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弗兰克《A 大调小提琴与钢琴奏鸣曲》融合特色分析

2021-01-15林尔佳

参花(下) 2021年12期
关键词:大调奏鸣曲弗兰克

摘要:弗兰克是浪漫主义后期法国著名作曲家,《A大调小提琴与钢琴奏鸣曲》则是其在成熟时期的代表作。与其同时期的作品相比,融合性是该曲最大的特色所在,包含宗教与世俗的融合、古典与浪漫的融合、继承与创新的融合三大方面,也使作品呈现出了独有的艺术风格。基于此,本文从弗兰克的创作历程谈起,就作品的融合性特色进行分析,继而获得对其人其作更加深刻的认识。

关键词:弗兰克 《A大调小提琴与钢琴奏鸣曲》 融合特色

赛萨尔·弗兰克(1822—1890),19世纪法国著名作曲家,原籍比利时。自幼学习音乐,13岁时随家庭迁居巴黎,后进入巴黎音乐学院学习作曲并留校任教,开始了个人近半个世纪的创作和教学生涯。在创作方面,弗兰克的创作涵盖交响乐、室内乐、歌剧等多种体裁,特别是在器乐方面,《d小调交响曲》《D大调弦乐四重奏》《f小调钢琴五重奏》等都是世界闻名的佳作。在教学方面,其以巴黎音乐学院为基地,先后培养出了丹第、肖松、杜帕克等多位名家,并建立了“民族音乐协会”这一社会组织,逐渐形成了以他为核心的法国民族乐派,引导当时的法国从对德奥音乐的盲目崇拜中走出来,确立了独立的发展方向。为法国乃至世界音乐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A大调小提琴与钢琴奏鸣曲》是弗兰克在器乐领域的代表作,创作于1886年,弗兰克作为新婚礼物将其送给了比利时著名小提琴演奏家伊萨伊,伊萨伊夫妇收到后惊喜不已,随即开始练习,首演也大获成功,被誉为是足以比肩贝多芬和勃拉姆斯的小提琴奏鸣曲。

一、《A大调小提琴与钢琴奏鸣曲》概述

《A大调小提琴与钢琴奏鸣曲》作为献给一对新婚夫妇的贺礼,其主题也是十分明确的,即对爱情的赞美与歌颂。全曲共分为四个乐章。第一乐章是带有变化重复的单三部曲式。表现的是男女二人初次相识互相吸引的场景。通过四个小节的引子后奏出主题,主题部分分为a、a1和b、b1四个部分,其中,a1和b1都是对a、b两个乐句的扩展与倒装。结构十分精巧,与古二部曲式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第二乐章为d小调,表现的是热恋中两人既急不可待地互诉衷肠,同时也有争吵、和好的不断交替。一开始是一个单三部曲式,特色在于连接部分,通过对第一乐章a主题的引用,通过扩充、变奏等多种手法对其进行表现,将弗兰克推崇的主题循环构思体现得淋漓尽致。第三乐章是复二部曲式。表现的是两人热恋之后的冷静与理智以及相伴终生的信念。从音乐色彩以及作者给出的标题来看,该乐章是宣叙调和幻想曲的综合体,并加入了华彩部分,给二人高超的演奏技巧提供了充分表现空间。第四乐章是对前三个乐章的总结,回旋曲式。作者将之前三个乐章的主题均在此乐章中予以了重现,而且这种重现是具有鲜明画面感的,是对整个相爱历程的深情回顾。最先重现的是甜蜜主题,然后是第二乐章的争吵和惆怅主题,最后是第三乐章的憧憬主题,象征了两个人经过相识、相知、相交后终于走到了一起。尾声部分中,钢琴和小提琴四分音符的规律进行,正是对教堂钟声的模拟,两位新人正式踏入了幸福的大门,共同迎接美好的明天。

二、《A大调小提琴与钢琴奏鸣曲》的融合性特色

(一)宗教与世俗的融合

在西方音乐发展史上,宗教音乐与世俗音乐既是并行发展的,也是不断碰撞与融合的。文艺复兴时期世俗音乐初步兴起,古典主义时期,在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三位巨匠的推动下,世俗音乐已经逐步取代了宗教音乐。而到了浪漫主义时期,音乐家主张在创作中尽情抒发个人情感,可以视为世俗音乐更加充分的表现形式,更是彻底脱离了宗教的束缚,这也是近现代以来各种音乐风格和理念频出的重要原因。在19世纪末,包含勃拉姆斯、瓦格纳、威尔第在内的诸多名家,都试图创立一种全新的音乐风格。身处于这个时代的弗兰克在这场持续的、巨大的变化中十分冷静,弗兰克早年曾在巴黎的教堂担任管风琴师,后来又曾在多个教堂兼职,30多年来,其每逢周日或节假日都要来到教堂进行思考。所以,基于自己虔诚的宗教信仰,使他对该时期情感泛滥、标新立异的音乐风格并不感冒。而是坚持为作品注入神圣的宗教气息。在《A大调小提琴与钢琴奏鸣曲》中,与文艺复兴时期的管风琴作品有着诸多相似之处,如双呈示部的奏鸣曲式结构、大小调式和声与中古调式旋律对置、主题的确立和发展、两种乐器间的配合,以及用钢琴和小提琴之间的对话来模仿圣咏等,都表现出了弗兰克对宗教音乐的推崇。但是与此同时,作品却并没有不接地气,仍然有着民间色彩的自然旋律音阶、轻快而美好的音乐风格以及对美好生活的憧憬。所以,弗兰克在宗教和世俗之间找了一种新的平衡,这同样也是一种创新。

(二)古典与浪漫的融合

古典主义时期是人类音乐发展的第一个高峰,该时期确立的理性、均衡、规范的审美风格,为以后的音乐发展指明了方向,也起到了重要影响。但是正所谓盛极必衰,人类音乐史上没有哪一种音乐风格是可以永续存在和发展的,势必要被新的音乐风格所取代。特别是当一些音乐家认为古典主义的各种程式和法则不利于个人情感表达后,以情感为核心的浪漫主义音乐便逐步兴起。特别是弗兰克所处的是19世纪后半叶,正值浪漫主义音乐发展的鼎盛时期,李斯特、瓦格纳等知名音乐家都试图通过创新构建出全新的音乐形式与风格。在这场热潮中,弗兰克仍然没有盲从。多年的学习和教学生涯让他知道,古典主义音乐绝不是一无是处的,仍然是有诸多精华需要保留和发扬的。所以,在这部作品中,他先是采用了奏鸣曲这一古典主义最典型的形式,而且乐章、乐段之间的结构也条理清晰,每一个乐句、每一个音符都是规规矩矩,正正好好。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作品在情感表现上的缺失,他将对爱情的赞美和对好友的祝福,注入到了如歌的旋律、频繁的转调、和弦的创新、巧妙的休止等各个方面,所以,作品仍然是感人至深的。弗兰克用这首作品证明了古典和浪漫两种风格是可以共存在一部作品中的,同时也带给了听众双重的审美体验。

(三)继承与创新的融合

19世纪后半叶,也就是浪漫主义后期,各类音乐创新几乎陷入了盲目和无序的状态中,出现了形式大于内容的情况,这无疑是有悖于音乐本质规律的。在这种背景下,弗兰克率先提出了继承的理念,一方面对执着于革新的瓦格纳提出了明确的反对,另一方面,则主张将目光投向法国民族民间音乐,摆脱德奥音乐的依赖,以真正让法国音乐重新焕发生机。对此他倡导成立“民族音乐协会”,在他和弟子们的带动下,法国的声乐和器乐创作在数量和质量上都迎来了新的突破。所以,在《A大调小提琴与钢琴奏鸣曲》中,法国民族特色是十分鲜明的,表现在精致的结构、唯美的旋律、清晰的主题等诸多方面。但是与此同时,弗兰克也清楚地知道,继承的根本目的在于创新,他在重视民族民间音乐的基础上,对八声音阶、分裂和弦、双调性等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并在这部作品中获得了良好的效果。对后来包含梅西安在内的诸多作曲家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所以,从这部作品中也可以看出,弗兰克既不保守,也不冒进,而是以继承为基础,以创新为目标,对个人创作和法国音乐发展起到了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作用。

三、弗兰克《A大调小提琴与钢琴奏鸣曲》演奏要点

作为一首历久弥新的佳作,《A大调小提琴与钢琴奏鸣曲》百年来一直在世界各地的舞台上长演不衰。从以往的演奏经验来看,需要对以下几个要点予以把握。

首先是做好充分准备。演奏者不能在看到乐譜后便立刻上手演奏,而是要对作品进行全面的分析,包含作品的时代背景、作者的个人信息、作品的主要内容等,以保证演奏不会出现原则性的偏差。通过分析可知,这是法国新古典主义代表人物弗兰克,作为新婚贺礼送给好友的佳作。对爱情的赞美和憧憬是该曲的情感基调,整个演奏应该是热情洋溢的,同时,又因为作品是新古典主义风格,所以,情感表现也应该略有节制,体现出一定的理性色彩。

其次是形成良好配合。两位演奏者只有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才能获得完美统一的演奏效果。对此,在排练之前,两位演奏者应该进行充分的沟通,阐明自己对作品的看法,经过讨论后形成一致认识。如果暂时有分歧也不用紧张,可以在实践中予以验证和解决。而在排练过程中遇到了疑惑或难题,也要给予对方帮助和支持,真正达到一加一大于二的目标,让作品的价值和魅力得到最大化地彰显。

四、结语

综上所述,19世纪中叶的浪漫主义后期,各类新的音乐理念和思潮层出不穷,也有很多音乐家通过积极的探索与革新开辟出了一片新天地。但是对于弗兰克而言,其既没有盲从于任何一种思想,也没有盲目进行创新,而是将目光投向了历史,从历史和当下相结合的角度对为谁创作、怎样创作、创作为何等一系列基本问题进行了思考,并确立了融合性的发展方向,也让作品呈现出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因此,在今天的小提琴创作和演奏中,应该对这首作品有充分重视,并重点体验和表现这种融合性特色,方能让作品的特有价值得到最大化的发挥。

参考文献:

[1]郑安琪.浅析弗兰克《A大调小提琴与钢琴奏鸣曲》[D].上海音乐学院,2016.

[2]焦永.弗兰克《A大调小提琴与钢琴奏鸣曲》演奏风格的再认识[J].艺术教育,2010(03):81.

(作者简介:林尔佳,男,本科,江苏省演艺集团交响乐团,国家二级演奏员,研究方向:交响乐、小提琴演奏和教学)

(责任编辑 刘月娇)

猜你喜欢

大调奏鸣曲弗兰克
手机上的奏鸣曲
一次搞懂吉他常用和弦
月光奏鸣曲
G大调随想曲
“跑调”了怎么办
饥饿奏鸣曲
答非所问
呼噜奏鸣曲
弗兰克与滑板
蒙弗兰克奇遇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