算法的出现和应用,而即将迎来的5G时代,势必会使数据采集、传输、运算有更强的基础网络,如何处理海量信息,在海量信息中树立舆论导向,技术都将发挥更大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还指出“媒体融合发展不仅仅是新闻单位的事”,这也使得5G生态下,更广泛的信息传播将会崭露头角。例如长虹电器深度布局短视频,打造草莓台,除了直播带货之外提供“广播电视节目制作、互联网信息服务、音视频制作与服务”。再比如,在气象行业,互联网公司墨迹天气并非媒体,它除了提供数据服务,还采用自动文本机器人,每天针对不同地区产出1.5万篇天气服务稿件;气象部门也不断升级气象信息传播的渠道,以媒体融合的思维传播气象信息,从电视转移到移动端的短视频业务。实际上,媒体融合不光是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融合,也是媒体和行业的融合。这可以视为行业媒体发展契机,信息传播的边界越来越模糊,而行业媒体相比大众媒体更能垂直行业,较容易地具有服务属性。

总而言之,在5G背景下,媒体融合与社会治理关系更为密切,通过占领5G技术高地,信息传播就有了握在手里的依托和载体,从而重塑国际传播格局,获得逆转全球信息流的历史机遇。

3 5G技术赋能信息传播

5G对主流媒体能够带来颠覆性影响,它不同于传统ICT技术,关乎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边缘计算等新一代ICT技术的融合发展。从现有发展趋势展望,会出现智媒体、泛媒体等媒体形态[4],改变传统媒体形态单一、缺乏互动、体验单一、无法实时自动化感知生成和发布等不足[5]。

1)人机共生,智媒体改变信息制作分发流程。智媒体是用人工智能技术重构新闻信息生产与传播全流程,较为初级的应用是机器写稿。5G使得人工智能有更广泛的应用场景,如5G通信与无人机结合,低空数字化这些原本难以想象的情景成为可能。举个例子,在一些气象科研项目中,无人机已经实现自动采集气象信息并输出报告,但是通信网络所限,无人机受到电池、距离、数据传输的限制,只能在很有限的区域进行信息采集,所收集的也是行业特需数据。因此气象新闻目前只将无人机定位在拍摄功能上,很少关注其信息自采和传输功能。如果无人机有5G网络作为支撑,摆脱距离和传输限制,能够收集的就不仅是特定数据,而是大自然中任意数据,所输出的气象信息就更具普适性,比如第一时间发现龙卷风、泥石流等灾害,通过自动写稿或直播的方式进行制作分发,气象新闻传播就会出现全新的业态。2020年,中国移动、复亚智能、大疆等在成都指挥中心通过5G网络实现对千里之外的深圳现场进行飞行控制,证实了5G网络能够使无人机突破传统操控距离限制,第一时间制作和分发的空中智媒体已经具备实现可能。

2)万物皆媒,泛媒体改变智能终端。5G万物互联的特性也深刻改变信息智能终端和传播场景。在5G网络支撑下,更多的计算将转移到云端,终端设备不需要复杂处理器,也不需要电池维持运算的高功耗,终端约束被解开。室外灯箱会有屏幕,室内家电有屏幕,厨房灶台有屏幕,万物皆可以成为信息传播平台,而非媒体融合初期的“两微一端”。文字适应于纸媒,音频适应于广播,图文适应于早期网络,视频适应于电视,短视频、H5等适应于手机,而5G背景下的信息产品形态将再度被改变,会有更加丰富的适应于不同终端的产品。另外,早期物联网技术大多数用在个人消费端,而5G使物联网技术直接用于生产侧和智慧城市中,例如被视为5G应用下一个风口的车联网。目前美国一家气象信息公司已经尝试通过雨刷器识别降雨强度,通过仪表盘传播气象信息,物和物无障碍“交流”,交通出行业态将被改变,交通工具可以像现在的手机一样成为信息传播的重要载体,这也是为何,丰田公司表示将从一家汽车公司转型为移动出行服务公司,未来竞争对手也将转变为谷歌、苹果、Facebook等信息科技巨头。

3)沉浸体验,物理空间和虚拟信息融合。目前AR、VR技术由于4G网络时延,会给人晕眩感,沉浸体验很难普世化应用。5G毫秒级时延会彻底改善受众的沉浸体验。另外,云计算的发展,使得通过AR、VR、MR传播信息,不需要厚重的头盔,一副轻便的眼镜就可以作为终端,沉浸感、互动感和代入感,能够将虚拟世界和物理空间无缝衔接。沉浸体验可以颠覆传统图文声响科普教育产品。

综上,新一代信息通信可以理解为基于5G通信,在云端用人工智能的方法处理大数据。应当迅速认识到,5G给传统新闻业带来解构性危机,从内容、渠道、终端、用户、营销等方面对媒体进行全新的体系化构建[6]。信息传播终端将极大丰富;信息产品的形态将更加创新;信息除了资讯刚需外更具服务属性和娱乐属性;信息传播更具社会化,传播主体将不限于媒体,分众化用户也会带来新的分发技术变革。

技术赋能更好诠释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全媒体”——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信息无处不在、无所不及、无人不用。也正因如此,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都将发生深刻变化,现有媒体生态将被重构。

4 媒体的5G应用及建议

2019年6月6日工信部颁发5G商用牌照,正式标志我国进入5G商用时代。各大主流媒体已经开始抢占5G布局。2020年两会期间,人民日报社通过“5G+AI”,打造了iNews、iMonitor、iMedia等新闻系列产品。新华社首次运用“5G+AI”声像技术,分析哪次掌声持续时间最长、能量值最大;新华社还首次推出5G全息异地同屏系列访谈,让记者与代表委员实现跨越时空采访。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在国庆70周年庆典、春晚、两会、世园会、武汉军运会、澳门回归20周年等多项重大宣传报道活动中,进行了5G+4K/8K、5G+VR直播,提升了电视及新媒体观众的视觉体验;央视频5G新媒体平台依托中国电信“5G+云网”技术,推出“珠峰十二时辰”系列慢直播,首次向全国观众360度全景呈现了珠穆朗玛峰24小时实时景观变化。目前,行业媒体对5G的布局相对较弱,一是行业媒体受限于行业,而行业对5G的战略布局优先考虑业务,比如气象行业在研究5G时,首先考虑物联网增强观测从而提升天气预报准确率,对气象信息传播布局相对滞后,造成行业报没有外部动力启动转型;二是财政人才队伍限制使得行业报自身对5G布局考虑较少,无论是使用AI自动写稿,还是使用超高清直播,鲜有行业报涉及。

1)建议媒体要对未来万物皆媒业态做出预研究。总体来说,现阶段主流媒体只使用了5G“0.1-1Gbps用户体验速率”“数十Gbps的峰值数率”“频谱效率提高”等几大特性,追求极致的超清、快和信号稳定,即eMBB(增强移动宽带),对现有传播场景进行性能提升,而忽略了其毫秒级时延、移动性以及海量连接数密度等特性。这是因为现阶段媒体仍然站在传统新闻传播的视角看5G,并没有站在5G背景看信息传播。5G不是4G的简单升级,而是万物皆媒,给现有业态带来颠覆性改变,媒体应摆脱认知束缚,研究发展趋势,抓住机遇。

2)建议充分认识媒体边界模糊的发展趋势。4G导致新媒体冲击传统媒体,自媒体冲击主流媒体,而5G会加速“媒体融合发展不仅仅是新闻单位的事”。行业和媒体正在有机融合,新华社率先尝试了物联网在媒体领域的运用,2020年成立“万物为媒工作室”,依托中储粮6 000多个传感器和监控探头,制作发布了《这是一条物联网新闻!大数据“穿透式”辟谣中国粮食危机》,直观权威解读“疫情是否导致我国出现产粮危机”。可以期待,当5G应用在生产侧后,能够直接撼动很多行业信息传播的形式,如气象行业推行社会化观测,汽车、航天器、路灯都可以成为信息的感知、收集、分析平台,行业媒体有天然优势,在第一时间对传感器收集到的气象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制作兼具新闻属性和服务属性的信息。

3)建议媒体提前布局各种智能设备的入口[7]。如果说现阶段,各行各业看中媒体的渠道和平台,这种情况也可能被5G改变,交通、家电、医院、学校、户外大屏都变成信息载体,渠道和平台就不会被垄断在媒体手中。媒体应当构建信息传播场景,提供移动化、智能化、个性化和专业化的新闻信息服务。行业媒体更是应当细分用户,通过大数据与算法对用户进行身份画像,为行业信息传播做好场景研究和布局提高信息传播针对性,培养用户习惯,实现从“人找信息”到“信息找人”[8]。

猜你喜欢

融合信息
一次函数“四融合”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宽窄融合便携箱IPFS500
《融合》
订阅信息
展会信息
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