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增加户外活动时间对中小学生近视发生发展的干预效果分析①

2021-01-12邱洪斌李思莹任永波董红梅赵鹏起佳木斯大学黑龙江佳木斯154007

黑龙江医药科学 2020年6期
关键词:屈光曲率户外活动

邱洪斌,李 宏,李思莹,张 剑,任永波,董红梅,赵鹏起(佳木斯大学,黑龙江 佳木斯 154007)

近视为临床常见眼科疾病,发病率不断增加,是公共卫生问题,易对人体视力水平造成影响。研究数据显示,近视发病率不断增加,导致青少年发病率不断增加,并呈现逐年增加趋势。研究显示,屈光不正为青少年的多发病和常见病,其中以近视眼较为常见,在全国学生体质监测结果中显示,小学生视力不良检出率较高,受到政府部门高度重视[1]。在调节放松的状态下,平行光线经眼球屈光系统后聚焦在视网膜之前,称作为近视。近视眼在临床中也可以称作为短视眼,因为该类眼只能看近不能看远,在休息时,从无限远处来的平行光经过眼的屈光系折光之后,在视网膜之前集合成焦点,在视网膜上则结成不清楚的象,远视力明显降低,但近视力尚正常[2]。近视眼的病因包括内因和外因两种,内因中主要包括遗传因素、发育因素等,而外因中主要为环境因素,目前中小学生近视眼患病率呈现逐渐增加趋势,近视具有流行性和危害性,学生患有近视后,容易导致视力降低,使视觉功能发生损害,同时对生活、学习造成影响。近视已经成为影响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的问题,预防近视,需要从中小学生进行抓起,通过掌握学生的视力情况,实施一项有效的措施十分重要[3]。因此,本次研究对增加户外活动时间对中小学生近视发生发展的干预效果进行分析,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在本文研究中将中小学生近视患者作为研究对象,200例收治时间在2018-03~2019-03,根据随机抽签分组原则分为观察组100例、对照组100例,纳入标准:符合近视诊断标准[4]。排除标准:临床资料不完整。观察组:男60例,女40例;年龄8~16岁,平均(12.21±1.27)岁。对照组:男59例、女41例;年龄7~16岁,平均(11.17±1.21)岁。基本资料两组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

1.2 方法

采用室内灯箱式E字标准,对中小学生视力进行检查,均按照双眼视力表进行。裸眼视力≤4.9、可以判定为视力低下。此外,需记录学生是否佩戴眼镜、戴眼镜的度数。因此,根据每位学生已经佩戴的眼镜度数进行分析,设定视眼屈光范围在-0.5D-+0.75D,若小于-0.5D可以判定为近视。对每位学生父母的屈光状态实施调查,给予其发放问卷调查表,对表格进行分类,例如父母双方近视、父母一方近视等,眼部检查中包含视网膜光学相干生物测量仪、敏感度测试、视觉诱发电位检查、角膜内皮镜检查、A/B型眼部超声、眼压等[5]。

对照组不增加户外活动时间方式。

可进行视觉训练,首先对每位中小学生的视力采用专业检查方式,采用标本视力表对中小学生实施视力相关测定,采用电脑验光仪实施验光,采用综合验光仪,各项验光过程中均需要按照规定进行,在远距离屈光不正矫正的前提下,调节并测量中小学生的对眼参数。视觉训练方式:在每位中小学生眼部前40cm的位置放置视力标卡,在眼前采用-1.000DS-6.00DS镜片阅读视标,遮盖中小学生的左眼,在右眼40cm处放置视标卡,每次排序为8个镜片,镜片度数间隔为0.75DS、1.00DS、0.50DS,并依次减少[6]。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户外活动时间方式。

中小学生每天户外活动时间不低于 3.5h,具体包括体育课锻炼、课间休息自由活动、放学回家后外出运动、上下学路途用时等,为期为6个月[7]。

1.3 观察指标

两组视力水平、眼轴长度、角膜曲率、角膜厚度比较。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7.0统计学软件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不同时期视力情况

观察组干预后的视力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不同时期视力情况分析度)

2.2 眼轴长度、角膜曲率、角膜厚度比较

观察组眼轴长度、角膜曲率、角膜厚度与对照组相比,存在明显差异(P<0.05),见表2。

表2 两组眼轴长度、角膜曲率、角膜厚度比较

3 讨论

据相关研究显示,近视发病率不断增加,给人们生活、学习带来严重影响。根据流行病学调查显示,近视和遗传因素、其他因素具有密切相关性,而多项研究显示,学校、家庭在城市的学生容易患有近视,主要是由于农村学生视野范围开阔、活动空间大、从而使户外活动多,利于休息和放松。年龄、身高和近视关系较为复杂,从儿童期直至成长期,患病率随着儿童年龄增长呈现增加趋势,以中小学生较为常见[8],主要是由于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晶状体屈折能力呈现下降,同时晶状体皮质密度增加,由于学生生长发育较快,同时性激素影响也是一个因素。近视是引起中小学生视力低下的相关因素,而户外活动减少、高强度用眼、近距离、长时间用眼也是引起近视发生的危险因素,通过分析近视的影响因素,制定青少年防控方案十分重要。近视防控不仅仅是医学问题,也受到社区的高度重视,需要家长、学校、学生共同协作,利于学生养成良好习惯。相关研究显示,台灯位置在左前方、趴着看书、家庭光线弱、台灯照明的因素对青少年视力影响十分大,相关研究指出,在写字时需要保持灯光均匀,将台灯放置在侧面,选择具有稳定的光源,预防频闪情况发生。近视的发生和长时间阅读、学习行为相关,而目前阅读导致的近视发生机制存在较多学说,可以采用两种理论进行解释,一种为视剥夺学说、一种为调节学说[9]。

但是随着中小学生的年龄增加、眼轴容易发生增加情况,若中小学生长期处于近视情况中,容易导致视力损害,使假近视成为真近视。形觉剥夺和光学离焦容易对眼球的轴长造成一定影响,从而导致近视情况发生,由于中小学生正处于身体发展时期,若未能对近视及时进行治疗,容易导致近视度数增加[10],对青少年的日常生活造成影响。相关研究显示,视网膜成像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若青少年伴有异常视觉情况,容易对眼球造成影响,因此在对近视矫正过程中,需要将周边视野屈光状态正视化。同时由于中小学生眼球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调节能力较强、球壁的伸展性大,阅读、看书等近距离时,内直肌易对眼球产生压力,导致眼内压增高,随着小学生作业不断增加,其调节频度和时间也逐渐增加,同时也容易导致近视眼发生几率增加。应在巩膜赤道后段发育时期,给予中小学生补充胶原蛋白,能对近视发展进行控制,同时随着智能手机、平板等现代电子通讯设备广泛应用,使中小学生户外活动时间缩减,从而使近视眼患病率增加,通过延长户外活动时间的方式开展视力干预,减少智能手机、平板应用时间,能保护视力,从而改善视力情况[11,12]。

经研究表明,观察组干预后的视力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 观察组眼轴长度、角膜曲率、角膜厚度与对照组相比,存在明显差异(P<0.05)。

综上所述,通过对中小学生近视患者实施增加户外活动时间干预措施,能显著改善视力情况,值得在临床中推广运用。

猜你喜欢

屈光曲率户外活动
一类具有消失χ 曲率的(α,β)-度量∗
儿童青少年散瞳前后眼压及角膜曲率的变化
云南省寻甸县小学生视力不良及屈光不正患病率调查
青少年屈光不正合并干眼症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评价
面向复杂曲率变化的智能车路径跟踪控制
幼儿园户外活动组织的研究
浅谈大班幼儿户外活动组织现状
儿童屈光不正性弱视的治疗方法及远期疗效
组织幼儿园情境式户外活动的探究
某单位职工屈光不正患病情况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