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研究溶血和脂血标本对凝血指标检测结果的影响

2021-01-19解放军总医院第八医学中心检验科北京100091

中国医疗器械信息 2020年23期
关键词:凝血酶原凝血酶标本

解放军总医院第八医学中心检验科 (北京 100091)

内容提要:目的:观察、研究在对凝血指标的检测结果中脂血标本与溶血标本产生的影响情况。方法:分别从2018年6月~2020年6月在本院收集的临床血液标本中抽取80例来作为研究对象,其中37例为溶血标本组,剩下43例则为脂血标本组。分别针对溶血标本组和脂血标本组再进行第二次的复检工作,最后比较分析两组的凝血指标检测结果,例如:TT(凝血酶时间)、PT(凝血酶原时间)、Fbg(纤维蛋白原)以及AP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等。结果:溶血标本组和脂血标本组第二次的复检结果和第一次的凝血指标的检测结果都有较为明显的偏差,这也说明脂血标本与溶血标本都会对凝血指标结果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两组差异都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关凝血指标检测工作人员在针对一些有疑问的血液标准时要再次进行复检工作,这样才能更好地保障凝血指标检测结果的真实有效性。

当前,临床医学上在判断患者血液状态情况的一大重要依据就是患者凝血指标检测的结果,通过对患者实施凝血指标检测可以将其血液里的一些问题精准地反映出来。但需要注意的一点是凝血指标检测对患者的血液标本有着较高的要求,要想使得检测的真实有效性提高,就必须将相关的检测干扰因素都排除掉。但实际上患者用以进行凝血指标检测的血液标本十分容易形成脂血标本与溶血标本,这就容易影响到凝血指标检测结果和患者实际的血液状态情况是否相符[1]。因此为进一步研究在对凝血指标的检测结果中脂血标本与溶血标本产生的影响情况,本次研究分别从本院在2018年6月~2020年6月的临床血液标本中抽取80例来作为研究对象,比较分析脂血标本组与溶血标本组两次的凝血指标TT、PT、Fbg以及APTT等的检测结果。现在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入选对象皆来源于本院在2018年6月~2020年6月收集的临床血液标本,选取其中80例来作为研究对象,其中37例为溶血标本组,剩下43例则为脂血标本组,本次研究得到了医院伦理委员会的批准。

仪器与试剂:①全自动血凝分析仪是由IL公司提供ACL-TOP 700,是由国家临床检验中心发的质控品,仪器在进行标本测定之前都通过了质控。②全自动血凝分析仪是由IL公司提供ACL-TOP 700,是由国家临床检验中心发的质控品,仪器在进行标本测定之前都通过了质控。

1.2 方法

收集标本:首先分别针对溶血标本组和脂血标本组进行TT(凝血酶时间)、PT(凝血酶原时间)、Fbg(纤维蛋白原)以及AP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等的含量测定;第二次的复检工作直接通知溶血标本临床复测,而脂血标本组则让患者在禁食12h之后在复测。

第一次检测方法:采集好患者的血液标本后马上离心10min,离心半径是14.8cm,为3000r/min,同时使用仪器全自动血凝分析仪ACL-TOP 700与SysmexCA-7000来测定患者血浆TT(凝血酶时间)、PT(凝血酶原时间)、Fbg(纤维蛋白原)以及AP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的含量,然后分析对比凝血指标的检测结果[2]。

第二次检测方法:首先通知溶血标本临床复测,重新抽取出患者的溶血标本,对其的血红蛋白进行测定,还要对溶血标本实施人为溶血,使用仪器测定TT(凝血酶时间)、PT(凝血酶原时间)、Fbg(纤维蛋白原)以及AP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等的含量;而脂血标本组则让患者在禁食12h之后在复测,对脂血标本实施人为加入脂肪乳剂,再使用仪器测定TT(凝血酶时间)、PT(凝血酶原时间)、Fbg(纤维蛋白原)以及AP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等的含量,得出结果[3]。

1.3 统计学分析

本组研究通过使用SPSS 25.0统计学数据软件将研究所得的两组数据进行数据分析。分析处理数据过程中,计量资料用±s的形式来表示,通过t值对其进行组间比较,通过χ2对其进行检验计数资料,当P<0.05才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针对溶血标本组和脂血标本组再进行第二次的复检工作,最后比较分析两组的凝血指标检测结果(见表1,表2),例如:TT(凝血酶时间)、PT(凝血酶原时间)、Fbg(纤维蛋白原)以及AP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等,得出溶血标本组和脂血标本组第二次的复检结果和第一次的凝血指标的检测结果都有较为明显的偏差,这也说明脂血标本与溶血标本都会对凝血指标结果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两组差异都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凝血指标检测是现今临床中一种十分重要的手段用以检测患者的血液状态。凝血指标检测的项目主要是TT(凝血酶时间)、PT(凝血酶原时间)、Fbg(纤维蛋白原)以及AP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等[4]。其中TT(凝血酶时间)可以检测出患者有没有存在获得性或者是先天性的凝血因子、凝血酶原以及纤维蛋白原等的抑制物与缺陷,医生还可以根据其的测定结果来确定患者适宜的抗凝液用量;PT(凝血酶原时间)可以检测出患者的血液标本中是否含有一些物质,例如:肝素、异常微小凝块还有钙离子内肝素抗凝等;Fbg(纤维蛋白原)属于凝血因子中的一大重要物质,纤维蛋白原的增加或减少都可以证明患者存在一些疾病;AP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可以检测出患者的内源性凝血因子的缺失与否,确定患者有没有存在获得性或者是先天性的凝血因子缺陷[5]。现在医学上主要就是通过凝血指标检测的手段来了解患者的血液状态以及其血液功能是否存在缺陷,然后针对性的根据患者血液缺陷来制定治疗方案[6]。

表1.脂血标本标组第一次检测和第二次复检情况的对比(n=43,±s)

表1.脂血标本标组第一次检测和第二次复检情况的对比(n=43,±s)

images/BZ_147_1252_568_2268_725.png脂血标本标组 TT(s) PT(s) Fbg(g/L) APTT(s)第一次检测 20.65±1.30 14.16±0.85 2.09±0.25 30.99±3.43

表2.溶血标本标组第一次检测和第二次复检情况的对比(n=37,±s)

表2.溶血标本标组第一次检测和第二次复检情况的对比(n=37,±s)

?

本次研究分别从本院在2018年6月~2020年6月收集的临床血液标本中抽取80例来作为研究对象,针对溶血标本组和脂血标本组再进行第二次的复检工作,最后比较分析两组的凝血指标检测结果,例如:TT(凝血酶时间)、PT(凝血酶原时间)、Fbg(纤维蛋白原)以及AP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等,得出溶血标本组和脂血标本组第二次的复检结果和第一次的凝血指标的检测结果都有较为明显的偏差,这也说明脂血标本与溶血标本都会对凝血指标结果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两组差异都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凝血指标检测对患者的血液标本有着较为高的要求,要想使得检测的真实有效性提高,就要尽量减少患者血液从离开患者体内到检测的时间,更好地避免时间过长其血液标本形成了脂血标本与溶血标本,若是对血液标本检测的结果有疑问,就要再次进行复检工作。

猜你喜欢

凝血酶原凝血酶标本
不明原因肝损害的32例肝组织活检标本的29种微量元素测定
肝硬化患者凝血酶原时间及血小板检验的临床价值
巩义丁香花园唐墓出土器物介绍
COVID-19大便标本采集器的设计及应用
血清异常凝血酶原检测对原发性肝癌诊断的临床价值
卡前列素氨丁三醇对产后出血影响的临床效果
血栓、止血实验在肿瘤疾病中的运用效果
基于稀土离子介导石墨烯量子点荧光开关的凝血酶生物传感器
多肽自组装膜用于凝血酶的检测
羊血凝血酶制备条件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