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哈尼族民间文学保护与传承的困境与对策
——以红河县为例

2021-01-15

红河学院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哈尼族民间文学哈尼

杨 芳

(红河学院,云南蒙自 661199)

哈尼族是我国人口超过百万的18个少数民族之一,其跨国而居,主要分布在中国云南与中南半岛的越南、老挝、泰国和缅甸。在中国和越南称为哈尼族,在老挝、缅甸、泰国则称为“阿卡”。历史上哈尼族没有本民族传统文字,直到1957年以云南绿春县大寨哈尼话为标准音,创制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哈尼文字方案》。哈尼族民间文学丰富多彩,是哈尼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哈尼族传统文化的根和魂。“哈尼族中渗透出来的独特的民族精神、民族性格、民族心理等特征,对我们认识哈尼族的昨天和今天,有着一定得帮助。”[1]“哈尼族祖先迁徙史方面如《哈尼阿培聪坡坡》在寻回逝去的足迹中所展现的哈尼族勤劳善良、百折不挠的优秀品质和与其他民族和睦相处、乐于助人的精神风貌,仍启示着当今的人们。”[2]正是哈尼族民间文学所蕴藏的民族精神和文化内涵,千百年来滋养着世代哈尼族,让坚韧、勇敢、隐忍、智慧的哈尼族得以生生不息、繁荣昌盛。

随着现代社会的变迁和飞速发展,各民族相互交往越来越频繁,世代生活在闭塞的大山深处的哈尼族早已走出了大山,看到山外更为广阔的天地,传统生活方式和文化艺术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现在哈尼族乡村不难发现,有的哈尼族大学毕业后留在城市工作和生活,有的离开家乡到城里打工,只有过年过节时才会回到家乡,有的甚至举家搬离家乡,导致哈尼族乡村日渐冷清。哈尼族传统文化正在渐渐失去它赖以生存的环境,而深植于传统文化中的民间文学将受到毁灭性的打击。在新时代背景下,我们应积极做好哈尼族民间文学的保护与传承工作,让其文化的精髓得以持续传承和发展。

一 哈尼族民间文学保护与传承的现状

哈尼族民间文学源远流长,主要依靠哈尼族“莫批”(祭司)和民间歌手代代相传得以延续。红河县地处红河上游南岸,是哈尼族主要聚居地之一。境内居住着哈尼、彝、傣、瑶等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94%,其中哈尼族人口占75%。红河县哈尼族有丰富的民间文学资源,目前搜集整理出版的有《十二奴局》《普嘎纳嘎》《斯批黑遮》《四季生产调》以及丰富的传说故事。面对社会的变迁和多元文化的碰撞,哈尼族民间文学保护与传承面临怎样的困境?能否找到更好的保护与传承对策措施?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对红河县哈尼族民间文学保护与传承现状进行调查。

(一)民间保护与传承状况

哈尼族民间文学保护与传承包括个人传承和群体传承两种方式。个人传承主要是“莫批”(祭司)、歌手对哈尼族民间文学保护与传承。千百年来,通过宗教祭祀活动传承下来的宗教祭词是哈尼族民间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莫批”(祭司)是哈尼族民间文学的主要传承人。群体传承包括居家生活中长辈教小孩唱儿歌、给小孩讲故事;劳动生产中长辈给晚辈传授一些关于梯田农耕文化方面的歌谣和谚语;休闲娱乐时民众即兴编作的山歌;男女青年谈情说爱时的情歌对唱;结婚时歌手演唱的《出嫁歌》、新娘哭唱的《哭嫁歌》,都是以群体传承的方式传承他们的民间文学。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社会生活方式的改变,现在哈尼族乡村各种宗教祭祀活动有减无增,但一些重要的宗教祭祀和节日庆典活动依然存在,如“昂玛突”(祭寨神)、“扎勒特”(十月年)、“矻扎扎”(六月年)等,只是祭仪及祭词较之以往简单化、形式化而言。哈尼族乡村青壮年几乎都外出务工,少数留在村寨中的男女青年也不再以唱情歌的形式谈情说爱,婚礼中的《出嫁歌》《哭嫁歌》也渐渐退出了社会生活舞台,人们为了休闲娱乐而在田间地头高唱的山歌也越来越少,茶余饭后长辈们在火塘边给小孩讲故事、教小孩唱儿歌,以及“莫批”(祭司)在传统葬礼中吟唱的殡葬祭词越来越形式化。但一些热心哈尼族民族文化和民间文学爱好者自觉组织“红河县哈尼族为文化协会”,对哈尼族民间文学保护与传承中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并主动与县文化馆、县文联、县民宗局合作进行搜集和整理哈尼族民间文学。

(二)学校保护与传承状况

“随着哈尼族传统文化教育形式的解构,哈尼族家庭教育、家族教育和社会教育对青年一代的文化影响越来越小。”[3]在红河哈尼梯田文化传承学校调查中发现,为保护与传承哈尼梯田文化精髓,打造“歌舞之乡”文化品牌而成立的红河哈尼梯田文化传承学校,目前全日制在校生85人,年招生规模稳定在50人以上,现已开设了民族音乐与舞蹈、民族乐器修造、民族工艺品制作、导游服务以及高星级酒店运营与管理等五门课程。学校积极推进现代学徒制试点,聘请国家级、省级文化传承人到校授课,带着学生系统学习,实现高技能人才培养。在哈尼族长街宴间组织学生参加“云上撒玛坝·纯情哈尼人”系列演出活动,得到中外游客的一致好评。除此之外,学校多次参加县委、县政府组织的公益性文艺活动,丰富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传承哈尼族传统文化,受到当地人民群众的赞誉。虽然这是一个以民族歌舞传承为主的哈尼族梯田文化传承学校,并在学校的课程设置中,开设了民族文化和哈尼古歌课程,这无疑为哈尼族民间文学的传承起到了促进作用。唯一美中不足的是,该校的生源几乎都来自红河县,使得哈尼族传统文化及其民间文学传承受到一定的极限。

(三)地方政府保护与传承状况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多个场合提到文化自信,并提出文化理念和文化观。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在国家政策的指导下,面对哈尼族民间文学在现代社会中保护与传承的困境,地方政府部门始终坚持积极作为,不断尝试用各种方式对哈尼族民间文学进行保护与传承。

1.传承人的保护。千百年来,世代哈尼族民众都是哈尼族民间文学的创造者和传承者,其中主要的创造者和传承者乃是“莫批”(祭司)和民间歌手,他们在一些重要的村社宗教祭祀活动中演唱哈尼族民间文学,并很多优秀作品就是由他们创作或者修改完善而成的,所以哈尼族民间文学保护与传承离不开传承人。因此,红河县党委和政府持续加大对哈尼族文化传承人的保护力度。目前,全县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2名、省级非遗传承人7名、州级非遗传承人13名,并按不同级别每年都给予固定的传承经费补助。

2.民间文学搜集整理。新中国成立后,哈尼族民间文学搜集整理曾有两次大的高潮:一次是1958-1959年省委宣传部组织的“云南省民族民间文学红河调查队”搜集整理;另一次是改革开放十多年来广大哈尼族和其他民族业余爱好者相结合的搜集整理。[4]出版了大量的哈尼族民间文学作品,如《窝果策尼果》《十二奴局》《哈尼阿培聪坡坡》殡葬祭词《斯批黒遮》《哈尼四季生产调》《哈尼族叙事长诗》《哈尼族民间故事选》等。时至今日,仍有相关作品不断问世。在调查中发现,红河县文联、民宗局等部门同红河县哈尼族文化协会合作,积极开展哈尼族民间文学搜集整理如《哈尼族民间故事》等。

3.积极申遗。“将民间文学艺术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列进行保护,主要是为了促进民间文学艺术的传播传承,维护公共利益。”[5]为进一步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红河县积极开展申遗工作,现有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2项、省级保护项目7项、州级保护项目13项、县级保护项目48项,其中涉及哈尼族民间文学的国家级保护项目1项如《哈尼族多声部民歌》、县级保护项目7项如民间音乐《唱述祖宗源流的歌》《吾处阿茨》《哈尼族十月年》《十二奴局》《四季生产调》《猴子敲石生火》《护寨神》等。

二 哈尼族民间文学保护与传承存在的问题

(一)民众传承意识有待加强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生活方式的改变,民间文学传承人不仅年事越来越高,而且人数越来越少,很少有年轻人愿意承继“莫批”(祭司)职能。除此,我们在调查中还发现,哈尼族后生对本民族传统文化和民间文学的认识和了解越来越少,且呈后继乏人之势。在现代社会从未有过的大融合背景下,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娱乐方式越来越多,使单调的文化生活环境变越来越丰富多彩,很多哈尼族年轻人为追求更好的生活,纷纷离开世居的家乡,进城务工谋生,在都市文化的耳熏目染,逐步忘却了本民族语言和文化,又守望哈尼族乡村的由于传承场所的逐渐消失,以及对哈尼族传统文化及其民间文学的价值没有足够的认识,对本民族民间文学传承意识较为薄弱。

(二)学校传承范围有待扩展

在红河哈尼梯田文化传承学校调查中发现,除了进行民族歌舞和民族乐器的教学以外,同时开设了民族文化和哈尼古歌等课程,为哈尼族传统文化及其民间文学保护与传承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对红河县第一中学部分哈尼族学生问卷调查发现,对《哈尼族古歌》《哈尼族祖先迁徙史》等几乎不了解。虽他们曾参加过哈尼族传统婚礼,对哈尼族《哭嫁歌》有所了解;曾参加过哈尼族传承葬礼,但是对哈尼族殡葬祭词《斯批黑遮》不甚了解;或多或少知道哈尼族传统节日,但对传统节日文化内涵不甚了解。因而他们认为,自己获取哈尼族传统文化及其民间文学的滋养均是从父母、爷奶等长辈中获得的,对哈尼族民间文学的认识和了解同父辈相比令人堪忧。在调查中发现,哈尼族聚居地区基础教育中严重缺乏哈尼族传统文化及其民间文学的传承活动,目前只有红河哈尼梯田文化传承学校进行相对全面、系统地哈尼族传统文化及其民间文学传承教育。

(三)地方政府保护与传承力度有待加大

地方政府部门对于哈尼族民间文学保护与传承力度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在民间文学搜集整理工作方面,虽红河县文化馆、民宗局、文联等单位积极开展哈尼族民间文学搜集整理工作,但存在不够系统、全面等现象。二是传承人的保护方面,虽当地政府每年按国家级、省级、州级等不同级别给予相应的传承经费补助,但因高级别的传承人毕竟很少,大多传承人级别都很低,相应的传承经费补贴也相对较少,未能完全解决部分传承人的后顾之忧,因此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传承人的积极性。

三 哈尼族民间文学保护与传承的建议

(一)加强传承人的保护与培养,保障传承人传承与创新

从某种意义上说,传承人保护与传承就是哈尼族民间文学的保护与传承,但面对传承人不能安心传承和年事越来越高的困境,当地政府部门应制定出台一些能够真正满足传承人需求的政策,如为传承人提供足够的传承经费保障,以解决传承人的后顾之忧,调动传承人的积极性。在传承经费保证的前提上,对传承人进行传统文化价值及重要性的教育,让传承人甘于奉献,以传承为荣,只有这样才能保障民间文学创新性传承。

(二)积极营造民间文学传承氛围,促进活态传承

哈尼族民间文学是历代哈尼族口耳相传而传承下来的。但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和不断融合、变迁,生活方式逐渐改变,哈尼族民间文学赖以传承的传承环境逐渐消失,只有通过人为的方式来创新性传承。第一,在乡村振兴战略施实中关注哈尼族村社公共活动场所——公房和磨秋场的规划建设,让茶余饭后哈尼族群众有一个休闲娱乐场所,唯有如此,哈尼族民间文学保护与传承才有创新性传承的可能。第二,由文化等有关部门在一些哈尼族传统节日中适当组织场景再现式的文化活动,让哈尼族后生在文化艺术氛围中得到滋养和熏陶。第三,在宝华撒玛坝万亩梯田景区、甲寅作夫民族旅游持色村、甲寅他撒十二龙泉景区等以情景再现的形式定时现场展演《十二奴局》《哈四季生产调》等中的精彩部分及传统情歌对唱,既可以吸引游客,又可以传承哈尼族民间文学。

(三)充分利用学校教育优势,提高文化保护与传承意识

学校教育“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基础教育课程采取了国家、地方、学校三级管理体制,允许在学校课程体系中设置一定比例的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6]所以哈尼族聚居地区可以考虑以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如《哈尼族文学史》《十二奴局》《哈尼阿培聪坡坡》《斯批黒遮》等纳入现代基础教育,让哈尼族后生通过现代学校教育的方式习得本民族文化滋养,同时可以在学校中开展哈尼语诵读哈尼族文学作品比赛,让深厚的哈尼族精神和气质借助民间文学得以传承,从而培养哈尼族后生保护与传承本民族文化意识。

(四)依托新媒体技术,鼓励多元传承

由于时代的进步和发展,对于哈尼族民间文学保护与传承,我们仅仅依靠传统的手写、笔记等搜集整理显然是不够的,因而必须顺应时代的要求,应积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改进:一是引进掌握网络技术、视频编辑技术等人才充实到哈尼族民间文学搜集、整理和研究工作中来;二是用音频、视频等方式把哈尼族民间文学作品呈现出来,让哈尼族民间文学在新时代得以真正意义上的保护与传承。

(五)加强民间文学搜集与整理,挖掘和抢救传统文化精髓

哈尼族民间文学搜集、整理和研究工作经历了几次高潮,但因散居在红河(元江)、把边江、澜沧江流域及哀牢山、无量山脉之中,不同居住地域、不同支系的民间文学均有所差异,但都有着独特的文化价值。因而目前我们应做到以下两点:第一,组织相关人员以地域和支系为主对哈尼族民间文学做较为系统和全面搜集和整理,让哈尼族民间文学持续传承下来。第二,同地方高校对接,以专题研究的方式对现有的哈尼族民间文学作品作进一步深入研究,把蕴藏于民间文学作品中的传统文化精髓挖掘出来,传承下来。

四 结语

面对现代社会的变迁和飞速发展,伴随着大众传媒的急剧扩张,各种娱乐活动层出不穷,民间文学赖以生存的土壤日渐贫瘠,使哈尼族民间文学保护与传承面临困境,因而我们只有积极采取一些有效的措施对策,才能把承载着哈尼族传统文化根和魂的民间文学保护与传承下去,使哈尼族传统文化的精髓得以传承和发展,唯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民族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哈尼族民间文学哈尼
济慈长诗《拉米娅》中的民间文学“母题”
我眼中的哈尼十月年
ABCG2、SLC2A9、SLC17A3和PRKG2基因单核苷酸位点多态性与哈尼族人群痛风的关系
首届哈尼梯田无人机摄影(像)大赛获奖作品
长街古宴 宴宴热闹 哈尼族长街宴
维生素D辅助治疗云南哈尼族儿童肺结核的疗效观察
《神话与民间文学
——李福清汉学论集》
对联与高校民间文学实践教学
两伊握手
特朗普放话要会鲁哈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