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刍议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改革对策

2021-01-10李平

科学与生活 2021年26期
关键词:文化消费双主体高校体育

摘要:高校体育俱乐部是一种顺应高等体育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现阶段随着教学改革的逐渐推进,激励以及场地器材和师资等方面基本得到了保障,大学生体育学习效率得到了明显提升。因为改革尚处于摸索阶段,很多高校体育俱乐部已进入了教改的瓶颈期。为了深化俱乐部教学改革,本文抛砖引玉,对双主体在俱乐部教学中作用以及大学生体育文化消费等影响因素进行深入分析。

关键词:高校体育;俱乐部制教学;双主体;文化消费

引言

高校体育改革采用俱乐部运营模式与体育教学进行融合的新型教学模式已经有了非常显著的成果,大学生体育学习有了自由、自主的选择机会,激发学生体育运动兴趣,全面提高了学生的身体素质、运动技能、团队合作意识、健康思维等体育能力。在新时期在各高校高度重视下,原有的体育政策、场地器材以及师资等条件也进一步得到保障。随着瓶颈期的出现使得深化改革已迫在眉睫,适时分析教师与学生双主体相关影响因素的组成和变化,为进一步科学理解俱乐部制改革有借鉴意义。

一、高校体育俱乐部制教学概述

高校体育俱乐部可以概括为高校体育课程的教学周期内,将体育教学授课目标中具有共同体育锻炼爱好的大学生,基于生理、心理、社会和自我完善等需要,以素质教育、健康教育和完成教学任务为目标,从大课程观出发,在任课单元内实施以专门体育项目的教学、训练、竞赛与能力培养为主要任务的教学活动或组织形式。学者邹师,冯火红概括我国开展的较为成熟的高校体育俱乐部类型,包括课内体育教学俱乐部、课外锻炼体育俱乐部和课内外结合的体育俱乐部三种[1]。高校体育俱乐部制教学改革摒弃了在我国早期的高校体育教育中以教师为主的灌输式教学,取而代之的是以学生的兴趣为入手点进行引导,激发了学生参与积极性的教学。这种双主体教学模式是实施素质教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手段,对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具有特殊且不可取代的作用。

二、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改革对策分析

高校体育俱乐部制教学活动是学生体育运动是一种锻炼身体,培养学生的体育运动能力,愉悦身心的活动。一些学者提出高校实行体育俱乐部的模式是根据高校学生体育锻炼自愿性和统一性、自主性与指导性、教育性和娱乐性相统一的三大原则而设立的[2]。俱乐部教学模式在极大的提升了大学生体育运动的主体地位的同时对教师主体以及相关配套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 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主体分析

教学改革是对原有的课程的一种否定,学者秦玉友认为,任何一场自上而下的改革都是一次形式与程序、制度层面、文化心理层面的否定和重构,都会引发认识、利益和文化心理的震动[3]。在体育俱乐部教学改革实施以后,教师队伍话语权的剥夺使得实践有些过于理论化。有研究者指出,有一点是显而易见的,那就是现在大部分关于教学和教师的描述都流于简单化和概念化[4]。作为教学改革的主体,对于纷至沓来的新问题,教师和学生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不适应,体现在教师用新的教育理念来组织课堂教学的能力不够,学生学习创造性没有得到充分挖掘。

首先,教师的俱乐部教学是被赋予了个性化的教育实践,对课程、教师、学生以及课程情境等教学要素的互动过程和各自发展有着重要影響,同时俱乐部教学还需注重实践智慧体育教学行为的连续性,教学逻辑和策略组织的有效性。教师对俱乐部教学的理解需要经过由实践到新领悟再到实践的无数次循环和转化,在无数次的循环和转化中,教师逐渐加深领悟体育俱乐部教学的性质、目标、内容、实施的策略并顺利地将它们转化为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我们看到教师的课程认知也会伴随着有一个非线性的循环,这种交替的思维和视阈转换的实践,是教师重新释放出新活力的保障。这种实践不断更新知识和认识的结构,需要长年累月的积累和完善。

学生在大学学习阶段正是身心成长和成熟的重要阶段,理性分析的能力还有些欠缺。其体育学习状态存在情绪化与非理性、丰富性与多元性、互动性与即时性、自由性与可控性,且学生还在学习过程中反映出其具有直接性、突发性、丰富性、互动性和偏差性等特征。学生的课程思考准备没做到位,大多数学生就会“很茫然”,他们有着学习的激情,也不乏动力,而往往事倍功半,很多时候付出和收益出现了不对等,有时这种落差对学生体育技能养成的影响还是很严重的。所以说体育俱乐部教学在提高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地位的同时,也对学生学习能力提出了高要求,这需要学生实时审视学习应激的内因,回归本源。

(二)审视高校双主体互动教学模式

双主体互动教学模式可以理解为以教师和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以教师主动教、学生主动学为基本教学要求,通过教师实施相应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自主性和创造性发展的课堂教学模式。

大学体育教育不同于义务教育阶段,对教师和大学生双主体教学的思路和视角还可以拓展,并且在教学方法上还可以进一步推进。双主体教学的实施状况不只来自于教师自身的努力和课程准备,也来自于授课中学生的参与和努力程度,这也是教师教学组织的一个重要落脚点和依据。学者张华理解实践性课程的核心是教师、教材、学生和环境四个要素间的持续的相互作用,有多少种互动和情境,就有多少个课程的“生态系统”,并且构成生态系统的四个要素之间要持续的寻求和保持一种动态的平衡[5]。在这里教师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而应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引导者和帮助者,教师的职责不仅仅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独立创新的能力。体育俱乐部教学改革重新定义了教师的课程角色,促使教师以专业化的视角去省察和指挥自己的教学实践。

(三)推进高校体育俱乐部文化消费

高校体育俱乐部的建设是一个繁复系统的工程,建设的过程又是充满着引入、拓展、修正、积累等阶段,其发展又往往是一种不断循环的状态。在高校特有环境下,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下,体育俱乐部文化得到了新的发展,这种文化的进步是随着体育俱乐部教学不断深入而不断升华的。体育俱乐部为载体的教学、训练、竞赛等活动文化功能传播要有针对性,在掌握熟知大学生文化的基本情况下,要积极推动科学理性文化消费。从学校层面来看,俱乐部建设还要加强引导和管理,一方面加强精神文化环境建设,为大学生精神文化消费打造良好的体育文化环境,另一方面在教学中要加强对青年学生的消费道德教育,树立健康的科学的消费理念。针对大学生发展阶段和消费行为特点,根据大学生的消费能力,对现有的体育俱乐部文化进行梳理,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建设,引导学生增强文化意识,提高文化层次,在文化消费中体现出当代大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并影响到大学生的生活、学习等各个方面乃至以后的工作。健康科学的体育俱乐部文化消费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保证,也是对党中央提出的文化强国战略的重要实践。

(四)优化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环境

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环境总的来看,有硬件环境、制度环境以及课程文化环境,包括了俱乐部的组织、资源、行政支持和限制,学校的体育课文化,教学评价体系。需要保障体育俱乐部教学应合理配置学校体育硬件设施以及相关激励政策等资源,调动学校体育管理者、教师、學生、利益相关社会团体或个人的积极主动参与进来,激发俱乐部教学活力。学者牛曼兰认为体育俱乐部的发展应从制定符合俱乐部实体化管理机制开始,提高指导教师指导水平,拓宽筹资渠道,完善收费制度,制定经费预算,提高后勤保障水平,从多方面确保俱乐部良性运行[6]。

双主体教学互动的过程总是受到既定的又是不断发展的“规则”的影响,这种“规则”对俱乐部教学有一定既成性约束,与教师指导艺术的非线性的循环相关,在教学主体的共同实践发展中得到体现,塑造并影响着俱乐部教学的关系及其互动效果。既然俱乐部教学改革是实践中摸索前进的,我们的管理也应该与时俱进,适度包容,鼓励创新。

三、小结

高校是学生走向社会的衔接点,肩负着引领学生正确走向社会的重任,高校体育俱乐部成为了丰富学生体育健康生活、提高身体素质的重要途径。体育俱乐部课教学改革为教育输了新的血液,对教师教授、学生学习提出了新的要求,是教学改革新阶段的契机,也是迎难而上的挑战。

参考文献

[1]邹师,冯火红.我国普通高校体育俱乐部的类型与特色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1):70-73.

[2]王昀博,张冬梅,等.普通高校体育俱乐部运行管理模式发展研究[J].社会体育学,2015,5(8):192-193.

[3]秦玉友.教育改革的思维方式研究[J].南京社会科学,2016(1):129-135.

[4]James Calderhead. Exploring Teacher’s Thinking[M].London:Cassell,1987.112. Virginia Richardson. Handbook of Research on Teaching[M].4th ed. Washington,DC:AERA,2001.98.

[5]张华.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20-21.

[6]牛曼兰.合肥市高校体育俱乐部实体化管理及运行方式研究[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7(1):52-55

基金项目

安徽省高校省级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SK2019JD07);安徽建筑大学校级质量工程教研项目(2018jy06)

作者简介

李平(1979),男,陕西眉县人,讲师,硕士,安徽建筑大学,研究方向:学校体育学。

猜你喜欢

文化消费双主体高校体育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西安扩大文化消费的现实路径
浅谈通滩中学“双主体——三环节
文化创意产业内涵与外延
浙江省金华市社区体育与高校体育的互动研究
基于“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的高职电力电器专业教学模式的实证研究
英语专业学生文化消费现状研究