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校园语言景观构建研究

2021-01-17

合肥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校区景观校园

金 怡

(安徽大学 外语学院,安徽 合肥 230061)

一、研究背景

20世纪末,如火如荼的高校扩招极大地促进了高校的快速发展。与此同时,校园建设呈现出“大”“空”“同”等特点,地域特色缺失,校园景观趋同,千校一面屡见不鲜。《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明确指出:“重视校园景观建设,使校园的山、水、园、林、路等达到使用功能、审美功能和教育功能的和谐统一。”[1]语言景观是历史文化的物质载体,通过具体形象的符号表达将学校的校风学风、地域的历史文脉外化于校园建设之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师生的文化积淀和价值取向。内涵丰富的雕塑小品、风骨遒劲的书法字画、温馨亲切的标语横幅,甚至是校园里的一沙一石、一草一木都是“凝固的音乐”“石头写的史书”“木头写的诗歌”[2]。校园语言景观的开发建设有助于把校园的物质空间打造为精神空间,将内在的精神文化外化于物质空间的建设,即把蕴含中华文化精髓、增强民族自信的文化元素融入校园可观、可感的实物建设中,以“隐性课程”的方式,增进师生对校园历史和地域文脉的了解,激发文化自信心和自豪感,促进校园人文精神的传承创新和地域传统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二、语言景观的研究范畴与功能价值

传统的语言景观研究关注“出现在公共道路标牌、广告牌、路名、地名、商业标牌及政府建筑的公共标牌之上的语言”[3]23。全球化背景下,语言景观研究多探究城市双语或多语现象并考察其背后的权势关系、城市发展及价值取向等问题,因此也被称为都市语言景观[4]。近年来,语言景观研究范畴不断延展,研究对象从最初的语言标牌扩展到融合图像、声音、色彩、视频等多模态语言符号,如电影海报、户外广告、网页设计和景观小品等;研究内容也从考察语言本体的使用深入到解读语言与文化历史、价值取向以及空间实践的互动关系,即探究语言符号和多模态符号资源所进行的空间话语构建在自然环境中和社会公共空间中所发挥的作用[5]。

目前,校园语言景观研究处于起步阶段,且关注的焦点多集中在教育教学层面,主要探讨教育场域语言景观对语言教育、语言意识和语言能力的影响。如尚国文分析了语言景观对二语和外语教学的价值以及对少数民族语言复兴的影响[6];穆亚格等考察了语言景观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作用[7];周晓春从承载信息的交际型功能和服务教学的工具型功能两个方面讨论了教育场域语言景观的用途[8]。但是,以语言景观为契入点,考察以语言景观为媒介实现校园历史传承,促进地域文化创新以及引导师生价值取向的互动研究尚待填补空白。

语言景观具有信息功能和象征功能[3]25。前者是指语言符号所直接传达的信息内容,具有指示价值和宣传价值,属于显性功能,如方位指示、温馨提示、校园海报等;后者是指语言和非语言符号间接反映出的校园文化、校园发展、校风学风等,具有艺术欣赏价值、文化历史价值,属于隐性功能,如校园里的景观小品、楹联作品、建筑风格等,这也是语言景观的“增值”功能,即,将校园内在的价值取向、历史文脉具体化、实物化,最终外化于直观的物质载体,实现物质空间的精神化改造。因此,如何充分开发并发挥象征功能是校园语言景观构建的重中之重。

狭义的校园语言景观研究主要以校园公共空间中书面形式表达的语言符号为研究对象,如道路指示牌、宣传横幅、楼宇标牌等。作为可视性的、物质性的符号资源,校园语言景观是历史文化的物质载体,反映了学校的文化风貌,体现了地域的历史文脉,是校园公共空间的象征性构建。因此,本文的研究范围和对象更为广泛,除考察语言本体外,更关注图像、雕塑、建筑甚至是植被等非语言符号在校园公共空间中发挥的象征价值,剖析语言景观与校园发展、文化传承、历史变迁之间的互动关系,并进一步探索语言景观作为文化传承创新的新路径。

三、校园语言景观发展现状

有形性和可视性成就了语言景观的空间属性和景观特质,使其成为公共空间的象征性构建[9]7,因此,校园语言景观理应成为浓缩校园历史、折射地域文化、反映价值取向的物质载体。目前,校园语言景观发展呈现出开发不足、历史断层、文化缺失、审美单一等特点,导致了景观的象征性功能发挥不足。

近年来,大规模的高校扩招导致新校区开发建设简单粗暴,明显呈现出占地面积扩大化、建筑体量增大化、建筑风格现代化等特点,导致了新校区语言景观趋同,审美空洞,辨识度下降。与此同时,新校区多地处城市的郊区地带,开发建设中因过度改造自然环境,过度使用新兴建筑材料,破坏了原有的自然风貌和生态印象,致使校园语言景观生硬呆板,与周围大环境风格迥异,与地域特色格格不入,缺乏艺术欣赏价值。此外,新校区的语言景观开发建设过度追求标新立异,割裂了新老校区内在的历史文脉,缺乏应有的历史文化传承和延续,老校区所特有的人文精神和文化气质在新校区语言景观中缺乏呼应与创新,导致了新校区历史根基缺失,文化氛围淡薄,校园精神无法传承延续,无法唤起师生对校园的亲切感、归属感和认同感。再次,校园作为城市的文化名片,理应成为反映地域发展水平,文明程度和价值取向的先锋阵地。但现实中,校园语言景观未能通过再现转换或凝练提取地域文化因子和文化符号,错失了直观展示和延续发扬地域文化的机会,导致城市文化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断裂,地域文化流失。最后,审美西化和国际化的背景下,校园语言景观建设出现了土洋结合,“水土不服”的态势,忽略了师生以及留学生的实际使用体验。如,校园公共场所里所谓的双语标牌,实际上不少为汉语和汉语拼音,既无法充分发挥双语标牌的信息功能,展现校园国际化发展水平,又让人贻笑大方。

四、校园语言景观构建路径

校园语言景观开发建设应立足本土地理生态环境,突出地域文化特色,强调校风校史的传承延续,通过提炼历史文化因子,营造文化意境,将校园公共空间的物质景观打造成为蕴含历史文脉、地域特色的精神空间,继而激发师生的认同感与归属感,增进文化自信心与自豪感。

(一)立足生态文明

校园语言景观建设要充分开发利用原有的地形地貌,与周围生态文化系统保持和谐一致。校园的标牌标语、道路规划、水体设计及景观建筑等既要体现学校的人文精神和办学宗旨,又要与周围生态环境自然衔接,形成独特的校园语言生态文化景观。以安徽大学磬苑校区(下文简称磬苑校区)为例,整个校区设计充分利用了自然条件和周围环境,达到了“借路”“借势”“借湖”的效果。磬苑校区受原有地势限制,整个校区南北长,东西窄,为弥补这一地形缺陷,校园道路设计中以至诚大道S型贯通校园南北,实现了校园的功能分区,大道以东主要为教学区域,以西主要是生活休闲区域。此外,从空中俯视,磬苑校区整体轮廓恰似古代打击乐器磬,磬为古代礼乐文化的代表乐器之一,礼乐教化,通行天下,故得名磬苑校区。磬苑校区的东门紧邻合肥翡翠湖风景区,景区水域面积达1000亩,岸线长度约4000米,自然风光宜人。开阔的自然水域与东门中心广场喷泉迭宕而下的源头活水相互呼应,形成独特的审美效果。语言景观建构的自我呈现原则指出,在社会交往中,社交行为的主体总是以自己最优秀的一面示人,以达到预定的社交目标[10]48。作为为数不多的毗邻城市风景区的高校校园,磬苑校区因地制宜,“借湖”优化校区环境,以校内喷泉流水实景为衔接,实现了校园景观与城市风景的自然衔接,人文景观与生态景观双赢;在保留原有地势地形特点的同时,“借路”“借势”突出校区的独特形状,并以此命名校园,寓意深远。

(二)立足地域文化

语言景观作为公共空间中可视的、直观的物质符号,体现了地域的历史文化风貌,展现了社会文明发展程度,是一个社会、地区或城市的重要象征符号,与城市定位、发展和规划紧密关联[9]8。作为地域文化的重要物质载体,校园语言景观构建应充分挖掘本土文化特色,提炼文化标志,再现地域风土人情与历史典故。

磬苑校区的整体设计在体现现代化综合性大学基本格调的同时,充分利用色彩搭配、建筑风格和景观小品等语言景观细节展示徽文化元素,于潜移默化之中强化了地域文化精神。磬苑校区建筑以黑、白、灰为主色调,色调的使用沿袭了徽派建筑的“水墨画”特征,体现了朱程理学、徽州朴学的审美主旨。“平易之中其旨无穷”,祖籍徽州的朱熹一向主张“平易”“自然”的美学思想,徽派建筑在色彩上拒绝复杂的彩色,偏爱倾向冷静中和的冷色调。此外,一方面,冷色调令人沉着冷静,应和了高等学府严谨的学术氛围;另一方面,大面积的留白给师生留下无限遐想的空间。语言景观场所符号学理论认为,语言符号的不同呈现方式,如字体的大小、颜色、形状、手写体还是印刷体等,都会产生不同的象征意义[11]。同样道理,非语言符号如建筑也通过其各异的造型设计、材料选择、色彩搭配突出不同的象征意义,如尖塔高耸、尖形拱门以及花窗玻璃是哥特式建筑风格,常常蕴含着神秘、哀怨、崇高的思想情感;而粉墙、黛瓦、马头墙则是徽式建筑的典型色彩搭配与建筑风格。磬苑校区通过对黑白灰一系列冷色调的合理使用,以直观的视觉冲击,突出地域特色,传承了徽州文化的朴素雅致,体现了“道法自然”的东方美学思想。

合肥文化底蕴丰厚,自古以来就享有“三国旧地,包公故里,淮军摇篮”的盛誉,中原文化、楚文化和吴越文化在庐州大地历数千年积淀传承,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斛兵塘,又称量兵塘,现位于安徽省合肥市合肥工业大学屯溪路校区。相传三国时期,曹操率兵路过合肥,安营扎寨时因兵马众多无法计数,便挖出旱塘作为清点人马的场所,斛兵塘也因此得名。后合肥工业大学建校时在校内保留了原址,并在塘边树立标志碑,标志碑以“历史是一本书”为主要设计思想,碑体以一本翻开的史书为造型,上面以文字形式记录了数千年之前的这段历史故事,形成了一道独具地域文化色彩的校园语言景观。现今,斛兵塘已成为合肥工业大学的文化符号和文化象征,“斛兵礼堂”“斛兵学苑”“斛兵论坛”等众多校园刊物和网站都以此命名。校园语言景观强化了地域文化的传播,极大地激发了师生对校园的热爱,对自己城市的文化认同和文化自豪[12]。同时,斛兵塘作为合肥历史的传承者和见证者也吸引着大批游客慕名前往,成为宣传庐州地域文化,扩大城市影响力的重要阵地。语言景观的集体认同原则指出,社交行为的主体通过语言景观的设计展示其身份特质,彰显自身个性,寻求社会中某些特定群体的认同,用以构建不同于其他地区、民族和信仰的社会生活,即依靠构建相同或相似的身份特质、过往经历来唤起共同的记忆[10]48。通过浓缩地域文化中具有历史性、代表性、情感化的符号元素,打造独一无二的校园IP,如湖南大学的岳麓书院、武汉大学的珞珈山,将校园转变为传播地域文化的新兴阵地,有利于本土文化的传播与传承,有助于进一步提升学校的知名度,扩大城市的影响力,实现学校和城市双赢模式。

(三)立足历史传承

校园语言景观在承载地域文化的同时,也扮演着高校内在历史文脉见证者和传承者的角色。通过对历史积淀和文化精神等元素的提炼、改造、重构和再现,校园语言景观设计除具有基本的实体观赏作用,还包含着强烈的象征意义和隐喻色彩。例如,北京大学的未名湖,起初只是一个普通的人工湖景观,因其象征着北大博大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人文精神,而今已俨然成为传承北京大学历史文脉的典型校园语言景观。

磬苑校区地标性建筑图书馆,其建筑风格和楼宇命名借隐喻和象征的形式诠释了安徽大学发展历程之片段。图书馆南北两侧以竖直狭长的窗户为基本建筑元素,在满足室内采光的同时,借喻书架的外观形状;西面的八角楼也以细长竖线条为主设计,借喻书简形象。图书馆取名“文典阁”,“阁”与古代中国七大藏书楼(文渊阁、文源阁、文津阁、文溯阁、文汇阁、文宗阁、文澜阁)相呼应,象征学术流传,渊源有自;“文典”一来取文献典藏之意,契合图书馆的主要功能,二来亦为纪念安徽大学1928年筹建的主持者著名国学大师刘文典先生,象征办学薪火相传,饮水思源。图书馆正门广场正中树立刘文典先生半身铜像,铜像下方为先生生平简介。雕像与图书馆遥相呼应,以“润物无声”的形式向出入图书馆的师生“娓娓道来”安徽大学的发展历程。大文豪雨果说过,建筑是用石头写成的史书。建筑作为校园语言景观的典型代表,反映着学校的历史变迁,折射出校园的人文精神,是传承校史的直观媒介。此外,磬苑校区的道路楼宇命名也充分发挥了语言景观的象征意义,以示地方历史的绵延传承。如,独秀大道既昭示安徽大学办好学校、一枝独秀之志气,又是对中共创始人之一的皖籍革命家陈独秀同志的纪念;现代教育技术中心被命名为“行知楼”,在纪念皖籍教育家陶行知的同时,也旨在提醒学生们学习中必须以“知”促“行”、以“行”促“知”,做到知行合一。以皖籍文化名人胡适的字为名的“适之楼”,意在引导学生主动适应,适时调整,早日融入大学生活。

在公共空间中,人们会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主动关注语言景观,以获取有价值的信息,即语言景观的信息价值,但其背后所蕴含的言语行为和象征意义才是语言景观研究的核心所在[13]。因此,校园语言景观的开发和建设应紧紧围绕挖掘景观的象征意义和隐喻功能,唤醒语言景观符号背后承载的人文精神和历史回忆,实现校风校史的传承。

(四)立足文化创新

语言景观建构之理由充分原则强调,在现代化和全球化的背景下,要想影响大众,推广理念,必须首先尊重大众的感受、喜好、品味和价值观等,使用相同或相似的时尚文化代码[10]48。校园活动的主体是朝气蓬勃,思维活跃的年轻学生,为了实现语言景观的信息功能,发挥宣传和教育作用,应使用青年人的话语方式,摈弃过去居高临下的说教口吻和枯燥呆板的表达方式,以青年人喜闻乐见的表达手段和表现形式构建校园语言景观的新风景,譬如建立校园微信公众号、开通官方微博平台以及设立校园留言板等互动平台,通过文字、图片和小视频等形式不定期推送校园新闻要闻,以趣味打卡的形式鼓励学生为校园建设献计献策,引导学生成为学校建设与发展的一份子。安徽大学在九十周年校庆之际,通过微博、微信和校内通知公告面向广大师生、校友和网友发起了“九零安大 校园十景”的评选活动,最终入选的作品“秋染鸣磬”“鹅池仙境”“杏坛春晖”等不仅展现了安徽大学的历史人文景观,提高了校园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而且极大激发了师生对校园的热爱,激发了爱护校园建设校园的热情。

五、结语

校园语言景观不仅具有物质功能,更具有象征功能和人文精神,它们本身就是一种文化、一段历史,影响塑造着校园中师生的价值取向和人文情怀。立足生态文明和地域文脉,校园语言景观构建和其象征功能的开发或将成为传承创新地域文化和培养师生文化自信的新路径。

猜你喜欢

校区景观校园
景观别墅
火山塑造景观
沙子的景观
包罗万象的室内景观
山东大学青岛校区
ComparingDifferentRhetoricStructurebetweenVariousLanguagesfromCulturalAspects
TheStudyofGenre
ENSAE学院巴黎萨克雷校区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