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非农业科技合作现状与对策思考

2021-01-18王锐张蕙杰陈天金张帅

农学学报 2021年8期
关键词:中非现状问题

王锐 张蕙杰 陈天金 张帅

摘要:中非农业科技合作是中非农业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推进中非农业科技合作有利于帮助非洲国家解决粮食危机、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以及提高发展中国家全球粮农治理话语权。本文立足于当前中非农业科技合作的战略机遇,围绕科研平台建设、项目合作、技术示范、人力资源培训等几个方面分析了中非农业科技合作现状,并指出在合作机制、推广深度、高新技术、可持续效力等方面存在的不足,由此提出创新中非农业科技合作机制、丰富合作模式、加强推广力度、拓展合作领域、提高科技含量、促进科技与产业相结合,以及推进人才培养与能力建设等对策建议。

关键词:中非;农业科技合作;现状;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F323;F34;S1文献标志码:A论文编号:cjas2020-0256

Status Quo and Countermeasures for China-Africa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operation

Wang Rui1, Zhang Huijie1, Chen Tianjin2, Zhang Shuai2

(1Agricultural Information Institute of CAAS, Beijing 100081, China; 2Department of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of CAAS, Beijing 100081, China)

Abstract: China-Africa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operation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China-Africa agricultural cooperation. Promoting China-Africa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operation will help African countries solve the food crisis, achieve sustainable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and improve the discourse power of developing countries in global food and agriculture governance. Based on the strategic opportunities of China-Africa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operation,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from the scientific research platform construction, project cooperation, technology demonstration and human resource training, and points out the shortcomings in cooperation mechanism, technology promotion depth, high-tech, sustainable effectiveness, etc. The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are as follows: Innovating the cooperation mechanism, enriching the cooperation mode, strengthening the technology promotion, expanding the cooperation field, improv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omoting the combinati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ith industry, as well as the personnel training and capacity building.

Keywords: China- Africa;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operation; Status quo; Problem; Countermeasures

0前言

中国和非洲有着浓厚的传统友谊和良好的合作关系。半个多世纪以来,中非政治关系密切,高层互访不断,人员往来频繁,经贸关系发展迅速,各领域的合作富有成效[1-2]。农业是大部分非洲国家的支柱产业,也是中非经贸合作的优先领域。非洲农业资源和水资源丰富,耕地、草场等人均占有量均高于中国,水稻、玉米、小麦、木薯和马铃薯等粮食作物种类繁多,棉花、花生、腰果、芝麻、咖啡和可可等经济作物在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但非洲农业生产水平普遍较低,农业科技研发水平整体不高、农业基础设施条件较差,贫困和饥饿问题十分严重。而中国在农业技术、资金、人才、经验、市场等方面具有较大优势,具备与非洲开展农业合作的基础与能力。

中国与非洲的农业合作始于20世纪50年代末[3],期间经历了3个重要的历史阶段[4]。一是2000年中非合作论坛成立之前,中国主要以向非洲提供援助的形式与其开展农业合作,合作大多集中在生产领域,合作形式单一,缺乏系统性和可持续性;二是中非合作论坛成立以后,中非农业合作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中方通过建农业技术示范中心、派驻技术专家、开展人力资源开发,以及与联合国粮农组织开展“粮食安全特别计划”框架内的南南合作等务实举措,推动中非农业合作走向深入[5];三是2013年习近平主席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为中非农业合作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6-7]。中国逐步加大对非农业援助与贸易投资力度,先后提出“十大合作计划”与新的“八大行动计划”,欢迎非洲国家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共建中非命运共同体,實现合作共赢。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离不开先进的农业技术,中非农业合作的快速发展对非洲的农业生产,特别是非洲农业科技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基于此,本研究从中非农业科技合作的实际情况出发,系统梳理中非农业科技合作的现状及问题,并提出对策建议,以推动中非农业合作深入快速发展。

1中非农业科技合作的重要意义

1.1有利于帮助非洲国家应对粮食危机,保障粮食安全

摆脱贫困、消除饥饿仍然是当前非洲面临的最为紧迫的问题[8]。目前,全球最贫穷的10个国家中有9个位于非洲,世界粮食不安全和营养不良的总人数约有8.2亿,其中30%以上在非洲,非洲47.5%的人口生活在日均消费1.25美元的贫困线之下。2020年以来,非洲又遭遇新冠肺炎疫情和严重的沙漠蝗虫等灾害,很多非洲国家,如肯尼亚、埃塞俄比亚、乌干达、索马里出现粮食减产、粮食供给链中断等现象,这对于原本就饱受饥饿的非洲人民来说更是雪上加霜。非洲粮食危机正在不断加剧,保障粮食安全的任务异常严峻。回顾过去,中国也曾经历温饱不足的困境,但中国人民积极依靠科技应对农业发展的各项挑战,并最终彻底解决温饱问题。目前,粮食产量已连续5年稳定在6.5亿t左右,人均粮食占有量达到474 kg。因此,借中国经验和技术助力非洲农业走出困局,是一条可行之路,也是一条明智之路。开展中非农业科技合作,向非洲国家传授发展粮食生产的成功经验,能够帮助其提高粮食自主生产能力和农业技术水平。对于非洲国家应对粮食危机,保障粮食安全都具有深远意义[9]。

1.2有利于助推非洲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

目前,非洲农业生产(种植业和畜牧业)仍以分散的小农户为主,其农业耕作方式简单粗放,从播种、锄草到收割基本上全部依靠人工或简单工具,几乎没有使用农业机械[10];同时,很多非洲农民是文盲或半文盲,科学文化素质较低,农业技术知识不足,在农作物生产过程中,普遍缺乏从事农业生产的基本知识和技能[11]。在农业投入、单产、产量和市场准入方面整体水平低下。这是非洲农业停滞不前、生产率低下的重要原因,也是制约非洲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最为重要的因素。当前,中国的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已突破60%,在作物种植、畜牧兽医、水产、农业机械等领域成果丰硕,同时还掌握着一批重大核心技术。农业科技的发展,不僅解决了13亿人的温饱问题,还使百姓的餐桌得到了极大丰富,有力地支撑了社会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中国的农业科技成果和经验,能够为非洲各个国家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提供丰富多样的科技支撑和技术保障。20世纪70年代,中非建立起科技合作关系;2009年11月“中非科技伙伴计划”的启动,更是开辟建立了中国与非洲国家的新型科技伙伴关系。中非农业科技合作的开展,不仅有助于推动中国与非洲各国深入开展农业品种、技术和装备联合攻关,创新应用模式,促进农业发展提质增效、转型升级;更能帮助非洲国家减贫脱贫和提高自主发展能力,对于推动非洲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2]。

1.3有利于提高发展中国家全球粮农治理话语权

全球粮农治理话语权以实现粮食安全和发展利益为目标,以国家的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中国和非洲等广大发展中国家虽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贡献者,但在现行粮食安全治理体系下,这些国家的利益诉求还很难得到体现。目前,中国正处在由大向强发展的重要阶段,在夯实“硬实力”的同时正在逐步提升以粮农组织话语权为代表的“软实力”,如通过发起国际会议、加大农业对外投资和对外援助、参与国际规则制定等多种形式,积极参与全球粮食安全治理;作为全球粮食最不安全地区的政府间组织,非盟也在积极推动全球粮食安全治理,并分别于2003年和2015年制定了《非洲农业综合发展计划》和《2063年议程》,将提高农业生产率、促进粮食本土化生产、发展现代农业和保障粮食安全作为主要方向,提出了完全消除饥饿和食物短缺的发展目标。尽管如此,中国和非洲国家目前在参与全球粮农治理、提升国际话语权方面仍面临着许多困难与挑战。一是中国和非洲国家缺乏制定国际规则的经验,在全球粮农治理中尚未构建起自己的话语体系。二是发达国家已建立起话语体系,正主导着国际规则的制定和运用,在国际体系和全球治理中的领导地位难以动摇。这就需要中国和非洲国家在参与全球粮农治理中把握机遇,在实践创新中提升话语权。中非国家在共建“一带一路”农业合作中加强科技创新,提升自身竞争力,努力建立牢固的经贸合作纽带,建设休戚与共的中非命运共同体,这是提升发展中国家全球粮农治理话语权的关键[13]。

2中非农业科技合作现状及问题

2.1中非农业科技合作现状

随着中非合作论坛机制的不断深化,中非农业部门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开展了大量的务实合作,在机制建设、贸易投资、人文交流、科技培训等重点领域取得了积极进展。合作方式也从开始以援助为主的单一形式,逐渐发展为援助与投资、贸易相互协调的局面[14]。截至目前,中国与21个非洲国家签署了农渔业合作谅解备忘录或议定书,与多个国家建立了双边农业联委会或工作组机制;为促进中非农业贸易发展,中国对非洲输华产品给予了关税优惠政策,其中,非洲33个最不发达国家97%的输华产品享受零关税。中非农产品贸易额也由2000年的6.5亿美元增长到2018年的69.2亿美元,年均增长14%;中国对非投资不断增加,截至2018年年底,中国企业在非洲投资存量约150亿元人民币,500万元人民币以上的农业投资项目有115个,遍布非洲2/3以上国家。

作为中非农业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中非科技合作使非洲国家增强了对粮食安全、农民增收、产业链建设等突出问题的应对能力[15]。自2009年启动“中非科技伙伴计划”以来,中非农业科技合作不断发展和进步。目前,中方与非洲14个国家在科技领域签署了政府间科技合作协定,与部分国家建立了政府间科技合作联委会机制;与12个非洲国家的农业科研机构进行合作,在19个非洲国家援建了20个农业技术示范中心,开展了300多项农业技术试验示范活动,集中展示了中国先进农业技术,搭建了多双边技术合作平台,累计在非洲各国试种作物品种300个左右,传授实用技术约500项,使100万非洲农户受益;向37个非洲国家派遣农业技术、职业教育、高级顾问等71个援外专家组,共计724人次,传授农事管理经验,指导当地农民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在10个非洲国家实施农业南南合作项目;每年培训非洲农业官员、技术员、农民、学生近万人次。2018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期间,中非双方在原有技术合作基础上,进一步决定在植物疾病检测与识别、病虫害分析、种子检测认证等方面开展专家交流,以更好地促进双方开展先进农业科技合作。中非农业科技合作已呈现出多领域发展、科技研发与技术推广并重的局面,主要总结为以下几点。

一是重视农业实用技术和适用技术的示范和推广[16]。非洲农业生产资料匮乏、基础设施薄弱,简单实用的援助技术更能发挥大作用[17]。中方在为非洲开展农业技术援助时,十分注重技术的实用性与适用性[9],选取适合当地实际的农业技术进行推广,如中国农业技术专家为埃塞俄比亚维利索地区的农民传授简易农机具制作、水稻抛秧、蔬菜种植等技术,深受当地农户欢迎。同时,中方专家帮助非洲农民选择与当地资源匹配的农作物品种,或利用当地种质资源培育适应当地生产条件的高产品种,取得了良好效果,使非洲以小农户为主体的贫困人口农业生产水平得以大幅提升。以玉米和稻米为例,中方指导贝宁、坦桑尼亚等国家开展玉米种植技术推广,玉米产量较当地平均产量提高200%~400%;在马达加斯加、肯尼亚、尼日利亚等国家开展常规水稻品种推广,其产量较当地品种提高100%~ 140%。

二是側重搭建农业科技合作平台,开展联合研究。围绕中非双方农业产业发展需求和农业发展中的关键技术问题,中非双方搭建了多层次、多领域的农业科技合作平台,并开展联合研发和成果转化等活动。中非双方在肯尼亚合作设立了“中-非联合研究中心”,在生物多样性保护、现代农业应用与示范、荒漠化防治、生态环境等方面开展了互惠合作,该中心已成为中国与肯尼亚及东非地区开展科技合作的重要平台。中方与莫桑比克腰果研究院、科特迪瓦国家农业研究中心、尼日利亚油棕研究所、科摩罗农业科学院和刚果(布)科技创新研究中心等机构签署了联合研究协议;与刚果(布)共同建立了农业试验站、与尼日利亚建立了现代农业示范基地,与赞比亚建立了农业高科技技术示范园,与肯尼亚艾格顿大学建设了中肯作物分子生物学联合实验室,与贝宁国家农科院共建了中贝玉米技术联合研究中心等。合作涉及旱作农业、蔬菜生产、农机推广、小麦、玉米、水稻生产,畜牧养殖、动物疫病防控以及热带作物新品种选育和栽培技术等领域。

三是强调能力建设,培养非洲农业人才队伍。多年来,中方向非洲国家启动了多层次的农业人才培养计划,在中非国家多双边政府合作机制下,主要依托中国政府的援外培训项目,开展对非农业领域的学历教育、短期来华研修班和海外技术培训班[18]。为非洲学生提供来华留学的机会,并给予其奖学金和项目资助[19]。其中,国家留学基金委为非洲留学生提供“中国政府奖学金”;部分高校和农业科研机构招收来自非洲的硕士和博士,学科涵盖农业各领域,并为其提供奖学金;科技部开展“杰出青年科学家来华工作计划”,接收非洲优秀青年科学家来华访问交流;中国科学院与世界科学院联合开展“院长奖学金”项目,每年招收含非洲学员在内的海外留学生到中国科学院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攻读博士学位;“中非科技伙伴计划”中为非洲科研人员设立了“来华博士后研究”项目,每年接收35名非洲科研人员来华开展为期一年的博士后研究交流。同时,还采取将非洲学员“请进来”和中方专家“走出去”相结合的方式,为非洲国家开展农业培训,促进非洲的农业人才队伍建设。培训对象包括非洲农业部门管理人员、农技人员及农户,培训主题涉及农业发展规划、作物种植、畜牧养殖、水产养殖、热带农业技术等各个领域。

2.2中非农业科技合作中存在的问题

中非科技伙伴计划提出以来,中非科技合作开创了新局面,取得了一定进展,但在合作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

2.2.1对非农业科技合作机制不够完善中非农业科技合作全局谋划和总体部署不足。从国家层面来讲,还没有对非农业科技的统一规划,国内也没有开展援非农业科技合作的软科学研究,在重点合作国家和重点项目方面的总体思路还不够清晰明确。援非农业项目是基于政治外交需要出发,并从推动落实中国农业“走出去”战略双重角度考虑实施的,但政治外交需要仍然是目前实施援非农业项目的先决因素。这就使得一些援非农业项目在受援国及援建地点的选择上更多地侧重于外交工作需要,与对非农业科技合作总体谋划结合不够紧密;某些援非农业示范项目的设计和布局未能与对非农业科技合作以及中国农业对外战略大局相结合。

2.2.2对非洲国情、传统文化了解不足,示范推广难度加大非洲国家幅员辽阔,国家众多,其国情与传统文化等背景各异,各国对科技合作的需求也不尽相同。由于缺乏对非洲传统文化和国情的深入了解,中方人员在非洲国家开展农业合作时常将中国经验套用到非洲国家中,导致某些实用技术很难得到顺利推广[18,20]。例如,中国农业技术专家在埃塞俄比亚哈瓦沙地区推广红薯种植技术,虽然红薯产量很高,但因当地人认为男性吃红薯会影响性功能,故很少有农户愿意种植。又如,杂交水稻虽产量高,但其制种成本和种植成本均较高,某些非洲农民虽学会了技术却无力负担高额成本;杂交水稻的田间管理较为复杂,掌握起来难度较大,非洲农技人员在中国接受培训回到本国后,常因当地农民文化水平低学不会技术而面临技术推广难的问题。

2.2.3援非农业高新技术输出滞后走出去的农业技术“科技”含量偏低。国内信息通讯技术和航天等方面的优势技术尚未与对非农业合作相结合。华为、中兴等信息通讯企业虽在非洲多国有分支机构,具有开展农业科技合作的优势和便利条件,但至今为止,还尚未在非洲国家开展任何农业科技合作项目;中国无人机技术全球领先,占有70%的商用无人机市场,在非洲广阔的农业领域中亦缺乏一席之地;当前中国在对非农业科技大数据挖掘与应用、科技促进非洲农业转型升级、应对旱涝等极端天气以及农业生产加工、仓储、物流等生产链应用方面,也还存在较多空白。

2.2.4中非科技合作可持续效力不够一些国有企业如中国农垦集团等开发和运营非洲大型农场,仅侧重于为生产环节提供技术支持与合作,虽能够帮助非洲国家提高主要粮食作物产量,却无法解决非洲农业生产所面临的品种老化、农产品加工等问题,影响了技术援助和技术合作的可持续效力;此外,某些援非农业技术示范中心进入商业运营期后,中国政府不再为其提供经费资助,在后续实施技术合作时这些援非农业技术示范中心常会出现缺少经费支持、科研人员积极性不高等问题,极大阻碍了农业技术示范中心的可持续运营,以及技术示范、人员培训等科技合作的正常开展[21-23];中方为非洲提供的人力资源培训,虽能够取得较好效果,但项目结束后,多在技术服务与人脉联络方面缺少后续跟踪,很难对当地及双方产生持续影响。

3进一步推动中非农业科技合作的对策建议

3.1创新中非农业科技合作机制

创新中非农业科技合作机制,共同应对全球性重大农业问题。当前全球农业仍面临气候变化和自然灾害加剧、跨境农业有害生物频发、水土资源退化、饥饿与营养不良人口巨大和贫困等诸多挑战。这些挑戰相互关联,要想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国家层面上的综合政策,更需要全球层面上的协调和合作。因此,在继续推进“中非科技伙伴计划”基础上,应积极支持非洲国家实施非洲科技创新2024战略和“非洲农业综合发展计划”,充分利用援非农业技术示范中心、援非农业专家、境内外培训等资源,加强交流与合作,增强共同应对全球性重大农业问题的能力。

3.2丰富中非农业科技合作模式

加强中非政府间的磋商和探讨,召开“中非农业技术转移大会”,研究和制定有利于技术转移转化的优惠政策,对投身农业生产的企业进行政府补贴或关税减免;鼓励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提升中国农业技术转移成效,有效加快非洲农业发展进程[18];举办高层论坛、研讨会、专题技术对接洽谈会等各类国际科技合作交流活动,培育中非农业科技合作品牌;发挥中方科技优势,探索中非联合成立农业科技创新联盟。同时,在已有援非农业示范中心和产业合作的基础上,探索建立“技术示范+人才培养+装备输出+产品销售”的对非农业合作有效模式,形成良好示范效应。

3.3加强中非农业科技与推广合作力度,拓展合作领域

加强合作力度,由中非各国领军农业科教机构牵头建立中非绿色农业发展研究中心,共建联合实验室、网络实验室、农业试验站、技术试验示范基地、技术促进中心和科技示范园区等;加强不同领域的科技合作,加强中非各类农产品主产国的专项科技合作,深化中非跨境动植物疫病联防联控合作,启动建设非洲农业数据库,建设农业技术推广与市场信息服务系统;积极推进中非农业企业及社会组织间的合作,联合开展农业研究、技术交流和技术推广等活动;完善中非农业科技推广服务,推动成立中非农业技术转移中心;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启动农产品全程可追溯系统建设,推广检验检测方法,促进标准的制定、对接、互建、互认;推动农产品加工和工业发展,建设农产品加工示范园区。

3.4提高对非农业合作的科技含量

充分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与农业生产相结合的有利优势,加强在卫星技术、无人机、信息通讯、先进技术装备等领域的对非农业科技合作。考虑到非洲国家农业科技水平发展的差异性,应因地制宜、因国施策,重点加强对南非、尼日利亚、肯尼亚等条件较好国家的农业科技领域合作,加强与加纳、塞拉利昂等国在无人机、生物质能源等方面的合作,打造一批“叫得响”、影响大的农业科技合作旗舰项目,提升科技在对非农业发展中的作用。

3.5延伸产业链条,促进科技与产业相结合

农业科技必须通过产业转化为生产力,才能真正服务于非洲农业发展。而延伸产业链条,能够促进合作项目的可持续发展。在中非农业现代化合作计划下,应进一步完善相关扶持政策,鼓励中国优质农业机械装备企业、化肥等农资生产企业以及生物质能源、信息通讯等高技术企业走进非洲进行投资,支持企业牵头实施重大项目,促进科研与投资、科技与产业的相互结合,并全面构建和延伸中非农业合作产业链条,加快科技创新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24-25]。

3.6深入推进中非农业科技人才培养和能力建设合作

依托中方农业科技专家和技术优势,继续为非洲培养各类农业人才,推动非洲早日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加大科技人才培训力度,如通过高校教育援外项目对非洲科技人员进行培训,建立与非盟教育部门科技人才的培训机制,加强非盟科技教材编制、课程开发和设置等,不断增强非洲科技人才能力;加大非洲科技精英的引育力度,如引进非洲科技顶尖人才,设立非洲人才计划专项;培育非洲青年科技人才,设立非洲科技人才专项基金等,扩大来华高层次科技人才规模。同时,促进中非科技人才的双向流动,特别是青年科学家交流,不断深化中非科技工作者项目合作,推动中非科技人才更好发展。积极谋划与比利时烈日大学、联合国粮农组织开展博士生培养三方合作。充分发挥三方优势,为非洲和中国培养农业科技后备人才,就中非共同感兴趣的科技领域举办农业技术培训班,提升非洲国家的农业科技水平。加强能力建设与知识分享,采取理论授课和实地调研相结合的方式,加强对非洲农技人员、官员及农民等各层次人员的能力建设。共建农业技术交流培训示范基地、人才培训中心和农业技术转移中心。支持共享科教机构现有的培训资源。

4讨论

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严重冲击着各国经济发展。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国际形势,中国政府在早期果断控制疫情的情况下,确定了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中国经济迎来正向增长,并成功签订RCEP和中欧投资贸易协定。然而,对于非洲国家来说,疫情却使其进入了更加危急的发展困境,面临着更为严峻的挑战和后期艰难的经济复苏。展望未来,在这些大的背景之下,中非农业科技合作该如何定位和发展?笔者在长期从事中非农业科技合作的业务管理、平台搭建与信息服务等工作的基础上,通过查阅大量相关文献,咨询国内外行业专家,对中非农业科技合作的现状与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以期为中非农业科技合作的科学决策、项目策划、投资兴建和市场运维等提供有益参考。

需要提出的是,新形势之下的双循环发展新格局,要求我们进一步深化农产品进出口多元化布局,而中非农业科技合作更应服务于这一新布局,以推动双方互利共赢和经济增长。一方面促进双边贸易中以科技为支撑的农产品稳定供给,另一方面生产高科技含量、高品质农产品来促进农业产业经济贡献份额的快速增长,这方面研究有待后续深入探讨。

参考文献

[1]韩长赋.推动中非农业合作再上新台阶[J].农村工作通讯,2018(17):5-7.

[2]李安山.中非合作论坛二十周年:历程、成就与思考[J].当代世界,2020(10):17-23.

[3]叶前林,翟亚超,何维达.中非农业合作的历史发展特征、经验及挑战[J].国际贸易,2019(10):11-18.

[4]唐丽霞,赵文杰,李小云.中非合作论坛框架下中非农业合作的新发展与新挑战[J].西亚非洲,2020(5):3-20.

[5]徐继峰.在中非合作框架下加强中非农业合作[J].国际经济合作,2015(4):16-19.

[6]刘乃郗,韩一军.“一带一路”农业合作发展的意义与前景[J].中国战略,2017(10):82-85.

[7]游雯,刘倩,王金辉.依托热作优势资源,搭建中非农业合作之路[J].紫光阁,2018(10):66-67.

[8]张捷,周大启,任万鹏.中非农业合作现状与建议[J].中国国情国力,2015(1):71-73.

[9]朱增勇,陈加齐,李思经.中非农业科技合作的可持续性研究[J].世界农业,2018(9):11-15.

[10]胡必亮,马悦.非洲粮食安全与中非农业合作商机研究[J].中州学刊,2017(9):47-53.

[11]张希颖,彭苗.“一带一路”战略下加速推进中非农业合作[J].对外经贸实务,2016(5):27-29.

[12]王涛.论中非科技合作关系的发展历程及特点[J].国际展望, 2011(2):113-126.

[13]金三林,孙小龙.加快角色转变,积极参与全球粮食安全治理[J].世界农业,2019(3):12-17.

[14]胡魁,扶玉枝.农业“走出去”背景下中非农业合作前景分析[J].新疆农垦经济,2014(11):13-19.

[15]张利利.中非合作论坛机制下的农业合作:历史、成效与展望[J].新疆农垦经济,2020(2):28-32.

[16]陆继霞,唐丽霞.发挥农技专家优势助力中非农业合作[J].农产品市场周刊,2016(9):62-63.

[17]叶前林,翟亚超,刘海玉.“一带一路”倡议引领下,中非农业合作的困境与出路[J].对外经贸实务,2019(10):82-85.

[18]耿建忠,王先忠,毛世平.中非農业技术转移的生成机理与模式创新研究[A].北京大学非洲研究中心.中国非洲研究评论·北京论坛专辑(2017)总第七辑[C].北京大学非洲研究中心,2018: 12.

[19]徐国庆.中国对非援助再析[J].晋阳学刊,2020(1):71-83

[20]高贵现.中非农业合作的模式、绩效和对策研究[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14.

[21]高贵现,朱月季,周德翼.中非农业合作的困境、地位和出路[J].中国软科学,2014(1):36-42.

[22]秦路,楼一平.援非农业技术示范中心:成效、问题和政策建议[J].国际经济合作,2016(8):49-54.

[23]Mohammed R D, Tharcisse G- b. Revival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vity in Africa: Hoping for Better[J].Food Security, 2017(3):1-11.

[24]李岩,杨颖红,刘晖.新冠疫情背景下中非农业合作的思考[J].农业经济,2020(10):128-129.

[25]张雪,王金辉,游雯,等.中非热带农业科技合作现状与展望——以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为例[J].热带农业工程,2015(5):44-47.

猜你喜欢

中非现状问题
非洲大陆自贸区建设与中非合作
新的一年中非关系昂首向前
中非合作迈入新时代
以“八大行动”谱写合作新篇章
职业高中语文学科学习现状及对策研究
语文课堂写字指导的现状及应对策略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技术的现状与发展分析
我国建筑安装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构建与实施的措施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