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借助儿歌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2021-01-11段珍洁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2021年1期
关键词:儿歌语文教学效率

段珍洁

[摘 要]儿歌是儿童喜闻乐见的一种文学体裁,具有结构简单、语言活泼、节奏鲜明、朗朗上口等特点。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果将儿歌合理应用在拼音教学、识字教学上,能让课堂教学变得生动活泼,让学生的学习其乐无穷。学生在宽松、活跃、融洽的环境中学习,效率会明显提高。

[关键词]语文教学;儿歌;效率

[中图分类号] G623.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21)03-0008-02

儿歌形象生动、趣味性强,是小学生最喜爱的一种文体。在语文教学中合理运用儿歌,能明显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调节课堂气氛。

一、儿歌让拼音教学妙趣横生

1.巧用儿歌识记拼音

拼音教学内容多,学习时间紧,是一年级启蒙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拼音教学本身是枯燥的,每天的内容单一、固化,学生不感兴趣,学习效率不高。如果碰到容易混淆的字母,还会让学生焦头烂额。

笔者教过多届一年级,在学习声母“b、d、p、q”时,学生总是容易混淆,不是把“b”记成“d”,就是把“p”写成“q”。有时课堂上记住了,下课又丢了。这是拼音教学的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怎样解决这个难题呢?在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语文园地”中就有比较“b、d、p、q”这几个字母的强化练习。笔者就地取材,让学生伸出自己的双手,握紧拳头,大拇指朝上。学生很快发现,左手外形像“b”,右手外形像“d”。笔者在学生发现规律时,编了一句儿歌:“大大拇指朝向上,左手b来右手d。”学生一边跟读儿歌,一边比手势记拼音字母,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学生对“b、d”这两个字母也有了比较深的印象。区分完“b、d”,笔者顺势引导,用相似的方法教学生分辨“p、q”,同样也编了一句儿歌:“大大拇指朝向下,左手p来右手q。”如此,学生区分“p、q”也比以往容易多了。

实践证明,在拼音教学课堂中,带领学生一边读儿歌,一边学习拼音,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利用儿歌巧标音调

在拼音教学中,音节学习是一个重点,给音节标调是音节学习的难点。学生刚接触标调,总搞不清标调到底要标在哪个字母上。尽管在学习伊始,教师也教了学生标调常识:音调一般是标在“a、o、e、i、u、ü”这几个单韵母上面,如果碰到复韵母,音调也只要标在其中的一个单韵母上。但也有特殊情况,里面有两个单韵母,学生就不知道标在哪儿了。而每每碰到标音调这个环节,笔者总是先让学生唱一唱标调儿歌:“有‘a别放过,没‘a找‘o、e,‘i、u并列标在后”。背熟后还要告诉学生每句儿歌的内涵。掌握了这首儿歌,音节标调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再也不是难题了。

浅显的音调儿歌,看上去微不足道,但是如果让学生掌握好,标调也会变得得心应手。

二、儿歌让识字教学多姿多彩

1.自编儿歌分辨形近字

识字教学在整个小学阶段是一项主要的内容。大多数识字课堂,教师只是将生字作为一个单一的符号传递给学生。首先读拼音,然后读生字,接着唱笔画,最后书写生字。这些识字方法有时在课堂上立竿见影,但是长期采用这种方法往往就显得枯燥乏味。经过多次的课堂实践,笔者发现在识字教学中穿插一些儿歌创编环节,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在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识字加油站”的学习中,学习“躁”字时,笔者让学生找找这个字的形近字,学生依次找出了“燥、澡、操”。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区分这几个形近字,笔者顺势引导:“同学们,我们能不能把这几个字编成一首儿歌呢?”顿时,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学生们纷纷举手。学生甲:“有水来洗‘澡。”学生乙:“‘操心手儿忙。”学生丙:“加火变干‘燥。”学生丁:“急‘躁把足跳。”接着,笔者将学生们编的儿歌稍稍变了一下顺序,在黑板上记录下来:“有水来洗‘澡,加火变干‘燥,‘操心手儿忙,急‘躁把足跳。”一首儿歌就这样在集体创作中诞生了,学生自己编的儿歌,他们读起来更津津有味。不一会,学生就能背诵这首儿歌,也能通过这首儿歌真正理解这几个字的内涵,真正区分这几个形近字了。

自编儿歌既锻炼了学生的创造力,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又活跃了课堂气氛,让枯燥的识字课堂变得生动有趣,让学生能够更深刻地辨析形近字。

2.借用儿歌区分同音字

在识字教学中,遇到同音字是很常见的事情,很多同音字难以辨析,容易混淆,這是学生语文学习中的绊脚石。

譬如,在小学的词句运用中, “的、地、得”这三个字应用很广泛。这三个字在做结构助词时都读“de”,但大多数学生都不能正确运用这三个字。怎么办?一些有经验的小学语文工作者,根据这三个字的特点以及用途,编了一首儿歌:“‘的、地、得,要分清,名词前面白勺‘的,动词前面土也‘地,形容词前双人‘得,双人‘得,不示弱,紧紧跟在动词后。”这首儿歌虽谈不上华丽,但明确告诉了学生这三个字的站位。学生掌握了真正的诀窍,用起这三个字来也不难了。在三年级下册“日积月累”的“我会填”中就有关于“的、地、得”的应用练习。笔者在教学这道题之前,先让学生复习儿歌,然后练习,学生完成起来得心应手,特别是这样一个填空:弯弯曲曲地(   )。全班只有两个学生填了“小河”,其他学生都知道填“流淌、伸展”之类的动词。问其缘由,学生回答:动词前面不是土也“地”吗?这里是“地”,所以括号里应该填动词,而不是名词。

儿歌让学生理解了“的、地、得”三个字的真正用法,不管题形怎么变化,学生都能应用自如。

三、儿歌让课堂教学充满活力

1.儿歌导入让阅读教学轻松自如

一堂语文阅读课,如果有一个良好的导入,一定会给这节课带来不小收获。

笔者曾执教《浅水洼里的小鱼》,这是课本改版前二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怎样迅速把学生带入课文情境中呢?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笔者决定用一首儿歌作为本节课的导入内容。“天空是云儿的家,森林是小鸟的家,草地是虫儿的家,大海是小鱼的家。”这首儿歌跟课文的内容紧密关联,学生跟随着投影饶有兴致地大声朗读起来。笔者问:“小鱼的家在哪里啊?”学生答:“大海!”接着,多媒体动画中显示了一群鱼儿在大海中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画面不停地变化,海水渐渐退去,形成了好多水洼,里面有许多鱼儿。学生思维跟着画面紧张起来,在内心的跌宕起伏中,他们进入了新课《浅水洼里的小鱼》的学习。整个导入环节,在儿歌的指引之下,教师自然、轻松地进入了主题,学生思维活跃,兴趣盎然,学习效果明显。

2.儿歌有效调节课堂气氛

小学生课堂的专注程度非常有限,特别是低、中年级的学生更容易分散注意力。如果在课堂中插入儿歌朗读环节,会给沉闷的课堂增添一份活力,有效调节课堂气氛。笔者在执教二年级下册《大象的耳朵》时,正好碰到下午第一节课,有的学生昏昏欲睡,有的在开小差。在这种情形下继续授课已经没有任何效果。这时笔者让学生全体起立,一起表演读儿歌。笔者选择的是《大象》,学生一边拍手,一边有节奏地读:“大象大象啥模样,耳朵大大鼻子长,尾巴细细腿儿胖,身体厚厚像堵墙……”整个过程,学生声音洪亮,节奏鲜明。顿时,他们一扫萎靡,个个精神抖擞。

总之,儿歌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是学生喜欢的文体。作为新时代的教育工作者,在教学中应善于利用儿歌,让学生在乐中学,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责编 刘宇帆)

猜你喜欢

儿歌语文教学效率
跟踪导练(一)2
“钱”、“事”脱节效率低
七月的儿歌
提高讲解示范效率的几点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