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乐舞相融”课程模式的实践与思考

2021-01-11陈怡萱

青年文献·理论研究 2021年4期
关键词:民乐民间舞蹈

陈怡萱

【摘要】近年来,随着国家文化复兴政策的大力提倡,业界对于民间舞蹈文化的挖掘逐渐走向更为深入且宽广的道路,因此与民间舞蹈息息相关、骨肉相连的民间音乐也就自然而然的走进了人们的视野。本人于2020年至2021年对民间舞蹈与民间音乐的融合进行了实践探索,获得了较为丰富的实践经验。本次论文即是对此次实践的一次总结与思考,期待由对近一年实践的整理,获得些许经验与理论。

【关键词】乐舞相融;中国民族民间舞;民乐;民间舞蹈

中国民族民间舞自诞生以来便是乐舞相随,自50年代起由北京舞蹈学院学院建立中国民族民间舞系后,中国民族民间舞便专注于对个体身体素质的开发以及对民间舞蹈动态的学习与挖掘,而对于民间乐器及音乐的学习则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随后以“元素教学法”为核心的中国民族民间舞教学体系逐渐形成,成为全国各院校民间舞教学的经典方法。近年来,经过每一代舞蹈人的不懈努力,以传承舞蹈动态为核心的民间舞教学已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各地都挖掘出了大量具有本地特色且具有强烈典型意义的民间舞蹈,同时在挖掘学习的过程中,人们愈发注意到民间音乐对民间舞蹈的重要性,于是人们开始将视野转向舞蹈与民间音乐的关系上来。2014年由北京舞蹈学院推出的大型舞蹈晚会《沉香》在舞蹈界掀起了一阵热潮,其重点在于它在回溯原生舞蹈动态的同时,积极的对民间音乐进行吸纳,积极将其与民间舞、民间舞者融合在一起。总的来说,以上的业界发展状况都为本人提供了思考原点及可供参考的实践案例,结合本校情况,笔者于2020年至2021年对民间舞蹈与民间音乐的融合进行实践探索,获得了较为丰富的实践经验。本论文即是对此次实践的一次总结与思考,期待由对近两年实践的整理,获得些许经验与理论。

一、“乐舞相融”课程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在本课题的实施中,本人依照中国民族民间舞课程的设置规则,以学期性课程为单位,主要涉及到彝族打歌、海阳秧歌以及胶州秧歌三种民间舞蹈形式,共计实施三学期。乐舞结合形式依照难度分为载歌载舞、简单鼓点配合以及乐队形式配合三种,使学生循序渐进的认知、体验到民乐与舞蹈之间的关系以及融合形式。以胶州秧歌为例:

从表中可以看出,最初的课时首先以学习胶州秧歌基本体态、以及基础的扇花、步伐为主,使学生建立起基本的胶州秧歌的身体及感受认知。在基本掌握基础动态后,每课时即分为民乐与舞蹈动态两条线进行,主线为动态学习,副线为乐器学习,二者保持独立状态。乐器的学习主要以堂鼓打擊为主要学习部分,只因汉族民间舞中鼓点是舞蹈动态主要的伴奏形式,不同的民间舞种类有着繁复且独特的鼓点节奏,因此最初鼓点学习以单一打击为主,主要训练学生的打击速度,做到能够熟练、快速的掌握打击方法,为后续不同复合类型鼓点的学习及配合使用做基础,同时配合学习锣、镲在该舞种中的打击方法。在学期中后期,鼓励学生进行简单的民乐与动态配合的尝试,民乐主要以堂鼓为主,后期配合锣、镲,组成一个小型的民乐队,以完成对民间乐队的复现。在最初动态的选择上,主要选择传统艺人短句,一方面艺人短句作为较短的训练单元符合学生目前掌握的程度,另一方面艺人短句来自于民间,体现且浓缩了一个舞种动态风格、地域特色及民族审美的精华,同时因其经典性教师习惯上不会进行修改,较大程度的保留了原生套路,因此不仅能够使学生建立最初的动态与乐器结合的体验,同时在练习中更能够深化其对该舞种风格特性、地区性格的认知与体验。沿着这一思路,随后进行简单组合的尝试直至到最后的综合组合的配合,需要提到的是,综合组合是以教师编创组合为主,原因有两点。第一民间舞的课堂目标一方面在于认知、掌握不同民间舞的动作风格、动势特点等等,另一方面也在于对学生不同部位、不同能力进行训练与提升,希望通过不同民族动态的练习能够使学生的身体更为灵活、表现力与协调性更强,因此综合组合势必需考虑到对学生身体能力开发的特点。第二中国民族民间舞在民间的表演状态除跑场以外,仅有少部分稳定的套路样式,不同角色的即兴表演才是民间舞表演的华彩乐章,也是原生民间舞存在与传承的活力动因,因此可以说民间舞蹈套路的稳定性较弱,灵活性较强,而教材的特性要求它必须具有较强的固定性、稳定性,如果仅将固定的民间舞蹈套路样式作为教材,那么就会存在教材明显不足的问题。因此基于以上两点,民间舞教材势必需要教师依据训练部位、训练单元进行编创。而这一点对于学生进一步全面提高民乐与舞蹈融合的能力与认知来说大有裨益。学期最后,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使用已学过的鼓点,自行编创胶州秧歌组合,达到深入了解胶州秧歌风格特点,能够灵活运用胶州秧歌动态元素的目的。

二、”乐舞相融”教学模式的成效与思考

在一年的实施过程中,笔者对两个年级的两个班进行了问卷调查,大部分学生对该教学模式的实施持有积极态度,该模式的实施已获得初步成效,笔者尝试结合两年的课堂实施反馈及问卷调查结果,对”乐舞相融”教学模式效果进行分析总结:

(一)模糊专业背景,唤起学生对中国民族民间舞的热情

在本校舞蹈系中,学生的专业背景较为多元,大部分学生来自于普通高中,在入校前并无专业学习背景,有小部分学生虽来自于普通高中,但长期作为舞蹈特长生进行业余的舞蹈学习,有小部分学生来自于中专艺校,有6年系统的专业学习背景。复杂的专业背景使本课程从教材的选择到课堂行课都存在一定难度:来自普通高中的学生对民间舞课程的学习较为陌生,需从头学起。而毕业于中专艺校的学生则建立了一定的民间舞基础,如从头开始教学势必会使学生产生重复枯燥的感觉。

基于这样的学习背景,笔者尝试将乐舞相融的教学模式融入民间舞教学之中。意图使未学过民间舞课程的学生能够从基础学起,建立对不同民族地区民间舞训练的基础。同时对于中专背景的学生来说,由民间乐器的融入,使他们能够更新对某一舞种既有的知识体系,减少重复学习带来的枯燥、浮躁的感觉。在一年的实施中,笔者发现较多同学在课堂中较为积极主动,尤其在民间乐器的单元中,充满着学习的激情与热情,课堂活跃度较高,另外由于“在舞蹈课堂上学习乐器”的这种反差感,使得学生产生出更强的好奇心与求知欲,由此课堂成为全新的知识阵地,它冲刷了学习背景的不一致性,忽略了学习基础的差异,使得学生对民间舞蹈文化的认知更为厚实、全面。

(二)深度体验不同民间舞蹈的风格性,摆脱刻板学习的状态

中国民族民间舞是非常庞杂且丰富的载体,不同种类的民间舞以其典型的风格动态体现出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精神信仰、审美取向、地域特色以及性格特点,因此可以说浓郁且独特的风格特点是中国民族民间舞存在的核心。然而根据笔者的经验,学生在民间舞课堂中往往丢了西瓜捡芝麻,着重于对动态的模仿及表现,忽略对风格的学习与把握,艺术是具有意味的表现形式,也是明确表达情感的符号。1这样一来不仅形成了刻板的学习状态,同时也使民间舞缺失个性,成为没有个体存在价值的“中性舞蹈”。因此,如何能够使学生深度体验某一地区、某一民族民间舞蹈文化?如何使其深刻感受到并自覺表现出该民间舞的“味儿”?这些问题就成了中国民族民间舞教学的重中之重。

在本次课题实施中,笔者首先在课程之初导入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通俗知识,使学生对即将学习的民间舞蹈建立初步认知。随后再引入乐舞相融的课程模式,使学生更为深入且全面的了解、体验该地区民间舞蹈色彩。可以说,除常规的舞蹈动态学习以外,以对民乐的学习为手段也是达到这一目的的关键,这既是民乐与民间舞蹈之间的关系所决定的,也是同属于同一地区艺术形式之间的共通性所决定的。由此形成“以民乐促民舞”的形势。在课堂实施中,笔者深切的感受到了学生在进行乐舞配合的组合呈现时对该地区文化的热情与热爱,这样的教学模式实际营造了一种民间在地性的环境场,以其综合的、强烈的氛围感染力感染着学生,促使其融入其中并自觉创造出与之相符的动态表达。

(三)拓展学生边界,培养更为全面的能力素质

“乐舞相融”课程模式是以对民乐的学习拓宽学生的技艺边界,使学生对民间舞蹈文化在此前基础上有更为全面的理解,重新激起学生对民间传统艺术学习的热情。在笔者收集到的50份问卷当中,有较多同学认为自己在组织协调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灵活创新能力方面得到了提高,有一部分同学认为自己的交流沟通能力、快速反应能力方面得到了提高。由此可以看出该模式的推进除了在专业方面能够使学生的得到提高以外,在个人综合素养方面也能够使学生得到进步。

进入21世纪后,随着全民高学历普及率的提高,专门类人才趋于饱和,大多招聘单位人才要求从精通某一专业技术技能转向至“一专多能”。这样“一专多能”的要求不仅是专业领域方面的复合型人才,同时也是对个人综合能力的要求。如何能够快速的适应市场,适应工作逐渐成为招聘市场专业需求背后隐藏的要求,需要不同学科的共同努力,因此中国民族民间舞作为舞蹈教育的核心课程,也不应只停留于单一学科训练的层面,需不断进行改革创新,积极联系其他相关学科,以适应具有复合性的应用型人才需要。

结语

“乐舞相融”课程模式是基于对民间舞蹈文化传承的基础之上进行的一次尝试,它迎合了当下时代对于舞蹈类人才的要求。整体来看,目前该模式建设稍显稚嫩,存在不足,仍需继续修改及完善。但从课堂的即时反馈及学生后续的问卷调查来看,目前“乐舞相融”课程模式的尝试反响热烈,获得了一些初步成效,具有较大的挖掘潜力,笔者期待此次的实践及反思能够为后续复合型中国民族民间舞蹈人才的培养提供经验与思路,同时也为民间舞课堂教学充实以有应用价值的参考资料。

参考文献:

朗格,情感与形式[M],刘大基,傅志强,周发祥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63

2020年重庆文理学院校级教改课题——“乐舞相融”课程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中国民族民间舞》为例(项目号:200209)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民乐民间舞蹈
结合流行元素提升民间舞蹈教学效果
探讨民族民间舞蹈文化传承与发展中的应对策略
浅议民族民间舞蹈的继承创新与发展
基于地域文化的民间舞蹈艺术传承发展策略
我与民乐
浅议民族民间舞蹈的继承创新与发展
浅议民乐民歌
金钟奖首涉民乐组合茉莉花民乐组合和圣风组合共获金奖
我,民乐高手
天道为酬勤 大略驾群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