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战略下山区村庄规划研究

2021-01-14郑超辉

山西建筑 2021年11期
关键词:布头村庄村民

郑超辉 魏 衡

(1.湖南城市学院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湖南 益阳 413000; 2.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城乡建设学院,广东 广州 510225)

1 研究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进程加快,城乡差距扩大,城乡发展不平衡。乡村发展问题日益突出。2017年党的十九大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1]。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将美丽乡村建设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美丽乡村建设成了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全国各地掀起了美丽乡村建设的热潮。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曾面临城乡对立、乡村衰败的挑战。如日本,也曾出现工业化造成城乡发展不平衡的二元局面,城乡收入差距过大,农村、农业衰落。针对这种状况,日本开展造村运动,其中知名度极高、影响力颇大的政策就是“一村一品”运动。其实质是关注农村产业的潜力和内生的动力,强调各自特色资源的利用和发展,在政府引导和扶持下,一个行政区和地方以特色产品为基础形成具有特色的经济发展模式。不同的村庄走不同的道路,实现了乡村发展的多样化和多元化[2]。

我国的美丽乡村建设涌现了许多典型,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如浙江省安吉县立足本地生态环境资源优势,发动群众种竹、种茶,鼓励引入民间资本、金融资本投入到休闲农业,发展生态乡村休闲旅游业和生物医药、绿色食品、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5年间共撬动社会资金60亿元投入美丽乡村建设,实现了生态和经济双赢的目标[3]。又如广州市白云区的白山村,是国家住建部全国村庄规划的试点。通过规划,白山村深入挖掘村长特色,按照先策划后规划的原则,提出以资源定主题、以主题定功能、以功能定项目、以项目定实施的“四定”策略,全村进行统一规划[4]。通过实施规划,集中解决了村民提出的突出问题,改善了居住环境,完善了配套设施,解决了部分村民的住房安置,发展了村集体经济。

布头村所在的五华县,地处广东省东部,韩江上游,地处山区,素有“七山二水一分田”的说法。该县山多田少,人多地少,曾经是广东省梅州市脱贫攻坚的主战场,全县有92个省定的贫困村。该村有15个自然村,总面积约502 hm2,2018年户籍人口3 980人,共561户,人均年收入约8 000元,经济落后。除种植水稻外,经济收入主要为外出务工。

2 村庄问题分析

问题导向是城乡规划的主要方法之一。布头村主要有以下几个问题。

2.1 产业单一,经济水平低

以种植业为主,水稻是主要作物。人均年收入远低于广东全省的平均水平。青壮年纷纷外出务工或经商。户籍人口多,常住人口少。

2.2 房屋分布散乱,缺乏统筹安排

新旧住宅相互穿插建设,建筑质量参差不齐。旧建筑基本上是传统的客家民居及祠堂,多为砖木结构或土坯结构,坡屋顶,大多缺乏必要的维护,部分建筑外立面裸露。新建筑一般为框架结构、砖混结构、平屋顶,外立面多数有白色或黄色瓷砖装饰。村镇建设良莠不齐,整体建筑风貌不明显,地域特色逐渐消失。

2.3 环境治理问题较为突出

村内有水泥路,可通汽车,供水、供电、电讯设施齐全。有村委会、服务中心、卫生站、小学、幼儿园、足球场等较完善的公共服务站设施,但缺乏污水处理设施,雨污合流,雨水、污水直接排入池塘、水田、水渠,最后流入琴江。

2.4 缺乏整体景观设计,乡土文化资源有待挖掘

村内没有良性的公共交往空间,山头绿地均是自然形成,废弃、闲置建筑多,脏乱差的场所多,影响村庄整体环境。位于布九自然村的棣萼楼,建于清朝,是座规模大、保存完整的客家围龙屋,村内有2处宗祠,有保护措施,整体完好,两者均未充分开发利用。

3 村庄规划重点内容

3.1 乡村振兴,产业先行

乡村振兴,首先要立足产业发展,做强村庄经济,让农民富裕。

根据本村人文资源、自然环境、对外交通状况及现状产业等特点,规划果林种植区、稻田种植区、休闲旅游区等多个主题功能区[5]。

在琴江河段沿岸区域,为稻田种植区,重点发展绿色农业。在保护农田的基础上,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实现规模化种植,提高农业技术、农业现代化水平,推广生态环保的理念应用,发展有机种植,大幅提升农业经济,实现传统农业的升格。

在布头水库以东的低丘缓坡地带,规划为林国区,种植猕猴桃、客家金柚等高经济价值水果,打造集观光、教育、采摘、示范、体验等一体的系列特色果园。布头村西南侧有茂密山林的优势,离五华县城在30 min生活圈中,离建设中的双龙高铁(龙岩—龙川)五华站30 min车程,已有开发森林公园计划,可以开发农家乐、徒步旅游、生态旅游、观光旅游等乡村旅游项目,成为休闲旅游区。

通过增加稻田种植、果林种植、生态农产品、观光旅游、休闲旅游等内容,激活布头村产业活力,从而带动产业结构的升格,增加村民收入,改善村民生活。

3.2 优化乡村人居环境

生态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关键。村庄规划要在坚持绿色农业发展的同时,确保乡村青山绿水,加强农村突出问题的综合整治,营造干净整洁的乡村人居环境,全面振兴乡村空间。

1)村容村貌重点地段整治。

对村庄重点地段坚持推行“三清理、三拆除”行动制度。即定期清理村巷道及生产工具、建筑材料乱堆乱放,清理房前屋后和村巷道杂草杂物、积存垃圾,清理沟渠池塘溪河淤泥、漂浮物和障碍物;拆除危旧房、废弃猪牛栏,拆除乱搭乱建、违章建筑,拆除非法违规商业广告、招牌。

2)垃圾及污水处理。

村委公共区域按25 m~50 m间距布置垃圾收集桶;村民住宅分户设置垃圾收集桶。其他片区按村民住宅分户设置垃圾收集桶。垃圾收集桶采用分类投放式。村中统一收集垃圾,由镇集中处理。

集中住宅区的污水通过污水处理设施进行无害化处理,根据地形现状规划设置无动力污水处理塘3处,污水采用“暗管(主干管)+盖板渠(支管)”相结合方式,收集至污水处理塘。

零散住宅区的污水采用三级化粪池处理后就近排往农田。规划新增2处无害化公厕,布置于村内公共活动场所。开展畜禽养殖污染整治,实现畜禽禁养区零养殖、限养区零增长目标,畜禽养殖废弃物有效处理或资源化利用全覆盖。推行秸秆、农膜回收综合利用,严控农药、化肥使用量,强化农业面源污染治理。

3)传统建筑的保护与利用。

村内大型围龙屋棣萼楼和两处宗祠,可作为村庄民俗活动的重要载体和乡土文化旅游参观点,定期进行维护修缮,进一步引入展览室、图书室、电子阅览室、棋牌室、文体健身小广场、道德讲堂等,创建乡村文化俱乐部,使之成为全村群众文化活动阵地。

3.3 特色乡村风貌营造

1)总体风貌控制。

当地总体风貌由山、水、田、宅、道路等要素构成。规划基本保留布头村的山体、水体、农田、民居、街巷等地域结构,并对村庄内的道路、水塘、围龙屋、宗祠、历史民居等富有客家特色的空间要素进行优化。

2)乡土建筑风貌控制。

加强乡村建筑风貌管控。村内具有传统风格的建筑和新式现代化风格的建筑自由穿插,缺乏整体协调。规划建议进行统一设计,有序引导已建住宅外立面改造提升,规范新建住宅建筑样式。

未来的村民住宅建设必须符合规划用地要求,按照程序报建,不得擅自动工。建设须符合《五华县规范农村建房管理实施细则(试行)》要求,例如村民建房每户占地面积不超过150 m2,建筑层数不超过4层(含4层),建筑高度不超过15 m;路边、山边、水边的建筑要按要求留足后退距离;注重客家建筑特色和风格等。

3)公共空间的营造。

规划村集体活动广场,新增健身场地、文娱休闲场地,铺设乡村风格铺地,增设健身设施、宣传栏、文化墙等设施。提升村庄公共空间使用效率与文化氛围。

4 村民参与

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农民意愿,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农民参与规划编制、审议和实施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规划全过程听取村民意见和建议,充分尊重村民意愿,保障村民利益。

规划前期详细摸查村集体经济来源、收入情况、扶贫工作、村集体经济发展、历史建筑、服务设施等情况。采用问卷调查方式,对当地户籍村民调查。不定期以会议形式向村委成员及村民代表汇报规划方案及设计成果,并积极征求村委、村民意见和建议,认真加以落实。规划成果在布头村内进行公示。

为加强规划管理,该村制订了《布头村村庄规划建设管理公约》,全体村民必须遵守管理,同时成立专门小组,负责监督管理村中公共事务。管理公约调动了村民参与美丽村庄建设的积极性。

5 结语

村庄规划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举措,是实现农村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村庄规划必须从当地的实际出发,紧紧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的目标,编制规划内容。村庄规划既要解决村庄当前存在的问题,扫除前进的障碍,又要为未来的发展指明路径,绘制出群众认同的蓝图。能够做到这样,规划就会成为乡村振兴的一种力量。

猜你喜欢

布头村庄村民
科学种植提升村民幸福指数
《小布头奇遇记》阅读串讲之讲故事的秘诀
定点帮扶让村民过上美好生活
张存海:带领村民过上好日子
我的小村庄
村庄,你好
能人选出来 村民富起来
猫来了
村庄在哪里
决战前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