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球利益与中国新时期政策背景下东北亚形势分析

2021-01-16拉林臧颖

黑河学院学报 2021年10期
关键词:东北亚韩国俄罗斯

[俄]B.Л.拉林 臧颖 译

(俄罗斯科学院 远东分院,俄罗斯 符拉迪沃斯托克 690950)

在中国历史上,特别是近一个半世纪以来,东北亚是中国最为重要的地区之一。地域相邻、文化相近、经济联系和共同的历史不仅决定了中国与东北亚各国关系的性质和细微差别,而且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中国在世界上的自我认同与自主发展的进程。

充分利用东北亚国家金融、经济与技术潜力以发展本国经济,这是邓小平改革开放政策最为重要的方针之一。21世纪第二个十年中国已成为东北亚各国主要的经济伙伴,这并不令人感到惊奇。中国积极发展不同形式的政治对话和人文交流,进行各种形式的舆论宣传,同时还要考虑到地区多样性。中国并没运用整齐划一的政策和方法与各国相交流,甚至在“边缘外交”范围内也从未如此行事。这一时期中国已呈现出地区大国的样貌,但并不觊觎地区主导国地位,也从未试图将本国观点和主张强加于周边邻国,只是明确并坚定地维护自身利益。

2012年秋,中国共产党十八大会议召开。中国领导人发出声明:中国决心转变其在国际政治领域作为“竞赛者”的角色,将承担起“有责任大国”的使命与担当。由此发起强大的头脑风暴,希望尽快形成具有自身特点的政策理论。一整套组织、经济、金融、政治军事、宣传行动证实了新一代中国领导人决策的严肃性,不仅要在世界政治的“奥林匹斯山”上争取中国“应有的地位”,而且还提出重新构建世界秩序日程及全球治理新模式。习近平主席把引领人类迈进“新时代”的理念和设想定义为“国家的根本利益”。①http://www.gov.cn/xinwen/2018-06/23/content_5300807.htm.

尽管在中国的理论阐释和具体计划中并未把东北亚地区勾画出突出的形象,但中国在亚洲分量的增长,及影响力的不断扩大还是引起美、日、韩三国的警惕,这三个国家将中国在东北亚地位的提升视为安全方面的“严重的问题”,最后可预见到“中国在东亚沿岸地缘主导地位的兴起”带来的潜在危险。②Arase Dd. The Geopolitics of Xi Jinping’s Chinese Dream: Problems and Prospects. Singapore, ISEAS-Yusof Ishak Institute, 2016. 31p.

俄罗斯及其东部领土的发展很大程度受制于东北亚地区的形势状况,也取决于中国在其中的利益诉求及其施行的政策和措施。因此,时刻留意并掌握该地区的形势发展,充分研究地区目前及将来政治、经济领域的发展动向显得非常重要。习近平主席提出的倡议在多大程度上影响着东北亚局势,影响着中国与地区各国的关系,这种影响又是如何作用于俄罗斯的利益与远东地区的发展,笔者尝试对这些问题进行解答。

首先,笔者根据中国的惯例对东北亚地区进行简单勾勒,该地区包括日本、韩国、朝鲜、蒙古、俄罗斯远东地区(即目前俄罗斯远东联邦区边界),还包括中国东北三省—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和内蒙古自治区。

一、东北亚在中国的世界秩序理论中的位置

“全球化中国”政策的关键原则会自然而然延伸至东北亚的政策的制定和形成,其中包括“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打造“遍布全球的伙伴网络”,热衷于经济全球化原则,“有效保护”中国海外利益以达到“中华民族复兴”及“为国内发展维护良好国际环境”的目的。③Си Цзиньпин. O гocyдapcтвeннoм yпpaвлeнии. Пeкин, Гoцзишyдянь, 2018. Т. 1. 652 c.;Т. 2. 809 c.接下来,笔者进一步分析近些年中国东北亚政策蕴含的这些重要目标是如何实现的。

1.国家关系新原则

遵照习近平主席的主张,中国希望通过不同方式与大国、周边国家及发展中国家构建新型国家关系,“合作与互惠”是其“新型国际关系”的连接纽带。东北亚国家可分为三类,对中国而言所有国家均属于周边国家,俄罗斯与日本可纳入“大国”之列,蒙古和朝鲜是发展中国家。无论用什么术语来表述中国与这些国家的关系,其构建国家关系的核心体系都是在“搭建合作伙伴网络”这一理念框架下进行的。在官方的解释中,这种结构以“多层面、多层次、打造全球‘朋友圈’,形成世界伙伴关系一体化网络”呈现出来。①4http://www.qstheory.cn/dukan/qs/2018-08/01/c_1123209510.htm.西方的一些专家将这个圈子定义为发展中国家,中国努力团结这些国家以达到“弱化西方力量”的目的。

中国将东北亚各国纳入这一伙伴网络,根据每个国家经济、政治潜力,以及与中国的历史传统关系情况把每个国家划分到不同的网格。中国与日本的“友好合作伙伴关系”于1998年建立,10年后这种关系转变为“战略互惠关系”。如今习近平主席呼吁日本政府“顺应新时代要求”发展双边关系,在“全球发展前景”下深化两国关系,共同建设“一带一路”,以及在第三国市场加强双边合作。②http://www.gov.cn/xinwen/2019-12/23/content_5463369.htm.

与此不同的是,中国对韩国采取的政策可以透过“友谊”和相近文明的棱镜来审视和探究。2008年,中国与韩国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后来韩国成为习近平主席“朋友圈”的首批国家之一。两国经济上的逐渐靠近,加之前任总统朴槿惠对中国的友好态度,以及中国与朝鲜刻意保持的一定距离,这些因素使两国关系明显提升。2013年6月,中韩两国签署将战略伙伴关系付诸现实的系列行动计划,该计划的基础是和平解决朝鲜半岛问题及加强两国经济与人文交流。③http://www.gov.cn/jrzg/2013-06/28/content_2435863.htm/.中国在韩国的威望得到明显提升,韩国外长尹炳世甚至评价中韩关系处于“自关系正常化以来的历史最好水平”。

但很快形势就发生了变化。自从2016年7月韩国同意在本国领土部署美国反导系统,以及2016年11月签署日韩军事情报保护协定(GSOMIA)(译者注:日本和韩国政府于2016年11月23日在东京草签《军事情报保护协定》。《军事情报保护协定》是特定国家间为共享军事机密而签署的协定,此次协定涉及提供机密的方法、保护原则、销毁方法及丢失对策等共21项条款。协定签署后,韩日两国可“绕”过美国,直接共享包括朝鲜核导弹项目等在内的军事情报。)两国关系急转直下。如果说中国官方仅仅使用了一些严厉的措辞对此进行表态,那么真正的回应是采取多项经济制裁措施。中国政府禁止游客赴韩国旅游,停止乐天公司在中国的商业活动,抵制韩国商品。2017年,中国赴韩国游客减少60%,中国对韩国投资也大幅减少。④Invest Korea. Annual report 2017. Seoul, KOTRA, 2018. 82p.

中国严厉的经济制裁在韩国被视为“超级大国发起的不公正的进攻”,中国的形象在韩国民众心目中急剧下跌。将中国视为威胁对象的韩国民众数量从2015年的32.7%增至2017年的62%。这些事件说明,中国在与本国文化、思想同源的周边国家实现自己的设想和计划都显得非常困难,更不要说在世界其他地区。

很大程度上“历史的负累”是中国与蒙古、朝鲜这两个发展中国家关系性质的决定因素。2011年中国同蒙古建立“战略伙伴关系”,目前中国将蒙古视为“边缘外交”的客体,也是“一带一路”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伙伴。⑤https://www.fmprc.gov.cn/web/zyxw/t1750173.shtml.

在宣传对朝关系时,中国常用的词汇是“友好”。2010年初,中朝两国关系经历短暂的降温之后又再次恢复到从前的“热度”,两国关系的特征被定义为“双方具有共同的理想和奋斗目标”。2019年6月习近平主席访问朝鲜,新华社对此的评论是:“无论国际形势如何变化,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巩固发展(对朝)关系与加深双方合作的立场是不变的”。⑥http://www.xinhuanet.com/world/2019-06/21/c_1124656081.htm.

目前,中国的“朋友圈”还包括俄罗斯。2014年5月20日发表的中俄联合声明标志着两国“全方位伙伴关系与战略协作新里程”的开始。2019年,宣布中俄两国关系迈入“新时代”,其显著特征是两国之间的“协同与协作”。

2.地区一体化

到21世纪头10年末期,中国在东北亚建设方面仍然没有形成自己的日程,在地区主义进程中的作用也不凸显。一方面,中国是东北亚各国生产合作与经济沟通的催化剂;另一方面,中国也是建设共同区域架构过程中的政治阻碍和意识壁垒。中国政府更倾向于在双边关系发展中朝着国家主义、多边性与现代化的方向发展,而对于积极参与东北亚建设,特别是对东北亚一体化进程中统领地位的觊觎,中国对此并无多大兴趣。⑦Rozman Gilbert. Northeast Asia’s Stunted Regionalism: Bilateral Distrust in the Shadow of Globalization.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4. 401 p.

目前“东北亚经济一体化”这个话题只是以关于“亚洲一体化进程”重要性的抽象论题体现在习近平主席的少数讲话中,倡议“加快实现自由贸易区战略,扩大贸易投资合作空间,构建新的区域经济一体化框架”。

事实上推动这种进程非常困难。20年前中、日、韩共同的经济利益使三国得以形成三方稳定的协作模式,同时,在生态、健康保护、与气候变化斗争等领域形成特定的方法、手段来协调和集中三方力量。中国从更长远的视角看待这种合作模式,将其视作实现多元开放、自由贸易的有利工具,但实现真正的东北亚一体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⑧https://www.fmprc.gov.cn/mfa_eng/wjb_663304/zzjg_663340/yzs_663350/xwlb_663352/t1727935.shtml.

3.新型安全体系

东北亚各国不善于在维护区域稳定与安全方面达成既定的、协调一致的行动,这是一个陈旧且无解的难题。中国逐渐累积起来的军事力量,以及中国政府对自身利益坚持一贯的立场,并随时准备在必要的时间和地点动用自己各方面的能力,这些都没有给东北亚地区增添安宁与平静。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现代化,中国海军驶入更广阔的世界海洋,中国军费支出的增长,这些都导致周边国家将中国视为直接威胁或潜在威胁,中国作为大国的兴起也被视为“东亚安全体系重要的战略挑战”。因此,当前东北亚地区“紧张度提升”不仅与中国声明建设“新世界秩序”有关,而且与其在中国南海的军事项目和军事行动有关。与此同时,日、韩对此的紧张反应,以及美国的神经质及三国对中国力量病态、过激的反应都进一步加剧了东北亚地区的紧张度。

一方面,中国加强宣传攻势以使周边邻国相信自己友好的意愿,持续展示自己热衷发展非对抗性相互协作关系的态度;另一方面,也试图将自己本国对构建亚洲安全格局和原则的理念传递给邻国。

中华民族基因中蕴含的友善与平和,以及这个民族始终秉持“对和平之向往”及其“从未殖民及入侵其他国家的历史”在当今世界形势下是“世界和平稳定的坚实基础与全球发展繁荣的发动机”,①https://www.fmprc.gov.cn/mfa_eng/wjb_663304/wjbz_663308/2461_663310/t1703219.shtml.也是中国对外政治宣传中常常使用的关键词语。2014年5月,在亚信会议(CICA)(译者注:亚洲相互协作与信任措施会议,简称亚信会议。是一个有关安全问题的多边论坛,其宗旨是在亚洲国家之间讨论加强合作、增加信任的措施。亚信的宗旨是通过制订多边信任措施,加强对话与合作,促进亚洲和平、安全与稳定。截至2019年1月,亚信会议共有成员国27个、观察员13个。)第四次峰会上习近平主席推出在各国“平等安全”及尊重他国主权,不干涉他国内政基础上将亚信会议打造成“安全与合作对话平台”的理念。俄罗斯对习近平主席的倡议完全支持与赞成,这一点特别重要。

作为“全球大国与负责任的大国”,中国试图在对朝关系中也有可圈点的表现。中国努力尝试从较为消极的政策,即及时观察局势变化,建议 “通过和平方式”解决问题的类似声明转向更为积极的、间或向朝鲜施以警示性制裁压力的政策转向。美国例行指摘中国未对朝鲜施以压力以迫使其放弃核武器,步入核裁军之路,而中国对此的回应则是要求朝鲜和美国制订可执行路线图,确立一个使半岛长期稳定与完全无核化的机制。②https://www.fmprc.gov.cn/mfa_eng/wjb_663304/wjbz_663308/2461_663310/t1727381.shtml.

2019年6月,亚信会议第五次峰会在塔吉克斯坦杜尚别举行。在其总结性文件中只简单谈及亚信会议“应在亚洲当前所达成的统一理解基础上,在推动各国平等,保障安全及共同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而现实中这种“统一的理解”并不存在。习近平主席提出的理念遭遇政治军事同盟的重重阻挠,日本与韩国的关系不可动摇,其根源在于两国与美国结成的联盟关系是维持整个地区安全的三角石。因此,在中国担任亚信会议轮值主席国5年时间里在构建新型亚洲安全体系方面并未取得显著成绩。

4.经济因素

中国国家主席用“高水平金融、技术、信息和人员交流”来对国际合作“新时代”进行定义和评价,当今中国也正在努力在这些领域居于领先和主导地位。中国的优势不仅在其“包容创新的经济”,自由的竞争机制,还包括发展“绿色”海洋工业,高端数字技术,建设现代化物流运输基础设施,这些领域的优势帮助中国打开通向世界市场,获得高端知识,以及获取生产所需的原料和技术。

东北亚在这些计划和方案中并不是重要环节。中国主要注意力,一方面,集中在寻找国际关切问题的解决之道;另一方面,努力在本国南部和西部地区扩大自身的经济利益。如果说中国对国际关切问题的解答目前还只是处于理论层面,那么中国在偏远地区打造一个适宜的外部环境上则取得不小的成就,即通过“一带一路”倡议来达成这一目标。

在习近平主席“一带一路”倡议中,东北亚的地位显得十分微弱,该地区仅通过“提升黑龙江省对俄铁路和陆路交通” “黑龙江省、吉林省、辽宁省与俄罗斯远东地区积极合作,实现联合陆路与海上运输,建设中蒙俄国际经济走廊” 等方面参与“一带一路”建设。2015—2016年建设“国际经济走廊”计划通过中、俄、蒙签署的两份三方协定明确下来,但遗憾的是2019年6月,普京总统在一次讲话中指出:“从建设经济走廊项目明确以来的三年时间里我们没有一个项目得到具体落实”。③http://kremlin.ru/events/president/news/60753.

中国还提出“海上合作”的概念,未来通过“联合行动”建设跨北冰洋通往欧洲的“经济走廊”并将其作为“第三条蓝色道路”,最终形成一个环欧亚大陆统一的海洋环路。与此同时,中国对开发利用北冰洋东部地区自然资源和交通资源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但为此并未投入过多的努力。在中国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领导小组2015—2017年及2018—2020年落实倡议的意见报告中,俄罗斯和蒙古均出现在一份国家名单中,因为“一带一路”交通走廊穿过两国领土。因此,报告指出“中国要与俄罗斯、蒙古两国加强合作”,仅此而已。④http://www.srcic.com/upload/newsletter/16/pdf_zh/5bfd0ba90de69.pdf.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同日本、韩国代表会晤时经常谈到关于建设“一带一路”,需加强合作等仪式性的外交话题。但接下来国家间的外交斡旋、“一带一路”框架下关于合作主题的学术探讨,以及有关“战略联合”必要性的种种声明都未能有效推动这项工作的顺利展开。

二、中国对东北亚国家经济的杠杆作用及其影响

2020年初,中国是东北亚各国的第一贸易伙伴,朝鲜对中国的贸易额占其外贸总额的3/4(77%),在蒙古约占其外贸总额的一半(52%),在俄罗斯沿太平洋地区及韩国、日本均占其外贸总额的1/4左右(28%,24%,22.5%)。而在此同时,中国资本在这些国家却处于弱势地位,中国对日本的直接投资仅占其外国直接投资总额的3.5%,韩国为1.7%,俄罗斯沿太平洋地区为0.5%。

中国正在走向世界舞台中央。2014年,中国开始在世界范围内进行资本扩张,这些行为也仅仅使其在东北亚贸易市场的地位稍微得到一些提升。中国在日本外贸总额中的占比从22.5%提升到23.8%,在韩国从24%提升至26.5%,在俄罗斯远东联邦区从27.7%提升至28.7%,在蒙古从52%提升至64.4%,在朝鲜从77%提升至93%。中国对韩国出口提升了29%,显而易见,这是2015年签署的中韩自贸协定(译者注:《中华人民共和国与大韩民国政府自由贸易协定》,简称中韩自贸协定。于2015年6月1日正式签署,是中国迄今为止涉及国别贸易额最大、领域范围最为全面的自贸协定。2015年12月20日正式生效并第一次降税。)起到积极促进作用,但对日本出口缩减了7%。

2014年是收获颇丰的一年,中国对东北亚投资总额达55亿美元。2015年,中国在各国国外直接投资中的占比较高:日本是31%,韩国是10%,俄罗斯是11.4%,但这一趋势很快就消退了,东北亚并未成为中国投资的“热土”。2013—2018年,东北亚在中国海外直接投资中的占比从0.8%(2014年)增长到2.2%(2016年)。2019年,中国投资在日本外国直接投资中的占比低于5%,在韩国约为3%,在俄罗斯(包括远东联邦区)则低于1%。如果说中国投资在日本和韩国略微有所增长,那么在俄罗斯及其远东联邦区这一数值却不断缩减。

中国对日本和韩国的投资大部分流入服务行业,这与中国繁荣的海外旅游业息息相关。赴东北亚国家旅游的中国人从2013年的800万增长到2016年的1 870万人次,并且这一水平持续至今。中国游客的增加促进了旅游目的国相关产业发展,促使其服务体系和交通行业不断改善,相应地也使得东北亚国家旅游和服务行业的收入大幅增加。

与中国发展经济关系不只有加分项,还有一些减分项,如东北亚国家过于依赖中国市场行情,加大各种不确定外部经济因素的影响,如疫情的流行;中国对伙伴国政治决策的应激反应也会对东北亚国家的经济造成深刻影响。针对韩国在本土部署美国反导系统这一决定,中国对其采取严厉的经济制裁,这直接导致韩国经济付出惨痛代价,据统计数据显示,韩国经济损失达68亿美元。①https://qz.com/1149663/china-south-korea-relations-in-2017-thaad-backlash-and-the-effect-on-tourism/.

东北亚对中国经济发展的意义也尤为重要。2013年东北亚国家占中国外贸总额的15.2%,其中日本占7.4%,韩国占6.1%。近些年中国同东北亚国家经济关系较之与其他国家的发展速度有所放缓。2013—2019年中国对日本、韩国、朝鲜、蒙古及俄罗斯沿太平洋地区的贸易共计增长了1%(出口增长了3.4%,进口下跌了0.9%),同期与世界其他地区和国家的贸易增长了10%,相应地,东北亚在中国外贸中的占比降低到14%。

东北亚国家对中国直接投资额近十年缩减了16亿美元,主要是日本资本流出造成的。2019年初东北亚各国在中国的直接投资占其外国直接投资的6.3%(其中韩国占3.5%,日本占2.8%)。②http://www.stats.gov.cn/tjsj/ndsj/2019/html/С1114.jpg.主要投资人都是在香港或国际离岸区注册。

中国东北地区处于本国边境,地理位置直接面对东北亚地区,地缘因素决定中国东北地区与东北亚国家有更多的联系。2002年,东北亚国家占内蒙古自治区外贸总额的80%,占黑龙江省的70%左右,占辽宁省的35.2%,占吉林省约1/3(35.2%)的外贸总额。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这些地区外贸活动的地理范围也随之扩大。中国步入全球经济体系的进程对东北三省对外经济结构的形成产生重要影响,2013年,东北亚国家在中国东北地区进出口业务中的份额减少了一半。

从2014年开始,东北亚国家在中国东北地区贸易活动中的作用又开始恢复与增加,但在各省的发展方向与发展速度各不相同。2018年,东北亚国家占黑龙江省外贸总额的77.5%(其中俄罗斯占69.8%),占内蒙古自治区的56.3%,占辽宁省的27%,占吉林省的17%。黑龙江省是与俄罗斯毗邻的边境地区在很大程度上与俄罗斯联系密切,近些年这种密切程度进一步加强了。内蒙古自治区主要面向蒙古和俄罗斯,一半的外贸业务针对这两个国家开展。辽宁省和吉林省的主要伙伴则是日本、韩国和朝鲜。来自东北亚国家并不庞大的投资将中国东北各省与东北亚国家联结起来,2014年,东北亚国家投资仅占黑龙江省外国直接投资总额的4.5%。③http://www.hlj.stats.gov.cn/tjsj/tjnj/202001/t20200120_76425.html.

三、在全球化中国镜头下透视俄罗斯沿太平洋地区发展现状

中国一直坚持1980年代末至1990年代初形成的开发利用俄罗斯远东潜力以发展振兴中国东北地区的路线和政策。2016年春颁布中国东北地区发展刚要,其中一项优先任务是对接中国东北地区与俄罗斯远东地区发展项目,建设“中蒙俄经济走廊”。(译者注:中蒙俄经济走廊是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一部分。国家主席习近平2014年09月11日在出席中俄蒙三国元首会晤时说,中方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获得俄方和蒙方积极响应。可以把丝绸之路经济带同俄罗斯跨欧亚大铁路、蒙古国草原之路倡议进行对接,打造中蒙俄经济走廊。)这一点经常被中国地方政府谈到,却很少在中央层面被提及。中国也发表了大量学术文章,其中探讨并提出各种方法措施优化中国东北地区与俄罗斯远东地区的经济关系,提出解决影响发展目标诸多问题的建议。

但实际上,俄罗斯沿太平洋地区在当前中国的战略和计划中处于十分微弱的位置,中国仅把其作为运输本国货物及获取一些原材料的替补基地,并未将其视作具有投资前景的地区。主要有三方面原因:一是中国海外投资结构发生变化,优先发展高技术含量的经济行业和基础设施建设;二是中国鼓励出口,加大力度打通伙伴国市场通道,扩大海外投资仍被视作扩大中国劳动力出口的有效方法,对此中国政府并不支持,俄罗斯民众也持反对态度。三是,在俄罗斯国内,以及在其东部部分地区仍存在一股较强的反对中国资本的势力,中国政府充分考虑到这一因素,不愿因此破坏两国关系。

在2019年中国东北三省年度工作报告中关于俄罗斯有如下表述。内蒙古自治区领导表示“必须发展与俄罗斯克拉斯诺亚尔斯克边疆区和伊尔库茨克州的关系,”并且例行谈到建设“中俄蒙经济走廊”的重要意义。吉林省领导介绍了本省俄罗斯天然气气化情况,表示积极支持“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努力发展珲春中俄贸易区。黑龙江省省长王文涛重点关注的是跨境江桥建设,打造运输物流网络以及各种行政措施的落实情况。④http://district.ce.cn/newarea/roll/202001/20/t20200120_34161934.shtml.三位地方领导都没有提及2018年两国签署的在农业领域扩大两国边境地区合作的协议,也没有提到双方制造业发展及相互投资的情况。

如此看来,“全球化中国”并不太热衷于将俄罗斯沿太平洋地区纳入本国生产销售大的网格之中。俄罗斯有限的国内市场容量、落后的基础设施、单一的原料出口经济结构,以及俄罗斯政府采取的保守的、而非协作的发展方式都在很大程度上严重阻碍了远东联邦区的发展。

经济统计数据进一步佐证了这一点。2019年,远东联邦区占中国出口的0.2%,占中国进口的0.3%,该地区只吸引了中国海外直接投资总额中的0.03%。中国对远东联邦区的贸易仍停留在2013年的水平(2013年贸易额为112亿美元,2019年为107亿美元),中国的出口从56亿美元缩减到40亿美元。远东地区的原材料在中国市场所占份额也不高:开采的石油及在远东联邦区加工的石油产品在中国进口该类产品中占比低于1%(2018年总进口量为4.6亿吨,远东联邦区占270万吨),煤炭进口量也低于2%,木材及木制品进口量低于4%。俄罗斯沿太平洋地区仅在中国渔业市场中占比相对较高,2018年,中国鱼类和海产品进口的12.2%来自于该地区,但这也仅占中国海产品生产总量的1.5%。

四、结语

综上分析,中国所处“全球地位”及其积极推进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相比较而言,中国在东北亚的地位和作用就显得十分微弱。一是中国在处理与东北亚各国关系时会考虑到复杂的历史因素,因此,无论是在外交言论上还是具体行动上都颇为小心翼翼。二是当今中国经济政策的焦点已转向与东北亚地区相反的方向,在某种程度上中国提出的倡议与东北亚各国的设想和方案形成竞争关系。东北亚各国并不处于中国“一带一路”规划带上,能够从中国积极的对外经济活动中获益的也仅是贸易和旅游带来的一部分额外收入,虽然额度不大,但也是直接投资来源之一。这更多是中国开放政策和国际化带来的结果,而不是其在东北亚具有目的性经济行为的成果。中国在技术领域的跃迁将其从日本、韩国的合作伙伴变为竞争对手。三是在“和谐发展”领域和安全保障方面中国在东北亚没有寻求到积极的回应。对于中国提出的建立“统一和不可分割的亚洲安全体系”的倡议,日本和韩国却以两国加强与美国的军事同盟关系作为回应:签署军事情报交换协议及决定在南韩部署美国萨德反导系统(THAAD)。(译者注:末段高空区域防御系统,是美国导弹防御局和美国陆军隶下的陆基战区反导系统,一般简称为萨德反导系统。2016年7月8日美国和韩国正式宣布将在韩国部署“萨德”反导系统,引发韩国国内巨大争议以及本地区国家强烈不满。)金正恩也曾在会晤中公开表示美国是其主要伙伴,而非中国。

中国倡议产生的正面效应使其在东北亚形象不断提升。根据民意问卷调查显示,2013—2014年有93%的日本人对中国怀有不良印象,2019年这一比例降低到85%。①Japan-Сhina Рublic Opinion Survey 2019. Тokyo, Тhe Genron NРO, 2019.48 p.韩国民意调查也显示本国民众对美国倾向度更高,对于多数韩国人来说,中国给其印象首先是一个共产主义国家,只有30%的民众表示认同韩国与中国有共同的儒家文化属性。在俄罗斯沿太平洋地区对于目前及未来的中俄关系多数民众持比较乐观的态度,也认可中国对于本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但仍有1/4左右的民众对中国抱有反感情绪。

无论做出怎样的承诺中国政府始终清楚地了解,中国不可能庇护整个世界。中国只是不断努力改变着世界,使其环境更利于本国发展,并尝试着引导整个人类社会朝着希望的方向发展。为实现这一目标中国在东北亚地区的政策、措施和具体行为就需要更加小心和谨慎。

猜你喜欢

东北亚韩国俄罗斯
韩国“第一步”
聚焦韩国大选
女真从兴起到脱离明朝东北亚封贡体系的策略选择
国家标准委率团参加第十八届东北亚标准合作会议
面向全世界 服务东北亚
另辟蹊径
先救谁——原载俄罗斯漫画网▲
同舟共济
欲盖弥彰
第四乐章翻转:亚洲新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