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故事在世界文学中的传播阐释及启示研究

2021-01-17王馨艺孙宜学

新闻爱好者 2021年12期
关键词:世界文学中国故事

王馨艺 孙宜学

【摘要】文学是国家的使者,文学无国界也最容易被不同文明所接受,中国有着5000多年的文明史,通过文学讲好中国故事,传递好中国声音,向世界展示一个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十分迫切也十分重要。

【关键词】中国故事;世界文学;传播阐释;启示研究

随着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世界各国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在国际合作交往中,把中国故事融入文学作品,通过文学这一无国界的媒介,可以让世界人民更好地了解中国历史文化,了解中国发展成就,了解中国积极参与全球事务、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不懈努力,为中国发展营造有利的国际舆论氛围和良好的发展环境。

一、中国故事在世界文学中传播阐释现状分析

历史上,中西方文学的交流互鉴为中国故事在西方的传播积累了深厚基础。比如,《史记》中就有“西域”“南海”等列传,这是中国正史中最早记录中外交往的文学典籍。

一是通过国外旅行者、传教士传播中国故事。宋元时期,中西方文化交流频繁,欧洲出现了专门研究中国文化的东方学和汉学,来自意大利的著名旅行家马可·波罗,在中国游历17年,其狱友鲁斯蒂谦根据他口述写下的《马可·波罗游记》,激起了欧洲人对东方的强烈向往。正是在这个时期,中国的造纸术、火药、指南针、印刷术等四大发明开始传入欧洲,为欧洲乃至世界加快文明化进程发挥了巨大推动作用。元帝国作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建立了横跨欧亚的大帝国,中原地区与中亚、西亚、欧洲连成一片,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一些文学故事也开始不断传入西方。明清时期,世界历史进入了大航海时代,经由航海家、商人、传教士、外交官的笔述、口传,中国再一次进入欧洲人的视野,再一次引起了世界的注意。到了18世纪,戏剧《赵氏孤儿》传入欧洲,对西方戏剧的唱腔、程式产生了影响。美国著名诗人庞德深受中华文化影响,他翻译了《论语》《大学》等多部中国文学经典之后,受中国古典文化影响,改革英文诗的传统句法,开创了英美现代意象诗歌流派。

二是通过汉学家或华裔作家传播中国故事。1958年,荷兰汉学家高罗佩和妻子水世芳在度假时,想到自己曾经购买的一架明代中国漆屏风,创作出小说《四漆屏》,开启了后来创作《狄仁杰断案全集》系列小说的序幕。全书一经问世,就在欧美国家引起巨大轰动,在成为畅销书的同时也为众多欧美人士了解中国文化提供了样板参考。美国著名法学专家贝林教授研究中国法制发展史,就是从《狄仁杰断案全集》小说入手的。美国华裔作家汤亭亭创作的小说《女勇士》,通过天马行空的虚构,呈现出生活在艰难创业华人圈中的小女孩的童年生活及她周围女性的现实生活[1]。作品将华人在美国受到的歧视、压抑、贫困、不安定表现得淋漓尽致,同时把中国特有的一些奇人异事、仙风道骨、自由战斗的女英雄花木兰的故事融于一炉,在美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三是中国文学作品被翻译成外国语言之后在国际上传播。随着刘震云、莫言等一批中国小说家的作品陆续在国外获奖,他们的作品开始在国外传播,也在国外兴起了“中国文学热”。

四是影视化转化传播中国故事。影视的对外输出是推动中国故事在世界文学中征引阐释最有效的方式之一,比如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西游记》《三国演义》等四大名著在海外热播,由孙俪主演的电视剧《甄嬛传》2015年3月在美国Netflix付费播出,成为第一部在美国主流电视台播出的中国电视剧,创造了美国引进中国电视剧播出的收视纪录。电视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先后在马来西亚、韩国、日本、新加坡和美国的亚美卫视播出,该剧将北宋时期的政治、经济、生活和礼仪制度进行了系统的阐释,台词、服装、道具考究,在国外掀起了了解宋朝儒雅文化、焚香插画烹茶的风潮。

二、中国故事在世界文学中传播阐释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专业翻译人才不足。制约中国故事在世界文学中征引阐释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译不出来”,翻译已经成为中国故事“走出去”的最大直接障碍。从整体上看,外國文学作品“引进来”容易得多,国内专门从事外国文学作品翻译的人才也很多。但是中国故事、中国文学作品“走出去”却困难重重。二是缺乏对海外受众欣赏能力和阅读习惯的分析。中国文学作者的创作一直根植中国、面向中国,最具中国特点,有些作家的作品甚至习惯用带有乡土气息的语言风格讲述发生在中国大地上最生动的故事。文学作品创作本身并没有考虑译介和海外传播问题,所以在创作中用了很多具有中国特色的土语,展示了很多独具特色的乡风民俗,要想读懂这些故事,理解这些故事背后的含义,就必须对中国文化有一定的了解,这在无形中也增加了作品翻译的难度。因为文化现象不对等甚至空缺的情况客观存在,翻译过程中,对作品中的乡土气息、地方文化元素不易实现功能对等、效果相似的翻译,无法完全还原原文的意境和风格,必然造成文化内容的缺失,也就降低了作品本身的文学性和艺术性,海外传播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三是国外汉学家曲解中国文化。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首先需要构建沟通的桥梁,而海外的汉学家就是重要的纽带[2]。因为他们了解海外受众的阅读习惯、阅读兴趣和阅读需求,了解文学作品海外传播的特点,中国故事在世界文学中的传播阐释如果有汉学家的参与一定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然而,长期以来,国外汉学家对中国文化了解不深不透,甚至曲解、误解中国,妖魔化中国,片面认为中国还是“一穷二白”。尤其是意识形态分歧,导致国外的一些媒体从来不正面宣传报道中国,在他们的认知中,中国的形象没有发生任何的变化,进而导致他们不愿意接触或者翻译中国作家的作品。四是片面追求传播速度。有些时候我们急于向世界展示中国发展取得的成就,急于向世界解释中国制度、中国道路,急于早日获得世界的认可与尊重。所以我们在推动中国故事传播阐释的过程中,有时过于追求输出,缺少对质量的把控,急于把我们想说的说出来,没有把他们想听的讲出去,这就导致了传播不能与需求相匹配。有时我们在中国故事对外输出中还有意无意掺入一些政治领域或制度体系方面的输出,这就会导致我们的输出不容易被西方主流受众所接受,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国故事在海外的传播效果。这些问题,归根到底还是国际传播能力不足的表现,尽快建设与中国发展水平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传播能力已经迫在眉睫。

三、中國故事在世界文学中传播阐释的路径分析

(一)善于选取中国故事

由于文化观念、语言习惯、思维方式都不尽相同,中国故事在世界文学中传播阐释一定要把目光聚焦在“世界文学”上,只有这样才能投其所好,事半功倍。所以选取中国故事非常重要,在这方面,我们一定要选择国外受众感兴趣、关注度高的中国故事,比如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国丰富的历史故事、中国历史上在国外有一定知名度和影响力的人物故事;当然还有中国农村的故事、农民的故事、农业的故事。再比如中国体育强起来的故事,这里面可以大书特书的包括女排、乒乓球、体操、跳水这些中国传统的优势体育项目背后的故事。还有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故事,比如建设深圳经济特区、上海浦东新区这些发展成就背后的故事。还有中国积极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故事。要选取国外受众易于接受的故事,将其写进文学作品向海外传输,为世界文学大家庭提供滋养和创作素材。

(二)积极主动讲好中国故事

推动中国故事在海外传播阐释,等是不行的。世界上的其他国家不会主动发掘中国故事,必须靠我们自己来发掘中国之美、发掘中国故事美之所在。五千多年薪火相传的中华文明孕育了取之不竭的故事宝藏,波澜壮阔的现代化中国建设喷涌着数不尽的故事源泉,“一带一路”合作共赢、社会进步的日新月异,徐徐展开的大美中国的恢弘画卷,迫切要求我们主动向世界展示一个全面、真实、立体的中国。我们要善用生动精彩的故事,讲清楚中国独特的文化传统、历史命运、基本国情,阐释好中国道路、中国理论、中国制度、中国文化,让世界更好地读懂中国[3]。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不仅是政府的事情,也是包括作家、艺术家、社科理论工作者在内的所有中华儿女共同的责任,无论是从事文学创作,还是从事对外经济合作,还是到国外旅游、留学,每一个中华儿女都有义务和责任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哪怕我们只是向世界展示了中国人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遵规守纪的道德品质,也是讲好中国故事,也有可能会被国外的文学家拿来当成创作素材,让更多的人去了解中国、感知中国,了解中国的发展成就,感知中国的宽广胸怀。

(三)创新中国故事讲述方式

推动中国故事在世界文学中传播阐释,创新表达方式至关重要。如何把我们想说的和国外受众想听的完美结合起来,这既是一个课题,也是必然要求。好的表达方式一定是真实与艺术、内容与形式、“陈情”与“说理”的有机结合。好的表达,可以把“我们想讲的”变成“受众想听的”,也可以把“受众想听的”融进“我们想讲的”,这样更容易捕获人心,赢得认同。要认真研究国外不同受众的心理特点和接受习惯,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要努力把握国际社会的研究兴趣点、利益交会点、情感共鸣点,既大大方方讲中国对世界的好,又主动设置议题引发共鸣,既要有具体细节、典型事例,又要有思想交流、情感互动[4]。当中国表达不断创新,坚持“国际范儿”与“中国味儿”相结合,中国故事就能跨越种族、文化和地域的藩篱,直抵人心,中国形象就能润物无声地融入国外受众的脑海。这方面最有效的方式其实还是影视化作品的传播,国外受众更多的还是把影视作为艺术,把影视看作是超越意识形态范畴的媒介,从一些影视作品在海外传播取得的成功和《英雄》《霸王别姬》《大红灯笼高高挂》《甄嬛传》等影视作品在海外屡次斩获大奖来看,国外的观众和评委对中国故事还是认可的、感兴趣的。所以,创新表达方式,用一些能够产生共鸣的媒介推动中国故事在海外传播,才能让更多的人愿意接受中国故事,愿意了解中国故事,愿意抒写、传播中国故事。

(四)培养专门翻译人才、吸收引进华裔人才

培养一支高水平、职业化、本土化的翻译人才队伍是中国故事在世界文学中传播阐释的必由之路。中国故事走向世界需要借助翻译这个桥梁,但是翻译人才的紧缺,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中国故事在海外的传播推广。中国故事在世界文学中的征引阐释必须是两条腿走路,除了靠海外的文学作家来主动写中国故事以外,还需要中国的作家写出更多优秀的作品并被翻译出去。这些年我们创作了很多优秀作品,莫言的《蛙》更是斩获了诺贝尔文学奖。但是有了好的作品不等于万事大吉,必须通过翻译,变成世界性文学作品,让更多国外观众拿来就可读、可看,这样才能让更多的中国文学、中国故事走进世界文学的大家庭。华裔作家本身具备很好的外语基础,对海外受众的阅读习惯和阅读需求有准确把握,同时对中华文化有较深的理解认同,他们是中国故事在世界文学中传播阐释的天然桥梁。要充分发挥华裔作家的作用,搭建相互交流合作的平台,通过华裔作家将中国故事翻译到海外、讲述到海外、传播到海外。要切实加强与国外汉学家的沟通联系。汉学家是推动中西方文化交流传播的主要力量,发挥着沟通中外、深化理解、增进友谊的重要作用,汉学家长期研究中国的历史文化故事,通过汉学家把中国故事、中国文学作品讲授出去、翻译出去、推介出去,能够有效帮助更多的国外民众了解中国社会、感知中华文化魅力。

(五)积极适应互联网时代需求

当今社会,网络已成为信息传播的主阵地和主战场,人们的阅读习惯、阅读媒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因此中国故事在世界文学中的传播阐释也需要广泛借助互联网,积极适应传播方式和传播手段的变化。国家有关部门应加速推动数字出版物翻译推广工作,出台专门政策,形成推广传播矩阵,让更多的中国文学数字出版物通过翻译,走进国际文学大家庭,让更多的国外读者在指尖和掌上阅读中国文学,了解中国故事。借助海外媒体宣传推介中国故事,是扩大中国故事海外影响力、吸引力的重要手段。要充分借助海外驻华网站、海外媒体平台,进行立体化传播。要适应移动端传播特点,积极生产微视频、微故事等短而精的、适合手机等移动设备传播的网络爆款产品。

推动中国故事在世界文学中的传播阐释是一篇大文章,需要久久为功、绵绵用力。我们要不断形成一个共识,那就是中国的就是世界的,只有我们把中国故事做得更精彩、讲得更精彩,才能吸引越来越多的人接受中国故事,倾听中国故事,进而更好更全面更客观地认识中国,了解中国,为中国提升国际影响力代言发声,为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营造健康和谐的国际舆论环境。

[本文为2020年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年度项目“中原作家群作品海外传播的制约因素与提升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20CWX035)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程爱民.探寻与重建华裔女性传统:再读汤亭亭的《女勇士》[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05):78-79.

[2]黄良奇.习近平“讲好中国故事”思想探析[J].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2018,11(02):23-31.

[3]宦佳.构建中国话语自信的策略探析:试论“传播好中国新时代声音”的实践路径[J].理论导刊,2019(01):67-71.

[4]潘新.《中国正在说》:地方卫视讲好中国故事的四个维度[J].中国记者,2017(10):109-111.

(王馨艺为郑州财经学院外国语学院教师;孙宜学为同济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编校:郑艳

猜你喜欢

世界文学中国故事
为时代而译:《译文》《世界文学》与“十七年”文学译介
讲好中国故事的几个路径创新
移动互联时代,如何讲好奥运里的中国故事
当代文学中的“世界文学”
当代文学史中的“世界文学”
浅谈克里斯托弗·普伦德加斯特“共通的世界协商”的文学观
世界文学视阈下的诗歌世界
论世界文学的相关性
世界最大童书展,“中国故事”升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