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综合性文科学术期刊推动新文科建设的路径研究

2021-01-19杨文欢

出版广角 2021年23期
关键词:学术研究文科跨学科

【摘 要】 综合性文科学术期刊在新文科建设中, 要充分发挥“以刊集文” 的多领域综合协同性、 “以刊促学”的专题化交叉融合性、“以刊辅教”的快周期创新时效性等媒介优势。基于此,期刊编辑也要转变和强化新的角色定位,充当跨学科追踪与专业化实践的探索者、捕捉前沿问题引导学科交叉的组织者、学科教育与学术研究之间的“摆渡人”,以及用文化价值引领学术传播的媒体人,从而推动综合性文科学术期刊坚守学术定位和发挥媒介优势,实现夯实新文科建设学理地基、辅翼新文科建设实践探索的双重效用。

【关  键  词】新文科;综合性文科学术期刊;媒介优势;编辑定位;双重效用

【作者单位】杨文欢,《浙江工商大学学报》编辑部。

【基金项目】浙江工商大学高等教育科学研究项目“新文科建设中综合性文科学报融合发展的理论内涵与实践路径研究”(Xgy21006)。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21.23.014

2020年11月,由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指导、教育部新文科建设工作组主办的新文科建设工作会议发布了《新文科建设宣言》(以下简称《宣言》),对新时代我国高等文科教育的创新发展做出了纲领式的倡议与全面部署。《宣言》强调新文科建设以育人育才为中心,致力于开创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新格局,并将之上升到国家文化软实力、民族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高度。因此,新時代的新文科建设不仅关涉高校的教育改革工作,而且是一项以学科建设为提挈的社会文化工程。

新文科不是“空穴来风”,也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是要在更广阔的视野下,对既有的文科专业基础和学科结构在学术学理、知识话语等层面进行融通与再造,以此来奠定新文科教育的基础。学术研究与学科建设是一体两面的,从学科建设的角度来看,新文科建设的关键问题在于处理好学科“创新”与“积累”之间的辩证关系,需要对现有的学科进行系统性的推动和时效性的更新,彰显其与学术研究的内在关系。因此,新文科建设的内涵要求将综合性文科学术期刊的媒介优势凸显。综合性文科学术期刊作为学术创新与积累的重要载体,能够利用其不同于学科教材、学术专著等的独特媒介优势,在学术探索、学理建构和学科奠基的一体化发展过程中发挥独特而重要的作用。

一、新文科建设中综合性文科学术期刊的媒介优势

《宣言》指出,要以培养未来社会科学家为目标,建设一批文科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高地。这既是对学科基础建设提出的新要求,也是对文科学术期刊这一培养青年学术人才重要阵地提出的新要求。当前高校的学科体系和专业划分是现代知识生产的产物,知识生产的专业化、职业分工的细化、社会组织的层次,造成了当前的专业壁垒和学科边界。然而,不管是“现代”之前的文科,还是指向未来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知识的融通都是基本特征。对于在新文科建设第一线的高校教师来说,如何处理好以既有学科范式、知识体系、专业书目来“照着讲”与采用跨学科、宽视野、创新性地“接着讲”之间的关系,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新文科建设以“综合性、跨学科、融通性”[1]为特征,是一个动态发展和持续生成的过程。在此过程中,综合性文科学术期刊应充分发挥其在学科建设中的多方面优势,并将其与新文科高等教育专业改造升级相对接。

1.以刊集文:多领域与综合协同性

从学科建设来看,新文科建设的宗旨是打破学科之间僵化的壁垒,在跨学科、多领域的融合中采用新思维、新方法来开拓新的知识空间。因此,学科视野的开拓与融合是新文科之“新”的基本要求。在这方面,综合性文科学术期刊优势突显:第一, 一般而言,从国家到地方的各级社会科学期刊,以及高校人文社科类学报,大多将文、史、哲、经、管、法等文科领域囊括在内;第二,在期刊历史、办刊理念和刊物特征等综合因素之下,不同学科之间的关系在具体的期刊中往往表现出一定的系统协同性;第三,在综合性与协同性下,很多综合性文科学术期刊借助其媒介优势,展示出跨学科研究的特征。

在新文科所强调的文科与理工学科交叉方面,以综合性文科学术期刊中的“科学技术哲学”“科学技术史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等栏目为例,均是围绕科学技术与多个学科的交叉来展开的。同时,新文科所要求的综合性宏观视野在综合性文科学术期刊也能够得到很好地体现。如“文明史与文明认识”“文明对话与文化比较”“中西文化”“东西文明对话”等专栏专题,拓展了学科融汇中西的文科“大视野”,成为综合性文科学术期刊的一大亮点。

此外,新文科所要求的具有融通性的研究路径和方法,往往能够在综合性文科学术期刊中得到系统地展示,如“社会科学方法论研究”“作为中国研究方法的文史哲传统”等特色栏目便是很好的例证。

学术期刊是高校教师追踪专业前沿,进行知识再生产活动的重要媒介平台。“以刊集文”的系统性特征使高校教师保持一种跨学科的综合视野,将其他学科的前沿研究成果吸收到自身的学科专业和知识体系当中,从而更好地融入新文科教育的实践探索。

2.以刊促学:专题化与交叉融合性

学术期刊作为学术创新研究的载体,是反映学科前沿的平台;教材作为学科教育的载体,则是学科历史积累的产物,二者之间需要实现良性互动。对探索中的新文科建设来说,其跨学科的综合性和创新发展的时效性,需要落实到融合交叉所产生的新学科空间中。综合性文科学术期刊的跨学科专题研究,体现的正是这种新的学科空间。

综合性文科学术期刊往往基于现实语境和具体问题来组织专题栏目。一是具有覆盖面的专题。如“思想史研究”“文化研究”“海外汉学/中国学”等专栏专题,或基于宏观的研究视域,或基于辐射面广的问题主线,或基于具有跨越性的研究方法来开展专题研究。二是具有渗透性的专题。以近年来的人工智能研究为例,“人工智能与政治哲学”“人工智能与观念变革”“人工智能与人类社会”等都是围绕“人工智能”这一问题引领相关跨学科的研究。三是具有引领性的专题。以“农”视角为例,“城乡社会”“‘三农’问题研究”等专栏专题,都是以关系国计民生的具体领域为引领来展开跨学科的专题研究。四是具有交叉性的专题。如“创意经济与文化产业”“生物安全与法治保障”等专题,都是根据现实语境有意识地突破学科壁垒,实现理论视域的交叉。

这些专题体现了学科基础的融合和拓展,专题化作为一种集束性研究,既能聚焦前沿,又能集中深入探讨,往往能够带动学科和专业教育教学的创新。因此,高校文科教育应该把学习和阅读综合性文科学术期刊尽早纳入学科专业和人才培养体系中,这也是新文科建设重要且高效的切入点。

3.以刊辅教:快周期与创新时效性

当前文科的知识体系和思维方式存在不同程度的脱节和滞后现象,这也是新文科建设的紧迫性和必要性所在。课程教材滞后是影响高等文科教育的重要问题。《宣言》指出,要紧紧抓住“课程”这一最基础、最关键的要素,持续推动教育教学内容更新。新文科建设具有探索性,而高等教育则内在地要求规范性和系统性。因此,新文科建设需要以课程为抓手,而课程之“新”需要以开放性、探索性、创新性的教材为基础保障,“以知识管理的创新带动教学创新,完善课程和教育改革”[2]。

从创新的时效性来看,新文科之“新”依赖于跨学科、跨领域的创新成果及时有效地传播,形成新的学科共识,并在这一过程中与文科教育相结合。学术期刊可与学科教材之间形成良性互动,互相检验,在新知识领域和新问题空间的创新实践过程中共同推动学科建设与人才培育。

当前,大量反应时代精神、具有现实指向的前沿成果未能充分地融入教材,与此同时,信息时代的知识碎片化、表面化乃至娱乐化也对文科教育造成了严重挑战。因此,跨学科、多领域交叉的新知识领域和新问题空间需要逐步从学术成果向學科教材过渡。综合性文科学术期刊既基于现有的学科范式,又在学理探索及与现实语境的互动中保持了创新性,这两方面的有效融合在周期发行的时效性中得到了持续推进。

在综合性文科学术期刊中,双月刊占了很大的比例,季刊、月刊也不在少数,还有半年刊以及出版周期相对灵活的集刊等。学术研究的创新时效性借助快周期的出版发行,使得期刊能够持续与教材、专业著作等产生互动,从而不断地推动新文科的探索实践。

二、新文科建设中综合性文科学术期刊编辑的再定位

新文科建设作为高等教育学科建设与专业改革实践,从主体来看,主要是在高校教师与学生之间展开。其中,大部分高校教师既是学者,又是学科知识再生产的主力。学术研究成果需要借由学术媒介在学术共同体中流通,形成共识,从而参与学科建设,这一过程发生在包括期刊编辑在内的学术出版从业者、高校教师与科研工作者、硕博研究生等青年学生之间。因此,从学科建设与学术研究、学科教育的互动来看,综合性文科学术期刊的媒介优势主要体现为期刊编辑在新文科建设中的多重沟通作用。

1.跨学科追踪与专业化实践的探索者

新文科意味着学科之间的融合探索,学科建设与学术研究之间的良性互动需要学术媒介提供沟通的平台,因此往往落实为期刊编辑的角色和功能定位问题。当前,拥有良好专业学术背景的专家型编辑已成为期刊的主力军。与处在教学一线、有专业限制的高校教师不同,学者化、专家型编辑的优势在于其跨学科视野,尤其是对期刊“掌舵人”和“把关者”的主编来说,具备跨学科视野尤为重要。

新时代的新文科使命要求期刊编辑立足并超越自身专业限制,深入追踪跨学科前沿领域——既要在文科内部之间(如文化研究、文旅产业、艺术教育等),也要在文科与理工科之间(如医学伦理、传播与技术、科技哲学等)基础上形成宏观的视野,并以之推动自身专业的创新实践;既能“入乎其中”,又能“出乎其外”,在良性循环中形成更高层次的视野,借助期刊平台推动具有建设性的探索,以飨学界。

2.以前沿问题引导学科交叉的组织者

新文科建设指向传统文科中的学科壁垒问题,其现实动因是社会发展日益复杂化的需求。《宣言》指出,新科技和产业革命浪潮奔腾而至,应对日益综合化、复杂化的社会问题,亟须跨学科专业的知识整合和融合发展。在长期以来形成的文科观念中,人文学科更偏向聚焦人的“无用(之用)”的一面,而社会科学则更注重其针对人类社会的实践效用。

在新文科建设中,除了要基于不同学科的研究对象来划定客观范围,更重要的是以现实问题、前沿研究问题为导向打破学科边界。以“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中的“国别与区域研究”研究方向为例,实际上不管是“美国学”还是“欧洲学”,除了以研究对象来划定客观范围,更重要的是以前沿的研究问题为导向来打破学科边界。新文科建设与学术研究之间共鸣的焦点,便是其时代创新性。对专家型、学者化期刊编辑来说,不仅要在自身的学科基础上开展跨学科追踪与专业化实践,还要进一步发挥编辑的功能,提升沟通和组织能力,更好地捕捉前沿问题来引导学科交叉研究。

综合性文科学术期刊编辑要提升专业敏感性,更好地成为以前沿问题引导交叉研究的组织者。以文化产业为例,当前的突出特征是包括人工智能、5G、大数据等新技术所引发的产业迭代及其系统问题,为此,多家综合性文科学术期刊以此为特色栏目策划选题。又如,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众多期刊组织了大量前沿问题研究,围绕这一深刻影响人们日常生活和全球经济的事件展开。可以说,在这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体现了期刊编辑的职业敏感性。

3.学术研究与学科教育之间的“摆渡人”

综合性文科学术期刊编辑在新文科建设中的作用,还鲜明地体现为学术研究与学科教育之间的“摆渡人”。学术研究以创新探索为鹄的,学科教育以知识的系统传播为旨归,编辑在其中起到学术沟通的桥梁作用。如组织面向青年教师的文科学术论坛,为青年学者的学术研究成果提供展示平台。

从学术研究与学科建设的关系来看,必须将学术研究奠基于厚、重、深、广的学科教育之中。学术发展需要通过学术共同体之间的代际传承来实现,而高校新文科教育则以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竞争力的时代新人为目标。因此,期刊编辑应该以新文科建设为契机,做好学术研究和学科教育之间的“摆渡人”,以“青年论坛”“博士生论坛”等为平台,组织青年师生开展各种学术研究与活动,推动知识和学科结构优化,参与知识再生产,并在与师生的互动中共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推动复合型新文科人才的培养。

4.用文化价值引领学术传播的媒体人

新文科建设的提出有其重要的问题意识和危机意识。一方面,工具理性的盛行导致人文精神的滑坡,而以就业为导向的功利化学科设置又进一步导致文化价值的缺位;另一方面,信息网络社会的崛起,尤其是移动智能媒体的普及与信息爆炸和知识的碎片化,使得社会文化及其伦理价值遭受冲击。而学科教育兼具价值性与学术性,强化价值引领是新文科建设的内在要求。基于此,《宣言》指出,新文科建设既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需要,也是坚定文化自信的需要,要牢牢把握文科教育的价值导向性,培养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新时代文科人才。

在此背景下,综合性文科学术期刊实际上已然与新文科建设的历史使命相呼应。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提出了“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重大战略任务,并指出要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 [3]。“三大体系”建设作为系统性的工程,已然成为新时代文科工作者的历史使命。在诸多综合性文科学术期刊中,如“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建设研究”“中国实践的学术在场”等专栏专题,都强调学术研究的文化价值和民族文化立场。从更广阔的人类文明与人文视野来看,“文明互鉴与中国道路”“人文天地与中国精神”等专栏专题都以鲜明的文明和文化价值观为引领。因此,期刊编辑应该充分借助新的媒介传播方式和技术手段,以高效而精准的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搭建学术研究与社会文化之间的桥梁,助推正向社会氛围的生成,这也是呼应新文科建设“以文化人,以文培元”的使命目标要求。

三、奠基与辅翼:综合性文科学术期刊在新文科建设中的双重效用

新文科建设既是新学科平台的搭建,也是新的学术共同体的建构,更是系统性的社会文化工程和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在当前信息化、智能化时代,一方面,信息爆炸与知识的碎片化呼吁知识传播的公共规范性和科学理性化;另一方面,传统文科尤其是人文学科的萎缩与弱化,也需要新的传播思维和媒介方式来重振其社会效用。因此,综合性文科学术期刊在新文科建设中要充分实现学术与媒介的融合,发挥双重效用。

1.坚守学术定位,夯实新文科建设的学理地基

首先,要坚持科学精神与科研伦理。新文科建设具有实验性和探索性,学科交叉视角的有效性、跨学科视野的合法性等都需要建立在科学的路径、方法和效度之上,避免无效、无用的知识生产。与此同时,学科探索和学术研究需要恪守科研伦理和学术规范,防止假借“跨越”“创新”“突破”之名行有违科研伦理道德之实。基于此,学术期刊作为科研创新的主要载体和传播媒介,其学术定位对新文科的学理地基打造至关重要。

其次,要发扬学理沟通与学术对话精神。學术沟通与争鸣既是学术研究的基本要求,也是开展知识生产和流通、形成学科共识的内在要求。以当前的“中国阐释学”研究为例,文科领域的诸多专家学者都积极参与相关基本理论问题的论辩与争鸣。围绕这一话题,国内众多刊物纷纷开辟专栏,学者们先后在不同的视域、从不同的角度展开激烈对话,取得了相当程度的共识,不仅有力推动了“中国阐释学”这一跨学科领域的建构与发展,对文、史、哲等学科的创新发展也助益颇多。

总之,在新文科建设中,综合性文科学术期刊应该充分发挥其历史积淀和优势特色,在坚守学术定位、夯实学理地基的基础上,持续推动新的跨学科互动、多领域交叉的学术增长点的生成与发展,为新文科的学科重构工作奠定学理地基。

2.发挥媒介优势,辅翼新文科建设的实践探索

新文科建设所面对的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这也是文科学术期刊所面临的时代语境。有学者指出,新文科视域下的青年编辑不仅要在“人工智能与编辑能效”“数据分析与质量把控”“自媒传播与共媒互享”等方面提升编辑实践的能力,还要“强化青年编辑数据化素养,实现选题精准智能化筛选”[4]。实际上不止于此,新技术思维和新技术手段的有效发挥,还需要置于媒介运作与社会传播的宏观视野之下。

文科期刊尤其是综合性文科学术期刊,既是搭建学术共同体的桥梁,也是学术研究、学科建设和专业教学的重要媒介。在当前由技术发展所推动的媒介融合时代,除了要借助新的技术手段,运用融媒体平台来推动编辑事务,还要以新的媒介化传播思路来推动跨学科交叉研究的学术传播,从而提高知识生产效能[5]。尤其在自媒体时代,文科学术期刊需要面对广大的高校师生,以媒介化的思维和路径来实现精准传播与有效沟通。

四、结语

新文科建设的合法性建立在时代社会发展的历史实践中,文科教育需要面对学科理论与专业实践的双重检验标准。当前,“数字人文”(Digital Humanities)和“后人文学科”(Posthumanities)在世界范围内方兴未艾,不仅成为学术研究的前沿问题,而且深入和拓展到专业重构和教育教学的第一线。

我国提出新文科建设可谓正当其时,正如学者张江所指出的,归根结底,新文科建设的意义不仅在于学科自身,还在于社会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讲,新文科建设不是一般性、补丁式、表面化的创新,而是学科定位、专业布局、评价体系的全面创新[6]。在此背景下,综合性文科学术期刊应在专业内容和媒介作用上充分发挥优势,为打造学术研究、学科建设和学校教育三位一体的新文科共同体发挥重要而独特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崔延强,段禹. 新文科究竟“新”在何处:基于对人文社会科学发展史的考察[J]. 大学教育科学,2021(1):36-43.

[2]吴岩. “守城”到“攻城”:新文科建设的时代转向[J]. 探索与争鸣,2020(1):26-28.

[3]习近平. 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4]陈龙涛. 变革与重塑:“新文科”视域下青年编辑实践路径选择[J].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5):146-151.

[5]张蕾,何云峰. 学术期刊编辑人才队伍建设的问题与建议[J]. 出版广角,2021(19):23-25.

[6]张江. 用科学精神引领新文科建设[J].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1):7-10.

猜你喜欢

学术研究文科跨学科
跨学科教学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实践
初中历史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的实践与思考
应用型高校推进跨学科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索
学术研究
学术研究
学术研究
豆文科作品
学术研究
商标跨类保护的跨学科解释
孙文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