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有关“成安”的一组历史地理学问题

2021-01-16任乃宏

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北齐墓志

任乃宏

(邯郸学院 赵文化研究中心,河北 邯郸 056005)

一、最早的成安

历史上最早的“成安县”,始置于汉武帝元狩元年(前122年)或更早。此外,还有一个“成安国”,始置于汉武帝元鼎五年(前112年),元封六年(前105年),成安侯韩延年获罪,成安国除。事载《史记》与《汉书》。《史记·建元以来侯者年表》:“成安国,以校尉韩千秋击南越死事,子侯。元鼎五年三月壬子,侯延年元年。元封六年,侯延年有罪,国除。”[1]《汉书·地理志》“颍川郡”:“秦置。高帝五年(前202年)为韩国,六年(前201年)复故。……县二十:阳翟,夏禹国。……成安,侯国也。”[2]又,《汉书·景武昭宣元成功臣表》:“成安侯韩延年,父千秋以校尉击南越死事,子侯,……郏。”[2]653《汉书·地理志》“陈留郡”:“武帝元狩元年(前122年)置。属兖州。……县十七:陈留,小黄,成安,宁陵,……济阳,浚仪。”[2]1558-1559是即《史记索隐》之“《表》在郏,《志》在陈留”也[1]。又,周振鹤《西汉政区地理·颍川郡沿革》:“高帝十一年(前196年),颍川为淮阳国别郡。……惠帝元年(前194年),淮阳国除,颍川郡属汉。据《汉表》,武帝元鼎间析郏县置成安侯国以封韩延年。”[3]现在的问题是:颍川郡的“成安国”与陈留郡的“成安县”是什么关系?较为明显的区别是:成安国的设置(前112年)至少比成安县(前122年)晚了十年。如果陈留郡的成安县曾长期存在,就会出现一种可能:成安国在元封六年(前105年)废除后,并未改设成安县而是还给了郏县。毕竟,两县重名,对汉武帝这样雄才大略的帝王而言似乎有些“缺典”。如果这一推论成立,北魏设置之“城安县”地近“考城”,亦即今河南兰考,也就顺理成章了。又,《史记·张耳陈余列传》:“陈余者,亦大梁人也。”《索隐》:“臣瓒云:‘今陈留大梁城是也。’”[1]2571陈余之得封“成安君”,似即因其本为成安县人也。如果这一推论成立,则成安县之始置就到秦代甚至战国了。

二、城安与成安

北魏与北齐均设有“城安县”。《魏书·地形志》:“北梁郡,领县二。城安,孝昌中(525-527年)置,郡治。有蛟龙城。”[4]《隋书·地理志》:“梁郡,开皇十六年置宋州。统县十三。……考城(县),后魏曰考阳,置北梁郡。后齐郡县并废,为城安县。开皇十八年以重名,改曰考城。”[5]施和金《北齐地理志》:“北梁郡共领二县,即城安和考阳,所谓‘郡县并废为城安县’者,废北梁郡及考阳县而存城安县也。”[6]关于北魏、北齐“城安县”所在,《读史方舆纪要》谓在归德府考城县:“成安城,在(考城)县东北。后魏孝昌中置成安县,为北梁郡治。北齐废郡,以考阳县省入,属济阴郡。隋初废郡,开皇十六年又省(成安)县入考城县。”[7]对此,施和金表示认同:“按成安即城安。此县北齐废北梁郡后改隶济阴郡,盖境相接也。……今从《读史方舆纪要》。”[6]据之,则其时之“城安县”地近今河南兰考也。又,开皇十八年(598年),“城安”因重名而改称“考城”,所重之名,应即北齐新设之成安县。换言之,在开皇十八年之前,作为县名的“城安”与“成安”,曾并存过多年。顺便可以指出的是,《隋书·地理志》之“开皇十八年更名考城”与《读史方舆纪要》之“开皇十六年并入考城”应该是一回事,“十八”与“十六”,其中有一个应该是错的。

三、成安县始置于北齐

今邯郸所属成安县始置于北齐天保年间,史载甚明。《隋书·地理志》:“魏郡,统县十一,……临漳,东魏置。成安,后齐置。”[5]847《元和郡县志》卷十六:“成安县,本汉斥丘县地,属魏郡。土地斥卤,故曰斥丘。其地旧属邺县,高齐文宣帝分邺县置成安县,属清都尹。”[8]《北齐书·路去病传》:“路去病,阳平人也。……性颇严毅,人不敢欺,然至廉平,为吏民叹服。擢为成安令。京城下有邺、临漳、成安三县,辇毂之下,旧号难治,……自迁邺以还,三县令治术,去病独为称首。”[9]《北齐地理志》:“三县皆在京城,同治邺城也。”[6]9又,新出《北齐宇文长墓志》可与史籍互证:“公讳长,字树生,清都成安人。……天统五年(569年)八月三日薨……武平元年(570年)正月廿五日迁窆邺城西廿里。”[10]需要指出的是,约成书于北宋元祐五年至六年(1090-1091)的《相台志》,谓东魏天平元年(534年)已“于(邺)城东置临漳县,城西置邺县,城东北置成安县”。鉴于此材料晚出,又无其他证据可以形成证据链,故暂时只能存疑。

四、分临漳置成安县

成安县前身之“斥丘”本为西汉侯国,始置于汉高祖六年(前201年),汉武帝元鼎五年(前112年),降为斥丘县。《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斥丘,县名,属魏郡。(唐厉)以舍人从起丰,以左司马入汉,以亚将攻籍,克敌,为东郡都尉,击破籍武城,侯,为汉中尉,击布,为斥丘侯。……(高祖)六年八月丙辰,懿侯唐厉元年。……元鼎五年,侯尊坐酎金,国除。”《索隐》:“破籍武城,初为武城侯;后击布,改封斥丘。”[1]923-924又,《魏书·地形志》:“临漳,天平初分邺并内黄、斥丘、肥乡置。有鼓山、肥乡城、邯郸城、斥丘城、列人城。”[4]2456据之,《元和郡县志》所载“高齐文宣帝分邺县置成安县”或系“高齐文宣帝分临漳置成安县”之误。

五、北周成安县属成安郡

北周成安县属成安郡,疑《元和郡县志》所载“周平齐,属魏郡”或有误。杨守敬《隋书地理志考证》卷五:“《杨素传》:‘周武帝平齐以功封成安县公。’又《达奚长孺传》:‘从周武帝平齐,进爵成安郡公。’又《元和志》:‘周武帝置滏阳,属成安郡。’则周有成安郡,当是齐与县同置,志失书。”[11]据康世民兄告知:“《隋书·杨素传》之‘成安县公’有误,据《杨素墓志》当为‘安成公’,有拓片为证。”据之,杨说虽有误但无碍其“周有成安郡”之判断。王仲犖《北周地理志》:“成安郡,治滏阳。北周置。……《读史方舆纪要》:周析临水置滏阳县,为成安郡治。……《元和郡县志》谓成安县属魏郡,是成安郡不治成安,故从《读史方舆纪要》谓滏阳为成安郡治也。领县二:滏阳,今河北磁县城关,北周置。……临水,今河北涉县西北二里,旧置。”[12]问题在于,有证据表明“成安县”属于“成安郡”。新出《北周宇文斌墓志》:“君讳斌,字孝桀,成安郡成安县人。……以大成元年(579年)十二月廿九日遘疾终于江陵,即以大象二年(580年)四月六日归葬于相州西南十五里。”[10]386大象二年七月之前相州仍治邺城。据之,则北周时期成安县属成安郡无疑。一县不可能两属,要么属魏郡,要么属成安郡。两相比较,墓志为“同时”材料,似当从墓志。故成安郡所领当为成安、滏阳、临水三县。成安郡郡治,亦当为邺城而非滏阳,因为成安县仍治邺城。顺便可以指出的是,北周魏郡亦治邺城,所领当为邺、临漳、洹水、武安四县,而非包括成安在内的五县。难以定论的是北周成安郡之存废时间,毕竟,一城设两郡(成安郡、魏郡)两县(成安、邺县)的确有些不妥。有一种可能是:大象二年七月,邺城被焚毁,相州、魏郡与邺县南迁安阳,成安县治东迁新址,成安郡治则西迁到了滏阳。须知,《元和郡县志》谓成安郡在滏阳也不会是空穴来风,很可能成安郡在滏阳又继续存在了一段时间。接下来,隋初之废郡设州,或许正是对类似乱象进行的整顿。

六、成安县移治今址时间

成安县移治今址当在大象二年(580年)七月或稍后。《隋书·高祖纪上》:“(大象二年)六月,……相州总管尉迟迥自以重臣宿将,志不能平,遂举兵东夏。……高祖命上柱国、郧国公韦孝宽讨之。……七月,韦孝宽破尉迟迥于相州,传首阙下,余党悉平。”[5]3-4《资治通鉴·陈纪八》:“韦孝宽分兵讨关东叛者,悉平之。(杨)坚徙相州于安阳,毁邺城及居邑。”胡三省注:“刘昫曰:杨坚令韦孝宽讨尉迟迥,平之,焚烧邺城,徙其居人,南迁四十五里,以安阳城为相州理所,仍为邺县。”[13]据之,邺城毁于大象二年七月,相州与邺县随即迁治安阳,成安亦当于其时或稍后移治于“新治”,“新治”就是今址。何以知之?新出《唐张昚墓志》可以为证。《唐张昚墓志》刻于唐玄宗天宝十一年(752年),1986年11月出土于成安县城内南水坑北岸,现藏成安县文化馆。墓志谓:“(张昚)以天宝拾有壹载岁次壬辰八月乙亥朔廿有八日壬寅,合祔于邑城西北壹伯步之原。”[14]据之,唐代之成安县城与今址基本重合,只不过较目前位置要稍微偏东南一些。顺便应该指出的是,康世民兄据《元和郡县志》建德六年(577年)“周武帝灭齐,临漳县治移出邺城”之记载,推断成安县治亦当于其时移出。其说与墓志所载成安县属于成安郡有矛盾,且除《元和郡县志》外尚无其他材料支撑,故暂时似不宜采用。须知,存在另一种可能,这就是:建德六年之所以将临漳县治从邺城迁出,正是为了给成安郡治腾地方。

七、成安有时也被写作城安

与《读史方舆纪要》所载“城安”写作“成安”一样,古代的“成安”有时也被写作“城安”。成书于五代南唐中主保大十年(952年)的《祖堂集》,为禅宗现存最古的灯史,其中就有“时有辩和法师于邺都管城安县匡救寺讲涅槃经”的记载[15]。“匡救寺”在明代以后改称“匡教寺”,今址即旧址,在成安县城南,隋文帝开皇十三年(593年),禅宗二祖慧可就是在“匡救寺”讲法被诬、受难圆寂的。又,王连龙《新见北朝墓志集释》第三十九为《何思荣墓志》,其文曰:“大齐河清二年(563年)四月十九日,司州魏郡城安县里正颜贵下故人,杨例将军、员外奉朝请何思荣铭记。岁次癸未。”[16]这里的“司州魏郡城安县”,应该就是北齐分邺县而置之“成安县”,文作“魏郡”而不作“清都”似乎只是一种民间习惯,《涉县林旺响堂石窟摩崖碑记·北齐题记》之“都维那魏郡主簿张君植”[14]5,应该与此类似。顺便可以指出的是,王连龙谓此“城安县”即北魏始置、位于今河南兰考县东北之“城安县”,误矣;据之推断今兰考县一带亦曾划属魏郡,则一误再误矣。又,由《何思荣墓志》与《祖堂集》均以“城安”名县来看,北齐始置时或许正是“城安”而非“成安”。取名“城安”者,祈求“邺城平安”也。须知,其时漳河自邺北城北东流,河道已逼近城墙,邺城确有遭受河水冲击之虞也。

综上所述,今邯郸成安县之历史沿革,似可表述如下:成安县之前身为西汉斥丘侯国,始置于汉高祖六年(前201年),汉武帝元鼎五年(前112年),斥丘侯唐尊获罪国除,改为斥丘县,属魏郡。东汉至北魏仍名斥丘,属魏郡。东魏天平初(534年),斥丘并入临漳。北齐天保年间,高洋分临漳置成安县,为邯郸“成安”名县之始,治邺城,属清都尹。北周割临水置滏阳,设成安郡,成安县属之,仍治邺城。大象二年(580年)七月,邺城被毁,其时或稍后,成安移于今治。此后沿革,已无疑义:“隋属魏郡。唐武德元年(618年)属磁州,贞观元年(627年)属相州,天祐二年(905年)复曰斥丘,三年(906年)属魏州。五代后唐复曰成安。宋属大名府。金属洺州。元至元二年(1265年)并入滏阳,后复置,属磁州。明改属广平府。本朝(清)因之。”[17]

注释

[1]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1048页。

[2]班固:《汉书》,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1560页。

[3]周振鹤:《西汉政区地理》,商务印书馆2017年版,第47页。

[4]魏收:《魏书》,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2542页。

[5]《隋书》,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836页。

[6]施和金:《北齐地理志》,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510页。

[7]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2355页。

[8]贺次君点校:《元和郡县图志》,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453页。

[9]《北齐书》,中华书局1972年版,第646页。

[10]贾振林编著:《文化安丰》,大象出版社2011年版,第317页。

[11]杨守敬:《隋书地理志考证》卷五。

[12]王仲犖:《北周地理志》,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931页。

[13]《资治通鉴》,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5426页。

[14]任乃宏等:《邯郸地区隋唐五代碑刻校释》,中国文史出版社2018年版,第464-465页。

[15]蓝吉富主编:《禅宗全书·史传部一》,台湾:文殊出版社1988年版,第467页。

[16]王连龙:《新见北朝墓志集释》,中国书籍出版社2013年版,第155-156页。

[17]《大清一统志》卷三十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469页。

猜你喜欢

北齐墓志
北齐·墓壁画 仪卫出行图
五代墓志所见辽代史料考
辽耶律公迪墓志考
辽代《韩德让墓志》疏解
南阳出土两方唐代墓志
涉县中皇山摩崖刻经
《陆孝昇墓志》考释
晋阳开化陶俑 来自地下的北齐人装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