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影片《野性的呼唤》的叙事艺术

2021-01-15吴爱华

参花(下) 2021年12期
关键词:叙事艺术细节空间

摘要:《野性的呼唤》这部影片是由杰克·伦敦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来。文学作品影视化,可能都会带来一些讨伐之声,但这部电影却运用高超的叙事技巧,把作品“回归自然”这一主题表达了出来,如旁白的使用是动物为主角电影的必然选择;三次空间的转换为观众带来视觉的享受,也为主人公巴克的成长创造了可能性;细节的刻画塑造了人物,升华了作品的主题,取得了完美的艺术效果。

关键词:《野性的呼唤》 叙事艺术 旁白 空间 细节

美国作家杰克·伦敦的小说《野性的呼唤》在2020年被搬上了大银幕,这是由经典名著改编而成的电影,同时,也是以动物作为主角的电影。影片故事情节曲折,画面唯美大气,表达的思想深刻又富有内涵,的确是近年来国内引进的比较优质的影片。

国内很多学者大多从生态批评和后殖民主义等角度对《野性的呼唤》这部文学作品或电影进行研究,着重探讨了动物与人类、自然环境与人类之间的关系,批评了资本主义的淘金热潮和人类以自我为中心的错误认知。然而,这种忽略文学作品本身的内在逻辑联系和艺术规律的做法,一味地进行文学理论的批判,对艺术作品本身,就是一种伤害。也有一些学者对这部电影的叙事手法进行了论述,但多从外在的音乐、色调、镜头运用的角度来阐释。然而,电影作为一种高级别的艺术表现形式,是形神兼备的,基于此,本文将从电影叙事学的角度,来分析这部由克里斯·桑德斯所执导的影片。

一、叙事角度之旁白的运用

这部电影的主人公是一只名叫巴克的狗,作为主角不能发声说话是动物类电影所面对的直接问题,可是,狗的内心及情感变化怎么能被观众感知到呢?这就需要画外音,即旁白来解决。旁白贯穿了整部影片,从开始交代故事的时间、地点、时代背景、社会环境,到结尾部分交代人物的命运、故事的结局,对升华主题都有着画龙点睛的作用。而这部电影中,旁白的表述者就是全知全能的存在。

例如在影片的开头,画外音就交代了整个故事的大背景,在遥远的阿拉斯加,人们发现了黄金,一场狂热传遍了整个世界,成千上万的人蜂拥而至,想去碰碰运气,而这些淘金者所需要的,正是像巴克一样身强力壮的拉雪橇的狗,而此时的巴克还只是一只身份高贵的宠物狗。在一个雨夜,由于搞砸了主人的家宴,而被罚睡在门廊里。这时,画外音就交代了巴克从来就不听从主人的话,总是按照自己的内心去做事,因而,在狗贩子的诱骗下,它被贩卖了,从此它的命运,也将被改写。如果没有画外音的交代,观众就不会自然而然地相信改写巴克命运的,正是它的任性,画外音的解释使故事更具有可信性,更符合故事的逻辑。

勇敢的巴克救了陷入冰窟的主人,它的行为得到了主人的赞许,并奖励给了它一块骨头,作为雪橇队的头领,斯皮兹看在眼里,不禁恨上心頭,于是,当天夜里,它与巴克进行了决斗。这时,画外音娓娓道来,“一个队伍里只能有一个领袖,斯皮兹早就受够了。”话音刚落,斯皮兹率先发起了挑衅,于是,一场厮杀开始了,也正是由于这场决斗,巴克才由此被激发了兽性,赶走了它的宿敌,主角光环在此显现。同时,旁白的出现使故事更加清晰,更能激发观众的观影热情。

电影文本和文学的叙事结构具有一致性。文学作品的叙事视角有“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第一人称的旁白,一般作为主人公的回忆或自述,可以交代背景,助力故事情节发展。电影的叙事视角也分为两大类:全知视角和限知视角。影片最后,旁白说道:“它被人类宠坏了,又受尽了折磨,它走了多远的路才找到了它的家。”而这里的家,指的就是原野。还好,“在它找到自己的路之前,它成为自己的主人。” 就这样,旁白总结了巴克跌宕起伏的经历,交代了故事的结局,升华了作品的主题,并收束了全片。

二、叙事空间的变换是影片的魅力所在

空间是电影中的重要元素,既是影片故事的发生地,也是人物性格的展现场所。电影最重要的部分就是画面,如果一部电影的画面有节奏感,那么它会给观众带来一场震撼的视觉盛宴,影片的叙事空间与情节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推动了故事的发展。影片的开始部分是在南部加利福尼亚的一个小城,在巴克被拐卖后,事件发生的地点转移到了北部的阿拉斯加,观众们跟随着巴克与它的新主人佩罗的脚步,领略了壮美的冰海雪原的风光。又跟随着第二任主人约翰,领略了美国北部的广袤森林,奔腾不息的河流,有如世外桃源般的原野风光。

当巴克经过一系列磨难后,遇到了它的第一个主人——佩罗,佩罗是一名邮差,他们的旅程要经过茫茫雪原,以巴克为首的雪橇犬,带着他们穿梭于林海雪原,四周壮丽的雪山、茂密的树林、奔驰的麋鹿被他们超过,脚下有着平坦又澄清的冰河,他们坐在雪橇上,任风声在耳边呼啸而过,在快节奏的音乐伴奏下,影片的前半部分带给观众一种前所未有的视听享受。

影片的第三个场景,是巴克跟随着他的第二任主人——失去儿子的老人约翰一起踏上了去往育空的道路,老人的目的是要完成儿子的遗愿——到无人之地去探险。一路上,约翰驾着一艘小舟,乘风破浪,在大河及峡谷中穿行,两岸的青山向耳后飞去,前面是一个陡坡,他们的小舟一跃而下,向下游漂去,优美的旋律再一次在耳边响起,承担了影片的后半部分自然美景的展现,再次给观众带来视觉的享受。

然而,影片的场景转换,不仅仅是提供了故事叙述的场合,它更重要的功能是展示了巴克的成长经历,为它最终回归原野做了铺垫。如果说,在南方的小镇,意味着巴克养尊处优的生活,那么,在北部的冰海雪原阿拉斯加,巴克则通过与领队狗斯皮兹的较量,最终成了一只合格的雪橇犬,它曾经被压抑的野性也渐渐地被激发了出来。老人约翰的出现又促使它跟随着老人来到了一片荒野之地,就是在这里,它才遇到了那群狼,才会使它后来回归大自然。故事情节环环相扣,有着逻辑上的合理性,故事场景的变换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镜头语言与故事情节巧妙结合,是这部电影成功的关键。

三、细节塑造角色

一部电影的成功,除了故事要感人,符合逻辑,还要给人以美的视听享受,除此以外,细节也要经得起推敲和揣摩。如果一部电影连细节都做得细致入微,那它注定会是一部优秀的影片。《野性的呼唤》在细节的处理上,就使整部作品锦上添花,所谓细节就是“编剧设立并在现场确定的推进情节发展、刻画人物性格、渲染人物情绪、表达环境气氛以及导演借以发表、阐释其看法、观点、意念的元素”。

细节一:兔子的意象。兔子在整部影片中出现频率较高,但是,它的每一次出现,都对主人公巴克的塑造起到了重要作用。兔子第一次出现,是在巴克所在的庄园里,巴克对兔子的追逐,使静止的画面突然运动起来,这体现了巴克追逐猎物的天性。第二次,兔子出现在已经成为一只雪橇犬的巴克面前,任性的巴克为了追赶兔子,使整个车队掉下了山坡,耽误了送信的行程,遭到了主人温柔的苛责。在这之后,巴克意识到了自己不可以再任性,只能压抑着自己的本能,成为一只合格的雪橇犬。这第二只兔子的出现,就说明巴克的人生出现了转折,它再也不是那只可以自由追赶野兔的狗了。第三次,在雪夜里,兔子的出现成为巴克与斯皮兹发生决斗的导火索。于是,一场厮杀不可避免地发生了,最终以斯皮兹的认输而告终。自此之后,巴克真正成了队伍里的领袖,从而再一次实现了自我成长。兔子这个意象的设置,成为巴克成长中不可或缺的要素。

细节二:救人。影片中,巴克两次救主人。一次是在影片的前半段,巴克勇救落水主人,掀起了影片的第一个小高潮。纯净的画面、广角镜头的运用、脆裂的冰面、湛藍的河水……宛如童话世界一般。我们先不去管它的合理性,单是画面的美感,就已经让观众赏心悦目了。这段情节的设计,让人们感受到了巴克的善良与勇敢,巴克的善良与勇敢不仅体现在这里,还体现在了它与老人约翰的相处中。老人失去了孩子,家人离他而去,他孤身一人,一路北上,终日以酒消愁。巴克在老人救了它之后,便一直守护在老人的身边,把他酗酒的杯子推翻,喝酒的瓶子藏了起来,在坏蛋哈尔欺负老人时,奋力回击。它与老人相依相偎、真诚相对,表达了作者对于人与动物到底该怎样相处的思考,整部影片充满着爱与温暖的味道,让人感动。

细节三:整部影片的大背景是北美的淘金热潮,人们为了自己贪婪的欲望,不断地开发着原始的荒野,在一众贪婪的淘金者面前,老人约翰无疑是一股清流。他无意中发现了新家旁边的一条河流里满是金子,他每天到河里筛金子,直到有一天,他筛完的金子已经足够买一条铁路线了,但他丝毫没有暴发户的那种狂喜。到最后,他决定离开这里时,把大部分金子都抛向了河里,只留一小部分,够自己柴米油盐的生活,这体现了作者杰克·伦敦的那种视金钱为身外物的价值观。金钱并不是生命的全部意义,而人类想要回归自然和本真,才是作者的极致追求,作品的主题在这里得到诠释。

四、结语

总而言之,《野性的呼唤》这部电影的成功是必然的。这不仅因为它是由名著改编而来,还在于它高超的电影叙事手法,全知视角的运用、交代故事的背景、渲染气氛、升华了作品主题。电影的叙事空间也经历了三次变换,观众跟随着镜头体验着前所未有的视听享受。影片的场景转换,不仅提供了故事叙述的场合,它更重要的功能是,展示了巴克的成长经历,推动了故事的发展。细节的呈现,更是凸显了影片的质感,兔子意象的运用,为巴克的成长提供了契机,而巴克勇救主人的情节,展现了巴克的善良与勇敢。老人把金子扔进了河里,体现了作者杰克·伦敦的视金钱为身外物的价值观,升华了作品的主题,具有高度的哲学价值和文学价值。《野性的呼唤》这部影片的叙事技巧与作品主题结合紧密、相辅相成,是文学作品改编成电影的又一成功范例。

参考文献:

[1]朱峰.发展、环境、动物:评《后殖民生态批评》[J].外国文学,2012(05):129-135+160.

[2]李成峰,刘恩宏.影片《野性的呼唤》叙事策略解读[J].艺术教育,2021(02):153-156.

[3]孟丽莉.杰克·伦敦《野性的呼唤》中的生态主义解读[J].盐城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34(01):71-74.

[4]韩竞.《海洋奇缘》与《千与千寻》叙事比较[J].电影文学,2018(22):149-151.

(作者简介:吴爱华,女,硕士研究生,长春工业大学人文信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英美文学)

(责任编辑 刘冬杨)

猜你喜欢

叙事艺术细节空间
空间是什么?
创享空间
关注48个生活细节
论金朵儿儿童文学系列作品的叙事艺术
细节取胜
《海边的卡夫卡》赏析
以水墨而文学
时尚细节
QQ空间那点事
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