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东部沿海经济带旅游业生态效率评价

2021-01-19

北方经贸 2021年2期
关键词:片区经济带旅游业

孙 潮

(湖南师范大学旅游学院,长沙410006)

一、引言

东部沿海经济带战略作为中国新一轮改革开放转型实施新区域开放开发战略,具有全球影响力,且沿线各省市旅游资源丰富,旅游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带动了国家经济的发展,受到政府和学术界的关注。地域差异性是旅游业的一大特征,揭示东南沿海经济带旅游产业生态效率的差异可为此区域内各地区制定适应本地区发展阶段的政策提供合理建议。因此,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与思考的基础上,现将以东部沿海经济带的12 个省、市、自治区为例,利用DEA 模型对2005-2015 年旅游产业生态效率进行测算与空间差异评价,希望可以为沿海经济带各地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制定提供可借鉴的参考。

二、研究方法和指标选取

(一)研究方法

数据包络分析(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简称DEA)由美国运筹学家 Charnes、Coopor 和 Rhodes 于1978 年提出,DEA 通过保持决策单元(DMU,DecisionMakingUnits)的输出或输入不变,借助数学规划和统计数据确定相对有效的生产前沿面,以此来评价它们的相对有效性。[1]假设将对n 个地区的旅游生态效率进行测度,每个地区(DMU)都有m 个投入变量和s 个产出变量,Xij表示第j 个地区的第i种投入的总量。Yij表示第j 个地区的第r 种产出的总量。这样投入变量表示为Xj=(x1j,x2j,…,xmj)T,产出变量表示为Yj=(y1j,y2j,…,ysj)T,得到C2R 模型。

式中,θ*=1,则认为第j 个地区的旅游生态效率是有效的。当θ*<1 时,则认为第j 个地区的旅游生态效率是无效的。[2]

(二)指标选取

生态效率这一概念的核心是以最少的资源投入和最小的环境代价,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这与DEA 方法对投入和产出指标的要求一致,将资源消耗与环境污染作为投入指标,将经济收入作为产出指标。因此,在兼顾样本数据的可得性和科学性的基础上,构建测度旅游产业生态效率的指标体系。

1.投入指标。选取的投入指标分为以下四类。第一,选取东部沿海经济带各地区旅游业的废水排放量、固体废弃物排放量和废气排放总量作为旅游环境污染指标。由于旅游业的发展依赖三大产业的支撑,具有较强的产业关联性,上述三个指标都没有单独核算的数据,因此,现将旅游收入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值作为旅游业废水、废物和废气排放量占总废水、废物和废气排放量的比值,来计算旅游业环境污染指标。[3]第二,选取旅游业能源消耗和建设用地面积、旅游业用水总量作为旅游资源消耗指标。第三,资本投入由旅游企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表征。第四,选取旅游产业从业人数作为劳动投入。

2.产出指标。旅游产业生态效率的产出指标需要体现旅游产品或服务所带来的经济价值。旅游总收入反映了地区旅游产业经济发展水平,这里采用旅游总收入表征旅游生态效率的产出指标。现以东部沿海经济带12 个省、市、自治区为研究地域单元,所有指标数据均来源于国家统计局以及各省、市、自治区统计年鉴,旅游业各部门终端收入数据来自各省市的旅游年鉴,并经计算整理构成2005-2015 年东部沿海经济带的面板数据样本(Panel Data),对于部分缺失数据,现选择用平均值或拟合值进行插补。另外,在分析旅游产业生态效率时,根据地理位置将整个东部经济带分为北区、中区和南区。北区包括辽宁、河北、天津、北京、山东。中部地区包括江苏、上海、浙江。南部片区包括福建、广东、广西、海南。

表1 旅游产业生态效率投入产出指标体系

三、东部沿海经济带旅游产业生态效率测度及分析

现根据上述指标体系,测算了2005-2015 年东部沿海经济带各省、市、自治区的旅游产业生态效率,结果见表2 所列。

整体来看,东部沿海经济带各省市旅游产业生态效率总体水平中等偏上,2005-2015 年间的生态效率平均值为0.62,但总体呈现下降趋势,处于旅游生态效率边际递减阶段,达到最佳旅游生态效率还有一定的距离。从时间上看,整体的旅游生态效率由2005 年的0.72 下降到2006 年的0.67,较小幅度上升之后,又下降至最低值2013 年的0.53,低于2005 年的水平,2015 年旅游生态效率值略有上升为0.56。这说明2005-2015 年东部沿海经济带的整体旅游生态效率是波动下降的,年际差异较明显,目前有较小的上升趋势。这表明东部沿海经济带旅游产业的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系统的协调性不够,旅游可持续发展水平有待提高。

表2 2005-2015 年东部沿海经济带12 个省市自治区旅游业生态效率

从区域层面来看,北部经济区(辽宁、河北、天津、北京、山东)、中部地区(江苏、上海、浙江)和南部片区(福建、广东、广西、海南)2005-2015 年间生态效率的均值分别为0.59、0.81、0.51。并且中部片区三个地区中旅游生态效率值在0.8 以上有上海、江苏,其中江苏最高达到了0.91。北部片区五个地区中只有辽宁省达到了0.8 以上,但是其余四个省市旅游生态效率比较均衡。而南部地区四个省中,最高值只有0.74,最低值却低至0.19,整体上比较环境效应较弱。可以看出经济带中部片区旅游生态效率平均水平要高于北部和南部地区,相比于北部,与南部片区差距更大。这表明经济带南部片区旅游业虽然取得了较好的发展,但还应注重旅游发展的环境效应,均衡旅游经济发展与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的关系。

从各省市层面来看,江苏、上海的旅游产业生态效率最高,旅游生态效率平均值为0.91 和0.84。目前可判断两省市旅游业发展由资源消耗型向生态文明型的转变。辽宁所示旅游产业生态效率值也较高,效率均值为0.83。福建省旅游产业生态效率排其后,效率均值为0.74。北京作为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和旅游中心,旅游生态效率亦不高,仅为0.56。以旅游业为招牌的海南省旅游生态效率值为东部沿海经济带最低,平均值仅为0.19,并且其近十年数据显示其正处于较为明显的规模报酬递减阶段,可能的原因在于海南接待游客量过大,而且相距东部沿海及北方主要客源地较远,远程交通多使用飞机,[4]造成的污染较严重,致使其旅游业生态发展效率水平较低。从各省市的变化情况看,2005-2015年,东部沿海经济带多省市的旅游生态效率呈下降趋势,总体上上升的是浙江、上海、天津和辽宁,其余八个省市均呈总体下降趋势。说明东部沿海经济带各省市旅游业发展的环境和资源消耗较大,旅游业投入和产出难以达到均衡。

四、结论与政策建议

在衡量区域旅游效率时引入旅游的环境效应,可以更科学地评价区域旅游发展水平。现运用DEA模型对东部沿海经济带12 个省、市自治区旅游产业生态效率进行测算和评价,主要研究结论如下:2005-2015 年的十年间,东部沿海经济带旅游产业生态效率均值处于0.53-0.72 之间,整体呈下降趋势,中间略有波动。从各地区来看,存在较为明显的地区差异,中部片区的旅游生态效率均值较高,在0.8 以上,优于北部和南部片区水平,相比而言南部片区的环境效应水平最低,在空间上总体呈现“中部聚强、北部均衡、南部较弱”的格局。

首先,增加资金投入。研究结果显示,东部沿海经济带各省、市、自治区中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的省市,如上海、江苏等,其旅游生态效率水平也相对较高。但是也会出现以北京为典型的地区,其经济发展水平较高而旅游生态效率值较低。这些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高,具有财政优势,应加大治理旅游业环境污染的管理力度与投入规模,推动旅游企业进行低碳改造与绿色升级,进一步将当地经济优势转化成生态优势。

其次,提倡绿色旅游。当前学者认为,东部沿海经济带绿色发展优势明显,这为当地培育绿色旅游提供了基础和保障。各省、市、自治区应大力引进创新技术,加快建设绿色景区、绿色交通及其他生态型旅游设施,同时向人们宣传绿色旅游理念,推动旅游消费者践行绿色餐饮,如倡导光盘行动、减少使用塑料制品。鼓励旅游者乘坐公共交通、新能源交通工具实现低碳出行。此外,各地区应主动挖掘自身的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森林氧吧、生态旅游等绿色旅游经济,同时注重对绿色资源的保护,防止游客过载对环境的破坏,促进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

再次,挖掘文化资源。学者们普遍认为文化是旅游业的灵魂,为旅游发展注入活力,文化创新是旅游业持续发展的驱动力。东部沿海经济带应充分挖掘合理利用现有文化资源,注重其文化、精神、研学的价值,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文化创新,丰富旅游文化产品和服务,增强旅游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增加旅游产业附加值,尤其要打造专属旅游形象和文化品牌,促进文旅融合,满足旅游消费者不断提高的文化审美层次和旅游消费需求,争取向低消耗高收益的可持续发展模式转变,推进旅游业转型升级。

最后,合作共赢。现阶段,推进全域旅游是我国的旅游发展战略,在此背景下,东部经济带各地区应秉持合作共赢的理念加强旅游合作,通过区域旅游资源互补,优化旅游资源配置,促进设施建设的系统性和规划布局的合理性,通过旅游产业链的延伸与整合,提高各地区间的合作紧密度。同时,建立旅游产业生态化考评机制,促使各地区协调其旅游产业经济效应和环境效应。[5]此外,建立健全旅游发展造成环境污染相关的法律、法规,严明奖惩,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手段管理相关旅游企业及工作人员。

猜你喜欢

片区经济带旅游业
云南出台20条措施,加快旅游业恢复
一条江的嬗变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之路
创新又贴心
官宣:临港新片区管理49条
上海自贸区新片区“新”在哪里,“特”在何处 ?
陕西呼应长江经济带
习近平论长江经济带发展的“五个关系”
我国旅游信息化与旅游业增长关系的动态计量研究
丝绸之路经济带媒体合作论坛联合宣言签署
蓝光TOP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