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青年实话》公开报道的大柏地战斗实况

2021-01-13曹春荣

党史文苑 2021年12期
关键词:萧克红四军党代表

曹春荣

发生在1929年2月上中旬之际、赣南瑞金境内的大柏地战斗,是以军长朱德、党代表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在离开井冈山向赣南进军途中打的第一个大胜仗。对这一“红军成立以来最有荣誉之战争”的记载,始见于陈毅所写的《关于朱毛军的历史及其状况的报告》(1929年9月1日)一文。陈毅时为红四军士兵委员会秘书长,后任红四軍政治部主任。不过陈毅所记才100多字,仅为梗概,而且报告本身还是内部文件,未能公开。最早公开报道大柏地战斗实况的,当属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苏区中央局(简称少共苏区中央局)机关报——《青年实话》。1934年1月21日出版的该报第3卷第7号,刊登了署名“古”的《大柏地战役——大败刘士毅》(以下简称古文)一文,颇为详尽地回顾了这次战斗的背景、过程、影响,还谈了作者的认识,有重要的存史价值。

红四军艰难游击

古文系“红军故事之一”,“讲述”的意味很浓,像开篇就以文学笔法把红四军下山游击赣南的背景(处境),以及红军指战员的精神状态生动表达出来:

北风呼呼的吹着,寒风侵入人们的肤肌,好像利刀刺人似的,这正是1929年(笔者注——戊辰年)严寒的冬天的景象,那时国民党军阀举行对井岗的第三次“围剿”,红四军全部下井岗,在大庾(笔者注——今江西省大余县)战后在战斗中艰苦的长途行军中。那时敌人天天尾随我们,并且加上四面包抄,有时与敌人相距只在三里或五里之间。敌人以为在这一穷追中,定会把红军消灭,中国革命从此也定会毁灭样的。可是那时全体指挥(笔者注——战)员,无不奋勇振作,虽在这样艰苦奋斗环境中,都只有抱消灭敌人之决心,没有一个因此而灰心丧气的。

文中所说的国民党军阀对井冈山的第三次“围剿”,是1929年1月初,由敌湘赣“剿共”总指挥部纠集湘赣两省军队18个团,向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进行的第三次“会剿”。时值隆冬,边界丛山积雪难化,红军既无法远出游击以筹粮筹款,敌人又对山上严密封锁,因而红军给养难以为继。官兵单衣御寒,日食红米南瓜,两月没有一文零用钱。红军若继续坚守,后果不堪设想。为破困局,毛泽东主持召开边界联席会议(即柏露会议),作出红四军主力下山,“围魏救赵”以解井冈山之危的决策。1月14日,红四军主力3600余人遂从茨坪、小行洲等地向赣南出击。

红四军主力下山后跋涉于赣粤边崇山峻岭间,因“人生地不熟,常常找不到向导,真有些寂寞之感。后面白军紧紧追赶,地方土豪劣绅的武装又很强,一走错路便有全军覆没的危险”(陈毅:《略谈红四军游击赣南》)。1月28日,红四军与赣军三团战于大余,就因当地无群众组织,事前又不知敌人向我进攻,以致仓促应战而失利,伤亡达二三百人,且折损两员大将(即:第二十八团党代表何挺颖重伤后不治身亡,独立营营长张威牺牲在战场上)。红四军为摆脱敌人,“每日平均急行90里以上,沿途经过山岭皆冰雪不化困苦加甚,复于平顶坳、崇仙圩、圳下、瑞金四地连战皆失利”,“官兵经过30日左右之长途急行军已属难支,但皆能一致团结奋勇直前无怨言,从未发生叛变逃跑等事”(《关于朱毛军的历史及其状况的报告》,1929年9月1日)。陈毅当年所言,足以表明古文说的是实情。当然,红军所以艰难奋战而不溃散,其源盖出于毛泽东总结的两条:一是“支部建在连上”;二是军队内部的民主主义(《井冈山的斗争》,1928年11月25日)。

2月3日,红四军冒雪翻过几座大山,到达闽粤赣三省交界的罗福嶂山区,在这里难得地休息了一天,召开了前委会议。会议“为安置伤兵计,为找有党有群众的休息地计,为救援井冈山计,决定前往东固”(《前委致福建省委并转中央的报告——关于四军攻克汀州城及独立团的情况》,1929年3月20日)。如此三个“为”,足见红四军其时之难之急。

大柏地绝处逢生

古文第二、第三段详细记述了大柏地战斗的经过——

是正当旧历十二月廿八日(按公历1929年2月7日)那一天,部队行抵距瑞金城卅里之沿坝,探悉瑞城空虚,没有守军,故决于次日(廿九日)进驻瑞金,那晓福建郭凤鸣(后为红军占领长汀之役击毙)亦恰于是日派兵一营来占瑞金,两向相接,不费红军几点钟工夫,被我前卫部队卅一团之第三营几个冲锋,便把敌人整个的一营人完全打坍,缴获许多机枪及其他的用品。我们正当追击敌人的时候,在我们的来路发现敌人了。为了战略的关系,一方面派队掩护,一方面向黄柏大柏地撤退。这时敌人更大逞威风,来势汹汹地紧紧尾追,以为真的在此地就要把我们消灭了。但是一般指战员,更下了最大决心,要消灭这一敌人。

猪肉呀,米菓呀,香烛大炮呀,以及各种用的穿的,都准备得很丰富,这正是旧历(笔者注——己巳年)初一的年关节。机枪声呀,迫击炮声呀,步枪声呀,劈劈拍拍热闹非常。我英勇红军于卅日下午起在大柏地与敌人接触,打了一个下午和一晚,也正当年关节头初—拂晓,炮(笔者注——鞭炮)声响得很浓的时节。原来尾追我们的敌人,是在井岗时常败于红军手下之刘士毅部一旅人(两团)。在他想来,我们经过大余战后,元气必尽丧失,又见国军紧追,兵心将会动摇,一定在这一仗有万分消灭我们的把握,以雪井岗时屡战屡败的愧恨,而藉此足能擢升高官,满腔奢望,其乐融融。在我红军呢,听到是常败将军刘士毅,哪里把他挂在齿上,个个磨拳擦掌,要把他消灭个干净,使他片甲不留,教他再尝尝井岗时的滋味,又加以政治鼓动,战士们都热血沸腾。于是大柏岭上,枪声震地,杀声连天,冲来复去,肉搏血战,战争是一场残酷的战争。我红军虽正当酷寒□□,也未稍杀勇气,有的[枪]子没有,有的赤足冲锋;敌人亦占据高山,与我顽强抵抗。最后廿八团卅一团之各第一营全部,向敌人左翼绕道包抄,至其后方和正面施行猛攻,在最后的一刹那间,□□的刘士毅部,被英勇的红军完全消灭了,人枪俘虏颇多。从卅日下午接战起,至初一上午解决战斗时止,整个打了一天一晚,是下井岗山后第二次的恶战(第一次是在大余)。

对照此前已经公开的文献和当事人回忆,我们不难发现古文与前者的不同之处:

一是红四军进入瑞金与敌郭凤鸣部的战斗,古文持胜利说,陈毅持失利说。

二是传统说法,红四军从武阳经沙洲坝辖境乌石垅,欲进瑞金县城而未进,因派一排人入城收集报纸遇敌阻挡,遂改经黄柏到大柏地,例如《中国共产党瑞金历史》第一卷就是这么叙述的。但古文清楚表明红四军是到了原高围(现为云石山)边上的沿坝之后,再欲(经沙洲坝之乌石垅)进入瑞金城的。两者的区别在于红四军进入武阳后,是直接到了烏石垅,还是途经沿坝(高围)再折向乌石垅的。查刘子明主编的《江西苏区军事史》附《红四军向赣南闽西进军路线图》,可见红四军到武阳后确实先经高围(沿坝),再到沙洲坝(乌石垅)的。另外,《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上册附录《何键金汉鼎等报告围攻井冈山电报》之“何键、金汉鼎2月11日电”也可佐证这个说法。该电文称:“朱毛残匪……原拟由武阳围经九堡到瑞林寨附近,渡河北窜。因职追慑甚近,渡河困难,佳晨折窜瑞金县。”而由武阳经九堡必过高围(沿坝),既然原计划遇阻,红四军到高围(沿坝)后改道至沙洲坝(乌石垅),也是不难理解之事。

三是古文所说大柏地战斗的时间,为戊辰年除夕下午至己巳年正月初一上午,整整一天一晚。陈毅、赖毅、萧克等亲历此役者都说,战斗从1929年2月10日(阴历己巳年春节)下午3时左右打响,双方相持至次日正午,终将敌刘部完全击溃。两说相差一天,难不成是“古”记错了?

四是古文对大柏地战斗打响前,敌我双方的心理活动进行了对比,这在此前述及大柏地战斗的各种文献和文字记载中或付之阙如、或不多见,可算独树一帜。

大柏地一战,红四军“以屡败之余作最后一掷破强敌,得械800余支,俘虏数略同”,诚为“红军成立以来最有荣誉之战争”。从此,红四军身后再无追兵,彻底摆脱了被动挨打的境地,士气为之大振,不啻绝处逢生。更为重要的是,它为红四军向赣南闽西进军打开了新的局面,为尔后在赣南闽西广大地区开辟新的革命根据地的伟大胜利,树立了先声。因而,人们自然而然把大柏地战斗当作中央革命根据地(即中央苏区)的奠基礼。

共产党领导有方

古文最后一段谈了作者对大柏地战斗的认识,也是作者对大柏地战斗能够取胜、红军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下能够不断发展壮大的原因及其意义之总结。文中首次披露大柏地战斗红四军损伤情况,并且反映红军及时偿还战斗中动用大柏地群众粮食、物品的事迹。这更是此文独到之处,实属难得。该段开门见山,条分缕析,入情入理:

我们在这次战争中,认识:第一,倘若那时没有共产党及上级机关正确的领导,一致的艰苦的奋斗,不但大柏地战役不能把敌人消灭,并且大余战后面临敌人的穷追就恐难于维持下去。可是,因为有了共产党领导的正确,战士们团结的一致,胜利终归于我们。第二,那次战争取胜利后,使红(四)军一天一天的滋长扩大,成为现时中国革命有力的杠杆——一支主力红军。第三,那时的这样的艰苦生活,不论任何一个指战员,确没有一个表示灰心失意,而且经过大余战争受挫后,几十天的日夜行军,尚能取胜于敌……这亦只有共产党领导的红军,才有这样英勇的表现。第四,在那次战役中,我英勇的指战员亦损伤不少,据我个人知道的,如廿八团第(一)营党代表(那时是党代表制)胡世俭同志,与第(一)营(二)连党代表彭睽同志,以及有几位连长,均英勇非常,可是在这次战争中均牺牲了,至今尤令我们追[悼]与学习。第五,正当战争时,对纪律,在□是□了,群众准备过年的东西,都为这次的战争关系而吃掉,用的东西亦有被损失,这亦值得我们指出的。但红军二次过大柏地时,即有准备的召集群众大会,详加说明,按数赔偿(共有数千元)。群众都兴奋异常,都说:“红军好,不比白军,白军损坏了东西不但没有赔,而且要捉人打人……”自此以后,群众对红军更有认识。此事大柏地甚至周围几县群众,至今还常常记忆和赞扬的。

古文末段所谈认识的前三点,一目了然,无须多加解读。为让读者对第四、第五点有更多的了解,笔者谨依当年知情者回忆加以补充。

关于在大柏地战斗中牺牲的胡世俭、彭睽,萧克(时任红四军第二十九团第一营营长)在《朱毛红军侧记》一书中,均有满含深情的回忆。

胡世俭是湖南郴州人,湖南省立第三师范学生,学运活动分子。湘南起义时,他是中共宜章县委书记,配合朱德部队做了许多起义的准备工作。他有较高的写作水平,是个好宣传干部。红四军罗福嶂整编后,他被派去萧克营任党代表,大家都很高兴。不幸的是,他任职只有七八天就牺牲在大柏地战斗中。当时第一营负责在来路阻击敌人,胡世俭上火线个把钟头就负伤。黄昏时部队撤退,但没找到他。次日,全军反击,将敌人完全击败,纵队党委组织委员高静山在山上茅草丛中找到他,他已牺牲。高静山亲自掩埋了胡世俭的遗体,之后便被派接任萧克营党代表一职。

彭睽(萧克写作“彭葵”),湖南宜章碕石彭家人,彭晒的堂兄弟,彭儒的远房堂哥。曾就读衡阳中学,大革命失败后返回家乡闹革命。他与萧克一起带领宜章农军上井冈山,编入红四军第二十九团第三营第七连。湘南起义失败后,他被编入第二十八团,任第一营第四连党代表。1928年8月23日,第二十八团第一营在桂东打了败仗,第一营第二连连长萧克负伤,彭睽正带少数人掩护部队撤退,顺势救了萧克。下井冈山时,彭睽改任第二连党代表,不幸在大柏地战斗中牺牲。

萧克在书中还提到在大柏地战斗中牺牲的一个连长——李见林,他是湖北汉川人,时任红四军第二十八团第二营第六连连长。

关于红四军第二次过大柏地,偿还群众粮食、物品的事,时任红四军军部副官宋裕和在《大柏地战斗前后的情况》一文中回忆道,第二次来大柏地是1929年5月间,当地老表在耘田追肥。由于大柏地战斗时部队给养很困难,向当地群众借了很多吃的、用的。毛泽东说,上次在这里打仗借了的东西,这次一定要偿还。部队便组织人员手执三角小红旗,分头向群众作宣传:“我们是穷人的队伍,是为穷人谋利益的。上次打仗借了和吃了你们的东西,这次补偿你们的损失。”下午,在大柏地圩上,毛泽东亲自主持召开群众大会,宋裕和与另外一个战士从长汀筹得的款项中,挑了两担花边(笔者注——银圆)到会上分发。先开会,后发钱。由群众自报,报多少发多少,一共发了3500块大洋。毛泽东在会上讲了话,号召广大劳苦群众团结起来、武装起来,打土豪、分田地,消灭国民党反动派,建立工农自己的政权。

萧克在《向赣南、闽西进军和第一次反“围剿”》一文中也提到过这方面的情况。他说,由于敌人的欺骗宣传,红四军到大柏地时,许多群众都跑上山去了,只有少数老人小孩在家。当时红军手中没有钱,吃了老百姓的东西都写了借条,答应到时再还。同年五六月间,红四军回到大柏地,给当地群众赔了钱。群众高兴地说:“从来没有听见过军队还钱给群众的事。”“红军真正好!”这样,红军就进一步争取了广大人民群众。

如今,红四军部署大柏地战斗干部会议会址——大柏地村王家祠,以及红四军大柏地战斗遗址——大柏地前村(原名杏坑、邓坑),均已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遗址农舍墙上尚存的累累弹痕、会址陈列的各式文物,都在诉说和传承着大柏地战斗的辉煌与不朽精神,让人们记住:红色政权来之不易、新中国来之不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之不易。★

题图 大柏地战斗遗址

责任编辑 / 马永义

猜你喜欢

萧克红四军党代表
历史上的三支“红四军”
听,来自党代表的声音 看,山西党代表的风采
萧克镇南历险记
红四军前委扩大会议旧址
四位军队党代表直面敏感话题
新泉整训与红军早期的党和军队建设
广东:“党代表工作室”让党代表动起来
中国军队党代表制的历史演变及其作用
萧克上将与共和国元帅
杨尚昆、萧克同志墨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