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媟体时代气象信息服务发展对策

2021-01-18张质信

农业灾害研究 2021年2期
关键词:发展对策新媒体

张质信

摘要 本文立足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优势,探讨如何使气象服务更好地适应新媒体发展大潮,通过优化和联动方式,开发覆盖范围广、即时性强、服务对象接受度高的便利化、智能化的信息产品,加强多部门合作,増强自身科研能力,建设规模化、高素质、复合型人才队伍,满足新时代人民群众对多样化气象信息的需求。

关键词 新媒体;气象信息服务;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P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305(2021)02-153-02

新媒体在传播方式、互动内容、受众范围、聚焦群体、产品成长空间多方面,具有传统媒体无可比拟的优势,其和气象信息服务相结合能够彰显气象新媒体在服务公众生活、助力产业发展中的作用,同时反映出社会公众对气象服务依赖度的提高。互联网技术的进步和智能手机的普及使得越来越多新媒体工具出现在公众视野,它们使人们获取信息更加简便,传播速度更快,已成为大众传媒新载体。目前大多数气象服务仍以传统媒体为主,但不乏适应新媒体平台的创新改变。就公众气象信息服务方式而言当前有广播电视、手机天气报、12121声讯电话、报纸和LED显示屏等渠道日常向公众提供天气信息。有关服务覆盖面方面,则面向交通出行、工农业生产和旅游服务多行业。但基本仍以天气预报信息为主,很显然在新媒体时代,人文关怀、趣味性、知识性才是信息内容应当注重拓展的方向。

1新媒体内涵

新媒体时代的关键变化,首先是传统模式中相对分离的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在新媒体统一范畴内的边界划定具有模糊性,这些传播方式相互交融联通。其次,传统大众传播模式受到挑战,以人际传播为基础,以个人为节点的个人门户模式成为重要的传播模式,依靠平台权力提供的社交关系支持更加紧密,传统媒体渠道权力削弱。再次,传播场景复杂化和个性化,新媒体平台打破时空限制,使得人们获取信息更加碎片化。最后,机器、数据、算法改变其传播手段和思维,以及人和内容、人与媒介的关系,传播方式从单向转变到双向。传统媒体传播方式是单向、线性、不可选择的,表现为在固定节点由信息编排者向受众传递有效信息,受众被动接受,而无相应信息反馈。而新媒体则是双向的,无论是传统的发布者,或是受众群体都可以成为新的发布者并且进行互动。微博、App、微信公众号等都可以成为信息的集散地,用户可自由表达观点,传播自我兴趣感知。但必须指出,此种传播方式会带来隐私泄露和内容良莠不齐的影响,这就要求平台管理者有更强的数据处理能力和危机应变意识。无线移动技术和智能手机的普及让新媒体也具备可移动特点,能够随时随地在网上看电视、听广播。随着5G时代的到来,移动性和高速度必将成为愈加彰显的优势。传播速度实时化技术的发展可使新媒体实现实时传播,不需复杂剪辑和后期排版,信息便可在全球范围内实现共享。新媒体在传播内容上更注重文字、图像、声音等多媒体化融合,此外就终端设备而言,智能手机可用于通话、发消息,还可上网、观看视频,实现了互联网、通信网、广播电视网等多种网络融合。

2新媒体时代气象服务面临的挑战

2.1传统气象信息服务瓶颈

个性化、定制化特点不明显的公众气象信息服务多为“循I”模式,以声讯电话和手机气象报为代表的服务产品拨打量和订阅量逐年下降。手机报内容乏味,宣传滞后,受制于特定字数和少图化,无法根据客户需要对气象信息进行深度解读和细致服务。据相关数据显示,乌鲁木齐市气象短信用户每年以696的速度减少。声讯咨询电话虽然内容丰富,服务升级和宣传,但其拨打量仍是根据季节和天气演变决定的。气象网站多是天气预报信息,天气信息编排版面和内容设计千篇一律,难以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和新媒体时代要求繁复多样的页面设计与趣味内容相去甚远。气象信息服务的质量和“专”字紧密相关,针对有个性化需求的用户,以精准的对标服务留住用户群是产品进行深加工的前提。区别于公众天气服务产品,专业性的气象服务须结合新的传媒手段聚焦时事热点,将气象知识和信息贯穿热点始终,调动大众兴趣,满足用户需求。反观当前的气象服务产品则明显存在不“专”的问题。此外,据相关机构统计信息显示,2018年我国公众气象服务收入占比为76.01%,气象科技服务占比119%,决策气象服务和专业气象服务分别占比8.97%6和4020,气象科技服务后劲不足。

2.2新媒体技术和业务结合度低

新媒体和大数据、4G(5G)、聯网技术相关,特别是智能手机终端使信息服务的内容和形式大为丰富,但目前的气象服务对新媒体技术的应用研究止于表面,甚至处于相对薄弱的境地。基于新媒体技术而研发的服务产品数量少,质量不高,有套模式之嫌。气象工作队伍里缺乏精通融媒体和大数据的人才,在实际业务中缺乏创新性,相较于目前巨大的气象服务市场需求,权威部门的表现略显不足,而市场上社会企业则表现相对活跃。比如研发天气服务App的北京墨迹风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其抓住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机会,在公平竞争的大环境下,瞄准气象服务相对滞后的缺口,催生新供给、释放新需求,站稳国内天气类AP第一的位置。

3新媒体时代气象服务发展策略

3.1研发智能化气象服务产品根据“德尔菲气象定律”可知,气象的投入和产出比为1:98,气象信息服务市场前景广阔,互联网+气象服务时代已经到来。可运用经营的灵活方式促进业务拓展,为客户提供个性化针对性强的优质服务,让其切实感受到气象服务能提升防灾避险的能力,服务信息要多元化,可紧密结合经济商业活动,推出空调指数、冰淇淋指数等和气象有关的经济指标指导生产经营。基于以上的指标和信息可研发专用App,App内提供有关气象灾害、实況、预警和对策建议的气象服务信息库,实现交互式的服务产品订阅、推送和查询,突破时空限制发布信息和获取信息。应用程序接口(API)是一些预先定义的接口,可提供系统服务,利用SOAP、Javascript等技术实现数据网站互联,可将气象信息共享给制定开发者使用,国内的新浪、百度和中国天气网均推出了天气API,不研发专用App,便可借用互联网的特性为用户带来灵活和友好的研发方案,为第三方使用气象信息提供基础。

3.2第三方平台端的应用

以微信公众号为例,常见的气象信息包括气象科普知识、预警预报、防灾减灾建议、饮食养生、气象谚语等。这些贴近生活的气象常识,可开阔受众的视野,提高受众对气象服务的认知。订阅公众号的受众,其潜意识内不仅需要日常推送预报,更需要人文关怀式的生活提醒。微信是较强的关系链媒介,转载在朋友圈里的信息可产生裂变式传播,并且鲜少有抵触情绪,潜移默化中便可实现气象信息服务。可以看到第三方平台传播的优势在于渠道便捷、信任度高,但劣势明显便是口口相传易“走偏”。这就需要气象工作人员保持科学性和权威性,抓准微信传播规律,编排好信息内容,筛选正确性高,积极性强的用户反馈作为典型示范加以宣传,引导信息推送和传播始终走在正路上。

3.3服务产品多元化

打造“小气象、大民生”的气象服务模式,气象专业性强,但是和民众生活息息相关,和诸多行业如交通、旅游、电力、环保等密切关联。服务产品既要形式多样,又要细致入微,比如開发观晚霞、冰雪活动等预报产品,以及本地最佳观赏花期等预报,为农民提供种植、灌溉、治虫、施肥等指导,这些都是深挖受众需求点,深耕气象服务。

3.4把握新媒体关键

首先,互动性作为新媒体的最大优势,气象部门要发挥其桥梁作用,在开放的平台传递气象信息的同时结合气象特点设置话题,发动受众参与讨论,实现良性沟通。其次,注重语言艺术。新媒体的信息内容最大特点是灵活的形式和生动的语言,亲民性强,用户黏性高。平铺直叙式的官方预报模板难以脱颖而出,信息发布之前需要推广人员对内容进行精心规划,对语态和形式加以包装,目的在于提升关注度,但不可过分俏皮而失去科学严谨性,要将官方的立场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传播出去,营造利于气象事业发展的和谐氛围。最后,注重联动性。利用新媒体进行信息发布不是闭门造车的独立行为,而是在整合信息的基础上进行再加工创造,需要工作人员和有关部门积极沟通,获取最新法律法规和政务信息和专业部门进行交流,将预报产品和分析以图解、在线访谈等多种形式加以发布,强化传播效果。

4结语

新媒体时代的气象信息服务要向精细化和多元化方向延伸,致力于让气象服务真正为人们的生活提供指导,通过科技将天气气象和生活生产相结合,为用户提供更为便捷的服务保障。

参考文献

[1]姜姗,新媒体时代气象信息服务途径延伸思考[J]农村实用科技信息,2020,49(1130-131

[2]蔡雨容,浅谈气象服务信息传播渠道的发展应用[J]科技传播,202016):7374,91

[3]董青.融媒体时代气象信息传播思考[J].科技传播,2018(8):173-174

责任编辑:黄艳飞

猜你喜欢

发展对策新媒体
福建省森林旅游市场现状与发展对策
基于太阳能光伏发电的LED照明系统研究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全媒体时代地市党报媒体融合的四个着力点
新招数化解新难题:新媒体环境下防止报道差错路径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