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专业课课程思政实施路径探索

2021-01-14王晓宏

合肥学院学报(综合版) 2021年3期
关键词:专业课专业课程育人

王晓宏

(安徽中医药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合肥 230012)

大学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当今社会价值观多元化,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复杂艰巨,诸多不良思潮时刻侵蚀着当代大学生的头脑。高校思政教育面临严峻挑战,主要依靠思政课进行价值引领还远远不够。课程思政的提出与实施旨在充分挖掘其他类课程的思政资源,使之成为高校思政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专业课程是高校课程思政的最主要依托。挖掘专业课教学中蕴含的丰富思政元素,将其自然有机融入专业课教学,能充分发挥专业课教学的育人功能,最终实现专业课知识传授与育人目标的有效统一。

1 专业课推进课程思政的优势

高校专业教育对大学生意义重大,“任何学科专业的教学都隐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通过在专业教育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不仅在理论上可行,在实际操作中,也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与优势。”[1]以学科专业知识为载体的思想政治教育更具实效性和感染力。

专业课中思政教育资源内容丰富广泛。大学的每一门学科都承载着一定的思想引领和价值观塑造的功能。赫尔巴特认为:“道德普遍地认为是人类的最高目的,因此,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2]大学专业课中隐含着丰富广泛的思想教育资源,这些思想教育资源不似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表述得那么直接规范,呈现隐性零散的特征,需要专业课教师加以挖掘和探求。由于高校专业课程本身内容丰富多样,附着其上的课程思政内容也丰富多彩。但是由于以往教学理念上的误区,这部分思政教育资源经常容易被专业课教师忽视。课程思政的实施旨在唤醒和利用这部分资源,以期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充分发挥专业课的价值引领功能,实现专业教育专业知识传授与育人目标的统一。

专业课课程思政的实施具有时间上的优势。专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主阵地,在发挥思政教育功能上还具有充足的时间优势。大学生在校期间的专业学习时间要占全部学习时间的 2/3 以上,跨越大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整个过程,高校思政课程通常在大一大二结束,随后思政课程和思政课教师的影响力逐步削弱,因此专业课课程思政的实施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持续性。而且,高校专业课的教学平台如理论讲授、实验课、实习见习、毕业论文、专家学者资源和学术研究等,形式多样,有利于学生与专业课教师能够进行经常性地充分地接触与交流。

专业课课程思政更容易被大学生接受,实效性好。思政课是对大学生开展思政教育的主渠道、主战场,但是因为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规范性,往往容易引发学生的抵触情绪,从而影响其实效性。相比较而言,大学生对专业知识技能的学习有较高的认可度、期望度与专注度。在专业课教学中自然地进行思想教育的渗透,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过程中潜移默化地获得思想道德境界的提升和人生的启迪,这样的隐性思政教育效果更好,更容易获得学生的青睐。专业课通常是小班教学,专业课教师也更容易把握学生个性化的思想动态,从而能够做到因材施教。

专业课和思政课教学同向同行,相得益彰。高校教学实践一直以来存在一定误区,认为思政课承担着价值引领的功能,专业课则承担着知识传授的功能,所以长期以来,二者各自为阵,各行其道,教学和育人脱节。课程思政的实施意味着专业课与思政课同向而行,形成协同效应,共同达成育人目标。专业课课程思政的实施改变了思政课教学以往单枪独马的困境,使高校思政教育的力量更加强大;思政内容融入专业课教学也促使专业课教学回归价值理性,丰富了专业课教学的内容,赋予了专业课教学以灵魂和方向,使专业教育更加有深度有温度。

2 专业课课程思政的实施路径

课程思政是一种教学理念,也是一种教学方法,不是重新开设的新的课程。专业课课程思政的实施就是以“立德树人”为目标导向,充分挖掘专业课中的思政教育资源,在专业课的学习中有机地融入思政元素,从而最终实现专业课的价值引领目标。

2.1 全方位育人,强化专业课中课程思政目标的设置

过去专业教育受各种因素影响,在教学上以知识传授和专业能力提升为教学目标,导致人才培养的单一性和片面性。课程思政作为一种新教育理念突破了高校以往专业教育理念的局限性,对专业教育和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和目标。专业教学在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同时,还必须承担着传递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作用,从而达到全方位育人的目的。因此专业课程中除设置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外,还要强化价值引领目标的设置。在实际教学中要让专业课程的育人功能落实到备课、授课、作业、考核等教学环节全过程。

2.2 根植学科特色,开发与整合专业课程中的思政教育资源

相对于显性的思政课教学,专业课程中的思政资源处于“隐性”状态,布局上也呈现出碎片化特征,缺乏系统性和连贯性。因此要加强专业课思政资源的开发与整合。专业课中的思政教育资源的开发主题主要表现在政治认同、国家民族意识、文化自信、公民品格、人文精神、科学精神、职业素养、专业历史等方面。此外,本学科本行业中的有造诣的大师也是教育引导学生的重要资源。

不同学科具有不同的特色,也隐含着不同的课程思政资源,因此开发整合时要根植学科的特点,并结合专业培养目标,把握好所要挖掘的重点。通常通识课或文史类专业课中就很容易找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课程思政目标,工科课程更强调工匠精神,医学课程则注重渗透仁爱和奉献精神。每门专业课程包含的思政资源多少各有差异,所以专业课程资源的开发不需要面面俱到,而要适度适量开发。

2.3 精准切入,润物无声地渗透思政教育资源

开发好思政资源后,如何去渗透思政资源才是专业课课程思政的关键所在。首先,不同于思政课显性直接的理论灌输方式,专业课课程思政要采取润物无声的方式渗透思政教育资源,避免生硬的说教与强行植入。当今大学生个性和自我意识普遍较强,润物无声的隐性思政教育更容易被接受。其次要精准选择切入点。专业课课程思政不是思政资源在专业课上的堆砌,要结合专业课程本身的特点在正确的节点融入育人内容,不能牵强附会,生搬硬套。“课程思政改革并不是让专业课每一章、每一节都要融入思政内容。”[3]有些学科因为知识结构的特殊性,很难做到思政融入,因此不能强求,在教学实践中要尽量避免形式主义。第三,在专业课中渗透思政元素不能干扰专业课程本身的教学活动,必须充分尊重专业课程知识体系的完整性,不能破坏授课内容的逻辑性和连贯性。第四,专业课教师要分清主次,避免将专业课上成思政课,“在专业课教学中必须防止喧宾夺主,不能因过分强调德育渗透而冲淡了专业课教学内容,影响专业课教学任务的完成。”[4]

2.4 同向同行,实现专业课教师和思政课教师的协同育人

课程思政的顺利实施需要专业课和思政课的同向同行。专业课教师和思政课教师是有效完成课程思政任务的不同力量,二者互相促进,协同育人。专业课教师在实施课程思政中承担着主体作用,思政课教师则积极参与课程思政建设,承担着辅助和推动作用。“术业有专攻”,课程思政提倡时间不长,实践时间短,专业课教师自身没能及时更新知识结构和提高课程思政能力,在课程思政的实施方面缺乏经验,因此在课程思政的操作中难免会出现一些知识和方向上的偏离,需要思政课教师协助其作出调整和修正。当然思政课教师也必须要向专业课教师学习了解相关专业知识,才能精准地把握专业知识和思政资源的契合点,从而给与有效的指导。同向同行不仅有利于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的顺利开展,同时也能够加强思政课教师对学生所学专业的深入了解,从而在思政课上能够结合学生的专业背景针对性地进行思政课教学,有利于思政课实效性的提高。

为实现专业课教师和思政课教师的协同育人,要积极搭建专业课教师和思政课教师的协同合作平台。如今微信群、QQ群、博客等新媒体的发展为专业课教师与思政课教师及时方便地互动交流和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提供了便捷。学校也要积极搭建二者合作交流的现实平台。可以选派思政课教师参与院部课程思政建设,也可以定期举办沙龙或课程思政研讨会议,或成立有专业课教师和思政课教师共同组成的课程思政教研室或项目组,经常性对专业课课程思政进行研究与探讨。

2.5 立足实践,建立多元化的专业课课程思政考核评价机制

长期以来高校专业课教学的考评体系通常是把科研成果和教学工作量作为职称评定、评优评奖的主要指标,基本忽视专业课应有的价值引领作用,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专业课教师实施课程思政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课程思政的实施要求在设计专业课教学评价指标时要将教学标准与思政标准结合起来,在考核专业课时不仅要考核专业课程教学效果,也要考核思政教育效果。课程思政作为一种新的教学实践活动,其效果的检验很难有明确的指标显示。因此对课程思政教学效果的评价,应当立足实践,制定出多元化的考核评价体系。在教师层面,要对专业课教师加强物质和精神上的激励,在教学和科研方面给予政策和资金上的支持,提高专业课教师推进教学改革,实施专业课程思政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在学生层面,要强化学生的客体体验。学生的获得感是检验学校教育教学的试金石。课程思政的效果如何,最终要以大学生实际的价值体验与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形成为检验标准。学生思政教育获得感的评价和检测实施起来不容易。思想政治素养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需要时间的沉淀,专业课教师要通过对学生的课堂表现、课外实践表现、日常生活表现等进行多元的思想道德考量。

3 专业课课程思政的实施要充分发挥专业课教师的作用

专业课课程思政的实施主要依靠专业课教师。当前专业课教师要自觉实践课程思政理念,对自身原有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作出相应的调整与重塑,快速完成角色转变。

3.1 强化专业课教师对课程思政的认同与自觉

专业课教师对课程思政的认同与自觉是课程思政顺利实施的重要前提。当前相当一部分专业课教师认为自己的职责是知识传授和能力训练,思政教育是思政课老师的事,与自己无关,对课程思政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认识不足。专业课教师的专业教学任务相对比较重,也导致对学生思政教育的忽视。认识上的错位必然导致实践中的无视。虽然也有专业课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有意无意地实践了课程思政,但因为缺乏精心的设计和规划,课程思政能力不足,达不到应有的效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各门课程都有育人功能,所有教师都有育人职责。”[5]“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是所有教育工作者的神圣使命和岗位职责。教师作为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引路人,首先自己要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有着深刻的理解和坚定的认同,才能在教学过程中有效地将其传递给学生。

3.2 培育专业课教师的课程思政素养

课程思政对专业课教师的素养和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课程思政不仅要求专业课教师拥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同时还必须具备一定的思政素养。专业课教师的思政素养主要包括:坚定的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对高校教学工作高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具备一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知识和思想政治学科知识;深刻理解课程思政的内涵、规律,掌握课程思政实施的方式方法;实时关注和了解国际国内的形势与政策等等。专业课教师如何提升课程思政素养和能力?首先要积极主动学习和参加课程思政专题培训。专业课教师在日常要主动学习思政理论,同时要积极参加课程思政专题培训,经常与思政课教师沟通交流,丰富自身思想政治学科的知识积累。其次,要深入了解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状况,聆听学生需求,如当代大学生中存在的理想信念不坚定,就业压力、情感纠葛、道德困惑等一系列思想问题,做到有的放矢。第三,积极参加革命实践教育活动。可以经常参观学习革命英雄纪念馆、爱国主义教育等实践教育基地,也可以参加一些革命传统教育主题活动,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觉悟和思政素养。

3.3 专业课教师自身的示范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承担着神圣使命。传道者自己要明道、信道。高校教师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努力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更好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5]“亲其师而信其道”,“信其人而服其理”,专业课教师自身就是课程思政的重要载体和鲜活教材。教师在教学中表现出来的学科素养、教学态度、理想信念、品行修养、生活作风等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感染学生。特别是有的专业课教师本身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做出了突出成就,更容易成为学生敬仰和效仿的模范。

综上所述,课程思政自提出以来,其他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课程思政的改革与实施取得初步成效,许多高校都推出一批代表性的专业课课程思政。但是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毕竟处于探索阶段,在课程思政建设中还存在不少问题。有些专业课教师对课程思政的认识不到位,积极性和主动性不足,不能把握课程思政的规律,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教学的时机和结合点不够准确,专业课课程思政改革还缺乏具体的制度支撑,课程思政的评价激励机制没有完全建立起来等等。而最终这些会影响课程思政的实施效果,导致学生对课程思政的认同度和获得感也不高。课程思政的建设是一个复杂的长期的系统工程,不是一时兴起或随性而为,也不是一蹴而就的。接下来需要我们对课程思政建设进行总结与反思,加强课程思政研究与建设的常态化,形成课程思政建设的长效机制,才能真正实现高校各类课程的同向同行。

猜你喜欢

专业课专业课程育人
汽车类专业课程混合式分层教学模式的实践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素质培养目标下经管“专业课程链”构建研究
中职《医护英语》与专业课的结合教学探索
高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高等学校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实践——以汇编语言与接口技术课程为例
微信在中职汽修专业课教学中的探索与运用
他们用“五招”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