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元育人 五彩生辉

2021-01-17申宗贤

红豆教育 2021年25期
关键词:文化理解

申宗贤

【摘要】中国陶文化历史源远流长,勤劳、智慧的华夏先民创造了许多优秀的陶艺作品,在人类艺术的宝库中熠熠生辉。利用陶泥独有的可塑性特点,指导学生开展陶艺活动,对于传承民族文化,激发学生创造才能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本文结合宜兴紫砂陶文化资源,根据新课程理念,以微型紫砂花盆教学为例,引导学生探究发现其中所蕴含的诸多人文科学知识,乐于尝试体验,敢于个性化表现,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紫砂花盆;文化理解;创意实践

地域文化博大多彩,为学校提供了丰富的课程资源。传承和发展地域文化也是学校构建特色课程必然选择,也是学校教育肩负的历史使命和职责。

据考古发现,宜兴有着七千多年的制陶历史。经历代能工巧匠的不断传承发展,名品佳作,层出不穷,享誉中外。其中,尤以紫砂最负盛名。其独有的原矿“紫、红、黄、青、绿”等五色紫砂泥料和拍打泥片成型的传统制壶工艺,在陶瓷业中独树一帜,具有不可替代性。自明朝起,就有許多文人墨客和陶艺师联袂设计制作陶艺作品,融入了“书法、诗词、绘画、印章”等诸多文化因子,使紫砂作品独具人文气息,体现了鲜明的民族特点、地域特点和文化特点,迥然不同于国内外其它陶瓷。在学校陶艺特色课程建设中,充分挖掘紫砂文化资源,不局限于制陶技能的教学,而是以陶为媒,汲取“陶土五色”之文化意蕴,在教学活动中,运用跨学科整合的方式,有效利用多元教学信息点,着眼于培育学生核心素养,促进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校本化落实到位。

陶瓷艺术蕴含的人文信息相当丰富,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经典代表之一。在课程实践中,我们应该把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现实情景,创造性的继承和发展。

在现行的苏教版小学美术教材中,《土与火的艺术》、《壶和罐》等教学内容,展现了中华悠久的制陶史和灿烂的陶文化。在美术学科教学中,引导学生在了解中华悠久陶文化历史的基础上,进一步感受家乡独有的紫砂文化,并从“人文、历史、社会、科学”等多视角切入,给学生更丰富的体验、创造,形成生动活泼的课堂形态,能更好的培养学生文化理解能力和创意实践能力。

紫砂花盆在宜兴陶瓷艺术作品中具有代表性。在明朝就开始陆续出口到欧洲,延续至今,品种繁多。在二十世纪70年代,国际流行“迷你微型盆”,徐汉棠等大师设计制作了一批微型紫砂盆,风靡海内。由于其材质素雅质朴,造型美观,加之集诗、书画、印于一体的装饰美化,充满人文气息,备受人们青睐。其中所融合的“知识性、生活性、装饰性”等诸多育人素材,非常适合小学生进行陶艺实践活动。

本课的教学设计,是学生学习《土与火的艺术》这课,在欣赏新石器时期的舞蹈纹彩陶盆,了解了盆的起源和作用的基础上,再通过视频播放汉朝张骞开辟丝绸之路,并从西域带回盆栽石榴的历史故事和欣赏初唐太子李贤墓中“仕女捧盆景”的壁画,使学生认识了数千年来盆的发展演变,结合宜兴地域文化资源,引出紫砂花盆,了解其发展历史和现状。使学生感知紫砂花盆承载了丰富的历史人文知识,也增进了学生热爱家乡紫砂文化的思想情感。

在欣赏紫砂花盆造型和结构中,引导学生探究发现独特的泥原料和结构特征,了解到植物自然生长和紫砂陶的透气性、盆的结构有着密切的关联;通过植物盆景的对比欣赏,发现高盆适合种植兰叶,能更好的展现兰叶的飘逸,矮盆则体现出了青松的挺拔,感受紫砂花盆的方圆造型和所种植物是相得益彰的美。在欣赏青松盆景的过程中,一起诵读“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这首陈毅元帅的《青松》诗句,更使学生感受到了老一辈革命家高尚的情操和中华民族刚劲不屈的精神,提升了学生的文化理解力。

通过欣赏图片和触摸观赏微型花盆实物,引导学生探究发现,盆底的大小、形状和泥片的长短、宽窄的变化的关联,影响着盆的外形的变化。鼓励学生初步尝试制作,在制作中提出自己遇到的困难,比如“如何围片成型”、“泥片怎么镶接牢固”等等,教师再通过视频示范制作要点,给学生以更真切的感受,并在巡视辅导中,指导学生在抓住微型紫砂花盆基本结构的基础上,能大胆的个性化表现花盆的底片,不拘泥于传统的“方圆”底片,敢于尝试制作不规则、异形的花盆底片。然后通过围片制作出丰富的花盆造型,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美术表现力。

在学生初步完成作品的基础上,再出示花盆装饰的图片,认识传统花盆中“有泥绘、彩绘、贴花和陶刻”等装饰形式和“花鸟、山水、人物、诗句”等装饰内容,教师引导学生围绕“装饰内容”展开讨论分析,从而发现对紫砂盆的装饰不单是丰富了紫砂花盆的艺术美感,也体现了人们对生活美的更高追求。并乐于尝试用粘贴泥点、泥条和刻画的方法装饰初步完成的作品,制作的微型紫砂花盆更具个性特点。最后出示“竹节盆、树桩盆、蝴蝶盆”等等象形微型花盆作为本课的拓展,认识紫砂艺人从大自然中景物中创作出变化丰富的花盆造型。进一步延伸了学生的美术视野,激发了潜在的创意实践能力。

实践证明,陶艺与科学、文化、经济、历史等密切相关,学生通过陶艺观赏与制作,形象地接受科学、文化、历史、经济的学习,可以拓宽视野,增长见识。在教学中创设丰富的情景,引导学生在探究和体验的过程中,使他们感知更多的人文熏陶,并且不断生发自我独特创意,而不再是一般美术知识和技能的获取,学生的全面素质必然获得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何宇宁《浅析小学美术教育中陶艺课程的重要性》,《中小学教育》2016年9月第255期.

猜你喜欢

文化理解
培养学生“文化理解”素养:为何与如何
美术学科核心素养下的课堂教学
英语学科文化意识培养的策略
逻辑分析能力在翻译中的作用与培养
论高中美术鉴赏中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课堂实践
文化理解:《说“屏”》中蕴含的中华传统文化
关注核心素养 让音乐学习有效生成
电影《撞车》里的跨文化因素解读
从“技术理性”到“文化理解”:当代音乐教学范式的转向
浅谈初中英语词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