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曲长歌话因缘
——电视剧《啼笑因缘》主题曲比较

2021-01-13

关键词:因缘黄梅戏旋律

王 韵

(池州学院艺术与教育学院,安徽池州247000)

《啼笑因缘》是我国现代通俗文学大师张恨水的代表作之一。小说以一男三女的情感故事为主线,描述了主人公樊家树与天桥卖艺女子沈凤喜、时髦的富家女何丽娜以及独立仗义的侠女关秀姑之间的情感纠葛。根据当年《新闻报》编辑严独鹤所述,该作品1930年作为报刊连载小说“刊登在《快活林》之第一日起,便引起了无数读者的欢迎了;至今虽登完,这种欢迎热度,始终没有减退,一时文坛中竟有‘《啼笑因缘》迷’的口号。一部小说,能使阅者对于它发生迷恋,这在近人著作中,实在可以说是创造小说界的新纪录”[1]。

由此可见该小说在当时广大读者的欢迎程度可谓空前,并且这一热潮随之迅速蔓延到影视界。由于该小说兼有“言情、社会、武侠”三种属性,情节曲折,非常符合影视艺术的表现特点,因此该小说出版后两年即被明星影片股份有限公司拍摄成六集电影搬上大幕。根据统计,从1932年第一次被影视化改编以后,《啼笑因缘》不断被改编成各种影视版本多达15次,成为中国文学史上被改编成影视作品次数最多的小说之一。其中8次被改编为电影,6次改编为电视剧(其中一版为黄梅戏电视剧),还有2次分别是北京曲剧和黄梅戏版本。在众多的改编类型中,电视剧除了不同的改编版本的演绎产生的影响以外,其中的主题曲也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甚至某些主题曲已成为经典之作。

一、电视剧《啼笑因缘》的改编及主题曲

《啼笑因缘》1974年被香港无线电视(TVB)第一次拍摄成25集电视连续剧(下称“74版”),片名为《啼笑姻缘》。该版由王天林导演,李司棋、陈振华主演。其同名主题曲由叶绍德作词、顾嘉辉作曲,仙杜拉演唱。主题曲用粤语演唱,播出不久就大受欢迎,为之后粤语歌曲的流行打下重要基础,且打破当时香港乐坛只听英文歌曲的习惯,催生粤语流行歌曲热潮。

1987年香港亚洲电视数码传媒有限公司(ATV)再度将《啼笑因缘》搬上荧幕(下称“87亚视版”)。这一次由梁志成导演,米雪、刘松仁主演,其主题曲《情缘》由郑锦富作词、宋迟作曲,由两位主演共同演唱。

就在同一年,中国大陆也拍摄了相同题材,由孙启新、王惠主演(下称“87大陆版”)。主题曲《一曲长歌》打破陈规,采用京韵大鼓的曲艺形式,由著名女高音歌唱家王苏芬演唱,原汁原味的京韵京腔声声如诉,很容易将观众带入剧中老北京天桥的情境当中。

1989年台湾电视公司(TTV)将原著改编成40集电视连续剧《新啼笑因缘》(下称“89版”),将里面的主要人物进行了重新设计。冯宝宝一人饰演白金凤和朱丽叶二个角色,汤镇业饰演何慕凡,刘玉璞饰演赵胜男。其主题曲《沉默为你祝福》由娃娃作词、钮大可作曲,黄丹萍、殷正洋演唱。这首歌曲采用了爵士风格,除了男女对唱以外还加入了双声部合唱。

1999年安徽电视台拍摄了黄梅戏版本的《啼笑因缘》(下称“黄梅戏版”),由戏曲演员周莉、张弓主演。其音乐由安徽黄梅戏作曲家徐代泉精耕创作。但值得一提的是这版以黄梅戏为音乐元素的电视剧主题曲《啼笑问苍天》却是一首典型的带有戏曲元素的影视歌曲。

2004年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出品最新一版《啼笑因缘》(下称“04版”)。该剧由黄蜀芹导演,袁立、胡兵主演。其主题曲《只恋今生》由梁芒作词、肖白作曲,孙楠演唱,作品感情充沛气势恢宏,具有较强的戏剧张力。

表1 不同版本《啼笑因缘》主题曲

从歌曲功能上看,电视剧主题曲应该能够代表该剧的风格、主要内容或核心思想。从上面信息可以看出,这六版主题曲各具特色,既有风格上的差异,又有演唱形式的变化,体现了电视工作者对原著的不同理解,也反映出主题曲在不同时期的审美心态。

二、不同版本的歌词表达

六版电视剧在人物和情节设定上都作了改变。原著中沈凤喜是一个单纯善良却又立场不坚、爱慕虚荣的女子。而电视剧中沈凤喜的人物角色较为统一,即把她塑成一个对爱情忠贞、不为金钱驱动,最后受迫于军阀强权势力的悲剧角色。这样的调整固然是从影视作品的情节安排考虑,但从观众的接受角度看,这种人物安排“寄予了大家对美好理想人格的向往,完美人物的最终结合又可以满足观众的爱情期待”[2]。

从歌词上可以看出不同时期电视剧的主要内容和风格特点。74版、87香港版和89版分别由香港和台湾拍摄,在剧情上主要偏重原著中一男三女的爱情故事,而对其中反映的社会问题、武侠传奇等内容都作了弱化处理。这种内容上的取舍也直接反映在主题曲的歌词当中。以下列出六版主题曲歌词:

1.74版主题曲《啼笑姻缘》歌词

“为怕哥你变咗心,情人泪满襟,爱因早种偏葬恨海里,离合一切亦有缘份。愿与哥你俩相亲,情人共印心,最惊恩爱一但受波折,难望偕老恩消爱泯。

藕丝已断,玉镜有裂痕,恩爱顿成怨恨,生则相聚,死也化蝶,几许所愿称心。

莫叹失意百感生,难求遂寸心,赤丝千里早已系足里,缘份天赐不必怨愤。”

2.87亚视版主题曲《情缘》歌词

“(男)情缘饱经风霜侵,不变是我心,(女)为何又相看不相亲,空留得伤感。(男)缘份是这么近,问我为何没法寻,(女)明明留住了,转眼却失去,(合)莫非这是缘分。

(女)当年萍水交,(男)又恐复叙已不能,(女)留下啼痕未抹,恩怨只一笑,误君两字缘份。

(女)当年萍水交,(男)或恐复叙已不能,(女)如若投缘是我,怎么跟她去。(合)但想笑着来问。”

3.87大陆版主题曲《一曲长歌》歌词

“一曲长歌怨,古城春梦残,高宅深院鼓板声声声已断,水冷山寒花月黯黯黯无言。

好女子有志悬肝胆,美男儿有泪不轻弹,六合天地三江五湖情为重,大千世界三教九流义当先。

莫叹薄命红颜,啼笑因缘断,更有苍穹浩荡,人间正气篇。”

4.89版主题曲《沉默为你祝福》歌词

“(女)我情愿跟你走,天涯海角自由,(男)命运的黑夜,遮掩爱情的天真。

(女)别用爱责备我,难是难再回头,(合)大风里梦如小花,飘零无影踪。

(女)啼笑皆非的人生,(男)姻缘无定迷茫路途,(女)半是微笑半酸楚,(合)情深缘浅。

(女)我情愿忍着苦,沈默为你祝福,(合)何必是今生,曾经辜负你的心。”

5.黄梅戏版主题曲《啼笑问苍天》歌词

“我不是水中的月,我不是天上的云,我不是路边的草,我不是泥作的人。

我有血有肉,我有枝有根,我只求两情相悦能长久,我只求平平淡淡过一生。

啼笑问苍天,花儿盼春花何罪,为何冷脸不化冰,啼笑问苍天,走不尽的情道有多远,看不透的人心有多深。”

6.04版主题曲《只恋今生》歌词

“情若被点燃心就易溶解,哪怕再冷的天,下着再厚的雪。偌大个世界爱恨最激烈,火焰扑向冰山谁都不会妥协。

有哭有笑有冷有热,缘打上解有哪双手能解,今生相聚依依不舍,再过一万个长夜,心是否还有感觉。

有哭有笑轰轰烈烈,难怪都把甜和苦倒着排列,缺了又圆圆了又缺,挂在天上的依然还是那个明月。”

74版、87亚视版、89版以及黄梅戏版主题曲的共同特点在于无论独唱、对唱都以第一人称为视角,仿佛是故事主人翁情感的直接表达。这种方式的好处是给观众以最直接的情感体验,能够最快速地将观众带入故事剧情中,极易产生共鸣。

74版和黄梅戏版是以女性口吻将对男主人公的情感娓娓道来,87亚视版和89版则都采用男女对唱的形式,似乎是男女主人公在互诉衷肠。虽然没有明确说明,但从它们歌词中所显示出的话语可以看出女性角色明显指代的是沈凤喜而非何丽娜或关秀姑。如74版中“爱因早种偏葬恨海里,离合一切亦有缘份……最惊恩爱一但受波折,难望偕老恩消爱泯”、黄梅戏版中“花儿盼春花何罪,为何冷脸不化冰”、87中国香港版中“明明留住了,转眼却失去……恩怨只一笑,误君两字缘份”、89版“别用爱责备我,难是难再回头……半是微笑半酸楚,情深缘浅”都在点明故事中沈凤喜与樊家树之间有缘无份的爱情悲剧。

原著小说发生的地点在“首善之都”北京,而作为北京传统文化的集中地天桥则是故事发生的起点,沈凤喜作为天桥一个唱大鼓的贫贱女子被樊家树发现而结识,同样在天桥结识的还有以练武为生的关寿峰及其女儿关秀姑,并引发了后来“山寺锄奸”等一系列行侠仗义之事。87中国大陆版主题曲歌词即抓住这两个核心因素,开始以“一曲长歌怨,古城春梦残”渲染出老北京的场景,中间“六合天地三江五湖情为重,大千世界三教九流义当先”。强调关氏父女的侠义情怀,最后“更有苍穹浩荡,人间正气篇”,将歌词意境提升。情爱固然是故事的主要内容,但故事中反映出对北洋政府黑暗统治的批判。

04版主题曲虽然也以写情为主,但明显突出了剧情中的矛盾冲突。歌词没有以第一人称的角度诉说,而是用大量对比的词强化戏剧性和紧张性。其中“爱”与“恨”、“火焰”与“冰山”、“哭”与“笑”、“冷”与“热”、“甜”与“苦”、“缺”与“圆”,无不在暗示这一版电视剧在剧情上除了有男女爱情的纠葛之外还有更大的矛盾冲突。

要言之,中国港台版和黄梅戏版的歌词内容都集中于小说的核心——爱情,歌词以第一人称口吻将小说人物情感直接表达出来。而大陆两版歌词显示了中国内地影视音乐发展的变化。87中国大陆版主题曲歌词跳出男女情爱的局限,站在更高的视角展现恩爱情仇,具有更高的精神境界。04版用各种对立词组来象征男女主角,暗示了电视剧中主角感情矛盾以外的心理冲突。

三、不同版本的音乐呈现

1.民族化音乐语言

在影视音乐创作中注重民族文化表达,展示民族文化特有的心灵境界和精神内涵,激发观众对民族文化的接受和认同[3]。《啼笑因缘》故事发生在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北京,小说中对北京人的生活做了细致的描写,尤其是对当时社会底层艺人聚集的天桥用了很大的篇幅去描绘,老北京民间文化的气息呼之欲出。因此,74版、87亚视版、87中国大陆版和黄梅戏版均使用了民族音乐语言作为主题歌的基调。

从调式上来看,74版使用的是七声雅乐宫调式,87亚视版使用的是五声羽调式加变宫,87中国大陆版采用了七声清乐宫调式,黄梅戏版则为七声清乐徵调式,因此这四版主题曲的旋律具有非常强烈的民族风格。

另一方面,虽然都为民族调式,但时代、地区和语言习惯上的区别使它们在歌曲旋律的结构和个性上截然不同。

74版的主题曲为早期流行的AABA曲式,旋律首尾呼应[4](例1)。A段旋律用了五声调式,以级进为主。大切分节奏构成了作品的主要节奏型,歌曲音区在ba‐c2之间,旋律温柔舒缓、真挚感人。歌词由女性口吻抒发对爱人的情意,段落重复一遍后在主音上结束。

B段是对比段。一小节的动机从高音区下行模进,形成叹息的音调。歌词也因“情缘已断”变成感叹人生无常。这段旋律结束时突然出现的偏音“变徵”更增添了几许忧愁和哀伤。

例1.

87亚视版主题曲《情缘》为带再现的二段式结构(例2)。A段旋律一开始围绕羽音做环绕进行,第三句突然八度下行大跳让旋律转到中低音区,音乐情绪发生了剧烈的变化,由激扬转为低沉,以此来呼应歌词“空留得伤感”。B段开始将旋律音区继续往下移,随即又返回高音区,最后再现A段的最后一句结束。

这首主题曲为男女一问一答的形式对唱,男女旋律相同,男声低八度演唱。在旋律设计上并没有考虑到男女音域上的差异,导致男声部分音区偏低,未能很好地表达出歌曲的情感。

例2.

87中国大陆版的主题曲《一曲长歌》用京韵大鼓形式演唱,三段式结构。《啼笑因缘》中的女主角沈凤喜最初就是一个在天桥唱大鼓的女子,“大鼓”在剧情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无论是樊家树第一次与沈相遇,还是沈与樊相爱互诉衷肠,抑或后来被军阀刘国柱设计霸占,大鼓在其中都起到了穿针引线甚至决定性作用。而电视剧的改编用京韵大鼓这一具有标志性的音乐符号来作为主题曲,“在浓化作品地域色彩,突出作品‘京味’特色方面,又花了一番功夫。”[5]

这四版电视剧中较为特殊的是黄梅戏版电视剧。该剧中的曲调均为黄梅戏曲唱腔,但在主题曲《啼笑问苍天》中作曲家徐代泉并没有和剧中一样完全使用黄梅戏,而是按照影视歌曲的一般结构特征创作了一首单二部的歌曲,但是从旋律的音调和歌曲配器上仍然保留了黄梅戏的曲调特征,尤其是歌曲的第一句主题便具有非常浓郁的黄梅调色彩(例3)。

例3.

除了调式和旋律音调以外,它们的乐器编配上也无不体现出民族性格。74版和87亚视版开始便使用二胡作为主奏乐器,由于“其声音高亢、悠扬、柔美,音色独特,接近于人声,极富情感表现力”[6],因此前奏一出,观众便随着音乐进入故事情境,听二胡将樊、沈二人的凄美爱情娓娓道来。除了前奏之外,在这两版歌曲伴奏中还加入了月琴、三弦等民族乐器以加强歌曲的民族性。而87中国大陆版由于采用了京韵大鼓的演唱形式,所以在乐器上自然首先选择了最有特点的三弦作为伴奏乐器,结合京腔京韵的演唱,让观众脑海中立刻浮现出小说故事中北平天桥卖艺的场景。

2.爵士与流行乐的影响

89版主题曲《沉默为你祝福》是所有主题曲中风格最为独特的。该曲由娃娃作词、纽大可作曲,黄丹萍、殷正洋演唱。曲风为爵士风格,采用爵士摇摆乐(Swing)的伴奏音型,结构为带再现的单三部曲式(例4)。演唱形式上与87亚视版相似,由女声和男声交替演唱。不过在旋律设计上体现了男女声部的区别,在合唱部分也做了和声化的处理,因此演唱效果上较87亚视版更佳。

在小说故事中另一个常常被提到的场所是当时上流社会人们经常出没的舞会,这里出入的往往都是当时的权贵势力,人物、环境都与天桥不同,造成了强烈的对比反差。而爵士乐是当时这类舞会上常常作为舞蹈伴奏的音乐。摇摆的节奏、慵懒的曲调,仿佛映射出当时北洋军阀统治下上流社会纸醉金迷、骄奢淫逸的生活状态,也暗示了沈凤喜后来在军阀刘国柱的威逼利诱下深陷泥潭无法自拔的悲惨命运。

例4.

作为新世纪第一版也是最新版《啼笑因缘》,其主题曲同样体现出流行音乐的影响。新世纪初,大陆流行乐坛展现出蓬勃生命力,影视音乐也迅速发展起来,出现了一批优秀的影视歌曲。尤其是2003年根据张恨水小说改编的电视剧《金粉世家》主题曲《暗香》更是为此类电视剧主题曲创作提供了优秀范本。该曲采用流行与古典结合的方式,让听众感受到强烈的戏剧冲突和情感共鸣。一年后的《啼笑因缘》主题曲《只恋今生》也采用类似的方式。通俗化的人声旋律、弦乐宏大的前奏和织体和声、电声乐队的冲击力,以及歌手孙楠极富表现力的嗓音,使这首歌曲具有其他版本所没有的戏剧张力。

该曲为对比单二部结构,A段的调式对比是它的主要特点(例5)。该段旋律调式为be小调,但第二小节由于旋律出现了#1使调式转到同主音大调上。小调阴暗的色彩和大调明亮的色彩在这里发生碰撞,正如歌词中大量的对比词汇一样,营造出强烈的矛盾冲突。

例5.

在前三版的主题曲中也体现出对流行音乐的吸收和借鉴,尤其是在流行文化发展相对较早的香港所拍摄的两版电视剧,其主题曲都有明显的流行音乐元素。如早在74版中就已经开始采用当时的流行乐队形式伴奏,配合二胡、月琴做为主奏乐器,“这种‘中西合璧声音’的组合,非常聪明。令整首歌既有香港现代感,又听来亲切,影响了不少后来的香港粤语流行曲旋律创作。”

另一方面,中国大陆流行音乐开始于上世纪80年代初。由于受到中国港台和欧美流行音乐的影响,当时中国大陆拍摄的电视剧的主题曲也加入越来越多的流行音乐元素。如1987年拍摄的电视剧《便衣警察》主题曲《少年壮志不言愁》、1989年拍摄的电视剧《篱笆·女人和狗》主题曲《篱笆墙的影子》等,都使用了流行乐队的伴奏模式。强烈的鼓点节奏、电子化的模拟音色体现了当时对于流行音乐文化的探索和理解。这些在《一曲长歌》中也都有所体现。该主旋律曲调虽然为京韵大鼓唱腔,但伴奏除主奏乐器三弦以外,均使用了流行音乐的编排手法。尽管在电子乐器的编配与京韵大鼓唱腔的结合上略显粗糙,但是这种传统与现代碰撞的尝试,对当时还在探索中的中国影视歌曲来说却是难能可贵的。

四、不同版本的审美特质

电视剧拍摄的时代与地区不同,这六首主题曲也体现出各自的审美元素,显示出人们对音乐审美、音乐风格的偏好及其内蕴的文化原质。

1974年香港无线拍摄了第一版电视剧《啼笑姻缘》,由仙杜拉演唱的主题曲更是掀起粤语流行曲的热潮。20世纪70年代前,香港人对歌曲的偏好主要集中在国语和英文歌曲上,粤语歌曲并不受欢迎。如1972年顾嘉辉为电视剧《星河》创作的同名主题曲也是国语,“粤语戏剧主题曲,居然主题曲用国语,显见粤语歌曲到60年代末,仍然被大众公认不登大雅之堂。”而74版主题曲选择由歌手仙杜拉来演唱,也是考虑到“由她来唱出这些粤语歌曲,起码不会给人老套的感觉。”可以看出,当时的香港流行音乐文化处在过渡和探索期,香港音乐急需找到属于自己的声音。没想到最先奠下基石的是一部电视剧的主题曲,由最受大众欢迎的小说家作品改编的电视剧唱出了最受大众喜爱的流行歌曲,也不仅仅是巧合。

20世纪80年代中叶以后,香港社会进入多元发展的阶段,电视剧对大众的吸引力下降。由于音乐产业的迅速发展出现了大量音乐作品,其中也有不少水平不高的流水线产品。在电视剧主题曲方面同样没有较大的发展,之后亚视版的《情缘》仍然按照上一版的电视剧主题曲创作思路制作,在音乐的创新性上不足,甚至有些方面反而不如从前,因此也没有产生较大影响。

与此同时,中国电视剧和影视音乐从改革开放以后正在逐步发展,出现了一批优秀的电视剧主题曲。与港台地区不一样的是,中国大陆的影视音乐往往会根据影视作品的内容与风格选择相适应的音乐形式。如同样是以老北京风貌为背景的电视剧《四世同堂》(1985年)主题曲就采用了京韵大鼓的曲调,并邀请京韵大鼓名家骆玉笙演唱;电视剧《聊斋》(1986年)中主题曲《说聊斋》则吸取了山东淄博方言的特色[7]。20世纪80年代,中国内地流行音乐也开始得到发展,电声乐队与电子乐器的使用逐渐频繁。在《四世同堂》主题曲播出后曾经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共鸣,一些人想到将传统音乐与现代音乐结合起来,“将我国民族戏曲中京剧评剧、豫剧、越剧、二人转等唱段,配上现代电子乐器,重新配器,但又保持了原来的戏曲韵味”[8],从而在87中国大陆版主题曲中,同样是用京韵大鼓的曲调,配上电子音乐伴奏,构成了一种既传统又现代的主题曲演唱形式。

89版主题曲则反映出台湾地区流行音乐的一些特点。台湾流行音乐的一个主要类型是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由中国大陆传入的海派爵士乐[9],并且由于特殊历史原因,在文化上受日本音乐和西方音乐影响较深,“越来越多欧美等国家的爵士乐表现形式和演唱风格,开始逐渐进驻(中国)台湾”。这种对爵士乐的偏爱也逐渐渗透到台湾流行影视音乐当中。

黄梅戏版主题曲的产生有两个重要原因。其一,黄梅戏作为在国内最受欢迎的戏曲艺术之一,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而从1982年安徽电视台拍摄第一部黄梅戏电视剧《双莲记》开始,至今三十多年里产生了众多优秀的影视作品。这一新颖形式在保留黄梅戏戏曲语言特征的同时又借助电视剧对空间构造、镜头转换的特点,使传统的戏曲音乐形成一种全新的影视化效果。随后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相继推出了数十部黄梅戏电视剧作品并屡获佳奖,成为这一时期群众十分喜爱的艺术形式。其二,安庆作为皖江文化中心,黄梅戏是其中重要的艺术文化组成部分,而来自安徽潜山的张恨水深受黄梅戏的影响。“皖江文化作为地域文化,滋润着张恨水,形成了他平和豁达的性格以及目光敏锐的报人风格,影响着张恨水的创作,其作品里时常贯穿着皖江生活素材,活跃着皖江人物的身影,使得他创作的作品中蕴藏着深厚的皖江文化气息”[10]。因此用黄梅戏来演绎他笔下的人物似乎就成了必然的选择。

2000年以后,中国流行音乐产业开始日渐繁荣。2003年根据另一部张恨水经典小说《金粉世家》改编的电视剧一经播出即受到热捧,该剧主题曲《暗香》也随之走红。一年后的04版《啼笑因缘》主题曲也采用类似的创作思路。与87大陆版的主题曲相比,在歌词上更加强调个人情感的抒发,曲调变成口语化的流行旋律,在配器上也采用了符合当代口味的流行电声乐队进行编配,加上歌手极富张力的嗓音,显示出这一时期大众对音乐的审美偏好。

五、结 语

《啼笑因缘》作为张恨水小说中被改编成电视剧次数最多的一部作品,前后一共被改编六次,时间跨度三十年,曾几度造成“张恨水热”。作为电视剧的主题曲表达具有鲜明的特点:一是它们几乎都是把小说中沈樊的爱情当做主题曲的主旨,试图通过这种方式来传达电视剧的核心内容,且在歌曲中反映出音乐的审美习惯;二是地域上的差别使得它们的音乐语言带有自己的地域特征,对原著的不同解读以及从时间维度上反映出影视歌曲发展的审美变迁。

猜你喜欢

因缘黄梅戏旋律
诗家与僧家的因缘——唐诗中佛寺上人房(院)书写
新编黄梅戏《鸭儿嫂》舞美设计
唐代口哨旋律拟解
黄梅戏《白蛇传》选段
“三个女人一台戏”之《啼笑因缘》
黄梅戏《中国梦》
黄梅戏《祝福》
吟诵的旋律性初探
7月,盛夏的旋律
大地的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