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谢觉哉:践行群众路线的典范

2021-01-13谢行焱

党史文苑 2021年12期
关键词:谢觉哉群众

谢行焱

谢觉哉是著名的“延安五老”之一,也是新中国司法制度的奠基者之一。在中央苏区,他曾先后任毛泽东的秘书,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秘书长兼中央政府机关党总支书记等职。延安时期,他先后担任苏维埃中央政府西北办事处内务部部长、秘书长,中共中央党校副校长,陕甘宁边区参议会副参议长等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内务部部长、法制委员会委员,政务院政法委员会委员,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无论何时何地,不管担任什么职务,谢觉哉都积极践行群众路线,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能多做事即心安

自参加革命以来,谢觉哉长期担任党和政府的重要职务。从中央苏区到延安,从延安到北京,他都一直坚守共产党员“为人民服务”的初心,坚持一切为了群众,心系群众冷暖,做人民的公仆。

对于群众反映的问题,谢觉哉从来都是高度重视、努力解决。在中央苏区时期,谢觉哉协助毛泽东工作,对来自苏区各地的同志总是热情接待,详询来意。为了使上下拧成一股绳,他对基层群众的要求无不竭尽全力,设法解决。即便解决不了,他也总是和颜悦色,耐心地做解释工作。前来办事的同志对谢觉哉这种认真负责、热情服务的精神无不感动于心,不管问题是否得到解决,都对他表示感谢。谢觉哉总是答道:“这是我们应该做的事。”简单的一句话,即可见谢觉哉心系群众冷暖,对共产党人“为人民服务”初心的坚守。

无论担任什么职务,谢觉哉都是一心为群众做事的“焦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谢觉哉出任中央人民政府内务部部长。消息传到他的家乡——湖南省宁乡县堆子山村,乡亲们议论着“穷山沟里出了个大官,真了不起”。谢觉哉的家人正琢磨着去北京奔个好前程时,谢觉哉给在家乡的儿子谢子谷、谢廉伯写信,告诉他们不能坐“便车”进京,要自己筹措路费,“因为任何人坐车,都要买票”,而且到了北京,“我又替你们搞吃的住的,也是件麻烦事”,所以建议他们暂时不要去北京。他还在信中说:“你们会说我这个官是‘焦官’。是的,‘官’而不‘焦’,天下大乱;‘官’而‘焦’了,转乱为安。”他还附诗一首:“你们说我做大官,我官好比周老官。起得早来眠得晚,能多做事即心安。”信中所说的“焦官”是湖南方言,指不挣钱的官、穷官。而“周老官”则是与谢觉哉同村的一位勤勤恳恳的老雇农。短短的一封信,深刻反映了谢觉哉的清正廉洁和为人民服务、“能多做事即心安”的崇高品德。在担任内务部部长期间,谢觉哉经常深入灾区,视察灾情,访贫问苦,了解人民群众的生活困难,及时发现并解决群众的问题。1955年6月,谢觉哉到山东视察灾区期间,沿着黄河南堤,在烈日之下行程360里,了解灾情,慰问灾民。在路途上,每遇到群众整修河堤的地方,他总要停下来,同群众热情交谈,询问他们的受灾情况和生产生活上遇到的问题。

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谢觉哉还身体力行,积极带领群众参加生产劳动。在延安大生产运动中,谢觉哉就是一位劳动模范。当时他居住的小院里,左边是靠着山脚的石崖,右边绕过礼堂门前是一大片空地。大生产运动开展后,他这个小小院落变成了养猪场、养鸡场和田间生产的“后勤部”。谢觉哉既是“后勤部长”,农忙还得下地干活。他除了处理政务外,就是烧水、送饭,抽空还得看管鸡、猪,不让它们跑出院外。在陕甘宁边区召开的一次劳动模范代表大会上,中央领导表扬了谢觉哉和夫人王定国的生产劳动成绩,毛泽东还亲笔题写了“再接再厉”的奖状。

除了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谢觉哉还教育子女要从事生产劳动,自食其力,要为社会谋利益、作贡献。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他给儿子谢子谷、谢廉伯写信,要求他们要踏实工作,不能“吃伴进饭”。他说:“比如我在这当部长,不是官……孩子的母亲,也得自己做工作。吃伴进饭,是被人看不起的,除非是老了或者残废。”1950年,时任内务部部长的谢觉哉在致原配夫人何敦秀及儿女的信中写道:“要处处为社会谋利益,为地方谋利益。久之,合作会发达,人民也会赞成你。人民赞成你,也必不会亏你。”他还要求儿女不能做社会的寄生虫,“除开老小残废,可得到社会照顾外,一切能做事的人或者劳力或者劳心,都不要做社会寄生虫,寄生虫是没有地位的”。他在信中以儿子谢放当兵打仗的事迹来教育其他子女或孙辈:(谢放)“随军队由北打到南,又由南打到北,满以为看不到了,忽又出现在我面前,黑瘦得只剩几根骨頭”,而生活于和平年代的其他孩子“当不会再有那样险阻的关,但困难总是有的”,因此孩子们“必须锻炼身体与精神,服从组织,力求上进,老老实实,讲到哪里就做到哪里”,只有这样才会有前途。他告诫孩子们,“劳动是最神圣的事,不肯劳动是反动社会传下的坏观念”,要孩子们树立正确的劳动观。

依靠人民前景大

在那个波澜壮阔的革命年代,经过一番思想的洗礼,谢觉哉从晚清秀才成长为坚定的共产主义者。1905年,21岁的谢觉哉考中秀才,这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科秀才。1925年,谢觉哉由何叔衡、姜梦周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完成了从封建秀才到共产党员的转变。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早期党员,谢觉哉一直坚持唯物史观,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观点。他在日记中写道:“共产党员绝不能剥人以自肥,但也不是靠剥己去肥人,而在使人人都能自肥。”他认为,国家的发展、生产的发展要依靠人民群众,个人的进步和幸福要靠自己的努力,也要靠人民群众的帮助。

面对工作中的问题,谢觉哉非常注重发动群众共同参与、共同解决,这既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又可以进一步团结同志,更密切地联系群众。1938年9月至11月,党的六届六中全会在延安举行。会后,谢觉哉被任命为中央党校副校长。当时的中央党校学习、生活条件都比较差,学员听课、开会、娱乐都在露天的山坡场地,不避风雨。为了改变这种状况,谢觉哉和同事们研究,决定自己动手,建造一座礼堂。他亲自参加设计规划,选择地址,组织全体学员和教职员工齐动手,上山伐木材,下河扛石头,能干土工的干土工,能做木工的做木工,日夜备战,终于在一片河滩荒地上建起一栋可容千人的礼堂。这是延安当时的一座大型建筑,可以说是“延安精神”的象征。谢觉哉说:“要认定共产党员不可能且不应有特殊享受,不要忘记传统的艰苦作风。”

在写给家乡干部的信中,谢觉哉也多次强调,领导干部要践行群众路线,生产建设要发动群众、依靠群众。自1925年起,谢觉哉离开家乡,先后在长沙、洪湖、上海、中央苏区、延安等地从事革命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长期在国家机关担任领导职务。远离故土的谢觉哉非常关心家乡的建设。1954年,他主动给当时的宁乡县县长写信,表示“想知道故乡的一些情况”“希望有人和我通信”。此后数年间,谢觉哉与时任宁乡县委书记李学良、县长张润清等家乡干部一直保持通信,经常询问家乡生产建设开展情况,了解家乡发展变化。1961年,在写给李学良、张润清的一封信中,谢觉哉说,在一个生产队或大队,应该做到“没有偷摸事发生,社员和干部劳动同商量”,只有这样,生活才能得到改善,生产方式才能改进,人民的劳动热情也才能高涨。对于生产中的问题,他要县委书记、县长“亲自去看,而且会看,不可只听汇报要数字。要知道这几年听假话说假话惯了,一时间不会全断绝”。“要深入地考察原因,耐心去听取社员群众不敢说出的心里话,然后又和群众商量,取得群众同意(即通过‘社大’‘社代’)改进办法。”他特别要求领导要深入群众,听群众讲真话,因为上面爱听假话,下面就讲假话。

在当时的宁乡县,群众可以直接到张润清的办公室反映问题,县长也曾驻生产队工作。谢觉哉对县长这种深入群众的作风予以肯定,但他要求,县委县政府要虚心听取群众的意见,然后想想群众是不是说了真心话,说的是不是全对,群众的问题该如何解决。只有这样,才是深入群众,才不至于常听假话。对此,谢觉哉以亲身经历作了说明。他去宁乡县的流沙河看鱼,发现河里的鱼是从别处抓来摆样子的,而且一位当地干部还说,公社办公所在地的一口塘每年可出一万斤鱼。作为“本地人”的谢觉哉一听就知道是假的,于是当面戳穿了这位同志的假话。在致李学良、张润清的信中,谢觉哉写道:“上面爱听假话,下面就讲假话,这是一个规律。”

谢觉哉身为高级领导干部,却反复强调自己并不特殊,并教育晚辈要树立正确的观念。1951年,他在写给何敦秀的信中说,家乡人民应当“知道我是在做‘工’,而不是做‘官’”。他坚决反对家属、子女搞特殊化,对何敦秀说道,“共产党是一种特别的人,他不能多拿一个钱,他的生活不能比一般人高”。儿子谢子谷办学校,要谢觉哉打电话托当地领导予以“照顾”,谢觉哉一口回绝:“你有意把学校搞好,不在困难面前屈服是对的,但要我们打电给郭专员关顾,就不对。”他还说,无论对谁,都要公事公办,“如说有情面,就必然办得不好”。同时他还告诉何敦秀:“现在是新社会,不是要地位高,而是能把事做好,如果子谷能把那中学办好,他就会被人看得起。不要被目前的困难骇倒,只要看清前途。”谢觉哉谆谆教诲道:“应该知道一个道理,你们现在与将来的进步和幸福,是依靠革命,依靠政府,依靠党与团的帮助与教育,也即是依靠人民,前景非常大。”谢觉哉告诫晚辈,个人的幸福和进步要靠自己的努力,靠党与团的帮助、教育,靠人民,而不能靠某种地位与特权。

有群众就会安全

谢觉哉坚决反对官僚主义的作风,反对脱离群众的现象。他说,中国是一个“官国”,长期以来,官僚主义现象非常严重。他对“官国”的流毒和弊病洞若观火,时时口诛笔伐,动员大家起来扫除这种封建遗毒,足见谢觉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初心和纯洁的灵魂。

身为领导干部的谢觉哉善于运用“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经常跟群众在一起,深入群众、教育群众、发动群众。他在延安担任中央党校副校长时,看到当时学员吃饭,不论春夏秋冬或日晒雨淋,都是在露天场地,几个人围在一起蹲着吃,就决心盖一间食堂。于是,他发动学员,上山伐木,进沟烧砖,干部群众自己动手盖起大食堂,解决了学员没有食堂吃饭的问题。为了改善党校学员生活,增强学员体质,谢觉哉发动大家开荒种地,在偏远山区种粮食,在近河滩种蔬菜,还养鸡、喂猪,以增加副食生产。他还常常抽出时间,亲自动手,帮助党校炊事员喂猪、打扫猪圈,还到菜地协助党校生产科干部黄理德松土、施肥。在谢觉哉的培养教育下,通过自己的刻苦努力,黄理德后来被选为边区劳动模范,受到毛泽东的接见。

对于脱离群众的现象,谢觉哉深恶痛绝。1957年3月,谢觉哉回到阔别30多年的家乡。谢觉哉时常去学校、农村视察访问。为了领导的安全,县里都派公安人员跟随保卫,他发现后,再三劝说撤去公安人员,说这样做会使群众不敢接近。当他回到老家时,当时的县公安局局长又亲自出马,带领公安人员,在他家院子门前屋后加强保卫。有些群众要去见谢觉哉也难以进门,但还是有一位70多岁的老人闯了进去,见到了谢觉哉。谈话中,老人提到“进门难”的情况,谢觉哉便坚持劝说公安人员返回县城。可是公安局局长还要亲自守卫,夜间睡在谢觉哉卧室门口的屋檐下。谢觉哉恳切地对他说,“只要有群众就会安全的”,便拉着他睡到屋里来。第二天,来见谢觉哉的群众拥满屋子,直到深夜还不舍离去。于是群众议论说:“谢胡子哪里像个大官,除了多一副眼镜和多一根拐杖外,和乡里人不是一样吗?”1962年1月,谢觉哉到长沙视察。老战友姜梦周烈士的儿媳从乡下来找他,但是两次上门都被警卫人员阻拦,没有见着谢觉哉,只能失望而回。谢觉哉是上了回北京的火车后听身边的工作人员说起才知道的。他深感内疚,立即写信道歉,并嘱咐工作人员说,别说是老战友的儿媳来访,就是一般群众来访,不传达也是很不好的。

谢觉哉身体力行践行群众路线的同时,也教育晚辈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作贡献,报答人民。在1962年写给子女的信中,谢觉哉就教育他们:“你们好些是大人了,应该懂得道理:一、看看自己,看看广大人民,作个比较。二、人民培养了你们,你们将来怎样报答人民,即学习好本事,能做个好的人民勤务员。”同时,谢老要求他们在生活上、在享受上,要与过去比,要与广大老百姓比,“不能超过群众或超过太多,如超过或超过多了就要自己警惕”。他还要求做小学老师的孙子谢金圃,要向广大人民群众学习。他说:“农村的先生多,广大勞动人民是你的先生,报纸书籍是你的先生。问题只在你自己肯学肯想。”他对侄女婿吴岂凡于教学外积极参加一些社会工作予以肯定,认为这样做得很好,但也要求他“必须注意同群众关系好,同乡的社的干部关系好,取得其信任”。在1955年写给侄女婿吴岂凡、侄女谢寄祥的信中,他再次强调:“从事生产劳动,就是为人民服务。穿绿长衫、吃轻松饭的时代,早已被打倒了”,要晚辈诚实劳动,为人民服务。

群众路线是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的基本方面之一。我们党的最大的政治优势就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谢觉哉等老一辈党和国家领导人是践行群众路线的典范,是新时代共产党人学习的榜样。★

题图 谢觉哉在工作

(作者系华东政法大学法律学院博士研究生、江西财经大学法学院讲师)

责任编辑 / 陈 洪

猜你喜欢

谢觉哉群众
甘做人民的公仆:谢觉哉
谢觉哉的读书之道
云治理”要贴近群众
多让群众咧嘴笑
一条常用的御寒毛毯
谢觉哉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
决不让一个贫困群众掉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