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唐碑唐城与上林旅游开发刍议

2021-01-15

贺州学院学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旅游文化

覃 棉

(广西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广西 桂林541001)

上林县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中部偏南,为南宁市辖县,因其山水秀丽,风光旖旎之故,有“南宁后花园”之称。上林县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是休闲观光的好去处。然而受经济相对落后的制约,其自然风景、人文景观均未能得到有效开发,具有很高考古学、历史学、民族学价值的唐代碑刻和古城遗址,更是沉睡千载,无人唤醒。兹以上林唐碑唐城为题,略发事关旅游之议,以求教于方家。

一、饱经沧桑的唐碑唐城

上林的《六合坚固大宅颂碑》和《智城碑》分别刻于唐高宗永淳元年(682年)和武则天万岁通天二年(697年)。近年来,人们对这两块碑及碑中所述古城的研究逐步深入,唐碑唐城的“庐山真面目”随之渐渐显现。

(一)唐碑唐城的发现与研究

《六合坚固大宅颂碑》(下简称《大宅颂》),高95厘米,宽64厘米,位于今上林县澄泰乡洋渡村大山庄东北剥庙山山脚一岩洞中。《智城碑》高164厘米,宽78厘米,在现白圩镇爱长村石俭庄后的智城山脚一处岩厦石壁上。智城遗址与碑共存,今日尚见有城墙四道(内外墙各两道),城池三块,水井一口等,还有石臼、石马槽、石磙、石碾以及少许陶瓷、砖瓦残片等遗物。两碑虽在唐初就存于世,然见闻于天下却在300多年之后。《智城碑》最早见于南宋王象之的《舆地纪胜》,其中提及碑名,未记碑文。至清朝康熙年间(1662—1722年),汪森始在《粤西文载》中录其碑文,但仅辑录其中的“序”,余则摒之。直至道光二十年(1845年),张祥河在《粤西笔述》中首次收录其全文。《大宅颂》的首次亮相,则是在光绪二年(1876年)徐衡绅编撰的《上林县志》之中。此后,收录二碑全文的著述渐多。

记载此两碑的文献不少,但记录者大多未亲临现场,而是辗转抄袭,抑或自我猜想,妄下定论,以致对碑刻名称、地址的记载皆有误。碑名错误者如将《智城碑》称为“韦厥碑”①;碑址失准者如称其在象州或融州、龙州关外等。至于碑文在相互转抄中的舛误,更是比比皆是。由此可见,两唐碑虽已见闻于天下,但仍是“犹抱琵琶半遮面”,世人不知其面目。

随着时间的推移,上林两唐碑引起了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的关注。历史、民族、文字等学科的研究者通过实地考察,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此进行了探讨,取得了可喜的成绩。20世纪中叶,刘介在其著作中收录了两碑并进行了第一次校点[1]14-17。继之,广西民族研究所(今广西民族问题研究中心)的专家将此两碑列入少数民族地区石刻碑文,标点排印,并分别做了简要说明[2]1-3。在此基础上,卢敏飞对这两块碑做了进一步研究,还将其译为白话文,并对其价值做了分析[3]67-86。2002年覃圣敏等专家组成的校释研究整理小组再次对两唐碑进行校正、注释。2003年12月13-16日在上林召开的“广西上林唐碑唐城学术研讨会”,国内外专家学者对唐碑唐城进行实地考察与研讨,进一步推动了对上林两唐碑的研究。白耀天进一步加工整理的《〈六合坚固大宅颂〉〈智城碑〉通译》,为世人准确通读两碑做出了贡献。唐碑唐城的发现、解读,引起了世人对这一重大历史文物的重视。1963年,唐碑被公布为广西壮族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4年,唐代智城遗址亦被列入其中。2006年被列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目前当地政府已修复其城墙。

(二)唐碑的主要内容

《大宅颂》全文381字,由颂、诗、序文三部分组成,个别字漫漶不清。记述的是唐初澄州地区(今上林一带)部族大首领韦敬办建六合大宅的原因及对大宅坚固的称颂。六合者,东、西、南、北、上、下之谓也。当时少数民族头人之所建六合坚固之大宅,不仅是为子孙“万世澄居”之所,而且还具有储存食物等存储及防御功能,使之“一人所守,即万夫莫当;实开□(境)于数千是(里),勿劳余一矢。黎庶甚众,粮粒丰储,纵有十载无收,且从人无菜色。”碑文中描绘了当时澄州“乡士首渠,民众益欢”,“庶男志壮,妙女更极;人皆礼仪,俱闲秽色。榃桑滋耽,耕农尽力”的社会生活画卷,从中今人可以窥见唐朝前期这一带歌舞升平、人民和睦相处的景象。

《智城碑》全文1108字,由词、序文两部分组成,辞藻华丽,间有若干非常用字,难以辨认的字亦不少。该碑为无虞县(今上林一带)令韦敬一歌颂廖州刺史韦敬辨的文韬武略及其所建智城所在地的旖旎风光。智城位于智城山脚下,三面环山,在豁口处筑城墙,地理位置险要,“重门一閇(闭)岫峭,无劳击拆之忧;沟洫再施,永绝穿窬之患”,是“坚之又坚”的城池,“处之者逸,居之者久,永弃危亡,长归遐寿”。而“智城山者,廖州之名山也。直上千万仞,周围数十里。昂昂焉,嵩、岱之真容;隐隐焉,括蓬、壶之雅趣。丹崖□崿,掩朝彩以飞光;玄岫廞巇,含暮烟而孕影;攒峰山束峭,椠碧雾以舒莲;骇壑澄渊,纫黄舆而涌镜;悬岩坠石,奔羊伏虎之形;落涧翻波,挂鹤生虹之势;幽溪积阻,绝岸峥嵘,灵卉森罗,嘉林□仞。疏藤引吹,声含中散之弦;密篠承风,影倾步兵之钵。灵芝挺秀,葛川所以登游;芳桂藂生,王孙以之忘返。珍禽瑞兽,接翼连踪,穴宅木栖,晨趣昏啸。歌莺啭响,绵蛮成玉管之声;无蝶翻空,飖飏乱琼粧之粉”,美不胜收。在这风景如画的智城山,还有浓浓的仙道氛围,秋高气爽之时,“有丹丘之侣,玄圃之俦,飞羽盖于天垂,拖霓裳于云路,缤纷鹤驾,影散缑山之尘”,“实乃仙灵之窟宅,贤哲之攸居。复涧连山,真名胜境。”智城“前临沃壤,凤粟与蝉稻芬敷”,“田家酒浊,涧户琴清”,是故“悬瓢荷蓧之士,离群弃代之人,或击壤以自娱,时耦耕而尽性。清琴响亮,韵雅调于菱歌;浊酒沦漪,烈芳香于茭席。”好一幅安居乐业、悠然自得的田园生活画卷。

(三)唐碑唐城产生的背景

1.政治因素

公元前214年秦朝统一岭南后,广西地区开始进入中央王朝的版图。秦朝在岭南的统治仅维持了几个年头,公元前206年,秦在岭南所设3郡即被赵佗夺占,建立了几近一个世纪的南越王国。后汉武帝平定南越国,设其地为9个郡,并派汉族官员前来统治,而对未设立郡县的少数民族地区则原封不动,让少数民族实行自治。王莽篡汉后,今广西辖区的少数民族政策受到破坏。直到东汉建立,西汉的民族政策才得以恢复。经两汉的经营,岭南地区少数民族与北方汉族的交往大为增强。特别是历经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发展,大批汉人南下,广西地区与中原的接触进一步加深,中原王朝在广西的势力影响进一步扩大。隋朝建立以后,继续推行汉魏以来的民族政策,岭南地区社会相对稳定。至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新建立不久的唐朝政府决定调整区划,将原郁林郡属领方县分为无虞、上林等县,受南方州(后改称“澄州”)管辖[4]27,上林县之名始在中国历史政区中出现。

自秦始皇开发岭南到唐朝建立,上林逐步成为中央王朝的属地和统治范围。可以说,中央王朝在广西、上林一带政治统治的逐步加强,是上林唐碑产生的重要因素,没有强大的政权威力的浸透,上林这个昔日荒凉之地就不会与中央王朝建立直接的联系。《大宅颂》碑名全称《澄州无虞县清泰乡都万里六合坚固大宅颂一首、诗一篇并序》表明,唐朝的州、县、乡、里地方行政建置在这里得到了充分贯彻,这既是中央政令通达基层的表现,又是上林地方受制于唐王朝的标志,进一步说明与中央王朝政治上的联系乃至隶属关系,对今上林一带社会发展有重要意义。《大宅颂》《智城碑》的出现,是中央与地方关系的缩影。

2.经济因素

秦王朝在岭南设置郡县以后,迁徙大批中原劳动人口到岭南定居,带来了中原的生产技术和经验,为该地区的进步和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到了汉代,广西经济有了初步发展,并由此带来商业进步,中原输入的“金、铁、田器、马、牛、羊”等商品[5]3851,进一步促进了农业耕作的发展。东汉末年以来,中原地区军阀混战,战争连年不断,岭南地区社会相对安定,吸引了大量南迁的北方人口,给当地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增加了劳动力。在各民族人民的辛勤劳动与共同开发下,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广西经济获得了一定的发展。隋唐时期,随着广西与中原地区关系的密切,其经济文化的交流日益增多;被派往广西地区的官员相继采取了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措施,使得广西经济有了进一步发展,其农业、手工业、商业等都有较大的进步。

农业的发展,粮食产量的增加,为手工业的进步奠定了基础,纺织业、矿冶业等都有了极大的发展,其分工也越来越细,生产技术较先前有所提高。正是由于当时广西及上林一带经济的发展,才有了《大宅颂》中所记载的唐初的澄州“黎庶甚众,粮粒丰储”,“其近修兹坚固大宅,以万世澄居”。上林为少数民族地区,农业生产条件比东部地区较差,其粮食储备都达如此之规模,更何况其他地区,这又充分说明了隋唐广西农业的发展;若非当时较高的建筑技术,能造出坚实牢固的房屋,韦敬办何以敢如此言之。如此看来,唐碑唐城的出现,是当时上林乃至广西经济发展的产物,亦是其见证。

3.文化因素

秦始皇统一岭南以后,“以谪徙民,与越杂处十三岁”[6]2967。大批迁入岭南的中原汉人不仅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与经验,而且还带来了先进的中原文化。汉武帝平定南越国后,又有更多的中原汉人来到广西,其中不少是读书人,他们的到来促进了汉文化在广西壮族地区的传播,并逐渐在广西形成了汉文化的传统。到了隋朝,令狐熙奉命南下任桂州总管,他“开设学校,华夷感敬,称为大化”[7]1386。灌阳县学于隋大业十二年(616年)创办,与令狐熙办学遗训不无关系。入唐以后,传播汉文化的学校日益增多:武德五年(622年)建岑溪县学,贞观元年(627年)建容州府学,贞观三年(629年)建北流县学,等等。这些学校,为广西培养了大批懂汉文化的壮族文人。

从《大宅颂》及《智城碑》两碑来看,文字流畅,且极富文采,其中还含多个历史典故,可见作者汉文化水平较高,显然是受过较严格的汉文化教育。这也足以说明,到唐初时汉文教育在壮族地区中已有了一定的发展,否则,在一千多年前上林这样一个少数民族地区出现这样的文士,留下如此的名篇,是难以想象的。

二、唐碑唐城的旅游价值

上林唐碑唐城距今已有千年之久,历史赋予的丰富内涵,决定了它的当代价值。作为全国罕见的珍贵文物古迹,其学术价值为专家、学者们所认可;作为人文景观,其旅游价值更是不可估量。唐碑唐城不仅丰富了上林的旅游资源,为上林旅游增加了历史文化底蕴,提升其品位,而且还能为上林旅游的发展增强后劲。

(一)丰富上林旅游资源

当前,上林的旅游开发迎合流行的生态旅游风尚,作出全新的规划部署,并打出了“壮族老家,养生上林”的响亮口号,大明山、大龙湖、三里·洋渡、毛塘湿地、塘红湿地等自然风光成为上林生态旅游的重要名片。除自然景观外,上林旅游也将几个人文景点纳入整体布局中。洋渡景区东南方的不孤村是全国文明示范村,每3个村民就有一名以上的大学生。村后是榜山,村前是墨池、笔架山等文房之宝,游客到此可观赏到人之杰,地之灵。位于上林县南部的壮族村寨——鼓鸣寨,是国家级3A景区,依山傍水、四面环山,完整保留了晚清至民国当地壮民居住的土夯房,尽显壮寨特色。

从整体上说,上林已有旅游资源多为自然景观。唐碑唐城人文旅游景观的开发,正好可以弥补上林既有旅游资源的不足,改变当前上林旅游品种单调的难堪局面,让游客在欣赏自然风光的同时品味人文景观那浓厚郁烈的文化气息,勾起游客的思古幽情,获得极大的心理体验和满足。同时,唐碑唐城所在的澄泰乡、白圩镇距三里·洋渡景区很近,景点集中,有利于烘托氛围,发挥两种不同功能景观的互补作用,使之交辉呼应,珠联璧合,相得益彰。

(二)增加上林旅游历史文化内涵

旅游业运行的各个环节都蕴含着文化因素,旅游产品的文化含量越高,其吸引力就越大。可以说,文化内涵是旅游业的灵魂,旅游业只有借助文化内涵才能更具魅力,更具有生命力。没有文化作内涵的风景,将难以长久持续,只会日益萎缩。由此,发展旅游业就必须高度重视其文化内涵的开发,挖掘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使旅游产品更具吸引力和竞争力。

上林现已开发的旅游景区基本上为自然旅游资源,文化含量比较低。不孤村作为上林旅游景区唯一的人文景观,虽有一定的人文内涵,但终究没有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为依托,其文化含量并不高。鼓鸣寨虽以壮族传统村寨为特色,展现壮家风情,但同样缺乏浓厚文化底蕴。而唐碑唐城则不同,唐城遗址不仅风景优美,其作为唐初上林地方政权所在地,更富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它所反映的不仅仅是这一座古代城堡,更多地折射出古代上林人民的聪明才智。早在一千多年前上林人民就懂得如何利用险要的地理环境,以山体为墙建筑坚固的城池,以挡御外敌的入侵,令今人所佩服,这不正是上林人民勤劳与智慧的生动体现吗?唐碑描绘的当时上林的社会经济文化画卷,反映了唐时上林社会稳定、环境优美、人民安居乐业的美好景象。其文字的优美,作者汉文水平之高更是说明在一千多年前的壮族地区也出现了能与中原地区相媲美的壮族文人。总之,唐碑唐城能大大增加上林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使其在市场竞争中更具吸引力、生命力。

(三)提升上林旅游品位

旅游目的地品位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文化含量的多少,文化内涵越深、越丰富,品位也就越高;反之,则品位就越低。由此,以文化为主题的旅游越来越为人们所推崇,人们对文化类型旅游的需求不断增加。总体来看,目前上林旅游业的文化品位还不够高。上林在旅游开发上主要偏向于自然景观的开发,对于人文景观的开发仅停留在表面,对其文化内涵挖掘不深。上林作为一个具有上千年历史的县份,自古人杰地灵,文化底蕴深厚,然而却没能有高品位、具有吸引力的物质载体向世人展示,这对旅游业者还是旅游者来说都是个遗憾,这些问题也制约了上林旅游业的发展。

以唐碑唐城文化为主题开发的旅游产品则将大大提高上林旅游的文化品位。唐碑唐城所具有的历史性、知识性,能使游客在休闲娱乐的同时获得知识、增加乐趣,真切感受到上林的深邃文化、远古幽情,凸显其文化品位。此外,唐碑唐城的学术价值更能为上林旅游的文化品位增添砝码。唐碑所记载的内容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碑文中记载的初唐桂南地区统治阶层之间争权夺利的斗争,从一定程度上勾勒出当时壮族社会的内部结构,为研究壮族古代史提供了宝贵资料;碑文中所使用的生僻字,具体地反映了汉文化在壮族地区传播的力量和壮族知识分子的创造力,表明了壮汉民族关系的密切,为民族史的研究提供了依据;碑文侧面记载的当时部分地区经济和意识形态的情况为分析、研究这一地区的社会形态提供了有力证据等等。上述因素赋予了唐碑唐城重要的学术地位,厚重的历史文化含量,大大增加了上林旅游的文化内涵,提高其文化品位。

(四)增强上林旅游发展后劲

唐碑唐城丰富的文化内涵,还能为上林旅游的发展增强后劲。例如可根据唐碑内容排演戏剧节目。唐碑内涵丰富,包含政治、经济、军事等多方面内容,完全可根据碑中内容编演节目,以吸引游客。唐碑唐城的历史文化韵味还将进一步扩散,吸引人们去参观、探索明朝著名的八寨起义遗址、历代军事要塞塘红等上林特有的旅游名胜。以唐碑唐城为核心,把上林境内的历史文化遗存联结起来,对其旅游业的发展将是一个巨大的促进。

沿着开发历史文化旅游品牌的路子,还可以以古携今,发挥上林这个少数民族聚居县的优势,发展有特色的民族文化展示游。古今联袂,上下贯穿,将使旅游事业熠熠生辉,生机勃发。此外,唐碑唐城景区的建立,还将拉动附近其他旅游品种,如在智城山附近的村庄开发壮族农家游等。这一景区的建立还将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蕴藏无限商机。

三、开发上林旅游业的对策

唐碑唐城既然有如此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对上林的旅游事业发展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故开发上林旅游业需坚持从本地出发,充分利用上林独有的旅游资源,突出特色,探索符合本地实际的发展道路。

(一)宣传唐碑唐城

“广西上林唐碑唐城学术研讨会”召开后,《八桂都市报》于2003年12月14日头版报道了此次会议,并将上林唐碑称为“岭南第一碑”。次日,《南国早报》也对此做了相应报道,唐碑唐城名声渐起。但调查发现,唐碑唐城并未在上林人的心目中扎根,外人知道上林唐碑唐城者更少。究其原因,与宣传不到位有很大关系。为改变这种状况,加强内外造势是个宣传的好办法。

首先,效仿1999年成都市将“抚琴路”改为“永陵路”②,广西钦州市利用近代历史名人刘永福、冯子材来命路名、校名等做法,在上林县城已有“智城路”的基础上,巧用唐碑唐城中的名人、名句、典故等来给上林县的街道、商品命名,使之更加深入人心。其次,开展诸如“唐城唐碑进校园”之类的活动,普及上林历史常识,既可以增加当地人的自豪感,又可以起到由内向外传播的宣传效果。在此基础上,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全面系统地宣传唐碑唐城。其中,新颖的直播、短视频等自媒体的宣传,尤不失为宣传唐碑唐城的好办法。“好酒不怕巷子深”的年代已经过去,恰到好处的宣传,让世人更好了解唐碑唐城,是吸引更多游客来到上林观光必不可少的因素。

(二)保护性开发唐碑唐城

对于文物古迹是应保护还是开发,世人一直存有争议。保护与开发之间固然存在不可避免的矛盾,然而两者也有着相互促进的关系,对此应辩证看待。保护性开发不仅能增加保护费用,还能让世人了解珍贵的历史遗存。唐碑唐城虽然已经被列为省级、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但有限的经费却难以对其进行有效的保护。唐城遗址成了附近村民的放牧牛羊之地;唐碑由于人为、自然等原因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智城碑》由于山体渗水,有些碑文变得漫漶不清,部分碑面遭破坏,甚至出现脱落现象。如果能对唐碑唐城进行保护性的开发,既可以让世人领略这一宝贵文化遗产的魅力,又可使其得到更好的保护,可谓一举两得。

保护性开发,应将保护作为开发的前提与根本出发点。如在碑刻原址周围建一道防护栏,使游客与之保持一定的距离,以免造成人为的破坏;禁止附近村民进入唐城放养牲畜,保持唐城遗址的环境卫生;保护好唐碑唐城附近的山水及其他自然风景,使之成为浑然一体的景区。在保护的基础上,可充分利用唐碑唐城的深厚文化内涵及智城山的优美风景进行旅游开发,推出千年智城寻古游。唐碑中所描述的胜景,能给游客带来无限遐思。如《大宅颂》:“近渎纵横越,萝岱去来阑。千岑为远绝,三峡以衢难”的佳境,智城“前临沃壤,凤粟与蝉稻芬敷;后迩崇隅,碧雾与翠微兼暎。澄江东逝,波开濯锦之花;林麓西屯,筱结成帷之叶。傍连短峤,往往如堙;斜对孤岑,行行类阙。”“重峦掩暎,氤氲吐元气之精;叠嶂糺纷,泱轧泱苍黄之色”,“木落而天朗气清,花飞而时和景淑”这样世外桃源般的景致,若能用地方戏剧等形式,加上现代影视艺术将其呈现,配以其他高科技图像制作,融入游戏、探险等活动,将更有吸引力。此外,利用智城山“绝壁千寻,皆同刊削”的特点,发展攀岩运动,并与旅游业结合起来,亦将大有可为。

(三)全域旅游中开发唐碑唐城

“全域旅游是指在一定区域内,以旅游业作为优势主导产业,对区域周围的经济社会和环境资源进行有机整合和统筹配置,充分利用其目的地及周边全部的吸引要素,全面容纳各行各业、全民全方位参与体验的旅游业发展新模式。”[9]17如何把整个区域作为旅游区进行打造,从全要素、全行业、全过程、全方位、全时空等角度推进旅游产业发展,实现旅游景观全域优化、旅游服务全域配套、旅游治理全域覆盖、旅游产业全域联动和旅游成果全民共享,这是全域旅游的基本要求。上林县作为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几年来打造了以“三湖一寨一园一江”(大龙湖、金莲湖、云里湖、鼓鸣寨、禾田农耕文化园、大庙江),兼以三里云姚花谷、霞客桃源、清水河生态综合示范带为核心的旅游项目,取得了不少成绩。但旅游业的落后状况尚未得到根本改善,特别是文化底蕴深厚、田园风光优美的唐碑唐城等文化遗址在全域旅游开发中未能发挥其应有的影响力,尚有较大提升空间。

上林旅游资源丰富,有美不胜收的自然景观,有底蕴深厚的人文古迹、绚丽多姿的民族文化,还有许多亟待发掘的旅游资源。然而,重自然而轻人文,资源整合不力成了上林旅游不温不火的原因之一。三里·洋渡受到热捧,与之相邻的自然与人文兼得的唐碑唐城却遭人冷落,在规划、配套方面的不足与缺陷令人深思。唐碑唐城以外,上林尚有4处新石器文化遗址(分别是位于西燕镇江卢村米家庄的米家遗址、塘红乡石门村附近的石南海遗址、三里镇山河村山背庄的山背遗址以及白圩镇朝韦村石田庄的石田遗址)[4]445,著名的明代八寨起义、太平天国时期的李锦贵起义、抗战时期上林人民英勇斗争的史迹等,都是重要的历史人文旅游资源,是现有生态旅游资源的有力补充。如何将这些资源进行有效整合,是上林旅游业发展的关键。另外,交通不便是阻碍上林旅游业发展的一个瓶颈,该县虽已有两条高速公路(武宣-平果高速公路、柳州-南宁第二高速公路)途经县域,但境内没有水路、机场、铁路,公路是近几年才得到较大改观,整体的交通方式落后长期制约上林旅游业的发展。由此看来,发展与旅游业相适应的立体交通方式,对于上林旅游业开发而言至为关键。

总之,作为唐代上林政治、经济、文化繁荣产物的唐碑唐城,饱经千年风霜,依然熠熠生辉。在当今全域旅游理念下,结合保护性开发及良好的宣传,在政府主导、全民参与的旅游开发中必将焕发新活力。为此,当务之急是做好保护性开发工作,以科学手段维护唐碑唐城原貌,将之与周边的山水风光融为一体,推出千年智城寻古游等文化旅游路线,这是让游人慕名而来,尽兴而归的前提。打响民族文化品牌,提升唐碑唐城的“存在感”、拿好“印象分”,创造现代民众与千年碑刻和谐共处的场域。开展“唐碑唐城进校园”等活动,通过学习本民族优秀文化,进一步提升文化自信,在与外界的交流中自觉成为家乡历史文化的宣传者。与此同时,利用短视频、直播等自媒体平台,以多种风格立体展示风光旖旎兼具文化内涵的上林。在此基础上,加大宣传,积极推出唐碑唐城这块上林旅游名片,让全域旅游尽显千年积淀的灿烂历史文化,以发达的交通为动脉,盘活上林的人文、自然旅游资源。让上林争做壮乡优秀文化的代表,凸显自治区首府南宁市的“后花园”优势,让世人记住“壮族老家,养生上林”。

注 释:

①王象之:《舆地纪胜》卷一一五《碑记》以“韦厥碑”指代《智城碑》。查《智城碑》全文并无“韦厥”二字,王象之所记,当道听途说致误。清人谢启昆任广西巡抚时主持编修的《广西通志》沿引王象之的说法,因谢氏及其他采辑、编纂人员未能实地踏勘,故将此碑列入“待访目录”中(见该志卷二二九《金石略十五》)。

②徐学书、刘复章口述,张家钊录音整理:《永陵地宫的两次发掘》;徐学书口述,张家钊、周建春录音整理:《永陵的名称由来》,均载《当代史资料》2003年第4期。

猜你喜欢

旅游文化
文化与人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我们一起“云旅游”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谁远谁近?
小A去旅游
旅游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
户外旅游十件贴身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