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融媒体时代高校网络舆情防控引导策略研究

2021-01-17赵胜楠

合肥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舆情校园大学生

赵胜楠

(苏州大学 艺术学院,江苏 苏州 215123)

融媒体是一种理念媒体,它融合了传统媒体资源与新媒体传播资源,利用网络在各类新媒体平台上进行信息传播,实现新媒体与传统媒介之间的共享资源与优势互补[1]。网络舆情是指,社会公众在网络这一公共空间对公共事务、社会热点、焦点问题、某些组织或个人带有公共性的话题等方面的具体事件而发表的情绪、建议、看法、态度、诉求的交汇和综合[2]。而高校网络舆情则是网络舆情在高校这一特殊的环境下应运而生以及不断变化的[3]。高校的学习阶段通常是一个人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高校学生思维活跃、富有激情和活力,容易相信外界信息,但缺乏政治经验和社会经验,思想不够成熟,情绪波动大,易被外界消极因素煽动,因而,高校网络舆情往往容易被不法分子利用。防范和化解高校网络舆情风险不仅关系到高校的稳定与教育的发展,而且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政治安全。因此,在融媒体时代,切实做好高校舆情工作意义重大。

一、融媒体时代高校网络舆情的主要特点

融媒体时代,网络媒体异军突起,成为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大媒体”。高校网络舆情可以通过各种途径直接参与并表达自己对某些人和事的看法,我国高校网络舆情具备除一般网络舆情属性以外的特点。这主要体现在:

第一,群体性和特殊性。大学生是互联网大军中的主力,由于年龄相仿,喜好相似,大学生同质化程度非常高,加之较强的从众心理,具有较强的群体聚合性。大学生活跃度高,熟悉各种网络平台,对事物充满了好奇,表达意识强烈,同时也缺乏社会经验,对复杂事物的认识仅停留在表层,思维方式局限性明显,这就增加了舆情的复杂性。

第二,多元性与片面性。融媒体时代,互联网飞速发展,信息传播更加方便快捷,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已不仅局限于传统媒介,网络信息内容的片面性和碎片化趋势更加明显[4]。大学生在关注某一事件中会根据个人的需求或者意愿选择性读取信息,用自我视角进行评析,容易造成对信息的误解。例如,武汉大学樱花事件,两名游客与校园安保人员发生冲突的视频在网上引发热议,引起了大学生对爱国主义问题的热议。

第三,突发性和放大性。高校网络舆情的产生具有突发性,一开始没有预兆,往往由一个新闻、事件或者言论酝酿而成,通过校园微博、论坛、QQ群、微信群等网络社交平台进行热烈的探讨后,引起学生感情共鸣,随之而来的参与人数也呈爆炸式增长。大学生通过网络与同学、家人交流互动,自发形成交流圈,信息的发散又会起到一种“涟漪效应”,连锁地放大舆情,从而引发社会各界广泛的关注。例如,青岛工学院自习室座位“有偿提供”事件,该校对考研自习室的座位提出了5元起售的“有偿提供”通知,该校证实这是学校对自习室管理模式的一种试验,旨在解决上自习难题。这一举动上升到学校管理制度,引发了高校与媒体的热议,形成了高校舆情。

第四,情绪性和难控性。大学生个性鲜明,具有一定的挑战精神[5],对待一些社会刺激性事件有明显的感性表达,容易表现出比较明显的过激、偏执、狂热以及混淆是非等情绪和行为倾向,形成过度情绪化。同时,互联网具有隐蔽性和匿名性的特点[6],导致大学生在网络平台可以“畅所欲言”,有些人甚至会因为一时的愤怒丧失理智,便用暴力的言论发泄自己的情绪,进行人格侮辱和人身攻击,这对网络舆情的正常发展非常不利,对网络舆情的管控也带来了挑战。

二、高校网络舆情面临的挑战

进入新的历史时期,更多高校大学生加入网络空间对一些社会问题或者政策问题表达立场和观点,但由于易在网络空间受到不良信息的误导,大学生群体构成的高校舆情形势更加复杂。这主要体现在:

第一,从众性与“集体无意识”。高校的空间相对封闭,大学生群体基数大,具有较强的猎奇心理和从众心理[7],容易相互吸引和影响,容易形成群体的一致性意见。大学生参与意识较强,一旦出现网络关注的热点,他们的意见表达能在较短时间内迅速聚集,容易获得群体性的认同,逐渐失去自己的理性思考,这种集体无意识在网络舆情形成的过程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从而发展为校园关注的热点,酿成舆情。

第二,理性与非理性交织。大学生普遍思想活跃,个性张扬,富有激情,敢于表达自己对某一事件的看法与意见,具有青年人的冲动,但也缺乏道德约束。大学生涉世未深,是非辨别能力较差,还未形成比较成熟的世界观与人生观[8],对网络信息还缺乏研判能力,表达意见往往过于直接性和感性化,易受错误观点的误导和不法分子的煽动,加上各种暗藏的敌对势力的煽风点火,容易被别有用心者利用,情绪性地表达出非理性意见,加速了负面网络舆情的传播,从而导致高校网络舆情现象的发生,甚至引发一些非理性的行为。

第三,传播的不对称与“信息茧房”。信息的偏差性,是网络信息的普遍特点,它对大学生的影响尤为特殊。互联网属于一种新的传播媒介,法律监管尚不完善,而信息多元化又导致信息真假难以分辨,一些含有虚假、不良或非法内容的舆情信息也在肆意传播,由于大学生思想单纯,在接受信息后难以核实信息的真实性,信息在多次传播中会严重“变形”,失真、失控,一些围绕重大社会事件的网络刺激性信息极易激发大学生脆弱的心理,导致他们趋向冲动,从而形成网络舆情危机。

三、高校网络舆情防控的措施和引导策略

面对融媒体环境下的高校舆情新情况和新问题,我国一些高校对舆情防控思想认识还不足,缺乏有力的应对措施。这主要表现在:应对网络舆情的专业职能部门不健全,没有专职工作人员;网络舆情危机爆发时,缺乏统一的领导,各个部门不能有效地形成合力,很好地应对处理危机;缺乏完善、系统的应对机制和监管、预防机制;没有运用大数据进行舆情监控,一旦发生重大舆情,反应和应对迟缓;在处理重大负面舆情时,采用传统的封、堵、删、瞒等手段消极应对[9],这就错过了舆情应对的最佳时间,反而引起了师生的不满,导致谣言流传,网络舆情扩大,师生心理恐慌,结果适得其反,学校的公信力下降。

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中明确提出辅导员要“及时了解网络舆情信息,密切关注学生的网络动态,敏锐把握一些苗头性、倾向性、群体性的问题,把握网络舆论的话语权和主导权,成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专家”[10]。这表明,教育部门对舆情问题相当重视,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在高校舆情防控引导方面,还存在着一些薄弱环节和短板。在融媒体时代,网络舆情极大地冲击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削弱了大学教育立德树人的功能。因此,高校必须正视这个问题,采取新措施,多管齐下,构建高校舆情引控的新高地。

(一)完善高校网络舆情机制,把控网络舆情管理进程

第一,多等级舆情分类机制。A级:关于国家社会安全及政治稳定的舆情。包括大型非法宗教活动或者严重影响民族团结、涉外及港澳台同胞等群体性事件;校内外涉及师生的集体罢课、上访等群体性事件;各种非法政治性活动,师生非正常死亡、失踪、跳楼等可能会引发影响校园和社会稳定的事件等[11]。B级:关于涉及学校决策部署、安全稳定工作的舆情。包括高校的宏观政策,学术成果批判和学术争鸣,师生关于奖惩、衣食住行、考试、餐饮等不满;师生的意外伤害或事故灾害类事件,如宿舍火灾、学生中毒、群体性传染病、校园重大交通安全事故等。C级:关于涉及高校人员个人名誉及后勤服务质量的舆情。在网上未经本人同意公布师生员工的个人隐私信息等,或是侵犯师生的名誉权、肖像权、著作权、信息网络传播权等;另外师生对于后勤、宿管、网络、行政等教学设施的服务保障工作也存在投诉、民意聚焦等现象。

第二,多部门联动机制。构建高校网络舆情多部门联动,一是要加强校园内各部门的沟通协作[12]。高校应形成有关部门及领导小组:以学校分管校长为组长,学生处、宣传部、后勤保卫处等部门领导为副组长,以学院学生工作分管领导、辅导员及相关老师为主导,以院、系、班、宿舍为单位的宣传阵营进行联动合作。二是要加强校内外之间的联动,高校应加强与地方政府、公安、网信等部门的沟通协作,建立校内校外联动机制。

第三,高校网络舆情处理快速响应机制。由高校网络舆论层级体系领导小组负责,明确各部门职责,迅速组织有关部门各司其职,通力合作。一是高校网络舆情小组第一时间告知事件真相。网络监管部门一旦发现这些形成突发事件的信息后,要及时查明真相,防止其扩散,同时将信息公开,通过真诚对话,达成共识[13],避免学生通过其他途径发泄不满、发出诉求或进行动员,导致矛盾深化。二是学生管理部门和宣传部门主动引导和回应。在网络言论扩散蔓延中,安排专职人员介入其中,以理性化、温和型的声音和言论化解激烈型的、非理性的言论或倡议。同时,密切跟踪信息的转载、传播、扩散,努力把握和控制各类网络媒体的受众范围、层次、规模等,为有效控制和治理突发事件提供决策性依据和信息[14]。三是后勤管理处、网络管理中心、学院学工办等部门通力合作,三方协作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以及教育。在网络舆情发生的过程中,各联动部门要确保信息及时、畅通,以便形成合力,实现最优处置效果。最后,各联动部门要及时向高校网络舆论领导小组汇报进展情况。

第四,网上实名制账号登录机制。因互联网具有隐蔽性和匿名性的特点,高校师生上网实行实名登记制度,对于造谣、传谣引发的恶性校园网络舆情以及过度情绪化表达的始作俑者,可以及时溯源,对症下药,同时强化账号的日常运营与管理,筑牢高校网络舆论场[15]。实名制上网也促使高校师生对自己的评论及言论负责。

第五,舆情工作的奖惩机制。充分发挥学生骨干、学生党员以及入党积极分子的先进带头作用,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作用,使之成为学生舆情信息收集、引导的重要力量。一旦有舆情发生,学生领袖第一时间参与到舆情的防控和引导过程中,并对表现突出的学生加以表彰,对策划或参与造谣传谣者的予以惩戒。

第六,网络舆情小组常务工作制度。设置网络舆情小组常务部门,对校园网络安全进行筛选、分级、上报、应对以及善后处理,要做到预防、积极引导为主,切不可临渴掘井,江心补漏。同时,做好总结工作,引导高校学生理性再思考,正面宣传事件,避免舆论二次发生。

(二)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学生对网络舆情的整体认识

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引领,拓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途径。互联网是把双刃剑,一方面它加快了各种信息的传播交流,另一方面,消费至上、娱乐狂欢、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消极文化风靡网络,由于大学生对信息的辨别能力不足,极易受网络影响。因此,加强和创新高校思政教育尤为重要,教材上要跟上形势,具有一定的针对性,教学上要避免说教,创新思政课教学模式,让课程入脑、入心,真正发挥思政育人的功能。

第一,开设相关课程引导。由于大学生好奇心强、喜欢接受新鲜事物,学校应开设相关课程,聘请德高望重的教授进行思想教育[16]。对于一些争议较大的网络问题,可以组织政治思想素质高、理论功底扎实、视野广阔并被广大师生一致认可的教授撰写文章或者开设网络公开课以及讨论课,从一定的理论高度上引导舆情发展,并提前告知网络舆情的危害以及造成的后果对个人的影响,防止高校师生迷失方向。

第二,采取多种学习形式。一是要充分利用丰富的校园资源,开辟线上和线下的大学生素质教育和有意识的网络教育和引导。如开展名著阅读指导、影视欣赏、歌曲和书画欣赏、传统历史文化教育;丰富校园文化,让学生成为校园文化的主体,在活动中自我教育、自我提升;安排网络文化讲座和研讨,提升广大学生对网络信息的辨别力;弘扬正能量,以生动形象的方式多方面展示正面典型事迹。二是开展有针对性的关于校园网络绿色工程,近年来新闻网、微博、微信平台等新媒体的地位日益凸显,高校要教育学生文明健康上网,遵守网络行为规范,理智认知,过滤网络信息,用科学的观点分析判断,而非成为单纯接受信息的被动者、跟风者。三是建立通畅的舆情表达机制[17]。适时适当地针对某种舆情进行征文或者举行辩论会,让大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已见,这样既能充分了解和掌握学生的思想动向,又能有针对性地加以引导。错误的观点与其封堵,让它们潜滋暗长,不如疏导,让它们变成一股清流。四是增设宣传栏、宣传标语[18],开展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教育引导大学生群体认同主流价值观,确保高校网络舆情工作高效、有序的开展。

(三)加强网络监管,提升网络舆情管理能力

第一,培养专业技术人才。培养网络舆情管理专业技术人才,配备专兼职舆情信息员、网络信息评论员、网络管理员,密切关注网络上学生的思想动态,帮助学生对网络中的虚假诱导信息进行辨别,正确引导校园网络舆情,并进行数据的搜集、分析,及时、准确、全面地掌握信息,让高校网络舆情中所做的决策更加精准有效。

第二,构建人工舆情反馈系统。一旦出现敏感信息或突发性事件,通过学生、学院及学校收集相关信息,反馈给网络舆情小组,初定事件级别,并按照不同级别上报教育部思政司网络处和网络舆情领导小组,必要时与当地党委政府进行沟通。网络舆情领导小组常驻人员根据事件级别和具体情况,决定是否需要启动应急预案。编辑公告,经信息技术部—宣传部—学院—辅导员—学生骨干—学生个人层层传达,做到信息到人。

第三,创新人工智能网络舆情监控系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强大数据挖掘分析,更好感知网络安全态势,做好风险防范。”[19]在大数据时代,网络信息瞬息万变,靠人工监控的方法监测舆情无法面面俱到,因此,要改变传统的被动的做法,使用高科技产品,充分发挥大数据技术的作用,及时采集、存储、分析、处理各类信息,及时、准确、全面地监测校园网络环境,进行实时全程监控。高校应该加强数字校园建设,对网络舆情实现实时监测、舆情预警、舆情分析、舆情引导等工作[20],同时,要拦截和过滤网上不良或非法内容的信息,提高网络监管技术水平,这样才能够掌握信息引导的主动权。

四、结语

高校网络舆情作为舆情的一个重要领域,它反映了大学校园的舆情,并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整个社会舆情的发展。在融媒体语境中,高校网络舆情工作非常重要,加强舆情监测、防控和引导是非常必要而且迫切的。高校必须认清网络舆情的特点,建立舆情防控引导的新高地,才能切实保障校园的稳定,构建和谐校园、文化校园、平安校园、绿色校园。

猜你喜欢

舆情校园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数字舆情
数字舆情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
消费舆情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2013年第三届大学生演讲比赛圆满落幕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