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寻知识背后的道理,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2021-01-12许士清

北京教育·普教版 2021年12期
关键词:分率倍数道理

许士清

数学是一门“讲道理”的学科,学习数学我们不仅要关注数学知识本身,更要关注知识背后的道理,只有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才能促进知识理解和思维发展,才能在遇到新的问题时举一反三,灵活地将自己掌握的知识付诸实践。

1.探寻计算背后的道理

计算离不开算理与算法。算法是计算方法,算理是计算的道理、依据,它们分别解决“怎样算”和“为什么这样算”的问题。新课程理念下,算理越来越被重视,只有充分理解了算理,才能运用算法正确、灵活地进行计算。

例如,利用“商不变的性质”进行简算时, 很多学生在判断余数是多少时出现错误。以北京版教材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例题为例。深入课堂发现,新课结束,学生仍存疑惑:在800÷60的计算中,根据“商不变的性质”,被除数和除数同时除以10,商不变,还是13,为什么余数要把划去的0填上?商中的3和余数的2同在十位,为什么商中的3表示3个一,余数的2表示2个十?面对困惑,教师引导学生通过“验算”验证:13×60+2≠800,13×60+20=800,所以余数是20。

“验算”只能证明“余数是20”这一结论是正确的,但是并没有讲清其中的道理。以50÷20为例,画一画可以启发学生思维,帮助学生理解其中的道理。

从上图可以直观地看出:两种方法只是计数单位不同,表示的意思是一样的,所以商不变,第二种方法是以“十”为计数单位进行计算的,余的“1”表示1个十,所以余数要把划去的0填上。

2.探寻规律背后的道理

尽管“探索规律”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经历由具体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的归纳过程,但根据教学实际,不失时机地启发学生探求规律背后的道理,更能激发他们深度思考,促进思维发展。

例如,“3的倍数的特征”是在“2、5倍数特征”的基础之上学习的。“2、5倍数特征”都是看这个数的个位数字,为什么“3的倍數特征”要看这个数的各个数位上的数字之和是不是3的倍数?教材“避而不谈”,教师也不引导学生思考其背后的道理。数形结合可以直观地帮助学生理解其中的道理。

例如,判断257是不是3的倍数。

257经过变换,可以写成这样的形式(99×2+9×5)+(2+5+7),(99×2+9×5)一定是3的倍数,所以判断257是不是3的倍数,只需看(2+5+7)是不是3的倍数即可,也就是看这个数各个数位上的数字之和是不是3的倍数。

这样,学生就探寻到了规律背后的道理,理解了“3的倍数特征”,而且能够举一反三,灵活运用。

3.探寻公式背后的道理

如果只是记住公式,在做简单的题目时可以直接套用,可一旦题目变形或绕了一个弯,就不知所措了。出现这种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学生没有探索到公式背后的道理。

例如,“长方形的面积”一课,教师一般是引导学生观察几组数据,总结出长方形的面积=长×宽。但是,学生不明白:“为什么长是长度,宽也是长度,它们一相乘,就变成面积了呢?”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方格图让学生逐步理解面积公式背后的道理。学生经历从数格子到不数格子的抽象过程,由借助方格图得到长方形的面积,到直接给出长和宽,借助“想象”发现:长是几,每行就能摆几个面积单位,宽是几,就能摆这样的几行。想象促进思维,帮助学生领悟了“长方形面积=长×宽”的道理。

4.探寻实际问题背后的道理

实际问题如“分数百分数实际问题”,许多教师为了学生能够正确解答这个问题费尽心思,为学生总结了很多解答技巧。例如,单位“1”的量×对应分率=对应量,对应量÷对应分率=单位“1”的量等。实际问题千千万,死记硬背,限制思维,僵化头脑。

画图能化抽象为具体,把隐性的数量关系显性化,形象地表现出已知和未知之间的对应关系,帮助我们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更是渗透“数形结合”思想的阵地。例如:六(1)班有女生18人,女生占全班人数的60%,六(1)班有多少人?女生18人,占六(1)人数的60%,也就是“六(1)班人数×60%﹦18”。反过来“18÷60%=六(1)班人数”。真正理解了,远比记住对应量÷对应分率=单位“1”的量更利于问题的解决。

《荀子·大略》有言:“善学者尽其理。”教学中,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与空间,激发学生自主探寻知识背后的道理,使学生真正理解知识、掌握知识,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提高数学能力和数学素养。

编辑 _ 李刚刚

猜你喜欢

分率倍数道理
说说“倍数”
巧用“倍数的和”
同样是倍数,为啥还不同
道理都懂,为什么过不好这一生?
利用Aspen Plus模拟分离乙醇-水体系的研究
不好听,却很有道理
解分数问题例谈
道理
分数应用题常见错例剖析
如何表达常用的倍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